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老王》一处外貌描写的理解

2015-03-18叶建峰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3期
关键词:不幸者同情冷漠

叶建峰

杨绛的《老王》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整篇散文散发出的是浓浓的温情,但其中有一处对老王的外貌描写却与全文格格不入: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作者是同情老王的,甚至可以说是尊敬和怀念的,却为什么用这样近乎残酷的笔调来描述他呢?总感觉这一描写与全文笔调不一致,很显突兀。细读之后,渐渐才明白,这一描写看似突兀,实为经典,可谓神来之笔,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真实”。

一、真实的“心境反应”

杨绛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然阴晴隐于其中,经过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有着巨大的表现力,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道、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之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但用这样的笔调去描写一个让人同情心酸却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人,总让人感觉难以接受,杨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老王》一文是她多年以后才写的一篇文章,她不可能写到这里会在用词上进行雕琢,也不会对这些语言“苦心经营”,那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这些是她当时最真实的直观反应。很多年以后,她回想起老王就会有这样的镜头在脑海里出现,她所看到的老王就是这样的模样,心里的感觉就是如此,老王僵直的样子深深地“镶嵌”在她的脑中。“直僵僵”、“僵尸”、“白骨”这些词语无不透出悲凉的色彩,在夸张语言的背后,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干瘦、衰弱、病入膏肓的老王,一位濒临死亡的底层人物的辛酸。再反观杨绛的表现,面对如此虚弱的老王,她没有一句问候,没有请他进屋,没有送他下楼,她不知什么疾病,也不了解用什么药,老王去世十多天后竟然才从老李那里顺便问了下,也仅仅用“我不懂,没多问”来为自己开脱。杨绛这样的表现,显然是让人失望的,但杨绛不掩饰,不矫情,很真实地把当时的情况给描述出来。文章中她只是采用了最本真的白描,不加任何感情修饰,不加任何的理智修改,不为文章而文,真实地描绘出了当时的心境反应。表面有点突兀,细读之下却有种真实的震撼。

二、真实的“冷漠距离”

假若杨绛写她的亲人,可以肯定绝对不会用这样的笔触写,或者说绝不会出现这样的印象,但对老王却会。因为老王只是她一个很普通的熟人,一个曾经帮助过、有过来往的人。杨绛和老王他们两个人的情感付出是不对等的。老王,只是一个底层的人力车夫,常常有“失群落伍”之感,没有亲人,“没出息”,有一只田螺眼,住在破败的小屋里。但就是这样“卑微”的人,却有着自己高尚的灵魂。“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送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车费减半”,特别在默存去医院时他坚决不肯拿钱,哑着嗓子悄悄问我还有钱吗?可见老王是把杨绛一家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的。可杨绛对老王的情感,有点像现在的人对那些民工一样,他们感激民工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同情他们的辛劳付出,但时刻提防他们,怕他们给自己带来麻烦。杨绛对老王亦是如此,付出的情感顶多是同情,同情他的苦,同情他的残疾,同情他的贫困。这一段的描写就真实地写出了作者和老王的距离,道出了杨绛内心潜在的冷漠,老王对杨绛是亲人般的爱,而杨绛付出的只是居高临下的怜悯。

杨绛完全可以加入自己的情感去描写,而且她也确实对老王是有同情和帮助的,但作者却如此客观地写出自己当时的真实心态,这是需要勇气的,是难能可贵的、令人尊敬的品格,可我们不能因为对杨绛的敬重而忽视文中她的冷漠无情,甚至可以说是自私。文章中的那种冷漠和距离不是她的个人品行的缺陷,而是她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清高和自私,和老王的距离是两种不同类别的人的集体距离和阶级距离,杨绛敢于揭示自我的虚伪和冷漠,让作品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真实的“心灵忏悔”

杨绛在文章最后说“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教师教学用书如此解读:“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在作者看来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如此解读自然算是贴近了作者的心,但若以为作者愧怍的原因是由于对“老王”关爱不够,显然是有悖于作品,是没有读出老王这外貌描写的经典之处的。

当我们读到老王身体僵直,像是僵尸的时候,谁都感觉的出来,老王将不久于人世了,读者明白,作者更是明白。试想,一个行将就木的人,他历经千辛万苦爬上三楼,他要什么?此时的金钱,关怀,尊重,平等,感谢对他来说已经毫无意义;再说香油和鸡蛋在当时可谓是奢侈品了,老王为什么要送给杨绛,原来只好托同院的老李来传话的,过了好多天,病情严重了还亲自跑一趟来送东西,他仅仅是来表示谢意吗?感谢杨绛一家人对他的照顾只是一个藉口,来向杨绛一家人作亲人般的最后告别是真,而且老王还有更隐秘的愿望,他是有求于杨绛,他希望在去世时能有人给他送终,哪怕是去他住处见上他一面也算是个送别,孤苦伶仃了一辈子,在这个城市里无依无靠无亲人,只有来找平时能关心他,同情他的杨绛,这是他无法开口的奢望,但杨绛一给他钱,老王就知道,自己最本真的谢意都无法让人家接受,何谈当作亲人,何谈送终,因此他只有善良的接过他已经不再需要的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悄然离去……

这一点也是杨绛多年以后才渐渐明白的,她对老王的同情,帮助和理解那都是俯视的姿态,老王真正想要的,没给。纪伯伦说:“别人请求,我们给予,这是美好的;别人没有请求,我们给予,这是更美好的事。”但杨绛在此时做的,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美好,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不同阶层之间的隔膜。她仅仅站在心灵的高处,偶尔以一种怜悯之心去伸出援助之手,她没有做到以心换心,用平等心、真诚心、关爱心去交换一颗老实心、善良心、厚道心。所以,她愧疚。

《老王》之所以具有如此感动人心的力量,不仅仅是因为歌颂了人性的善良,更主要的是因为真:真实的叙述,真实的自我解剖与批判。我们在想念一个人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永远都是那些细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回忆,而这些回忆,正是由于真情的流露。本真的率性才使得文章的细节充满了真实感,才使文章的语言那么让人震撼。《老王》因真实而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因真实而成为永恒的经典。

(作者单位:衢州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不幸者同情冷漠
突然之间
东霞
不该有的同情
不幸者、拯救者、反抗者
回答
Apologizing
冬眠
同情
中国人同情苦难加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