APP下载

语法隐喻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

2015-03-18邹智勇程晓龙

关键词:情态语言学隐喻

邹智勇 程晓龙

(武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语法隐喻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

邹智勇 程晓龙

(武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关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韩礼德对隐喻现象也非常感兴趣且作了细致地研究,率先提出了语法隐喻。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都涉及到了级转移现象:概念隐喻在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上的转移向度体现了自上而下的特点,而人际隐喻在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上的转移是自下而上的规律。为了更好地阐明和解读语法隐喻的价值,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基于其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来分析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以期揭示语法隐喻的认知特点。

语法隐喻;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图形-背景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1994)根据措辞与意义间的一致性程度,把同一意义的不同词汇语法表达形式划分为一致式(土式)和隐喻式(雅式),“一致式”是指接近事态发展变化的表达式,而“隐喻式”是曲折描述事物变化的表达式。一致式和隐喻式是一个连续统的两端即在一致式和隐喻式间还有中间值。语法隐喻根据功能语言学中的纯理功能被分类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而概念隐喻主要涉及了及物过程隐喻和名词化隐喻。但是在功能语言学内部,对语法隐喻的一致式和隐喻式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问题还缺乏系统的阐释,这势必会导致对语法隐喻的理解也会不甚清楚,而且迄今为止对语法隐喻的讨论和研究主要集中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内部,且以罗列语言事实为要务,很少有学者跳出该学科的园囿进行研究这个现象(张法科&邵新光,2009)。基于此,本文突破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学科局限,在认知语言学的视域下,借助图形-背景理论对语法隐喻进行研究,以便于为语法隐喻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

在大约一个世纪前,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最先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后来被完形心理学家借鉴到完形心理感知组织的理论中。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是认知语言学中一对重要的概念。在图形-背景的认知模式中,图形是所要描述的对象,认知上较为的突出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是其环境即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在认知上不太突出。当我们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而把环境作为背景,虽然图形和背景同时存在于人们的感知中,但是不会同时被感知,人们就是在图形和背景的转换过程中完成对信息的感知,注意,识别和理解的(梁丽,2005)。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某个事物时,我们通常是把事物作为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例如,我们会说桌子上有一本书,那么此时书就是我们所说的图形,而桌子就成了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正常的交流和说话时,为什么会觉得“房子在自行车的旁边。”或是“桌子在书的下面。”这样的表达很诡异和别扭呢?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Talmy (1996)给图形和背景分别列举了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国内的认知语言学者(如匡芳涛&文旭2003)在此基础上还做了补充和完善,他认为联想特征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描写,如空间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动态性,可及性,依赖性,突显性,关联性及其可预料性等。具体见下表所示:

表1

特征图形背景定义特征没有已知空间(或时间)特征可确定作为参照点,具有描述图形未知方面的已知特征联想特征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较小面积或体积较大时间长短时间较短时间较长动态性运动的或在概念上可移动位置较固定,不易移动突显性突显程度高突显程度低关联性更关联:在情景或意识中更接近不太关联可及性不可立即被感知更能立即被感知复杂性几何图形较简单(通常像个点)几何图形较复杂依赖性较依赖较独立熟悉程度不太熟悉较熟悉预料性不易预料更易预料

由上图,我们可以得知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的不同作用:定义特征是决定人们选择图形和背景的主要因素,而联想特征只是作为参考的。语言的表达也能体现这种图形-背景的关系,如(1a)The bike is besides the house.

(1b) The cat is under the bed.

(1c) The book is on the desk.

在这三个例子中,根据上面表格中的关于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的描述,我们知道“bike”,“cat”和“book”要比“house”,“bed”和“desk”的体积小很多,突显程度较高,所以前者均是图形而后者全是背景。根据上面所罗列的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用来解释很多语言现象,这也为图形-背景理论来研究语法隐喻提供了可能性。

二、语法隐喻与图形-背景理论

(一)语法隐喻的认识

语法隐喻既是一种形式变体也是一种意义变体(何伟,2008)。韩礼德(1994)认为语法隐喻是“相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

经验意义按照其复杂程度可分为三个层级:成分(element),图示(figure)和序列(sequence)它们在词汇语法层上的常规实现形式为小句结构成分(单词或短语),小句和小句复合体。当这些层级的经验意义(现象)被另一个语义域重新配置组合时,就会产生级转移(rank-shifting)现象从而产生概念语法隐喻。概念隐喻主要涉及的是及物性隐喻和名词化,胡壮麟(1996)对概念隐喻做过详细的解释:概念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名词形式表达本应由动词或形容词来表达的过程(process)或性状(quality),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概念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指的是将过程和特性经过隐喻化,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修辞语,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参与者。另一方面,人际语法隐喻被划分为了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当原本由情态动词或情态副词来表达的情态意义被词汇语法层的其他形式(如小句)来表达时,情态隐喻就产生了。人际隐喻涉及到了情态意义(modality)和评价意义(evaluation)的表达。比如在“I believe Mary would come.”一句中,“I believe“是人际成分,表达说话者的态度。

在1996年,韩礼德继续完善他的语法隐喻理论,提出了“语法隐喻综合征”的概念(syndrome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这个概念突破了1985年韩礼德对语法隐喻的两分法即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将语法隐喻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和分类。不能简单地将语法隐喻看成是一致式和隐喻式间的变化,在最为直白的表达方式和最为隐喻的表达的方式间还有中间值。根据语法范畴对世界具化的不同程度,将语法隐喻分为13种类型。语法隐喻涉及了所有的级转移现象,包括低级阶的语法隐喻综合征如名词化(nominalization)和高级阶的语法隐喻综合征如从小句组合到小句到词组或短语。“语法隐喻综合征”的概念改变了原来对语法隐喻的划分标准,使得语法隐喻理论更加的完备。

(二)语法隐喻的图形-背景理论诠释

众所周知,当今语言学界中存在着两大阵营:一方是以乔姆斯基为首的转换生成语法,另一方是功能主义语言学。虽然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莱考夫的认知语言学都属于功能主义语言学流派,但在“隐喻”这个关于认知识解和语言表征的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但它们不是绝对独立的,二者具有互补性,所以本部分笔者主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对语法隐喻进行解读和跨学科研究。

在认知语言学中有三种主要的基本观念:经验观(experiential view);突显观(prominence view);注意观(attentional view)。图形-背景理论与突显观关系密切。突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和安排是由信息的突显程度决定的(Ungerer& Schmid,1996)。突显观可以帮助人们来了解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为图形-背景理论来研究语法隐喻奠定了理论基础,语法隐喻可以被认为是图形-背景这一认知模型在语言中的现实化。

1.图形-背景理论对概念隐喻的说明

概念隐喻对应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功能,而概念功能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及物性(transitivity),在及物性范畴中,物质过程是原型,因为物质过程具有最容易识别和使用频率最高等特点。一般来说,概念隐喻中最常见的就是将一致式中的物质过程隐喻为其他的过程,如

(2a)Great changes took place in China in the 1980.(一致式)

参与者 过程:物质 环境成分:地点 环境成分:时间

(2b) The 1980 witnessed great changes in China.(隐喻式)

参与者:感觉者 过程:感觉 现象 环境成分

赵艳芳(2001)认为:在一个简单的及物动词句子中,主语即为图形,宾语即为背景,动词表示二者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处于图形位置的主语最为突出,其他的成分如状语是不突显的。所以,只有处于主语位置的名词或名词词组才能成为图形,因而被突显出来,但在一致式的表达中,表示过程,性质和环境成分的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和介词或介词词组,且它们一般也不处于主语的位置,所以它们在一致式的表达中很难被突显出来。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人们有时为了突出性质或是环境成分,他们就会创造新的表达方式即将表示性质或环境成分的词或是词组转化为能充当主语的名词或名词词组,这也就为语法隐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所以图形-背景理论可以解释语法隐喻的出现,因为认知语言学不是按照传统语法分为主语,谓语和宾语的,而是按照根据人们的需求来对事件的不同部分进行突显的。如下例:

(3a)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一致式)

主语 谓语 状语1 状语2

参与者 过程:物质 环境成分1 环境成分2

图形1 中间环节 背景1 背景2

(3b)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隐喻式)

主语 谓语 宾语 状语

参与者:感觉者 过程:感觉 现象 环境成分

图形2 中间环节 背景1 背景2

(3a)是一个物质过程,是一致式的表达,在此句中根据图形-背景理论,“they”是图形而“the summit”是背景。而(3b)是隐喻式的表达,它将原本的物质过程隐喻成了心理过程,(3b)隐喻程度非常的高,它对过程,功能成分和词类的选择都是隐喻性的。主要是“the fifth day”由原来的环境成分变成了感觉者,从状语变成了主语,使环境成分成为了图形得以突显出来使其前景化(foregrounding),而原来的参与者“they”变成了现象,从“图形”变为了“背景”。 因为语法隐喻具有主观性,它是说话者认知过程的产物,所以当一致式(3a)中的背景变成了隐喻式的(3b)中的图形时附加上了说话者的主观意图:让受话者更加注意有标记的焦点信息—图形2,满足了说话者突显环境成分的需求。此外,在上面的两个例句中,环境成分的突显程度是不一样的。具体来说,虽然“at the summit”在两个句子中都是状语都属于环境成分,但是前者中的“at the summit”要比后者中的更为突出,因为The fifth day saw them已经是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了,导致其环境成分就没那么的突显了。

另一方面,韩礼德(1994)认为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一种语法隐喻,是用名词来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是创建语法隐喻的最有力手段。过程的典型实现形式是动词,当它由相匹配的名词来表达时,就是从一致式过渡到了隐喻式,语法隐喻也就随之产生。如:

(4a)If the item exposed for long, it will deteriorate rapidly.(一致式)

(4b) Prolonged exposure will result in the rapiddeterioration of the item.(隐喻式)

张法科等(2009)认为:名词的突显是个体,事件,抽象关系,强调整体扫描,而动词的焦点是突显一维时间的过程关系,强调的是过程扫描。所以名词化隐喻涉及到了扫描过程的变化。名词化隐喻式的着突显的是整个事件,对事件做了整体上的描述;而一致式则是按时间的发展顺序对事件的不同部分扫描,关注的是不同时间上事物的变化。在整体扫描中所有的状态都是被视为一个整体,所有的状态组建成了一个完成体(格式塔),从而突出“事物性”,相比之下,过程扫描是一种看电影式的扫描。在此过程中,事件的状态是连续出现的,一个情景转化为另一个情景(邵新光&张法科,2010)。(4a)中的“exposed”是背景处于从句中而“deteriorate”是图形是焦点处于主句中,突出对事件做了过程扫描,而隐喻式(4b)中的“exposure”是背景“deterioration”是图形,侧重的是对事件的宏观和整体上的把握。很明显,与一致式相比,名词化隐喻更加的复杂,需要受话者花费更多的努力去解读。人们在处理隐喻式时往往会将隐喻式拆析为一致式的表达,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原则的。一个认知结构中包含了一系列的认知因素,认知主体往往通过先认识某些熟悉的因素,以此为基点来对其他的认知因素进行解读和定位,符合“已知到未知”的认知特点。虽然名词化隐喻式没有一致式那么易懂,但它具有自身的语篇功能:简洁精练,信息含量大,使得文体更加的正式和客观等。

2.图形-背景理论对人际隐喻的阐释

刘承宇(2003)认为人际功能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态度,意愿,倾向性等人际意义。人际功能由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实现。所以韩礼德(1985&1994)将人际隐喻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

在情态范畴内,情态意义一般是由情态动词或情态副词来表达,但这并不是表达情态意义的唯一方法,情态意义也可以用小句来实现从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转化为相对应的小句,从一致式过渡到隐喻式。如:

(5a)She probably reads a book.(一致式)

(5b) It is likely that she reads a book.(隐喻式)

在一致式中,主语“she”是图形,“book”是背景,但在情态隐喻式中,“it is likely that”只是语气状语,而真正的焦点内容是“she reads a book”这可以通过反意疑问句(tag question)“doesn’t she?”得到验证,所以在隐喻式(5b)中“it is likely”是背景,“she reads a book”是图形。从图形-背景的角度来考察,从一致式到隐喻式最大的变化是将原来的“图形-背景”的模式变成了“背景-图形”的模型。当背景先出现的时候,势必会吸引受话者的注意力,而当图形最后出现时,听话者会突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与背景相比,人们会对图形给予更多,更长的注意:图形毕竟是说话者想要听话者知道的也是听者注意的焦点(文旭&刘先清,2004)。传统的句法观点认为:句子的重要信息即焦点应该置于句子的开头,因此情态隐喻貌似与这种观点相悖,因为在(5b)中图形不在句首出现。但是文旭&刘先清(2004)认为:句子的焦点信息是否在句首或者在主语的位置上要看说话者的意图。情态隐喻就是将句首的焦点非焦点化。这种非焦点化是有目的的:it is likely that...是典型的明确客观的标志,它将后面的内容用一个投射小句引出,并未加入说话者自己的立场或观点,并且说话者可以完全不用为被投射的小句可靠度负责。同时也可以使听者感受到说话者所施加的压力来自于外部,与说话者无关,从而可以更突显公正客观,所以情态隐喻在新闻或是法律语篇等文体中非常普遍。

明确客观的情态隐喻不符合传统的句法观,所以传统句法中句子的信息焦点置于句首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可以借助J.Firbas所提出的的交际动力(communicative dynamism)来进行反驳。J.Firbas认为句子内部交际成分动力程度最低的部分是主位,而动力最高点的部分是述位。我们知道,主位一般位于句首,是说话者交谈的起点,属于已知信息;述位是指说话者陈述相关或涉及话语起点的内容,属于新信息是信息焦点。句尾聚焦符合末端焦点原则(Quirk et al,1985)和现代英语语法偏爱把“发生的事件”放在句末的趋势(Halliday,2007),同时也与人类的“从旧到新”,“从已知域到未知域”的认知规律相一致。

图形-背景理论也可以被用来解释和研究语气隐喻。系统功能语言学根据话语参与者在交际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给予或求取)以及所交流的事物(物品与服务或信息),把英语中的语气系统分为提供(offering),陈述(statement),命令(command),疑问(questioning)。我们知道言语功能的实现需要依赖于语气系统,而一般来说理论上言语功能和语气系统是一一映射(mapping)的关系,但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这么理想和简单,人们为了满足他们的交际目的和意图,往往会打破这种单纯的对应关系所以每一种言语功能都可以由多种语气来实现。例如,命令这种言语功能映射到语气系统应该是祈使语气,但是命令功能也可由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来体现。

(6a)Close the window.(一致式)

(6b) W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隐喻式)

命令语气的典型实现形式是祈使语气,语气较为的生硬和强势。根据图形-背景理论,在(6a)中图形应由“close”来承担,所以“close”被突显出来,成为了焦点。但“关窗“这个语义也可用迂回的方式也就是隐喻式来表达如(6b)。在此句中“close”已不是图形,语气焦点落在了“would you”上了,所以“would you”就成了图形得到突显,使得语气更加的礼貌和委婉。隐喻式作为语言表达和认知规律的变异势必会添加说话者的主观目的:使语气变得缓和突显礼貌和委婉,以试图维护和改善说话双方的社会关系。在图形-背景理论中,图形是所描述的对象,在认知上较为突显,背景是其环境,认知上不太突显(文旭&刘先清,2004)所以图形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句子意义的不一致。虽然(6a)和(6b)所表达的基本意思的大概一致,但是因为两句中所突显的图形不同,因此两句话具有不同的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一致式似乎更遵循了人类的认知规律和语言使用原则如省力原则,关联原则等,而隐喻式貌似是认知规律的偏离。实际上,隐喻式也受到了认知规律的制约。每种认知规律在其深层都会受到倾向优化原则(optimization)的影响。优化原则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手段是以简驭繁,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近处到远处,从具体到抽象(文旭&刘先清,2004),所以从一致式过渡到隐喻式是语言表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遵循了优化原则,因为隐喻式在一致式的基础上加工变形使其更能满足说话者的交际目的。

语法隐喻不仅具有深厚的认知理据,同时也能说明语言具有顺应性的特点。Verschueren(1999)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求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内(即结构),外(如交际意图)动因的驱使下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我们知道,语法隐喻是一种形式变体但更是一种意义变体即在满足基本语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意义潜势,而这种意义潜势也就是说话者所要达到的交际意图。所以,语法隐喻的产生一般是受到了交际语境和意图的触发,是说话者在现实的语言活动中为了顺应这种语境和意图所出现的一种语法现象,体现了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的特点。交际语境包含多种因素如物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邵新光&张法科,2010),例如在(6b)中,说话者使用语气隐喻式既顺应了想要关窗的心理状态,也顺应和满足了维持和促进说话双方社会关系的社会因素。同样在(3b)中也能体现语言的顺应性,隐喻式(3b)将原来的图形“they”隐喻为背景,而突显原来的环境成分“the fifth day”,顺应了说话者想要突出环境成分的主观意图。

三、结论

语法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这种变异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而且体现在语法层。本文首先对图形-背景理论做了简要的阐释,其次对语法隐喻进行了认识并基于图形-背景理论对语法隐喻做了详细的认知解读。语法隐喻具有重新构建人们经验和赋予语言系统新的意义的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突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维度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图形-背景理论对语法隐喻做了研究和阐释,发现图形-背景理论可以成为一种对语法隐喻进行研究的新的视角,拓宽了这个理论的应用领域证明了语言学内部跨语言流派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说明了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作为一致式表达的变体,语法隐喻通过级转移来顺应交际意图,以便逼近交际需要达到的满意位点。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隐喻并没有违背认知原则和规律,在深层体现了人类的认知原则,是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反映。

[1] Halliday, 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 (2ndedition)[M].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340-367.

[2] 张法科,邵新光.英语语法隐喻的认知理据及语篇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9(4).

[3] 梁丽,赵静.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4] Talmy L.TowardaCognitiveSemantics(vol.1) [M].London: The MIT Press, 2000.

[5] 匡芳涛,文旭. 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

[6] 何伟.语法隐喻:形式变体和意义变体[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

[7] 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8] Ungerer F, Schmid H J.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Lond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

[9]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48-156.

[10] 邵新光,张法科.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功能特征[J].山东外语教学,2010(1).

[11] 刘承宇.语法隐喻的文体价值[J].现代外语,2003(2).

[12] 文旭,刘先清.英语倒装句的图形-背景论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

[13] Quirk, R.,S.Greenbaum,G. Leech&J.Svartvik.AcomprehensiveGrammaroftheEnglishLanguage[M].London: Longman, 1985:1357-1358.

[14] Halliday, M.A.K.Ongrammar[C].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375-377.

[15]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London: Edward Arnold, 1999:55-56.

(责任编辑:王 荻)

Analysi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Based on Figure-Ground Theory

ZOU Zhi-yong, CHENG Xiao-l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The research on the metaphor enjoys a long history, which can trace back to the ancient Greek. Halliday is very keen on it and he studied metaphor meticulously and firstly put forward grammatical metaphor which includes the ideational metaphor and interpersonal metaphor. Both of them are involved in the phenomenon of rank-shifting: The former one represents the top-down rank shifting between lexical-grammatical level and semantic level but the latter one displays the opposite direction in terms of rank shifting. In order to elaborate on and interpret the value of grammatical metaphor,the inter-field research is made to interpret it based on the figure-ground theor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hope of revealing the cognitive feature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grammatical metaphor; ideational metaphor; interpersonal metaphor; figure-ground theory

2014-05-2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YJA740138)

邹智勇,男,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程晓龙,男,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H0-05

A

1008-2603(2015)03-0117-06

猜你喜欢

情态语言学隐喻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