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货币内生性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应用

2015-03-18王冬放

关键词:内生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王冬放,王 蓉

(中共中央党校 经济学部,北京 100091)

● 经济与管理

中国货币内生性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应用

王冬放,王 蓉

(中共中央党校 经济学部,北京 100091)

货币外生性与内生性界定对货币政策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具体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不同,从实际来看,货币供给还是具有明显的内生性。政府是货币供应量的决策主体,但是其主要决策依据还是根据经济运行实际情况来进行确定。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货币政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手段一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明显具有内生特性。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货币政策必须适应本国现实,尽量减少对经济发展的扰动,面向全球化提高决策水平,合理控制货币发行量并且做到定点细化。

货币内生性;新常态;货币政策

当前,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必须适应新常态发展,稳增长、调结构是保持国民经济合理发展的关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手段。为了平衡好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宏观调控方式必须要科学、合理,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决定了宏观调控的成效,因此,对于货币政策的正确分析是进行决策的根本依据。

货币政策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对市场起到干预作用,货币发行量控制是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对于货币量的供给必须从根源上给与合理确定,进而科学地指导货币政策的执行。

一、货币外生性与内生性分析及经济发展

关于货币的理论一直存在较多的流派,根据自身认识的不同对于货币外生性或内生性存在不同的看法,外生性的典型代表是早期休谟的货币数量论及其后的通货学派,而与之分别相对应的詹姆斯·斯图亚特、亚当·斯密及后来的银行学派则支持货币内生性。随着对货币理论研究的深入,外生性近期代表主要有弗里德曼等的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则既认定政府为影响经济发行货币的独立性(表现为建立LM曲线论述中认为货币供给是常量),又通过建立IS-LM曲线强调货币政策与国民收入的重要联系。货币外生性与内生性理论对货币的供给政策有着本质的影响,对于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深远意义。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具体经济情况与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不同,从实际来看,货币供给还是具有明显的内生性,政府是货币供应量的决策主体,但是其主要决策依据还是根据经济运行现实情况来进行确定。

(一)基于经济实际运行的货币外生性与内生性分析

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与相应的货币政策目前一直没有定论,甚至为调和实际货币政策产生了货币内外共生理论且认为货币同时兼具内生与外生两种属性,但是从经济实际运行的角度,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根据自身体制坚持货币政策与经济情况密切联系,例如,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根据本国情况适时采用“量化宽松”政策,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每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根据总结出的经济运行情况提出下一年度的货币政策以进行宏观调控。

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应量是政府根据货币政策来进行调节经济运行的工具,与利率无关,是一个外生变量。因此,凯恩斯主义认为人们对于货币具有流动性偏好,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比,货币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货币供给曲线由于被设定为恒量是竖直的,货币供给量在静态分析中是恒定量,与利率无关。根据这一基本判定,凯恩斯主义确定了其政策理论的主要基调,财政政策由于存在乘数效应效果明显,是增加国民收入的主要手段,而货币政策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其政策效果有限。可以看出,凯恩斯主义对货币供给与利率理论的分析与经济运行实际情况相比存在相对强化财政政策而弱化货币政策的效果:正是过于注重财政政策效果从而忽视货币政策,进而简单假设静态中货币供给数量不变,结果虽然相对简化了理论模型的复杂程度,但是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必然导致政策效果的相对偏差。目前,世界各国都是根据对经济情况的判断相机抉择采取货币政策逆向操作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排除政策执行时滞因素,货币供应量是与利率、经济发展趋势高度相关的。并且,由于财政政策中投资、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对于国民收入分配利益指向性更强于货币供给等货币政策,当前实际经济运行中根本不存在重财政政策而轻货币政策的倾向,通常二者是配合使用的,中央银行不能不考虑实际经济情况完全独立实行货币政策。

可见,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具有明显的内生性。货币内生性是货币供应量与经济的实际运行高度相关,政府决定货币供应量多少,但是代表政府货币决策部门的中央银行只是整个运行系统的一部分,并不能单独主观决定货币供应量,投资、消费、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利率、经济运行情况等各种复杂因素都是必须予以考虑的因素,各种经济主体对货币量的需求程度均影响货币供应。

货币的内生性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从理论模型角度分析,由于货币内生性,产出扩大同时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在静态分析的情况下,由于某种经济因素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影响到投资、消费、国际收支平衡等总需求因素使得宏观经济运行偏离原来的平衡点,央行必须加大货币供给量,从而平衡冲击因素对经济均衡造成的影响,使利率产生向下的拉动趋势,最终回到最初的均衡状态。虽然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特别是宏观经济体量较大的国家在这一过程存在明显的时滞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一变化过程,但是总体上货币供应量调整与作用的机理是遵循这一客观理论的。

(二)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货币供给与经济平稳运行高度相关,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合理货币供给政策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自古典经济学始,各个流派理论都论述了货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我国政治经济学奠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与宏观调控的主要指导理论凯恩斯主义为例分析,货币政策与经济运行的相互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货币流通理论是马克思货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货币流通公式形式简单,但是还是揭示了货币流通的基本原理,说明了货币量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货币流通公式简单形式可以表述为流通中的货币量等于社会全部商品的价值除以货币流通次数,明确表明了货币供应量、社会商品价值与货币、商品流通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刻反映了货币政策、社会生产、流通领域等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层次因素的内在联系。最基本的解释就是一定流通速度下货币发行总量与社会商品价值总量成反比,商品生产能力没有提高情况下货币超发将导致通货膨胀,说明了货币对经济的平稳运行发挥作用。

2.凯恩斯主义IS-LM曲线理论。IS-LM曲线是1937年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基于凯恩斯主义理论提出的,现今已经演变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理论的重要基础。这一模型的基本思路是:IS曲线反映了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并且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投资与储蓄相等的组合,使得商品市场达到均衡;LM曲线同样反映了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但是LM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曲线上每一点都代表了货币需求与供给相等的组合,使得货币市场均衡。把IS-LM曲线放入以国民收入为横坐标、利率为纵坐标的体系中,二者的交点就代表了商品与货币市场均衡的状态。并且,IS-LM曲线的不同移动,代表了不同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调整经济的发展过程。因此,LM曲线移动轨迹表明了政策不同作用方式,强烈改变了国民收入的数值,即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例如,当经济出现下降趋势时,国民收入降低,在IS-LM曲线上数值左移;为了改变这一衰退趋势,需要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在IS-LM曲线上使LM曲线右移,利率下降而国民收入增加,当利率与收入回到原来位置时重新达到均衡。

综上,不同的经济学说流派对于货币的作用机理表述不同,但是都承认货币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表明了适当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货币内生性即货币供应量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即使没有商品与劳务的产出增加,政府引起的一个货币冲击也会对经济造成重要影响,因此货币政策的制定要科学规范。

二、我国货币政策发展与货币内生性现实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货币政策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货币政策目标的选定、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以及货币政策的完善等等是逐步发展的。最初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都是靠国家行政计划手段来调节运行,市场机制及调控政策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完全是行政命令取代经济发展规律和作用机制。从提倡市场经济开始,市场机制与经济政策逐渐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也经历了一个探索完善的过程。

(一)我国货币政策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逐步发展,主要思路还是以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结合进行调控为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机抉择的政策。政策运用是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的,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改进历程是伴随着国家对经济形势的起落进行宏观调控而成长的,随着调控经验丰富、能力提高,货币政策运用也慢慢趋向成熟。

1978年以来我国根据实际经济形势进行了7次主要宏观调控,调控过程中货币政策运用也是从无到有、逐步成熟的过程。这7次调控中,前两个阶段还处于行政计划手段为主的阶段,第三阶段开始出现利用货币手段的情形,这一时期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力没有或很小,还是以行政命令式的财政指令为主。此后逐步发展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互相配合,对于当时的经济情况起到了较好的修正。

1.第一阶段:1979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主要问题是,基建投资增长快速,战线过长、项目过多,出现经济过热现象。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缓建、停建一批大中项目,到后期直接采用“急刹车”式调控,并通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稳定经济,靠行政命令式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2.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6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扩张并导致通货膨胀,解决办法就是控制支出、压缩信贷,虽然在此期间中央银行制度开始建立,但是机制建设问题调控手段基本上还是行政手段。

3.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1年。经过上一阶段调控后,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开始出现通胀问题,伴随价格改革、信贷扩张,通货膨胀严重导致采用财政与货币双紧缩政策,后期在政策力度过大、经济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开始政策松动。这一阶段政府逐步采用了财政与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办法,是行政与经济手段共同调控经济的开始。

4.第四阶段:1992年至1997年。1992年“南方视察”后我国产生新一轮经济过热,特别是房地产和开发区投资吸引大量资金,导致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加补贴甚至达到60%左右。对此政府进行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初见成效后又调整成为适度从紧货币政策,到1996年基本抑制了经济过热。在这一阶段的调控过程中,政府更加重视货币政策的运用,并且在形势变化过程中货币政策由“从紧”调整为“适度从紧”,调控经验开始慢慢积累。

5.第五阶段:1998年至2002年。这一阶段与以往不同的是面临经济形势正好相反,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受到冲击,通货紧缩、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所以此时的调控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了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再贷款利率等多种手段,相机抉择的政策使用也更加相对成熟。

6.第六阶段:2003年至2007年。这一阶段我国逐步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由快速增长开始转向逐渐过热;同时,由于我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开放程度加强及“世界工厂”的国际产业链地位,导致贸易顺差迅速扩大,外汇储备加速增加,因平衡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增加。对此情况,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由上一阶段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且央行发行票据、公开市场操作等调控手段也开始成熟,货币政策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经验积累更加丰富。

7.第七阶段:2008年至今。这一阶段也是一个指向转折较大的时期。2007年经济还属于相对过热、从上一阶段没有完全调整结束的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是2008年下半年突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为此政府适时调整了相应的措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指向由紧缩类型转向了扩张类型。到2010年,经济形势有所恢复又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至今。至此,我国根据经济形势相机抉择使用货币政策的进行调控的能力相对形成。

综上看出,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开始的,并伴随宏观调控逐步发展至今,政策制定的思路还是货币政策与经济现实密切相关,货币政策运用与经济发展形势相互影响。

(二)我国货币内生性现实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市场经济开始从无到有,货币政策的运用也逐步开始完善,总体上有着几个明显特点:一是1978年并不存在货币政策的运用空间,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是慢慢积累和摸索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二是我国的货币政策运用事实上还是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并且与财政政策紧密结合;三是货币政策的表述宏观层面上不存在大起大落,主基调以稳健为主,但是实际的货币供应量增加是较快的,典型指标M2/GDP数值处于世界主要经济体高位;四是货币供给与经济运行状况密切相关,二者发展变化情况互动强烈,货币内生特征明显。

我国通常在每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下一年度的主要经济问题,依据还是根据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以近十年会议公布经济情况与货币政策为例,反映了经济总体形势与货币政策高度相关,具有明显内生性。具体内容见下表:

表1 经济形势与对应经济政策

年度经济形势对应经济政策2014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3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2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1稳物价、保增长、调结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0调结构、保增长、防通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扩内需、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006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005保增长、稳物价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注: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联系紧密性,表中同时列出会议决定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通过分析,上表明确反映了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形势高度相关,经济形势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制定,货币政策又以解决经济领域重大问题为目标,货币内生性明显。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发生严重国际金融危机,与此对应我国的应对策略迅速由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结合强力应对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巨大冲击,政策导向变化显著,事实也证明这一举措使我国成为遭受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的主要经济体。据此看出,我国的货币政策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现实是紧密联系的,纵观全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调控历程,可以更加充分反映货币内生性质,为制定货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新常态下鉴于货币内生性的政策建议

货币内生性要求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要充分与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相适应,货币政策需要对总体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发展的成果与经验也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完善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当前,我国面临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发展面临着对增长速度与质量结构进行平衡的选择,新的情况要求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也要适应新常态发展,我国货币内生性的现实要求货币政策必须符合“稳增长、调结构”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一)制定货币政策必须考虑货币对经济运行的扰动

货币内生性充分表明了货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重要影响,因此,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需要考虑货币对经济运行的扰动,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前瞻性预判。

1.相机抉择与制度建设并重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基本上都是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基础、相机抉择原则为指导的,当经济形势面对较大冲击时,采取逆向操作的办法可以相对较好熨平经济波动。面对新常态经济发展情况,我国要适应新的要求,更加注重货币政策选择制度建设。根据上述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在完成一个阶段的经济调控后,马上需要继续进入下一个调控周期,不停地追随经济波动变换调控政策,相对被动地使用调控手段,使得调控效果受到影响。为了更好解决这一问题,要求科学理解新常态的内涵,既要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速度,又要控制经济稳定运行。为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方面要借鉴新的理论,吸取新制度主义对于制度建设理论的论述,充分重视制度建设在保障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作用重要作用,通过制度稳定政策,指导发展。同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较为客观的理性预期,这样会尽量减小主观方面的认为扰动因素,使经济运行更加平稳流畅。因此,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要加强前瞻能力,进行理性预期,做好制度建设,根据情况适时进行相机抉择的应对。

2.加强决策指标体系建设

货币政策在我国的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货币政策的发展也应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当前,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评价与衡量已经基本形成了定性与定量的指标体系,并且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一体系的构建越来越细化,作为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控重要手段的货币政策也要尽快加强决策指标体系建设。扩张、中性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只是表明了调整的大方向,要使货币政策更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还要更加适应经济发展,定性政策方向确定与定量决策指标体系建设同等重要,这样才能是货币政策工具更能直接指向调控客体,更好发挥调控效果。

(二)货币政策运用充分适应新常态发展

货币政策是为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服务的,当前我国发展的现实就是经济新常态,货币政策必须适应 “稳增长、调结构”的新常态发展。

1.内生性决定合理投放货币供应量

新常态发展要求经济发展适应国际国内的客观情况,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稳增长”,具体到货币政策,货币内生性要求科学决定货币供应量。“稳增长”存在两方面含义:一是增长,二是稳定,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回顾过去的货币调控政策,在7个大的调控阶段当中货币政策基于实际情况无论是紧缩的还是扩张的,都起到了逆向调整的作用。但是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常常是一个调控阶段刚刚结束又要立即开始下一阶段的调整,货币政策促进了增长,但是稳定性不够。新常态下,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利用货币供应促进经济发展都需要加强政策前瞻性、长远性,适应经济总量合理确定货币供应量。

2.“调结构”决定货币投放更加细化

新常态发展的另一个任务就是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这就要求货币政策也要适应这一发展要求,能够起到促进调结构的作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是要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政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提高装备制造业生产水平,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引导循环、低碳、绿色产业发展,同时压缩淘汰“三高两低”、产能过剩等产业。对于货币政策来说,“调结构”要求对于货币供应、信贷支持、利率优惠等政策能够定向发挥作用,不能再粗放式管理,最终落实政策到实际客体,并且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保证政策执行效果。

3.经济全球化决定货币政策运用视野的国际化

当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的货币流动不可避免,必然要求货币政策的运用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能够在保持国内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础上平衡国际收支,推进汇率市场化并且在合理范围内浮动,减少国际热钱套利、冲击。同时,货币政策还要协同外贸政策、产业政策,解决好由于大量外汇占款导致的货币供给增多,消除通货膨胀隐患。我国由于“世界工厂”的国际地位产生巨额贸易顺差,形成大量外汇占款,为了平衡外汇占款央行不得不在国内投放相应本币进行对冲,这就造成国内货币供应加大,产生通货膨胀预期与事实。因此,货币政策必须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在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的同时,货币政策与财政、外贸、产业等政策相结合,提升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着力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大海外投资与并购力度,使得经济在内外平衡中保持新常态发展。

[1] (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货币论(上、下卷)[M].何瑞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25-157.

[2] (英)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543-566.

[3] (美)弗里德曼.最优货币量[M].杜丽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59-80.

[4] 梁东黎.关于货币内生、外生问题的一般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9(2).

[5] 李晓华,侯传波,陈学彬.我国货币内生性问题的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5).

[6] 赵磊.货币外生性和内生性的辨析[J].理论界,2009(7).

(责任编辑:王 荻)

Endogenous Nature of Money of China and Monetary Policy in New Normal

WANG Dong-fang, WANG Rong

(Economics Department,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China)

Endogenous nature and exogenous nature of money are important to monetary policy and have influence in policy making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Now though there are many situations about economy and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world, supply of money is obviously endogenous. Governments have power to control supply of money, but they must think over the economic situation. When China begins to implement market economy, monetary policy is important in Macro-control and full of endogenous nature. In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blizing increase and adjusting structure are the key measures, and monetary policy must match national cond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not be interrupted. At the same time, China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ability to make policies, rationally control supply of money and correctly allocate money in the right way.

endogenous nature of money; new normal; monetary policy

2015-01-03

王冬放,男,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王蓉,女,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

F820

A

1008-2603(2015)03-0077-06

猜你喜欢

内生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预算执行紧缩下的积极财政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下半年促经济稳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比较优势内生结构变动与政策干预
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