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意愿研究
——基于闽北地区的实证分析
2015-03-17占李玲
占李玲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5] 黄德胜.农家的生态生产生活——对“两型农业”发展案例的一次调研总结[J].赤峰学院学报,2014(5):24-125.
经济与管理
欠发达地区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意愿研究
——基于闽北地区的实证分析
占李玲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以福建省闽北地区668位农户为研究对象,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资金投入、土地产权制度稳定性、农业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农业技术推广度、农业耕作方式、农村社区文化、区位因素与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意愿显著正相关,年龄、家庭收入情况及农户兼业程度与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意愿显著负相关。
农户;两型农业;Logistic模型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一)问题提出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为生的基本要素,亦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本原。而农业及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源在于农业生态环境,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盛衰受其优劣的影响。庇护农业生态环境即是庇护农业生产力,农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伴随着农村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遭到损害,农村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大大的制约。[1]如今,在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无论就其危害的深度还是广度,我国皆大大高过欧美国家。[2]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初次指出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下简称“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加强两型农业发展。积极促进两型农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是当前我国新常态下实现农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广大农户是否愿意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由此,如何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从而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当前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两型农业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纵观学术界,专家与学者们主要从下列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对于两型农业的概念、发展模式等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为两型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其中,齐振彪等通过两型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比较研究,阐释了发展两型农业的根源,系统分析了两型农业的科学含义、根本特征与发展机制[3];匡远配基于联合生产理论视角,解释两型农业及其功能,指出两型农业是资源节约农业和环境友好农业的“联合生产”[4];黄德胜借由调研案例和感性材料,对两型农业的含义、特点与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总结[5];匡远配、连大鹏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理论,实证研究了我国省际地区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率、经济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同时利用这三种效率的组合与“经济效率—生态效率”矩阵划分两型农业的发展模式[6];何郑涛、彭珏分析了两型农业模式的含义、类型及其特征,认为两型农业可分为资源节约型模式与环境友好型模式,且其具有多样性、区域性、效益型以及整合性的特点[7];刘红峰基于创新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轨迹,寻求创新经济学对我国两型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提出通过创新可以使整体系统自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达到均衡状态,以期为两型农业经济的建设发展给予支撑。[8]
2.利用各种计量模型对两型农业的地区发展水平加以实证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实际应用价值,为相关地区更好地发展两型农业提供决策依据。汤建尧等采取熵值法对湖南省1993~2010年两型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9];曹斌利用熵值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两型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10];潘丹、应瑞瑶选择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1999~2009年30个省份的两型农业发展程度进行定量测度,并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两型农业发展程度的影响因素[11];周栋良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加权函数法,以2000年为基期、2020年为目标期,实证分析了2005~2007年环洞庭湖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发展程度与主要障碍因素[12];肖建华采用DEA分析方法、AHP分析方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及MATLAB三维动态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政府引导的效果进行实证评价。[13]
上述研究从不同方面对两型农业进行了探讨,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但现有研究较多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地区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对构建两型农业的骨干力量——农户的研究较少,而对欠发达地区农户行为的研究更是甚少。农户作为农村经济的微观行为主体,不仅是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具体生产经营者,且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的中坚力量,在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欠发达地区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测算每一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与程度。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于实地调研资料。调研区域为福建省经济相对较不发达的北部地区,包括建瓯市、邵武市、建阳市,以及南平市的顺昌县、政和县、浦城县和延平区;调查对象为上述县市的部分农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各向每个县市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共发放7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68份,有效率达95.4%。
(二)研究假设
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显示,影响农户采纳两型农业生产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在借鉴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调查区域的实际情况,选取农户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担任村干部、受教育程度)、农户资源禀赋变量(包括家庭收入情况、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资金投入、农户的兼业程度)、制度因素变量(包括土地产权制度稳定性、农业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农业技术推广度)、其他特征变量(包括农业耕作方式、农村社区文化、区位因素)作为影响农户采纳两型农业生产行为的主要变量。
1.农户特征变量。由一般理论可知,农户的生态意识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则其采纳两型农业生产的意愿也随之减弱;男性和女性基于生理、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从事两型农业的意愿可能有所不同,但并非绝对;担任村干部的农户们是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在广大农村的首要践行者与传达者,他们相较于普通村民拥有更多获取外部信息的机会,对两型农业的认知较为透彻深刻,由此他们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意愿也较强,担当起表率带头的作用;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农业新技术和新信息的领会、接纳能力就越强,亦越了解两型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由此他们从事两型农业的可能性就越大。
2.农户资源禀赋变量。家庭收入较高的农户获取农业生产信息的能力相对较高,因此对两型农业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入。另外,每项新技术的投入使用皆需要相当的财力支持,较高的家庭收入能够增加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投资能力;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资金投入越多,则农户对农地的依赖性就较大,其采纳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的意愿也就越强;农户的兼业程度越高,说明农业收入在其收入结构中所占份额越少,则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意愿就越弱。
3.制度因素变量。如果土地产权制度不稳定,农户则会因土地经常被重新划分而不愿意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由此,稳定的土地产权制度可避免农户的短期经营行为对农业生态产生破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农业补贴政策以及相关的促农政策将激励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开展两型农业生产需要运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度越大,农户能够了解和掌握越多的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则会提高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
4.其他特征变量。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往往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而新型耕作方式的选择过程亦是农户生产行为逐渐生态化的过程,因此,引导农户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对其从事两型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落后的农村社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户对新知识和新观念的获取,只有对两型农业有一定了解,农户才会对两型农业生产持积极态度,从而提高其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深度;与城镇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对各种信息的获取,农户获取的信息越多,越能了解外部世界,从而提高其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意愿亦随之增强。
三、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择
模型中选取的某些经济变量,如农户受教育程度、性别等是无法将其定量的,因此,为提高模型的精度,更好地体现这些经济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需引入相关虚拟变量将其量化。本文假定因变量为Y,自变量为Xi,i表示影响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意愿的第i项因素。根据研究假设,各自变量的定义、赋值及其对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意愿的预期影响见表1。
(二)模型构建
Logistic模型是一种二元概率选择模型,用于研究定性变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14]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意愿是一个二分变量,即愿意或不愿意,由此,本文选用Logistic模型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
设定模型的因变量Y表示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意愿,若农户愿意从事两型农业生产,则Y=1;反之,Y=0。假设P(Y=1)为农户愿意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概率,则1-P(Y=0)表示农户不愿意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概率,概率P的表达式为:
在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中,为避免P值大于1或小于0,通常需对P进行Logistic变换,即对比数P/(1-P)取自然对数,得到Ln[P/(1-P)],将logit(P)作为因变量,经变换后,得到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为:
在上述模型中,β0是常数项;βi为Logistic模型的偏回归系数,正值表示变量Xi与Y正相关,负值表示变量Xi与Y负相关。
表1 变量定义与预期影响
四、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一)模型估计结果
本文借助 SPSS19.0软件,运用backward conditional方法对668个调研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见表2),并根据回归结果对本文的预期影响进行检验。
(二)结果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2倍对数似然值(-2Log likelihood)和两个伪决定系数值(Cox&Snell R Square与Nagelkerke R Square)数值皆较小,说明该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较好,可行度较强。依据自变量的类型,具体分析如下:
1.农户特征变量的影响。回归结果中,年龄变量X1的回归系数为-0.283,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农户年龄与其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与预期影响相一致。性别变量X2的回归系数为0.354,表明相比于男性,女性更愿意从事两型农业生产,但性别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不是影响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意愿的显著变量;是否担任村干部变量X3的回归系数为1.187,与预期相符,说明农户户主若为村干部,其采纳两型农业生产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但该变量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不是影响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意愿的显著变量;受教育程度变量X4的回归系数为1.073,且于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农户户主的受教育程度与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意愿成正比,调查也发现,调查对象中受教育程度在专科及以上的农户表示愿意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比例达100%。
2.农户资源禀赋变量的影响。回归结果中,家庭收入情况变量X5的回归系数为-0.211,与预期影响不一致,原因在于家庭收入较高的农户,其收入可能更多来源于非农产业,导致家庭收入情况与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农业劳动力投入变量X6与农业资金投入变量X7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11和0.578,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户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与资金越多,其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亦随之提高,与预期影响一致。农户兼业程度变量X8的回归系数为-0.135,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户的兼业程度越高,则其采纳两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就越低,调查也发现,在存在兼业行为的农户中表示愿意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农户仅占28%。
表2 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
注:本文选取Wald进行统计量检验,Wald检验值越大说明该自变量的影响越显著;*、**分别代表在10%和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3.制度因素变量的影响。回归结果中,土地产权制度稳定性X9、农业补贴政策导向作用X10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度X11三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35、2.001及1.106,且皆于5%的水平下显著,与预期影响相符。调查中也发现,大约85%的农户认为自己所在村的土地产权制度较为稳定;而对于不愿意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的农户而言,他们不愿意投资的首要原因在于土地产权关系不稳定,土地被经常重新划分。另外,调查样本中仅有25%的农户所处地区有相关的农技推广人员,而高达90%的农户表示愿意接受农技推广,其中71%的农户表示若有相应补贴与成功的示范户会更愿意接受。由此说明,稳定的土地产权关系、农业补贴及其相关政策的积极导向作用都将有利于激励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而农业技术推广度越大,则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意愿亦越强。
4.其他特征变量的影响。回归结果中,农业耕作方式变量X12的回归系数为0.281,与预期影响一致,且于10%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推广新型农业耕作方式有益于增强农户采纳两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调查中也发现,农户耕作方式的选择主要受成本和收益考虑(约占45%农户)与周围农户耕作习惯(约占32%农户)两大因素影响,因此,政策优惠与“邻里效应”对农户选择新型农业耕作方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社区文化变量X13和区位因素变量X14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15和0.134,与预期影响一致,且皆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先进的农村社区文化对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意愿具有积极作用,距离城镇越远的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意愿也越低。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借助闽北地区668个农户的样本数据,运用二元 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行为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经上述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的意愿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所选取的自变量对农户进行两型农业生产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影响。(2)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少数因素对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意愿具有负面影响,如农户兼业程度、家庭收入情况及年龄与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多数因素对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意愿具有正面影响,如性别、是否担任村干部、受教育程度、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资金投入、土地产权制度稳定性、农业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农业技术推广度、农业耕作方式、农村社区文化、区位因素与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性别和是否担任村干部因素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二者都不是显著的影响因素,但调查中发现,是否担任村干部对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意愿仍具有一定影响,而性别对农户意愿的影响较小。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要增强广大农户生态保护意识,通过海报、宣传栏及相关媒体等多种方式宣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要提高新型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通过函授、电大、夜大、自考、培训等途径积极为农民提供学习机会;第三,要提高农户的技术水平,通过农村科技书屋、科普宣传栏、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等多种形式对农户进行广泛、有层次的两型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同时加大农技站的普及率以及培育农技推广人员的力度;第四,要积极倡导新型耕作方式,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促使农户实现自身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第五,要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完善村庄阅览室等基础设施以满足群众闲暇方式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建设具有时代气息的先进农村社区文化引导农户行为;第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从而带动和鼓励农户从事两型农业生产。
[1] 刘文洁.湖南省怀化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3):11-13.
[2] 耿士均,陆文晓,王波,等.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修复[J].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993-13996.
[3] 齐振彪,周慧,齐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5):322-326.
[4] 匡远配.两型农业的概念与功能:基于联合生产理论的解释[J].求索,2010(5):51-53.
[5] 黄德胜.农家的生态生产生活——对“两型农业”发展案例的一次调研总结[J].赤峰学院学报,2014(5):24-125.
[6] 匡远配,连大鹏.中国地区两型农业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1): 1-10.
[7] 何郑涛,彭珏鹏.两型农业的模式机制及选择对策[J].南方农村,2013(7):10-15.
[8] 刘洪峰.两型农业创新经济学研究[J].求索,2011(11):43-44.
[9] 汤建尧,曾福生,刘辉.基于熵值法的湖南两型农业发展水平评价[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4):24-29.
[10] 曹斌.两型农业发展状况及其生产效率评价[D].长沙:中南大学,2011,46-73.
[11] 潘丹,应瑞瑶.中国“两型农业”发展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6): 37-44.
[12] 周栋良.环洞庭湖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C]//颜永盛.2010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1-16.
[13] 肖建华.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政府引导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14] 徐明冉,詹玲,鲁培宏.农户内部因素对采用农业技术意愿分析——基于河北、辽宁两省部分贫困地区调研[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4):37-39.
[责任编辑:郭艳云]
Research on Two Typ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ehaviors of Farmers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Based on Investigations in the Area of North Fujian
ZHAN Li-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Fujian,China)
Taking 668 farmers in the area of North Fuji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is paper giv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farmer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ehaviors by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level of education, agricultural labor input, agricultural capital investment, stability of land property system, guiding role of agricultural subsidies, populariza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practices, rural community culture and the location factor have positive effects to farmers'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two typ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owever, age, family income and degree of farmers’ doing-business have negative effects to farmers who engage in two typ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rmer;two types of agriculture;influence factor;Logistic model
2015-06-04
占李玲(1989-),女,福建三明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F224;F320
A
1674-3199(2015)04-00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