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材意识形态性的“地本资源”诉求——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分析

2015-03-17蒙云龙

关键词:道德素质马克思主义思政

高校思政课教材意识形态性的“地本资源”诉求
——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分析

蒙云龙

(钦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西钦州535000)

摘要:高校思政课的性质、目标和价值,决定高校思政课教材的解读和讲授必依赖于特定界域的“地本资源”;也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材“地本资源”的选取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坚持培育和坚定学生共产主义信仰为引领等指向。高校思政课可以采取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审视理念、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研队伍和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考评机制等路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材“地本资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关键词:思政课教材;意识形态;“地本资源”;诉求;指向;构建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6-0014-4

中图分类号:G642

作者简介:齐佳,硕士,讲师,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公共课教研部。

基金项目:广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5JY01,立项单位:广东省委党校。

高校思政课教材是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塑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必备的思想道德的重要载体。但是,高校思政课教材所指向之人并非“真空态”地存在于社会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而人的社会关系无非是人的自然性关系和人的社会性关系的总称。但人的自然性关系和人的社会性关系受限于固定的空间、限定的时间、特定的文化、设定的阶级属性等,简言之可表述为人的自然关系和人的社会关系受限于特定地域而附衍滋生的诸要素,即“地本资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轨迹滥觞和发展必因空间、时间、文化、阶级等的差异性而独具特色,因此,高校思政课教材作为涉及人的精神领域的载体,应该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之上,坚持“地本资源”诉求,才能确保高校思政课教材“落地”和有的放矢。为叙述方便以及增强学理的实证性,本文拟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为视角,分析高校思政课教材主流意识形态的“地本资源”诉求归因、指向和构建,阐释高校思政课教材主流意识形态性的“地本资源”诉求的“应然”态势。

一高校思政课教材意识形态性的“地本资源”诉求归因

高校思政课教材和其他非思政课教材相较而言,蕴涵着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人文性等,具有浓郁而深厚的主流意识形态特征和色彩。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而言,从宏观的价值指向考量,其主要内容课归纳为道德和法律的基本知识、大学生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养成以及践行、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之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保障。在人类社会雄浑的历史发展中,道德和法律隶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就决定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务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和法律理念,但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因此,具有意识形态禀赋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教育,必须要秉承“地本资源”的诉求,这主要归因于高校思政课教材的性质、目标和价值。

1.归因于高校思政课的性质。高校思政课独特的阶级性,决定了思想思政课教材必须要坚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指向,通过“为我”以及“排他”的方式,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设定相应的思想引导机制、道德素质规范机制以及法律素质制约机制等,为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辩护。我国高校思政课性质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促使教育对象具备符合人自由全面充分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而无论是思想道德还是法律,皆赋有特定的时空界域。因此,无论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抑或是法律素质教育,都应立足于特定的“地本资源”,以高校思政课性质作为镜鉴“地本资源”的道德理念、道德习俗、道德范式,法律习惯、法律风俗等,促进“地本资源”先天性赋有的道德和法律向符合高校思政课性质指向转变。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地本资源”优秀的思想道德传统和法律承袭,完善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材,使高校思政课教材更能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特定时空界域中的人,极致发挥高校思政课教材立德铸魂功能。

2.归因于高校思政课的目标。高校思政课目标因时因人而异,高校思政课具体目标的差异性,取决于时代的变迁、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汇集地。高校学科密集、人才密集、思想密集的态势,必然是高校思政课目标的实现和提升的“双刃剑”。因此,高校思政课目标务必以“地本资源”为基点,坚持高校思政课目标的民族性和本土性为导向,积极借鉴和汲取他国他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的精髓,才能确保高校思政课目标的方向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综观高校思政课目标的“地本资源”诉求状况,违逆高校思政课目标“地本资源”诉求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思政课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或者比较法教学时,往往以社会主义社会的负能量案例或者现象相较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正能量案例或现象。如有些老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第六章时,总是以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表哥”杨达才、南京彭宇案、开胸验肺事件等,相比较于美国的世界审判案、德国的威廉皇帝和小磨坊主的故事等,《辽宁日报》的“《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3]可视为此类现象的缩影。此类似是而非的案例或比较教学法,实质已违逆“地本资源”的诉求,亦偏离高校思政课的目标。

3.归因于高校思政课的价值。高校思政课是向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成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所必备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高校思政课独特的价值,需要依据特定界域的“地本资源”才能得以实现和彰显。不可否认,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高校思政课价值实现和彰显必须要坚持统一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态势。高校思政课价值的实现和彰显虽面临多样化的“地本资源”,但多样化的“地本资源”并非消解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而恰是对高校思政课价值的强化和完善。正是多样化、异质性的“地本资源”蕴育着诸多的意识形态因素,才能为凝练和升华普适性的主流意识形态提供可能和契机。特定界域的”地本资源,既是不同人群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成果的展示,凝聚他们的情感、思维、价值等。因此,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性须秉持“地本资源”诉求,促使多样性、异质性的“地本资源”相互交流和交融,相互启迪和取长补短。

二高校思政课教材意识形态性的“地本资源”诉求指向

高校思政课教材是传播和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促使大学生形成和发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载体。思政课教材意识形态属性,需要凭借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生态等诸多依附于特定界域的资源来彰显。但如前所述,“地本资源”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决定“地本资源”所蕴涵的意识形态属性必然是多维的。“地本资源”蕴涵意识形态属性的多维度,注定其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活动具有“正向”或“负向”作用。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材的“地本资源”选取决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应该着眼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着眼于社会的发展态势以及社会发展所需的价值引领,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坚持教材所涉及的“地本资源”诉求保持科学的意识形态指向。

1.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高校思政课教材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取决于高等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任何国家或者政党的高等教育,都始终坚持以维护国家和政党根本利益为基点。即使在自称高度自由和民主的美国,“政治正确”不仅规制个体自由必须遵循社会道德主流意识形态规范,而且还体现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上,在美国学校课堂上,“尤其是在本科生课堂上,教师默认有严格约法四章:‘不能批评政府、不能批评宗教、不能评论种族、不能用淫秽语言或者讲黄色笑话’。”[4]我国高校思政课教材作为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载体,在编写或者利用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等“地本资源”补充和完善时,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指向原则,坚定不移地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根本要求的“地本资源”融于教材之中、应用于课堂之上;旗帜鲜明地把悖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本资源”排斥于教材之外、批判于课堂之中,切实保证高校思政课教材意识形态性的“地本资源”诉求,既能满足高校思政课的使命要求,又能体现高校教育终极目标的指向。

2.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属性和意识形态诉求,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本源的实事求是精髓,但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实践化成果作为体现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指向,规避马克思主义精髓过于空洞、流于形式的错误。因此,高校思政课教材意识形态属性的“地本资源”应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融汇其中,使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广为大学生所知。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材应该要尽可能地囊括最具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将高校所在地所拥有的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资源应用于思政课堂教学和思政实践教学活动中,增强高校思政课教材的形象性、感染力和生动性。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曾在神州大地留下许多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的“地本资源”,如重庆的红岩、福建的古田、江西的井冈山、贵州的遵义等等。这些“地本资源”对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有极强的熏陶作用和引领价值。因此,高校思政课教材意识形态属性的“地本资源”诉求,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挖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进程中,在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追求中,所创立的各种资源融入教材的编写、讲授以及修订中,切实坚守高校思政课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立德铸魂使命。

3.坚持培育和坚定学生共产主义信仰为引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育和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思政课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职责。高校思政课教材理应把蕴涵利于塑成共产主义信仰的道德融汇其中,始终不渝地汲取“地本资源”的真、善、美内涵,持之以恒地引导大学生将高校思政课教材“地本资源”的真善美生活化和实践化,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高校思政课教材意识形态性“地本资源”的此诉求,既是高校思政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使然,也是高校思政课教材的独特功能使然,更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坚持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使命的使然。这“三个使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材的“地本资源”在选取资源、应用资源、解说资源时,应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辨别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其他信仰的区别和联系,鉴别道德和法律的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历史性,提升高校思政课教材融汇、应用“地本资源”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增强高校思政课教材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高校思政课教材意识形态性的“地本资源”诉求构建

高校思政课教材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其与其他学科的教材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高校思政课教材不仅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以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共识,而且要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的阶级性和价值指向,敢于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亮剑”,积极利用各种“地本资源”阐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学者借讲学、访学、学术讲座、论坛、推广学术成果等方式,或隐或显地兜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高校有些非思政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所隐藏的意识形态颠覆危害缺乏科学认识,在研究或者讲授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时,无意中成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广播站”。高校思政课教材的意识形态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探索高校思政课教材意识形态性“地本资源”诉求的科学建构路径迫在眉睫。

1.树立高校思政课教材“地本资源”诉求的主流意识形态审视理念。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发展并非为断代的“真空态”,而是批判、承袭人类历史思想道德和法律发展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因此,人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教育,绝不能脱离历史发展所形成以及流传下来的各种资源。“地本资源”作为具有特定界域性和时限性的重要资源之一,其塑造人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会因所持意识形态指向的迥异而呈多元态势。此外,高校思政课鲜明的阶级性以及指向明确的培养目标,决定思政课教材在选取教材资源时,必须要坚持“为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原则。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务必要旗帜鲜明地明确“地本资源”的主流意识形态属性,坚决杜绝一切不利于或者有悖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无产阶级法制素质的“地本资源”混珠其中,始终以主流意识形态审视、解读和阐释“地本资源”,始终确保“地本资源”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命。

2.强化高校思政课教材“地本资源”诉求的主流意识形态教研队伍。高校作为知识分子聚集地、文化交汇地、思想集散地,是提升意识形态影响力和感染力的重镇。“不少知识分子喜爱针砭时弊,挑战各种权威,遇事穷根究底,不吝不惜批判,但如果批判的立场不正确、根基不牢靠、方法不科学,则将走向思想混乱。”[5]因此,务必强化高校思政课教材“地本资源”诉求的主流意识形态教研队伍,使之成为促进高校思政课发展、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坚力量,成为利用“地本资源”丰富、完善、阐释思政课教材的主要队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教学水平、价值取向、政治敏感性和敏锐性等,关系着高校思政课教材“地本资源”价值彰显的有效性和影响力。这就需要从法律、政治、思想、职责等维度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立德树人使命,使之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师鲜明的阶级属性,正确处理学术自由与政治信仰的辩证关系,确保他们采用“地本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的政治性和价值性。

3.建立高校思政课教材“地本资源”诉求的主流意识形态考评机制。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虽不能似物质领域般以增长率、经济效益等维度进行考评。但是,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镇,在思政课教材“地本资源”诉求的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绝不能存在考评“真空态”。因此,必须从高校思政课教材“地本资源”的应用广度、理解深度、运用方式、采用媒介、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等因素着想,建立高校思政课教材“地本资源”诉求的主流意识形态考评机制;切实保证蕴涵和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地本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精神领域,确保网络、微信等先进技术能应用于“地本资源”的解读和传播,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地本资源”在高校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能为师生所熟知、所认同和效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8.

[3]本报编辑部.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N].辽宁日报,2014-11-13(A04版).

[4]雷少华.美国人说话,也得小心翼翼[J].红旗文稿,2009,11:40.

[5]袁久红.知识分子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巩固[J].红旗文稿,2014,5:9.

Appeal to the Spacial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xtboo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ng Yunlo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Qinzhou University, Qinzhou, Guangxi 535000, China)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xtbook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lies on specific the special resources because of its property, goal and value. They should be led by the property of Marx's ideology,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Marxism localization in China, consolidating belief of Marxism. We should take on paths of establishing survey of idea for dominating ideology, reinforcing troop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tting up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can promot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xtbook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good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and legal quality for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xtbook;ideology ;‘spacial resources’;appeal;direction;establishment

Class No.:G64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