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瓷画艺术
2015-03-17周德田
周德田
林风眠是中国绘画大师中在瓷画上成就最大的艺术家之一。从瓷画构成上,他是方圆俱用,宽窄皆备,长短齐全,一切只从表达感受和唯艺术要求而用。他对色彩和线条的运用更是在瓷画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也给我们留下真善美的享受。
林风眠用宣纸在表达水墨意境上有其独特之处,那种水溟、意无穷的湿润感,水天一色的那种渺茫、沧桑、悲凉感,是很多画家竭尽终身追求也难以企及的。
虽然林风眠把西方的光和色运用到宣纸上,创出令人夺目的彩墨画,但是,由于宣纸的局限性,油彩在画布上所能表达出来的油亮感、透亮感、厚重感始终难以在纸面上呈现。
在瓷板和瓷盘上林风眠运用新彩,酣畅痛快地把西方的色彩魔法施放于中国千年传统的瓷画上,留下了一批精美绝伦的瓷画艺术品。
东南大学出版社出了一本《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的书,作者孔六庆先生在书中说:“现代釉上彩引进西方新彩,能够自由的调配颜色,在瓷画上画好后的效果,烧好之后能基本保持原样。所以,画家不必有因无瓷画经验而恐怕画不好的担心,尽可执料笔在瓷器上一展绘画的才能。正因为如此,现代绘画大师林风眠就曾经到景德镇留下了彩绘作品,其他著名画家唐云、朱屺瞻、王个簃、罗尗子、孙其峰等都有瓷画的经历。在花鸟画中善用色彩来传递心灵感觉,林风眠是20世纪中唯一的大师。……林风眠的新彩瓷画,是尽其多年艺术功力的一戏。”
我们就林风眠的具体作品来看看他如何在瓷画上一展其“多年艺术功力的一戏”。
这幅名为《小鸟》的作品,名字是我加上的,林先生的作品都没有起名,连作者签名都隐退到可有可无的境地,真正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他以作品来说话,他的作品画中有情,画中有诗,画中有趣,韵味无穷。
这幅瓷画作品在2009年中国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中国名画谱》邮资明信片中列在第一号。作品是60x136cm的大画,称为大画是相对林先生同时期的画作而言,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他的作品大部分是68x68cm的方形结体。而这幅《小鸟》瓷画是两张方形合构的长方形大画,如宽银幕般地展示出色彩斑斓的画面。
初看,整体构图饱满,色彩丰富,布局总体协调大方,仍然体现了林风眠一贯风格特征,给人以整体色彩、线条、构图的整体和谐感,给人欢快、明亮、舒畅的感觉。画作颜色的诱惑感极强,极为吸引眼球。
再看,线点面的关系极为协调。就树叶而言,其画法不同于在纸本画上那么简单,而把叶脉的明暗和受光的背部都作出细致的表达,光叶子的颜色就用了深褐、浅灰、橙色、淡黄、明黄、粉红、蓝色和绿色等。此幅画作的用线不像林先生纸画的用线那么锐利而爽快,而用沧桑、拙朴、沉着痛快的涩劲。油彩不像在纸面作画那样可以飞速疾画,在光滑的瓷板上作画,控制油彩的难度大。树枝的受光面和背光面交代得极为清楚,立体感强。画面四角用线相对密集,用的是粗线条,画作中间用相对细的线,交叉出现,线与树叶形成的小面,交相辉映,在整个画面中繁而不乱。横向走势的线条像五线谱,十只小鸟像黑色的音符,错落有致,节奏感极强。
“好色之徒”林风眠是名副其实的。就画面而言,主色调是明快的色调,在同色相的黄色系列中,淡黄、明黄、橙黄、绿黄交错使用,把光线透过树枝树叶形成的受光面和背光面,都用色彩的明度来充分展示,越往画中心,明度越高,而明度越高的同时,林风眠又把色彩的彩度增强,使色彩更鲜艳。更为令人叫绝的是,林先生不仅把色相、明度和彩度三者有机融合在一个整体的明快色调中,更运用补色在四角繁密树叶中掺入蓝色压阵,使整个色调不至于由于明快过分而显得孤寂和落寞。橙黄树叶中的蓝绿色里又有着淡淡的粉红色,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交响曲。明度极强,彩度鲜艳的画作中心,恰恰用上了对比强烈的黑色小鸟作补色。每只小鸟的眼白又和黑色小鸟本身形成强烈对比。整个画面,冷色和暖色,亮色和暗色,浓色和淡色,浅色和深色,统一而柔和并相得益彰。
整幅作品反映了林风眠非凡的色彩力。他对色彩的认知力、分析力、再现力和表现力都是超强流的。如果你只是用一双看惯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眼力来看林风眠的瓷画作品,那是很难领略其画的妙处的,你必须拥有一双“好色”的眼睛。而这时需要学习的,也是需要训练的。大部分人都把物体的颜色当成是必然的,其实物体本身是没有颜色的,颜色只是物体对光的反射,这种反射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的反应才是颜色。
如果我们初看这幅画的感觉是精彩,那么次看就是美妙。妙在他处理各种关系的协调,线与线之间,精细得宜,疏密相间,辑让和谐。线与面之间交代清楚,线面所形成的体积感、立体感很强,纵深、远近、大小布局合理,透视感强。色与色之间的关系已如前述,色与线之间更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通过观察林风眠作品的局部细致分析,明白了他对线与点与面的关系处理,再从线与色的关系处理以及线色在整体中的关系处理,你才能明白林风眠不是浪得虚名的。他那些国内外知名的学生如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李可染、王朝闻、艾青等人都不是没饭吃没事干非要吹捧老师来混饭吃的人,林风眠肯定有值得他们敬佩的地方。当然你必须看林先生的精品之作,逮着一幅伪作或者探索和衰落之作就大放厥词,恐怕会错解大师也于己无益。正如王朝闻所说:“只凭一些复制品而对林先生的作品作全面的评述,这里是很不慎重和过于轻率的。”
此画之美,美在整体画面的和谐,画作各种关系上富于变化之妙,而这种变化又是在整体和谐之中的。次看不仅养眼,而且是极为养心的,是赏心悦目之作。
我们再次从总体来看这幅《小鸟》,来体悟会大师之意。整幅画作在繁密枝叶、色彩鲜艳、冷暖色调的交替运用、对比统一里表达了老子所说“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意境,呈现一种明快适意的总体感觉,画面得趣味而耐看。其趣是生机盎然的,味道是耐人寻味的。画鸟像画人,这是林风眠说的,他也是这么画的。他的鸟不是普通的鸟,是拟人化的鸟,有深思的鸟,有目空一切的鸟,有亲切交谈的鸟,有冷眼旁观的鸟,有郁闷无言的鸟。整体画面给人一种凄美、宁静、平和、欢快而从容的珍贵感。中国水墨画家多以空灵为境界,讲究虚空留白。林风眠的水墨画有空灵的一面,更多的则是构图饱满,以实显空,计黑当白的。在佛家的修行中,悟“空”只是入门的境地,由空返有的妙有才是通往自在的通途。
林风眠常称自己是“好色之徒”和“炒杂菜”的,从色彩运用上看,他的色彩观是包容性很强的,几乎无色不用。就个性而言,林风眠是很复杂的,似乎偏静的个性中有着火热的一面,宁静、平和中也有着激情和躁动的一面。他的色彩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他的生活、阅历、情绪而发生着变化。
从其作品最早期的黑、白、灰色调到成熟期的七彩世界,再到晚期的黑、灰、红、蓝。老人家的心路历程在色彩上表露无遗。追寻林先生色彩之路,你会从另一路径了解林风眠。林风眠似乎没有说过他特别喜欢的颜色。而在他成熟期的作品中,蓝色他是常用的,吴冠中在《寂寞耕耘六十年——怀念林风眠老师》一文末尾写道:“他临行前,挂号寄给我一幅画,我哆嗦着打开画,画的依旧是苇塘和归雁,不过是青蓝色调了。我立即复了他四句诗,希望赶在他离沪前收到:“捧读画图湿泪花,青蓝盈幅难安家;浮萍苇叶经霜打,失途归雁去复还。”
据色彩心理学家说,喜欢蓝色的人为人谦虚谨慎,能容人,虽不是社交型的人才,但善于通过艺术形式与世界建立联系,爱好和平,不好斗,特别不喜欢同别人产生正面冲突,性格显得怯弱。对后辈或者弱小的对手,他们特别谦虚、和蔼,而对于强硬的对手或上司,他们简直就是在压抑自己,委曲求全。
这是不是反映林风眠的部分性格,读者自己判断。总之,林风眠的《小鸟》瓷画是他成熟期作品中的精品力作,真正达到养眼、养心、养魂的水平。作品中的宁静、平和与从容是我们终生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我们灵魂的安息之处。
︱作者系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