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姑戏:文化传承的净土

2015-03-17薛洁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莒县剧团小店

薛洁

周姑戏,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戏种,没有震天响地的曲乐,缺少轰轰烈烈的情节,却以最质朴和本真的一面经受住历史的淘洗而留存。一出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饱眼福、过耳瘾,还有实实在在的生活。

最近一些时日,时常发呆,旧日的一些片段也悄然溜出时光的木匣,脑子里想着儿时常听的“周姑子”戏,于是,一杯茶,一份情怀,一段穿越记忆的诉说,娓娓而来。

周姑戏,也叫“肘鼓子”“拉魂腔”“拴老婆橛子”“盘凳子”。山东其他一些地方戏曲,比如南路的柳琴、东路的茂腔、西路的五音戏都与周姑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色彩浓艳的服饰、转着弯的唱调和演员两颊开出的艳丽“桃花”——这是封存在儿时记忆中的“周姑子”戏。以前的周姑子戏,很少在固定的舞台和场所演出,隔三差五的在乡镇的街道旁摆开阵仗,随性得很。围观的人们自觉地围成半圆的形状,坐在地上的、站在石头上的、踮着脚的……臂膊相接。卖瓜子的喊叫声、妇女们爽朗的笑声、孩子们的哭闹声和着戏里哭着的唱腔混杂糅合,热闹了整片空气。当时住在小镇上的我,放学后约着三三两两的同学挤进人群,最长听的便是那出争夺父母财产的戏,两个人拽着一个金黄色的枕头夺来抢去,煞是热闹,引来人群里一阵哄笑;最后枕头被扯碎,里面一封意味深长的遗书化解了两人的冰山,众人便又跟着潸然泪下。于是,儿时的我便知道:周姑戏里藏着故事呢!长大后更懂得,这故事,叫人生。

如今的周姑戏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在里面,不单单演老百姓喜欢的传统戏,也唱老百姓爱听的现代剧。周姑戏独特的唱腔板式、演唱风格、表演形式和贴近生活的演出内容,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所到之处无不拍手欢迎、蜂拥而至。周姑戏的表演主要用本地的方言,所演之戏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不乏诙谐幽默、粗犷朴实的表达。戏里的角儿们唱着,戏外的人们看着,他们看到的,是属于他们的真真实实的生活。

周姑戏的伴奏和唱腔都极其简单,主要用月琴伴奏,配以二胡、扬琴或者京胡等乐器。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用于旦角;宫调式明快刚劲,用于生行。演唱中同主音的转换而不拘一格,音节短促、铿锵有力又满含缠绵的柔情。于是这声音,配上那再熟悉不过的方言,在空中打着旋舞蹈,撩拨起人们心底对生活的无限遐想。

周姑戏在莒县流行最广,历史最久,是莒县人民最为喜爱的地方戏之一。周姑戏流传至莒是在清咸丰年间(公元1860年左右),由外籍迁入小店乡杨家崮西村的村民、外号“南蛮子”的刘光民最早引入莒地,并组成周姑戏班,伴奏乐器由单一的击鼓,发展到月琴、二胡、扬琴等。此后,民间或以家庭成员为主,或搭档凑班组成戏班。后来分别组班,扩大演出范围,它成为半职业性的小剧团。

据现年60多岁的莒县小店镇山西头村周姑艺人徐庆余老先生介绍,他的大爷爷徐佃选很小就跟随外地来莒演唱周姑戏的刘光民学习并表演周姑戏,单是其祖辈相传已有三代。从周姑艺人刘光民的传承追溯,周姑戏大约在1796年左右就已兴起。因此,周姑戏进入莒地最少已有二百年的历史。

随着周姑戏的发展,莒县周姑戏的演出有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团体增多,1950年就有周姑戏剧团27个。

1953年4月,莒县文化馆两次召开农村“剧联”会议,各区成立“剧联小组”,农村周姑剧团有了较大发展。1955年至1962年全县剧团有138个。但发展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周姑剧团开始逐渐解散。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各乡镇先后成立起小剧团。

1980年,莒县小店公社文化站站长何乃磊组建了莒县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农村小剧团。先后排演了《四大京》《八大记》等30多出传统周姑戏,自编自演《夫妻同唱一个好》《恋歌一曲》等大小剧目60多个。1987年后,剧团渐趋萧条。1989年,莒县文化馆馆长胡善义,对周姑戏的唱腔板式进行了整理,为周姑戏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1995年,莒县夏庄乡党委政府在原小店周姑剧团的基础上,组建了夏庄镇周姑剧团,常年活跃在四市八县、鲁东南地区。

近些年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下,给周姑戏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政府和文化部门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使民间剧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目前长期活跃在基层农村的业余剧团有:夏庄镇周姑剧团,小店周姑剧团,安庄镇周姑剧团、峤山地方剧团、峤山镇周姑剧团、莒县梅兰周姑剧团等十余个剧团、他们在送戏进村巡回演出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每年为群众演出上千场,为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为区域文化的一部分,周姑戏传衍数百年,始终与并称齐鲁三大文化的莒文化生息与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它一直没有得到音乐、文化学术研究界的广泛关注。周姑戏发展至今,虽有所发展,但传统剧目始终保持腹本传授,基本保留了150年左右的原貌,具有一定的原始特征。

莒县周姑戏的传承历经百年,脉传谱系十分复杂。莒县周姑戏的传承是非家族性的,在传承过程中,以自愿为特征,多为社会性松散型。绝大多数周姑艺人是因爱好而业余参加活动,以维持生计和自娱为目的。周姑艺人跟班学艺传承的主要方式。学艺之人可以拜不同的师父,所以周姑艺人常是师出多门,周姑艺人的师承关系也就少有纯粹的“一脉相承”,而是呈网状的交织传承。

莒县境内曾有一民谣云:“周姑戏,娘们(儿)的事,男人不屑听,老婆抹上蜜(儿)”。由于周姑戏大多讲的是东家长西家短的琐碎事,所以多是受女人们的喜爱。但近几年,随着周姑戏的进一步发展,周姑戏已开始登上更大的舞台,也渐渐创新扩大了演出的内容,所吸引的观众老少皆有,男女通爱。

1982年5月,山东省、地方艺术馆分别在有关刊物对莒县小店周姑剧团作了介绍;8月,新华社记者和省广播电台进行了采访报道;春节期间,山东省广播电台播放了录制的莒县小店周姑剧团演出的《恋歌一曲》;1983年11月,省电视台录制播放了该剧团的电视新闻;1995年莒县夏庄周姑剧团和团长胡剑夫的事迹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日照市电视台和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省市县给予了表彰与鼓励; 2005年剧团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十佳庄户剧团”荣誉称号。莒县安庄镇周姑剧团和峤山镇周姑剧团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优秀庄户剧团”荣誉称号。

作为民族文化先声和极富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地方戏种体现着人民智慧和人类对文明的执着追求与创造,是文化发展的土壤。保护和开发地方戏种,有益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推动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益于地方戏种自身的更新改进、繁荣发展。那么一出戏,一个故事,所负载的,便不仅仅是观戏过后的“余味无穷”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莒县剧团小店
完美小店
年味小店
暖和一下
莒县高中化学微格教学展示在莒县四中召开
革命话语下的左权戏剧
莒县绿芦笋栽培技术研究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钱藏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