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融入高校生命教育的路径选择
2015-03-17仲杉
科学发展观融入高校生命教育的路径选择
仲杉
(常州大学,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当前高校迫切需要加强生命教育,将科学发展观理念有效融入生命教育,改善生命教育现状及巩固生命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作为生命教育的目标导向,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内容要求,统筹兼顾为方法指导。在理论上攻于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完善德育内容;在实践上贵在生命教育的实践行动,提升德育效果。通过开设以人为本的专门性的生命教育课程,辅之以学科渗透,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专题活动,以及以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直接体验的方式落实生命教育活动,以此来巩固和提升高校生命教育的效果与质量。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生命教育;价值旨归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6-0004-3
中图分类号:G641
作者简介:朱松节,硕士,副教授,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省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研究”(编号:2013szxm130)。
一何以提出:高校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1.高校生命教育建设的现实需求。
据相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自杀的总数每年都在增加,从2002年27起,到2004年的69起,2005年的116起,2006年的130多起,增速叫人担忧。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马建青在2012年11月的某次会议上称:据教育部统计,中国大学生的自杀率为1/10万~2/10万,[1]虽比发达国家的低,但自杀总人数却不容小觑。至于那些有自杀念头的学生比例更惊人,竟然达到13%之多。[2]高校大学生由于就业问题、情感问题、学业问题或家庭问题等在心理上积聚了太多压力和不良情绪,如果这些压力与不良情绪长时间得不到释放与化解,那么就很容易以自杀、杀人的极端方式结束或缓解自己的痛苦,或者“今日有酒今朝醉”、嬉戏人生。出现如此摧毁自己生命,践踏他人生命,虚度挥霍生命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科学健康的生命观念,缺少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生命价值的体验。面对如此堪忧的现状,高校德育必须深思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反思已授受的教育内容与生命教育应有的科学内容之间的差距,从严峻的现实出发,切实落实科学的生命教育。
2.高校生命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力、具有健全人格,过有意义生活的人”。[3]生命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关注生命,教育才更能彰显出其感染力。没有生命教育,学生个体的生命存在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个体生命的潜能的实现、需要的满足就得不到有效的关注,个体生命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就得不到足够的尊重,精神的空虚与意义的虚无都不能为高校德育的其他方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命教育统筹兼顾了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的内容,而且有效地协调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命教育,才能使学生做到灵魂与肉体的统一,生理与心理的统一,进而达到个体生命整体和谐发展基础上的个人与社会的统一。[4]
二何以需要:科学发展观是高校生命教育的价值旨归
1.生命教育的目标导向: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以人的生命为起点与终点的教育,也是一种将人的个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相统一的教育。它首先是基于个体人的生命教育,是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和需要进行的教育,高校必须从学生的个体生命出发,启发学生保护自我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情感,锻炼学生自我求存的能力。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诸多关系中,从个体性出发的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利用有利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满足个体生命成长的需要,提升个体生命发展的质量。其次,从社会性的角度看,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从其现实性来说的。高校学生的确拥有其独具特色的个性,但也无法抹去其身上实际存在的社会性。以人为出发点的生命教育也是重视学生社会性的教育。它应该把学生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厘清自己与自然、他人、社会、国家的相互关系,明晰奉献、劳动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方式,也让学生能够在社会人的生活世界中领略到社会生命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激发其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的内在动力。
2.生命教育的内容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首先是生死观教育。当前不管是高校德育,还是日渐成熟的大学生,面对生死问题或是讳莫如深,或是一笑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生命物质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没有哪一种生命物质可以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摆脱死亡的必然性。西方知名学者马斯洛在其理论中也指出生存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趋利避害,好生勿死是人的本能。“人怎样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怎样对待生命,直接关系到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5]高校的生命教育亦是如此,要从根部——生死观教育开始,教导学生重生轻死、尊重怜惜生命,为其他方面的教育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其次是生存能力教育。比起生命意识与观念的形成,生存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生存能力教育最基本的就是要教会学生一些必需的求生方法,让学生在危难中有逃生求存的本领。生命教育应当旨在引导学生用心思考自己的生命方向,提高自己的生命规划能力。[6]生存能力教育在生命教育体系中起着中间桥梁的作用,它连接着最基础层次的生死观教育与高级层次的生命价值教育,是生命教育最直接现实的体现。
最后是生命价值教育。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命教育,是指高校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是生命的主体,体悟生命的涵义,活出生命的价值,不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提升生命的自我价值,还要让学生发现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巨大价值。高校的生命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怜惜自身生命,爱护别人生命,尊重所有生命,也要帮助学生探寻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不仅要有观念型的生死教育,能力型的生存教育,更要有价值型的生命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灵魂所在。
3.生命教育的方法指导:统筹兼顾。
生命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关系复杂的教育工程,其中存在着生命教育的授课内容与授课形式的关系,生命教育中各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生命教育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关系,生命教育实效性与时效性的关系等诸多复杂的关系问题,因而生命教育运用统筹兼顾分析法,就是既要全面规划生命教育的内容,又要兼顾生命教育的形式、方法;既要重视理论研究,又要紧抓实际行动;既要厘清生命教育各层次内容,又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既要注重生命教育的实际成效,又要把握生命教育的时间尺度;既要密切关注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又要精心设计生命教育的未来发展。对待生命教育,高校需要有总览全局的宏大目光,又要有兼顾各方的精细睿智,只有真正地把统筹兼顾当作开展生命教育的根本指导方法,高校的生命教育才能长足发展。
三何以实现:高校生命教育体系的路径建构
1.攻于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完善德育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探讨高校的生命教育内容,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饱含着新时代的道德尺度、制度原则,关注人本身,尊重人的存在,尊崇人的价值,是对高校德育内容的完善与补充。高校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有条件也有必要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对于“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取向与内容有哪些?生命价值的评价标准与尺度是什么?生命教育的哲学之源在哪里?”等一系列问题,高校都可以精心研究,努力形成一套深刻的生命教育理论体系,为实际开展生命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2.贵在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提升德育绩效。
首先,开设以人为本的专门性的生命教育课程,辅之以学科渗透。台湾某些大学早在1995年便已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单独开设2学分“生死教育”“人生哲学”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生死,感悟人生。在通识教育课“人生哲学”中专门加入“防治自杀”与“临终关怀”等内容。还有些大学设立了生死研究所、大学部生死管理系,课程设计则以生死学为核心。各高校可以根据学生学业要求,给生命教育课程以8-10周专门的教学时间,并设置相应的学分。同时在其他各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比如说高校的哲学、伦理、法律、体育与健康、历史、生命科学等学科都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学科,重视在这些学科中启发和提升学生的生命观念与情感,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生命教育。
其次,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专题活动。高校可以利用讲座、论坛等形式,有针对性对大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进行灵活的生命教育。如针对“生命与生活”“人生与信仰”“人生与死亡”话题,邀请资深专家进行解析,“化解学生心中的困惑,了解生命的源起、成长与意义,提升对生命的体认”。[7]另外,各高校可以以关爱、友爱、情爱、健康养生为切入点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以生命安全、人身保护为切入点进行生存能力教育;以理想、信仰、劳动、奉献为切入点进行生命价值教育。
最后,第二课堂中持续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仅靠理论的灌输和语言的说教是不能完成的,“只有在生命体验之中,我们才能更贴近生命本身。”[8]生命教育重在学生的生命体验,高校可以根据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根据不同的月安排不同的主题教育月:五月份根据母亲节安排“生孕体验”活动,八月份结合中秋节安排“孝心问候”活动等,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主动思考与发现生命之真,生命之美。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死亡博物馆,殡仪馆,产房等,以耳闻目睹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命与死亡的直接体认。”[9]让学生真切感悟生死的内在关系,感知死亡心理,体验濒死心境,感悟生命价值,从而使大学生真正体验到生命的弥足珍贵与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韩咏红.中国大学生的红色五月[EB/OL].http://www.zaobao.com,2007-05-25.
[2]潘明芸.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150.
[3]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65.
[4]王北生.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域拓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5.
[5]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7.
[6]吴蓁蓁.科学发展观视域的生命教育缺位与建构[J].未来与发展,2008(11):17.
[7]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版权出版社,2009:18.
[8]李梅.教育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54-255.
[9]姬咏华.美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前沿,2010(24):190.
Path Choice Combining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ith
Lif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ng Shan
(Changzhou Universities,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Abstract:Lif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strengthen, combining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effectively with the life education to improve and consolidate the basic role of life education. The life education should be people-oriented, all-round development,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life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of life education should be promote to obtain the goal of the moral education effect. Through people-oriented life education, supplemented by discipline penetration, we try to consolidate and enhance the effect of lif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some practical activities.
Key words: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college life education;value orientation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