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科技写就高原生态农牧新篇章

2015-03-18罗晓庆

中国西部 2015年28期
关键词:松潘羌活牲畜

文/本刊记者 罗晓庆

用科技写就高原生态农牧新篇章

文/本刊记者 罗晓庆

摄影/何林隆

五月底,来到松潘县,正值高原告别了寒冷冬季,一派生机盎然。城里来往的车辆鸣笛声不断,不同肤色的游客不时闪现,很是热闹。草原上,黑色的牦牛信步吃草,藏绵羊成群结队活动,万亩中药材基地已经绿意盎然,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技术人员正在细心照顾猪崽……

地处岷江发源地的松潘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工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加之汶川地震带来的损害,松潘震后经济发展路途艰难。如今这番生机勃勃的图景,松潘是如何绘就的?

在改善民生问题上,松潘给出的答案是:围绕农业产业转型,着力打造有机种植农业和健康养殖畜牧业“两张名片”,实施万亩蔬菜、万亩中药材、万头商品牛、万头商品猪基地 “四万工程”建设,努力将松潘建成阿坝州重要的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

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路上,松潘县正在积极理性地探索增收富民的特色效益农牧业之路。

小生产到现代化,畜牧业蝶变升级

从岷江源头往回行驶大约半个小时,就可以看到距离岷江源景点最近的川主寺镇川盘村,沿路两边是广阔的毛儿盖大草原,仰头可见不远处耸立的雪山,一幅宏大秀美的高原生态风光画就这样展现在你面前。走进镇里,水泥路面整齐有致,文化风味浓厚的藏寨楼房自然排列,房前屋后都有整齐的篱笆围栏,随处可见飘扬的五彩经幡。

近年来,川盘村通过牧民定居计划行动、“三百”示范工程的实施建设,现在已经打造成为一座极具民族特色、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高原藏寨。

据川盘村村长夏郭介绍:“村子里农户2007年前后陆续定居在这里,不再像过去那样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了。”夏郭还带着我们参观了他的二层楼房,一层客厅宽敞别致,挂满了代表吉祥如意的唐卡图案,彩电、冰箱一应俱全,屋外每家每户房顶上都装有太阳能热水器的设备。

“原来一楼是牲畜住的地方,人住二楼,人都是跟牲畜一起生活,因为最怕冬天牲畜挺不过去冻死了。”他说,“现在做旅游服务业,牧民住得好,吃得好,穿得好。”

松潘是四川省十个纯牧县之一,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是农牧民生活的重要途径。草原上有这种说法,夏长、秋肥、冬冻、春饿死。意思是冬天没草吃了,牲畜熬不过冬天,春天一来,大批牦牛病死、饿死,给牧民造成很大损失。

为了保证牧民的生活来源稳定,提高牦牛的出栏量,松潘县依托项目资金,建设134公里牧道、25个乡镇兽医站、64个牲畜防疫巷道圈、287个标准化暖棚。“通过这些畜牧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提高牲畜抵御寒冬的能力。近几年,每年减少冬春季节成年牲畜死亡1000多头,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50余万元。”松潘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副局长马良玺告诉记者。

然而,在草原上,并不是养的牲畜越多越好。在阿坝州,天然草原有459万公顷,松潘和若尔盖、红原、马尔康等县是四川牦牛肉的主产区。其中,松潘县有天然草场517.89万亩,可利用草场440.21万亩,都面临着退化、沙化、湿地干涸、牲畜过载的难题,几乎难见歌中所唱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图景。越来越矮的青草,既无法承受牛羊们每日的啃食,又无法承载人们对草原美景的期待。

如何在使草原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能够向餐桌输送更多的绿色食品,也能够保证农牧民增收呢?

首先,用技术手段,减少牲畜在春冬交替之际的死亡率。除了暖棚等技术设施,松潘还想办法对草原的退化减产症“下药”,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比如,建设人工草地,对天然草原进行改良,通过自然的技术手段补播品种好、品质高、产量好的牧草种子等等。

其次,从人为的角度,松潘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将每户的牧区进行分区,并用围栏做标记,调动老百姓对属于自己的那块草原牧区进行合理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对牧民进行划区轮牧的宣传教育,让牧民在自己的牧区进行有计划的放牧,而不是乱牧,避免出现冬季牲畜没草吃的现象。

还有部分牧区被化为禁牧区,依托国家草原生态保护项目建设的资金,松潘县对不同形式保护草原生态的牧民进行直接补助。比如,禁牧区的牧民,每亩地一年可获得六元补贴;根据牧民草原的实际载畜量,多出来主动淘汰或者卖掉的,每亩地补贴一元五角;此外,每个牧民家庭每年都可以获得五百元的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费。

“草好长,但也快不过每天牲畜的大口啃食。让草原休养生息,减少牲畜的数量是必须的。”马良玺说,要解决草原退化问题,一个关键的难题就是解决草越来越少,牲畜越来越多的问题。数十年来,草地的鲜草亩产量从300公斤下降到200公斤,足足下降了33.3%。

虽说是减畜,但也不能因此而减少牧民的收入。松潘县的思路是对农牧民进行市场化意识的引导,改变以前的小生产意识,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

提高牧民的市场商品化意识,即提高牲畜的质量而不是要求数量。比如引进一些优良的牦牛品种和藏系绵羊的优良基因,杂交进行改良,而不是随意允许近亲繁殖,导致品种质量下降。为此,国家还设立了良种补贴96万来鼓励牧民改良品种。

“品种好了,卖价高,牧民们大多都比原来收入更高。”马良玺认为,从小生产的自然经济意识向有所为的商品经济意识转变,就不能不作为,牧民也会慢慢提高对草原治沙改土的意识,增强种草改草,改良牛种的主动性。有了这种意识,老百姓自己也会想依靠科技手段来增收致富。

目前,松潘县畜牧业正在从传统的自然生产方式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县委、县政府还通过引导村民自发建立合作社的方式,在技术、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建

立试点示范带动老百姓逐渐过渡。“现在还是现代畜牧业的初级阶段,还需要继续努力。” 马良玺感慨道。

据马良玺透露,西南民大的专家与小金的养殖户联合研发,已经攻破牦牛、藏绵羊的圈养技术,现在第一个试点就在松潘。如果试点取得成功,松潘的牦牛肉产量将得到大幅提高,牧民的收入也会翻番。

“传统的牦牛出栏至少要六到七岁。如果是圈养,周期时间将缩短一年半到两年,专家认为,圈养的牦牛肉质略优于天然草场放牧的肉质。”他说,牲畜的生活环境舒适了,吃的也是精饲料,肉质更嫩,优于天然放牧风吹雨淋的牲畜。尤其是四月初,牧草青黄不接的时候,圈养的牦牛、藏绵羊的膘情或能赶上过去一年中牲畜最好的时候,甚至更好。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也将利于整个草原的生态环境保护。

松潘县岷江乡北宝村村支书刘永兵在查看羌活和苗木 摄影/何林隆

“四万基地”,撬动县域农业经济

民之大事在于农。在生态立县的原则下,高原农田也要顺势逐渐退耕还林、还草。在此基础上,松潘如何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2015年,松潘县以“四万”工程为抓手,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将在着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路径上跨越发展。

走进位于松潘县岷江乡北定村羌活种植基地,可看到近处100多亩地上的细叶羌活绿叶舒展,暖棚的种苗也已经拔土而出,当地的农户在地里小心谨慎地除草、种植种苗,不同品种的羌活在农户们的呵护下呈现出一派生机。

“以前,村子里的人都靠上山挖野生羌活来赚钱,时间一久,野生羌活都绝代了,没有了,村民就没有活路了。”2006年,村支书刘永兵意识到这一点,便开始琢磨发动村民自己种羌活,以找到增收的路子。然而,因为村民对羌活的生长习性不熟悉,加上缺乏栽种经验,在驯化野生羌活、移栽上一直失败。直到2012年,刘永兵在自家几十亩土地上移栽的羌活终于培育成功。

自那时起,在刘永兵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自种羌活,并联合邻近的几个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羌活三四年就能成熟,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每年每亩两万多的收入。有企业来收,我们都不敢签合同,他们的需求太大了。我们产量还太少。”据刘永兵介绍,羌活既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又是一种食品用料。今年已经有好几家制药企业来谈合作,足见市场需求非常大。

刘永兵表示,未来,在羌活市场开发方面,还会引进加工企业对羌活进行粗加工,提高羌活的市场价值。目前,北定村人工种植的羌活经过相关部门检测已达到国家药用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药材市场羌活匮乏的遗憾。

“每亩产量在1200公斤左右,一斤13块,每亩羌活还将为当地农民带来三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他补充说,在种植羌活的同时,村民因担忧泥石流,在基地周围还种满了松树苗。细叶羌活只能在海拔2600米的山上生长,种植羌活既解决了农户就地就业、增收的问题,又带来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当地村民几乎把岷江乡高半山的荒地都利用了起来。

“不出门就赚钱了,同时又兼顾了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又保护了野生羌

活的生长环境。”刘永兵直言,虽然有五年的尝试特别艰辛,但所幸的是坚持了下来。现在岷江乡种植的中药材已经达到上千亩,其中包括羌活、党参等药材。这些都要归功于这位年过五十知天命的村支书近十年的努力。

目前,北定村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自筹资金30多万元,大面积种植羌活幼苗,利用荒山荒坡建成规模达730多亩的羌活种植基地。近两年,该合作社还免费向周边乡镇农户分发幼苗,大力推广。

“一些住在山上的贫困户,我们就发给他们一些苗子,过两年,你就眼看着他们生活好起来了。”刘永兵高兴地说。

作为2014年《松潘县生态农业发展规划(2014—2020)》中“一场、一区、一基地”目标(“一场”即万头商品猪生产销售基地,“一区”即万亩中药材产业基地,“一基地”即万亩有机蔬菜示范基地)中的“一区”,北定村的羌活种植对松潘县农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的积极作用。

在松潘县山巴乡上磨村的飞机坝上,同样也是充满活力的景象。飞机坝上的优质蔬菜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建设规模有500多亩,以荷兰豆、法国水果萝卜、高山娃娃菜、荷兰菠菜、生菜等为主要生产品种,无公害蔬菜直送大成都地区的餐桌。飞机坝位于九黄机场至川主寺镇之间,交通位置优越,如今其蔬菜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声名远播。

“过去老百姓种植诸如土豆、小麦、胡豆等大田作物,价值低,一年下来每亩就几百块钱,如果再除去人工费,基本亏本。所以我们鼓励村民改种经济作物,比如莴笋、蓝莓等蔬菜水果。”松潘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副局长马良玺告诉记者,因为高原蔬菜成熟晚,当内地蔬菜已经上市时,高原上的蔬菜刚刚种下,时间差就是增收致富的新方式。尤其是莴笋,一年就收,很受老百姓欢迎。

近年来,松潘县大力推进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建有“三木”药材等特色种植基地10万余亩,松潘葱、莴笋、茶叶等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分别通过部级、省级认证。此外,还引进范思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力推广种植高品质有机高原蓝莓,远销国内外。松潘农业经济整体水平和效益都得到极大提升。

2014年,松潘县大力推进万亩优质蔬菜、万头商品牛、万头商品猪、万亩中药材“四万基地”建设。如今的松潘,已初步形成以蔬菜、中药材、食用菌和生猪、肉牛等为主导的农牧业产业带,让农牧民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数据就是有力证明,2014年,松潘县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6亿元,增长5.6%。

松潘县靖夷堡养殖专业合作社 摄影/何林隆

延伸产业链,建设阿坝州第一个农畜深加工园区

“我们县有原料,就是缺乏加工和包装,现在大都是民间作坊。缺乏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是我们农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就难以实现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比如高素质的人才、管理方式等都需要龙头企业来带动。”马良玺说。

松潘处于川西北高原地区,生态农畜产品的生产基地及配套设施都稍显落后,产业链短,发展后劲不足,规模效应没有形成。绝大部分加工业主体仍处于低水平的以家庭小作坊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初级阶段,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加工链条短,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品种单一,生产过程无章可循,更谈不上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企业的市场开拓与经营能力弱,资金、人才明显缺乏。

松潘县畜牧业生产基础雄厚,产值较大,但主要集中在以牦牛等畜产品的粗加工上,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没有充分利用畜牧产品副产物扩大产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导致牦牛、藏系绵羊的皮、毛、骨、血等副产物利用率极低,产品附加价值不高,畜牧综合价值无法真正体现。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同样缺乏。

2015年,松潘县针对此问题,一面招商引资,一面大力扶持当地企业,包装储备和大力引进优质蔬菜、特色小水果和道地中药材生产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项目,促使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增强自主创新和经营管理能力。以青稞系列产品为重点,扶持和培育一到两家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因为松潘在阿坝州的地理位置优势,上行下达,位于九黄线上。基于区位优势,阿坝州在松潘县规划了一个面向全州农畜产品集中深加工的园区。”据马良玺介绍,根据阿坝州委、州政府的规划,松潘县将用五年左右时间,重点建设完善四川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园,推进松潘跨越发展、改善民生。“届时,就连牦牛血清都能加工成商品。”他说。

依据规划,“四川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成后,园区本身具备全州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展示销售等功能,必将极大提升松潘县生态畜产品的品牌效应,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责任编辑/罗晓庆 设计/张籍匀)

猜你喜欢

松潘羌活牲畜
20世纪五十年代内蒙古牲畜改良工作初探
交换牲畜
云南宽叶羌活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应用前景探讨
松潘茶马古道在当今视域下的历史意义
羌活
柱层析用硅胶对羌活中主要成分的影响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野生药材羌活驯化高效育苗探析
冬季牲畜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
对松潘县旅游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