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人脉的“职场微信”
——访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
2015-03-18翟志慧
文/本刊实习记者 翟志慧
互联人脉的“职场微信”
——访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
文/本刊实习记者 翟志慧
林凡2003—2010年在搜狗,曾任搜狗技术总监,对搜索和数据挖掘有着深刻的理解,后来他又加入了大街网负责校园招聘业务,积累了丰富的社交网络的经验。他想将技术算法和社交关系结合在一起,于是2012年便开始创业,于2013年推出了职场社交APP脉脉。截止2015年5月底,脉脉的注册用户已超过700万,34%为互联网从业者,不少用户为大公司高管或互联网创业人士,来自腾讯、百度、阿里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人士在上面相对活跃,活跃度可达30%—40%。对于一款社交应用而言,这么高的活跃度是比较少见的。
“职场微信” 方便工作
移动互联网时代让人们的社交门槛大大降低,微信作为一款常用的社交应用,在实现高效沟通的同时,也很容易使人们将工作和生活搅和在一起,产生休息时被工作打扰,工作时受消息干扰的现象。林凡认为,未来人们应该有两套社交体系,一套生活,一套工作,生活中我们有了微信,而脉脉APP正在朝“工作版微信”的道路上前进。
用户在注册脉脉时,它会向用户申请授权读取用户的通讯录数据,在抓取用户通讯录的数据之后,脉脉通过后台的算法分析出用户的不同圈子(大学同学、前同事、现同事等)。等到注册成功,用户会发现自己跟职场有关的背景信息和人际网络都已经被梳理清楚,涵盖了个人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以及在这些阶段中所结识的朋友列表。通讯录里的这些朋友即是脉脉上面的“一度人脉”。而通过一度人脉,用户则可以抵达人数更多的“二度人脉”,也就是那些和自己至少有一名共同好友的人。这就是脉脉的产品逻辑。
如此看来,注册的过程即是自己的职场圈子向脉脉迁徙的过程。它省去了中间梳理人脉的繁琐,注册了脉脉,你上来就能用。
脉脉分为两大板块:工具和社交,社交部分主要包括实名动态、匿名吐槽和管理人脉,工具部分则为即时通讯、招聘、求职、找专家等。作为职业社交平台,脉脉用户需要完善履历以建立个人的职业品牌;采用IM(即时通讯)连接用户,引入群组功能,以构建商务会议或人脉引荐的线上场景;面向用户的数据挖掘与匹配技术,可自动填补缺失信息,在搜索中自动分析二度人脉的共通点。
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实名的,你过去的经历和资料都会留存在上面,人一辈子人脉的跟进是很重要的环节,在脉脉上甚至可以看到以前的同学现在在哪个公司,做什么事情。遇到问题时,以前的做法都是在脑海里面想谁能帮你解决问题你才去找谁,现在脉脉有精确的算法,只要去搜,你就很快的知道哪一个朋友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的朋友也在算法的计算范围里面。
林凡所追求的是职场社交的目的性和情感之间的平衡,他不希望脉脉变成一个功利性很强的工具,而是能够像线下充满吹牛吐槽的饭局一样,让用户自然、轻松地进行社交活动。你可以使用实名寻找合伙人,寻求投资以及各种各样的帮助,可以尝试用人脉去解决方方面面的需求。相对于微信等其他社交APP来说,这款“职场微信”,让工作更加方便。
执着尝试 终得成功
2012年年初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林凡做出的第一款产品叫淘友网,是一个以“搜人”为目的的搜索工具。淘友网通过自己的算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脉网络,并且给每个人打上了适合的标签。像百度一样,用户在搜索框中输入人名或标签,就可以找到这个人,如果想认识他,淘友网还可以列出你们之间的关系链,即通过谁可以认识他。
之后,淘友网还做过一款基于“朋友的朋友”范围的恋爱交友软件,觅觅。林凡对其寄予厚望,但是也没有成功。原因是,在最初运营时没有强调人群密集度,为了维护用户体验使他们产生交互,觅觅被迫降低了关系链重要性,最后变成了“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觅觅的失败经验,直接导致林凡在脉脉的推广上选择了集中且克制的路线,在前期,脉脉致力于在互联网企业内推广,首先提升高密度人群的使用率和活跃度,再依据这部分经验向其他行业扩散。
庆祝脉脉用户破500万。
现在的脉脉就像淘友网在移动端的升级进化版,让用户找到想找的人,并通过中间人与之建立联系。
脉脉已经稳定的走过了一年半,注册用户也超过了700万。“现在看好像一帆风顺,其实中间产品的探索是很辛苦的。”林凡表示,“好不容易想到一个点放进去,结果无法实现,再想一个东西放进去,又不能实现。我们每周更新一个版本,等于说做脉脉之前的60个版本都没成功。”
经过了这么多的运作经验、练手之后,团队开始静下心来,详细准确评估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用心分析自己的产品功能适合什么样的用户群,不再求大求全。最后,一款能为公关、人事、猎头带来极大便利的工具——脉脉诞生了。
创新思想 勇往直前
相信很多朋友已经想起了国外做职场垂直领域的巨头——LinkedIn,脉脉做的其实是类似LinkedIn的职场社交,但区别是脉脉依赖数据挖掘技术自动给每个用户填上了简历,自动计算用户的关系链,不需要像LinkedIn那样从0开始建立社交关系。
现在的脉脉,经过一年半的发展,数十次迭代,其内在逻辑已经相对清晰。第一,清晰的关系链找到靠谱的朋友。在脉脉设计的添加好友过程中,你除了可以知道对方的情况,还可清晰地了解到与你的关系链;第二,精准的算法找到帮你的朋友。如果你想在脉脉上找到解决问题的人,可以通过人脉推荐、公司、学校、职位等不同维度进行查找;第三,“移动”的特性有助于社交。脉脉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上,由于人们对方寸之间的安全感高于PC端,所以加为好友的概率也远高于PC端。
深度挖掘中国特色社交规则的核心,并将其应用到产品当中,加上稳定和独立的公司发展、合作与融资战略,使得脉脉在中国职场社交同类或相似类型竞品当中发展较好。但林凡表示,“作为社交网络的新产品,大概在几千万用户规模才算过了安全点。在此之前,推出任何新的产品都会产生致命影响。”
职场社交并不好做,无论是此前新浪微博自己推出的微人脉和微招聘还是职场社交鼻祖LinkedIn的产品逻辑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显得稍微冰冷了一点。“不得不说,LinkedIn是脉脉很好的老师,但我们是基于自己的产品定位和中国用户特点来产生和LinkedIn不一样的产品思路。”林凡说。作为创业公司的脉脉,选择了从IM切入,在“办事”之前先做“朋友”,既然成为了“朋友”彼此之间的信赖门槛就相对降低了,事情就比较好办了。
脉脉鼓励自己的用户通过一度社交关系去发展构建更广泛的人脉,直接与其他人发起对话,或者将自己的才华、能力和经验直接在脉脉的动态里展示出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增强传播效应。脉脉目前的用户从泛互联网向全行业扩张,其中,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搜狗CEO王小川、今日头条CEO张一鸣、果壳网CEO姬十三等名人也是脉脉的活跃用户。
脉脉获得了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移动应用组社交通讯类银奖。但对林凡来说,LinkedIn仍然是重要的竞争对手,此外腾讯也是潜在的威胁。今后的脉脉将更加努力,未来希望和LinkedIn一起实现全球经济腾飞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