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才建设的主要问题对策刍议
2015-03-17张敏
张敏
摘 要: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基层人才在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本文以绥江为例,分析新时期中国基层人才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人才;建设;管理
一、绥江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建设现状
2014年末绥江县总人口167686人,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9亿元,同比增长0.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16.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11.64亿元,同比增长0.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亿元,同比增长1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亿元,同比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35元,同比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2元,同比增长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进入新世纪,绥江基层人才建设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2015年全县聘用事业人员3161人,其中:高职357人,中职1191人。对于绥江这样一个人口不足17万人的小县而言,占比应该不算太低。
二、基层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党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领导骨干和各类人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国家层面而言,今日之中国可谓人才济济,但在建设任务最重最艰巨的基层,人才建设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与问题。
第一、人才总量不足,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分布上看,基层人才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占近3/4之多,农村实用人才严重缺乏,仅占1/4左右。目前基层队伍人才的结构严重制约着新技术推广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加之干部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少,知识更新慢,为农民服务本领亟待提高。
第二、农村基层人才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基层人才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差,条件艰苦。工作矛盾多,社会理解少。农村基层人才长期工作在固定的区域,人才交流出口不畅,存在“进城无望、进修无门”的消极思想情绪,造成思想僵化工作无动力、无激情,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是为人才服务不到位,对人才没有足够的重视,人才的潜能发挥不足;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地方财政力量有限,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人才培训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无力对人才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更不用说,导致人才多侧重于自我封闭的学习,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跟不上,人才层次和总量提高缓慢;三是“专才不专”,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如水利、农业、牧业工作者)担任繁重的行政工作,专业技术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基层人才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人才意识,更新人才观念。越是基层,越是忽视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县乡基层领导必须强化人才意识,充分认识到人才在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人才兴,事业才兴”的意识及“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理念,改变过去那种以文凭定人才的观念,去除本本主义,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
第二,突出重点,积极培育基层实用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贫富差距、大中城市与小城市及县城资源差距、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也在不断的增大,这种差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人才差距造成的。各级应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基层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农村实用技术,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技能培训。比如绥江应多开展桃、李、板栗、核桃、猕猴桃、大棚蔬菜等实用技能培训,少开展驾驶、电焊、服装、美容等方面的培训。
第三,健全激励机制,用好用活基层人才。有能力的人总是自然地向那些工作报酬优厚、更尊重人才,更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流动。县乡政府应制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一方面能引得进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又能留得住现有人才。比如,绥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从外县引进优秀教师,助推绥江教育;而近十几年则是通过考试增添、补充师资力量。
第四,加强人才管理,努力做到基层人才人尽其用。基层实用人才缺乏,本来就少之又少的技术人员也大多待在县乡,很难进村入户。县乡各级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强化人才管理,使农技、兽医、医护、教育、种植、养殖等专业人才能够驻村入户,真正驻得了村,入得了户,使其技术在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役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第五,借风使力,用好流动人才。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开展了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志愿者等活动,但由于制度和编制上的种种问题,这类青年并没有真正进入到乡镇的行列中去,而且流动性较快。县乡政府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用好用活这些流动人才,为地方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万丈高楼从地起,基层人才建設刻不容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征程中,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必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