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产城断裂与产城融合——以“国际旅游岛”海南为例

2015-03-18周川博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产城海南特色

周川博

(苏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一、文献综述

自城市的快速扩张以来,不断暴露出的问题将产城断裂向产城融合变化的趋势推向高潮。反观产城融合的定义,“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以及很多城市的产城同步推进成果,不难发现,产城融合更多停留在一个产城同步发展的阶段,产与城之间有生硬的界限。这也引起了众多学者对更深层产城融合的讨论。

孔翔(2013)认为,通过产业区和城区的协调发展,改善区域人口结构和区域资本状况,从而为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协同推进产业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演变,构建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网络及促进人口结构优化也是重要保障。蒋华东(2012)认为,所谓产城融合,不仅仅互为依托互为促进,而且互为渗透复合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涵和多元价值并可创造更大生产力的新的经济社会复合体或新的经济社会形态。产城融合发展不能仅注重产,而简单化和低估了城,城于产不仅是一个匹配关系,还有相互融入。从单纯生产力的角度考察,城市建设于实体产业具有互动力、促进力、辐射力、吸引力、再创造生产力及本身也形成生产力等多重生产力互融作用。城与产的互融性在城市建设特性中必然也会有所反映和体现,因此,推进产城融合一体发展应重视城市建设特性的挖掘和体现。

另外一些文章也就产城融合中重点的城市功能的协调、功能单位的联系、文化内涵的挖掘做了重点的解释。但是,对于深层次的产城融合,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不够明确。

1.什么是产,什么是城。更多地,我们把产认为是我们可以看得见的三产,带动城市GDP发展的动力而已,城市也就仅仅是那个看得见的空间载体,对背后的物理空间、精神空间认识不够。

2.产城融合中是什么能打破产和城之间生硬的界限,构建一张网状联系使产城真正融合,那张网更多的是社会空间的确立,如何将社会空间的建立具体化。

二、现状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中国最南端。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7℃。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将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计划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旅游业是全岛支柱产业,旅游拉动全岛GDP的69%。

三、问题

(一)关于“产”的问题

1.房地产业过度发展

近几年,海南省房地产展现出了欣欣向荣的一面,但还是没有能消化世纪之交的房产泡沫。到201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销售面积分别是2007年的7倍和3倍。房地产业保持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239.56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全年房屋施工面积5 109.49万平方米,增长39.6%;销售面积931.84万平方米,增长4.9%;销售额735.57亿元,下降6.9%。尽管如此,海南岛给一个人最直观的感受还是遗留下的大片烂尾楼,那些上世纪90年代就留下来的烂尾楼经过将近20年的消化仍然没有消化完全,甚至现在在三亚市的核心景区大东海的海滩旁,距海滩不足两百米、距鹿回头国家公园不到两公里的酒店用地还有大片烂尾楼。在海口的新埠岛,岛边沿江滩涂上大片90年代就开发的别墅到现在仍然无人问津,颇有“鬼岛”的味道。房地产高傲地立着,对城市的促进却难以显现,产和城的融合更是难以显现。

2.产业结构单一

现在的海南岛以旅游业为核心产业,旅游业的单一极为明显,跟团去过海南玩的几乎都是一样的内容,“东线五日游”,一样的景点、一样的行程,甚至强加其中的购物中心都一样,海滩、酒店、温泉三点一线的旅游业发展单一化极为严重。没有发掘中线山区有关黎族的旅游资源,也没有在东线更好地发掘更“海南”的旅游元素。

在旅游业之外,海南的产业发展也更多的是集中在房地产、酒店、温泉、游艇等传统的项目,在海南省中长期规划中提到的免税购物、婚庆旅游、医疗旅游、港口业务在海南还仍然停留在初期阶段。

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意境,通过讨论文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思维得到发散,对事物有了创新性认识。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会激发起来。

3.产业规划缺乏持续性

海南省的城市规划多请国外的知名规划公司设计,但实际看来缺乏对项目的切实评估以及对规划可持续性的深度考量。以三亚大东海片区的规划为例,临海的烂尾楼充分说明对资金链的预测评估不够到位;而不到两年就改为半山半岛游艇码头的沃尔沃帆船港充分说明了规划可持续性的缺乏,存在依赖赞助商产品推广战略的风险。这种改变也会对整个大东海地区的产业生态产生巨大影响。对于一个充分考量产城融合的规划,这种产业的跳跃、突变是应该不存在的,这种不可持续性也就说明在规划阶段对产城融合缺乏深度考量。

(二)关于“城”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

在教育方面,海南现有211高校一所,列大学排行榜第89位,与东南沿海的211高校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难以为海南省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文化支撑。交通方面发展不平衡,存在短板。海南省东线已经有动车全线贯通,相比之下,中线国道交通运输条件则很一般,为中线的客运货运带来了较大的障碍。

2.资源遭过分发展破坏

海南赖以发展旅游业的自然风光也正在遭到严重破坏。房地产侵占了沿海最佳的地段,破坏了海南独有的自然风光,如青皮林。而现代旅游业简单粗暴的直接介入更是在无形中毁灭海南独有的渔民生活方式。工业的发展也是以环境为代价,直接威胁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可持续性现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产城分裂

上述两点有关产和城的问题也自然地导致了产城分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下面两方面。

1.旅游区与功能区分裂明显

支撑城市发展的旅游区与当地居民居住的居住区分裂较为明显,且资源分配极为不均衡。以三亚市为例,当地居民主要生活区在市中心解放路一带,旅游区在大东海、三亚湾、亚龙湾等滨海地区。市中心在交通、建筑等方面极其拥挤,公共设施陈旧,规划设计落后;旅游区公共设施齐全,交通秩序井然,和城市居民区冰火两重天。旅游区和居住区分割有其必要性,但是两极资源过分的不均衡使得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难以保障,产业没有能够很好地和城市融合,呈现一种分割的状态。

2.增长极与广大腹地分裂明显

海南省以海口市和三亚市为增长极,在前一阶段获得了极大的资源分配,发展相较于海南岛其他地段有极强的发展优势。2015年2月,仅海口、三亚两市的财政收支额总计就达357 820万元。海口与三亚市拥有良好的海港、空港、高铁、高速公路等运输条件,三产结构较为合理;相比之下,中部西部地区交通条件落后,以第一产业和高消耗的第二产业为主,发展状况分割明显。

四、产城融合

对于上述产城分裂的具体现象,笔者先试图给出对产城融合的理解。首先是对产和城的理解。产业不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拉动城市GDP增长的行业,产业反映的是它背后代表的物质空间,而城市代表的是承载一切的精神空间,对二者及其关系的理解可以用下面图1表示。

图1

笔者认为,产城应该做到不仅仅在量上做到匹配、在地域上紧凑,更要做到在质上融合,互相促进、渗透,构成一种有生态的社会空间,并且用关系网络把两者真正紧密融合在一起,会从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三个方面阐述对产城融合的理解。

(一)物理空间

1.城孕育产

城市是产业的承载基础,失去城市的承载,产业的立足、生存无从谈起。而城市最根本、最原始上孕育产的是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可以由地理因素发育而来。保护好一个区域的地理特色、保护好生态比没有思路的发展更重要。机会来了无力去掌握,情形会比虽无机会但又有能力去创造机会更糟。产城融合最基础的物理因素就是城市本身给产业发展提供的物理环境,如地理位置、生态坏境等。

2.城支持产

城市的基础设施是支持产业发展的基础因素。好的基础设施,诸如标准厂房、交通、水电网络、科研与技术服务、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可以吸引高层次的投资。如果这些投资能够和城市结合好,就可以产城融合的基础。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支持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精神空间

1.产适应城、产放大城

在城市里发展的产业要适应这个城市的特色与“性格”,或者说,要合理地引导一个产业,改变产业的性格让产业与城市“情投意合”。在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固然适应海南的“性格”,但是如何发展有海南特色的海岛旅游,才能让海南省在海岛旅游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因为传统海岛旅游在国外其他海岛都可以有。独特的旅游业发展特色要适应海南的文化内涵,山与海互相依托的自然地理特色。

与此相适应的就是一个产业要放大它所适应的城市特色。适应城市特色与彰显城市特色是一个连贯的、自然的反应,当产业的特色和城市的特色相辅相成时,这就变成了一种互相促进。以万宁市为例,特色农业将万宁适合发展农业的特色彰显出来,合理、自然地引导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创业,产业与当地固有的氛围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2.产造福城

产业发展、产城融合的最终目的就是可持续地造福一座城,脱离了这个最终目标,最终于造福无益,一切产业的发展都是徒劳的。试想,我们的产业发达了,我们的城市当初的用以承载一切的城却不在了,这是得不偿失的。产造福城要作为产业发展、产城融合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社会空间

城市化过程中产城断裂反映在社会空间中是一种动态的冲突,在这个动态的冲突中有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趋势。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产业发展的力量不是特别强大,矛盾冲突不明显;在城市化后期,由于产业发展的成熟,产业选择与城市建设之间会有较好的契合。但是在城市化的中期,产业发展方向和城市资源利用会产生冲突,各种矛盾达到最高点。而正是在这些冲突中,产业发展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努力与城市建设契合。这个趋于平衡的动态调整过程反映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社会空间。

五、对策

1.挖掘海南的文化内涵,发展深度旅游产业链

海南省有极富海南特色的旅游资源没有被开发。海南岛中部黎族文化、海岛的自然地貌、传统渔民的耕作方式,都是可以发展成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资源。应将传统海岛旅游项目与未开发的特色海岛旅游项目结合,从而推动全岛的在产业上的特色分工,形成整个海南岛的旅游业产业链。例如,三亚市会以游艇、会展、免税购物为特色,万宁市以海南特色农业为支撑,海口市以港口、医疗旅游为依托,而这整个可以形成一个旅游产业链。

2.平价旅游产业和品质居住城建共存

将旅游产业的附属产业与居民的功能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的均衡分配,同时将旅游区和功能区的优劣势互补。例如,将免税购物规划在功能区市中心,游客和三亚市居民同时享有便利,同时避免建立在旅游区(事实也是建立在旅游区)可能带来的混乱,如与旅游景点的冲突、疏散一定的人流等。又如,医疗旅游与普通医疗结合,在同一个院区实现两种功能,直接提升当地医院的硬件水平。游客和当地居民平等享有度假型疗养的权利,对这方面没有需求的当地居民也可以选择普通医疗。

[1]肖曾艳,李玲.“产城融合”视角下的房地产转型与创新[J].梧州学院学报,2013,23(2):11-14.

[2]赵淑玲,王峰玉.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研究[J].科技信息,2013,(22):7.

[3]王丽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及策略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2,(31):29-31.

[4]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99-103.

[5]李学杰.城市化进程中对产城融合发展的探析[J].经济师,2012,(10):43-44.

[6]蒋华东.产城融合发展及其城市建设的互融性探讨——以四川省天府新区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2,(6):43-47.

[7]孔翔,杨帆.“产城融合”发展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基于对江苏昆山的实地调研[J].经济问题探索,2013,(5):124-128.

猜你喜欢

产城海南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产城融合,功能复合——上海办公大楼方案设计浅析
丘海雄 产城融合+创新驱动 海珠创新湾擎动下一个产业风口
旧改+产城业务双突破! 时代中国:有信心完成全年销售目标!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杂忆
千亿投资、国家战略、500强扎堆 中新知识城“产城融合”对标“世界级”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