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虚”处激活诗情

2015-03-18陈元德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3期
关键词:苏洵昭君虚词

陈元德

《鹤林玉露》中说:“作诗要健字撑拄,曰:要活字斡旋。”“活字”就是虚词,虚词在诗歌中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从虚词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情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能体现出诗人在含蓄蕴藉的诗歌中那些不可言说的言外之意。综观2012、2013年全国及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没有一道题涉及虚词的考查,然而,大多数实词还是需要借助虚词才能尽善尽美地表情达意,一些优秀的诗词也正是通过炼虚词显示其高超的艺术功力,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根据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进行归纳。

一、层层深化,厚积薄发

虚词的运用使诗意在层层递进中不着痕迹,非常自然。如杜甫《咏怀古迹》虚词就贯穿了全诗,诗歌的意境也因此更加地深远。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尚”有“尚且、仍然”之意,让人有一种村庄仍在,但英雄已没的感叹。“一去紫台连朔漠”,“一”有“一旦”之意,此时的明妃正可谓:此一去紫台宫殿渐行渐远,此一去故土不再荒漠连连。明妃此时的苦楚心境用简简单单的“一”字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种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的令人悲切动容的形象就已经深深刻在了读者的心头,与之对应的只有那在广袤的沙漠之中,在无边的黄昏背景下孤单寂寞的青冢,那种巾帼之英雄形象,在“一”和“独”中顿时丰满高大了起来。

而“省”有略微之意,但实际情况是汉元帝根本不识昭君之美貌,这种强烈的反差也就极尽地写出了昭君悲剧的根本原因,令人愤怒而又唏嘘不已,情感就势“环佩空归月夜魂?”“空然、徒劳”回归故里的只有那凄凉的魂魄,于是“分明怨恨曲中论”之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昭君的一心向汉、遭人妒忌、有家难回的怨恨。

这一系列的副词与动词相互映衬,其背后不仅掩藏着一代佳人王昭君千百年来多少辛苦酸涩的泪水,也暗藏着一代才子杜子美一生的奔波凄苦怨恨和无奈,那种无依无靠的心恐怕只能在黄昏之下长江之中随一叶孤舟辗转漂泊了。那种凄凉酸楚,抑郁不平之气在诗歌的“虚”境之中得到了深化。

二、对比鲜明,浓重浑厚

生活在对比中可见善恶,艺术在对比中可窥美丑,古诗词中的虚词往往把这种善恶美丑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来,表达感情的浓重浑厚。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就是在这种对比中呈现出诗人的浓重浑厚的情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前两句“小雨”“草色”其实都是早春的景象,一场清新的春雨之后,原野上绿意袭人,远处遥望可知是春草初露嫩芽,毛毛茸茸,清新可爱,而在近处却很难发现春天的绿意,如此客观比较,不着痕迹,但就有了“春江水暖鸭先知”意境和意趣,给人经冬之后初见春天的暖意。第三、四句则是更加理性地感慨和议论,一年之中最好春色在哪里在何时?诗人把早春的景色与暮春的景色又作主观比较,“最”这个虚词表达了作者的由衷喜爱,而“绝”字则进一步把喜爱推到了极致,这种独特感受体现着诗人敏感而细腻的心理,而读者却在这种比较中引发了生活体验的共鸣,品读之后,初春的温暖自然扑面而来,仿佛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萌动,感动于“虚”无之中。

三、虚实相生,婉曲见志

诗词中由虚词造成的因果关系会让诗意的逻辑性更强,更有说服力。2013年高考四川卷的诗歌鉴赏是一首苏洵的《九日和韩魏公》,这首诗在内容上堪称“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诗歌这样写道:“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全诗由“最”字引发开来,十年交游,一天宴会,内涵十分丰富。当时苏洵已近知天命之年,故说“晚岁登门”。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看似谦虚,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因此在颔联以“不堪”承“最不才”,引出“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自谦中也含有牢骚。而尾联用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这首诗在“最”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达到了“婉而不迫,哀而不伤”的艺术境界。

四、画龙点睛,神态俱出

“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论文偶记》)虚词在诗词表情达意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一个“独”一个“偏”字,可谓是“伤心人别有怀抱”。诗人以大地回春的绚丽风光反衬宦游者有家难归的悲哀,用声色俱备的春景点醒时不我待的苦涩情思,惊心而不快,赏心而不悦,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伤,满腹牢骚见于言外。

刘熙载《艺概》有云:“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之三味。”虚词的使用极易收到这种效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找到这些虚词,进行详细的分类,在虚与实的结合中深入感悟“虚无”背后的情感,在“虚”处激活诗情,让全诗精神奔涌而出。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

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苏洵昭君虚词
苏洵焚稿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
脑筋急转弯
苏老泉大器晚成
透过历史文化还原昭君的多维价值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