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学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015-03-17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林业小学金敬花
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林业小学 金敬花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的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它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那么,在科学课中,如何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首先,知识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结晶。它由许多科学用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组成。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没有科学知识就根本不可能有科学能力。如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产生磁,再利用磁的相互作用;加固四边形的斜线叫斜杆等。第二,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第二种要素。科学能力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技能包括观察、实验、思维和创新等因素。
其次,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有组织的知觉,人们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周密和精确的观察,才能从自然现象中获得有意义的材料,进一步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如,蚂蚁身体的组成,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拱桥为什么能承载很大的重量,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有什么特性,自行车上都有哪些简单的机械等。
因此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开端和源泉,是获得感性知识的前提,是提出科学学说的基础。观察能力是衡量人们科学素养水平高低的一把智力量尺。
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去模拟自然现象,以便从中认识和发展某种自然规律。
良好的实验素质应包括:第一,能设计实验去实现某种认识的目的;比如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中,对于六年级的学生,铁锈关不是陌生的,生成铁锈的原因也都知道是与水和空气有关。这是学生的前概念。但在课堂上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我还是会不厌其烦地问一遍:“铁生锈与什么有关?如果让你来验正应怎么办?”同学们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然后再汇总报告。按照科学课的教学常规,设计实验要遵循这样几步:一是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水)有关吗?二是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发现把铁钉钉在木板上,过一段时间后,露在空气中的铁钉生锈了,而钉在木板里的铁钉没有生锈。三是实验材料:3个盘子、3个铁钉、水、菜油。(4)实验过程:a.用同样大小的3个盘子,其中一个装上水,第三个装在菜油;b.把第一个铁钉放在空盘子里;第二个铁钉一半放在水里,一半露在空气中;第三个铁钉完全浸在菜油里。C.每天记录观察一次。在学生们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组都有每个组独特的见解,而上面的这些也是综合了所有组的讨论结果而统一的。
第二,能根据实验设计去装仪器,并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如,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比赛,看铜、铁、铝谁的传热性能好?或是给试管里的水加热。
第三,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全面的、准确的观察和记录。如观察白糖被加热后的变化:颜色、状态、气味。三年级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哪来的?从而理解“凝结”这一科学概念等。
第四,能合理地对实验数据和材料进行处理,从中导出结论,并写出实验报告。如斜面的作用、杠杆什么情况下省力或费力或不省力也不费力、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等等。
再次,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科学的情感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热情:对科学有一种特殊的爱,一往情深;二是自信:对科研活动有成功的信心;三是责任:追求客观、准确、可靠、真实;四是美感:追求对称、整洁、和谐的自然美。
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这一学科的变化趋势。我们除了教给孩子们科学知识以外,更要从小就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孩子一种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他们通过科学教育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