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予学生“顿顿有鱼”的散文阅读技巧
2015-03-18王健刘晓敏
王健+++刘晓敏
教学不同体例的文学作品会产生不尽相同的阅读教学效果。教学散文体例的文学作品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诗意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素养,更有利于陶冶与熏陶学生美好的灵魂与情操。因为散文是一种诉诸于视觉审美的“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艺术作品,具备着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独特的短小精悍的篇幅形式、诗意般凝练精美动情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美好的情感元素、深邃绵远丰富多彩的意境、“形散而神不散”等美学特质。其中,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尤甚。那么,教学时,我们如何教给学生鉴赏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散文之技巧呢?
一、寻题眼,窥一斑而见全豹
众所周知,散文文题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文题一样,是文本的眼睛,犹如人心灵的窗户,投射出文本的主旨与灵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如此。教学时,引导学生紧扣文题启动多向思维思考推究文题,如同引导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不但能够引导学生从文题中探知全文的主要内容信息,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理解、品鉴、比较鉴赏文本的浓厚兴趣,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可谓一举多得。所以,教学此文时,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从文题处开始质疑探究,继之引导学生渐进阅读、品鉴文本之佳境。比如,我们可以紧扣文题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释疑:
1.从文题来看,作者写了童年时在哪两个地方的不同生活?
2.请了解作者在百草园与在三味书屋的生活状况如何?
3.请猜猜作者更喜欢在百草园的生活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并说说其中的理由?
4.可以从文题中猜出这篇散文的写作顺序吗?理由何在?
如此,则在引导学生对文题具有层递性的质疑、释疑过程中,既帮助学生学会了逐层质疑、释疑的文题解读方法,还培养了学生观题生疑的多向思维惯性,提升了学生有效质疑、释疑的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抓关键,有效质疑释疑
抓关键就是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进行质疑释疑活动。比如紧扣课文中最能概括中心、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最能概括景物特征、最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变化等关键性词语或语句进行质疑释疑。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无效发散和漫无边际,可以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学习时间之内对文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高效率地质疑释疑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探究与审美体验,通过主动质疑、积极探究、互相交流、科学释疑等阅读品鉴活动,提升对文本的理解与品鉴品位,继之构建高效、精彩的散文阅读教学课堂。
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熟读深思、基本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本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是渊博的宿儒”、“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等关键句进行质疑释疑,以此加深学生理解文本中所表现的鲁迅对寿镜吾先生的尊敬以及文本中所表现的少年鲁迅对美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个性品读,启动多向思维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时,应注重引导学生细读深品文本,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阅读、鉴赏文本的思维活动与情感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认知、理解与体味,并产生具有个性化的感悟,获得美好的情感熏陶,享受愉悦的审美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在教学散文时,我们务必要在有限的45分钟之内留白8-10分钟引导学生细读深品文本,并引导学生把每次细读深品文本时获得的心得体会形诸于文字记录在读书笔记中,以此作为检验阅读文本时逐步提升的、与众不同的文学作品鉴赏水平的依据。
比如,教学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联系学术界对这篇文章主旨的不同观点进行具有个性化的理解、认知、感悟、辨识与缜密论证、畅所欲言等,结果,很多学生不仅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深刻的见解,还能够自圆其说。
散文是一种取材广泛、不拘格律、写法灵活并能够迅速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与作者诗意般的情感意蕴的文学样式,其兴至笔随、形散神聚、表达灵活自如等是古今中外散文具备的共同特性。所以教学时,我们务必遵循上述找题眼窥一斑而见全豹、抓关键有效质疑释疑、个性化品读启动多向思维等教学方法,授予学生“顿顿有鱼”之阅读、理解、探究、品鉴、比较鉴赏经典散文之艺术技巧,引导学生走上更高品位的散文阅读、品鉴、比较鉴赏领域。
(作者单位:仪征金升外国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