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教斋醮礼仪中的养生意蕴*

2015-03-17逄礼文盖建民

关键词:道教意蕴礼仪

逄礼文,盖建民

(1.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文化系,贵州 都匀 558000)

道教是一个既重“书”,又重“术”的宗教,其所重之“术”,均以老庄道家的道本论和修行方法为基础,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和修行体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其内容十分繁杂。道术以关注人体小宇宙为主要宗旨,以重生、养生为修行最终旨归,因而,养生术成为其中重要之“术”。养生术即养生的具体操作技术、措施,是养生原则下具体实施、操作的内容和方法,与道教医学有较多交叉之处。日本学者吉元昭治以现代中医学为参考将道教医学划分为三个核心区域:内部核心层次是汤药、保健药品及灸法(针灸、香灸、热灸理疗)等;中间层包括导引、调息、辟谷、内视、按摩、房中术等;外层包括符箓、占卜、抽签、咒语、斋醮、祭祀、祈祷等民间信仰和民间疗法部分①盖建民:《道教医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道教养生本来属于道教“仙术”,但如不与道教医学紧密结合,只求养生长寿,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道教养生也大约可分为以上三个层次,本文将对属于道教医学外层结构的斋醮礼仪的养生意蕴,尤其是符咒养生,进行探讨。

一 斋醮礼仪中的养生意蕴

斋醮,亦称斋醮礼仪,是一种“依科演教”的道教仪式(俗称“道场”),是道教借以宣扬教理教义,为百姓消灾祈福,争取信众的宗教仪式,体现着道教“仙道贵生”的基本精神,承载着浓厚的道教养生意蕴。

从“术”的层面来说,“它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社会的原始宗教形态——巫术”①卿希泰:《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世界宗教研究》第二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6页。。所以,道教仪式总有巫术的影子,也含有巫术的神秘思想,甚至道教仪式就是巫术的扩展和延伸。从巫术的产生机制来看,疾病是远古时代人类的最大敌人,对病因、治疗、规避方法的思考是原始人最困惑的问题。人们力图影响和控制那些使人们蒙受疾患痛苦的神秘力量,尊敬、讨好祖先和善良鬼神以求佑健康;歧视、诅咒、驱赶致人疾病的妖魔鬼怪,达到祓除蛊毒,治愈疾病的目的,进而形成了官巫和民巫两大巫术体系。官巫关注整个国家百姓生命安危,民巫则关心部分区域百姓疾病。所以,巫术最发达的领域就是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养生治病成为其最基本的出发点。道教的思想基础是老庄的“道”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②(魏)王弼:《老子注》第25章,《诸子集成》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4页。,世间万物均为“道”的产物,“早期道教运用了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包括人体疾病在内的一切事物和现象”③盖建民:《道教医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有相关论述,“天地病之,故使人亦病之,人无病,即天无病也;人悉大小有病,即天悉病之……夫人有病,皆愿速较为善,天地之病,亦愿速较为善。”④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55页。早期道教基于巫教的思想与行为、老庄的道论产生了类似于巫教的仪式和养生理论。

从道教史来看,东汉前,在祈祷仪式中有“斋”、“醮”、“坛”等词,说明三者是分离的。东汉时期,道教仪式主要是“斋”,三国时期,道教的斋词醮法正式形成,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后,“斋醮”才合称,并流传至今,成为道教礼仪的代名词。“斋”的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道教沿袭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后为“专道”、“乐道”、“合道”,即为“修道”,此为修斋的最高境界。内斋包括心斋、坐忘、存思等;外斋(济度)包括三箓七品⑤三箓指金箓斋、玉箓斋、黄箓斋,七品指三皇斋、自然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明真斋、三元斋。《洞玄灵宝玄门大义·释威仪第七》,《道藏》第二十四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38-739页。。心斋是一个修行健体、修行健心的法门,是一个由“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⑥《庄子·人间世》,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7页。逐步深化而达到心灵最高境界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用虚空的心灵作用调节生理机能、进行养生的过程。坐忘之法源于《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⑦《庄子·大宗师》,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85页。。此法门和境界是指只有忘形忘智,达到心灵的虚空,才能体道悟道,体内外自然流通。坐忘虽然也是一个利用心灵虚空调节生理机能、进行养生的过程,但其层次性低于心斋,因为它达不到“听止于耳、心止于符”,也就是外界环境对个人身体无所侵害的境界,只能达到“同于大通”,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存想这一概念最先是由王充提出来的:“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⑧(汉)王充:《论衡·订鬼篇》,吴郡苏献可刻印的“通津草堂”本。这里阐明了存想产生的生理机制及其所产生的后果,解释了人心中鬼神产生的原因。至唐,司马承祯发现存想力量之巨大,则将其转化为一种修行方式,《天隐子》言:“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⑨(唐)司马承祯:《天隐子》,《道藏》第二十一册,第700页。存想,又称观想,意为思念想象,是一种在入静的条件下,运用自我暗示设想某种形象,以集中意念推动该形象在身体内部活动按摩,达到保健与治疗的心理健身治疗方式。气功和形象暗示是存想功夫的关键,存想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存想天象(日、月、星辰、云雾等)、景物(气、炎火)、人体(五脏、丹田)及神真(身内神、身外神)等。存想相对于心斋、坐忘来说,是处于最低层次的功法,只是通过存想利用自然外在之物服务于身,不能达到“同于大道”的境界。

“斋”是“醮”的基础,或者说是前期仪式。“斋”的养生意蕴浓厚而直接,其实质就是养生行为,要求克制欲望,遵守生活和修行禁忌;“醮”则指道教法事的程序、礼仪等规矩,却也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道教特色的养生意蕴。斋醮礼仪有着独特的运动形式,不仅内在着存想运讳、叩齿集神等养生术的贯穿,而且其外在的咒诀罡步,香赞礼表等方法也因道教的意念功和气功的运行而将养生之意蕴于其间。白玉蟾《玉隆集·旌阳许真君传》中有举斋醮以治疾之“大功如意丹方”,“此方即丁义神方中一也。其诀必先择日斋戒设位,醮十八种药之神,然后书符,逐味诵咒而修合之,其治众疾,如意而愈”①《玉隆集·旌阳许真君传》,《修真十书》卷三十三,《道藏》第四册,第760页。。道教治疾之术既有宗教的,也有医术的,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宗教仪式会给患者精神安慰,医术给以实质性的治疗,无病则可预防养生,最终达于长生成仙之旨。《玉隆集·续真君传》又记“黄中仪式”,乃真君所流传也,“每岁夏季,诸卿士庶,各备香华、鼓乐、旗帜,就寝殿迎请真君小塑像,幸其乡社,随愿祈禳,以蠲除旱蝗。先期数日,率众社首,以瓜果酌献于前殿,名曰割瓜,预告迎请之期也。真君之像凡六旬,唯前殿与寝殿未尝动,余皆随意迎请。六旬之间,迎请周徧洪瑞之境,八十一乡之人乃同诣宫醮谢,曰黄中斋。七月二十八日,仙驾登宫左之五龙岗,禁辟蛇虎,自古以然,谓之禁坛,故远近祈禳之人昼夜往还,绝无蛇虎之患……”②《玉隆集·旌阳许真君传》,《修真十书》卷三十三,《道藏》第四册,第763页。。“蠲除旱蝗”、“禁辟蛇虎”,这些斋醮奇效正是重生观念所折射出的对恶劣环境的抑制行为。在道教斋醮礼仪中,所敬奉的神则是按其斋醮诉求和神的职能而定。

二 符咒养生与道教医学的内潜

道教重“术”,道无术不行,故而行驱妖去灾、疗疾养生之事时必有斋醮礼仪之事,而有斋醮礼仪则必有制符、画符、化符之事,所以道教斋醮礼仪的养生意蕴就不免和道教符咒养生紧密联系。

古代“咒”通“祝”,广泛用于斋醮礼仪中,是施咒者将一定的目的凝结在几句诗词、歌谣或者其他有形物中,通过气功或其他巫术倾注道士之“气”,使这些诗句或词产生神秘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行咒的目的在于施咒者通过一定的力量和程序使被咒者健康平安,持咒者可以请神、驱邪、保命、护身等,即为了养生重生而行咒。行咒须有一定的方式,行咒者口中念念有词,脑中有形象环绕,所以行咒时产生诀、禹步、诵经、进表、解怨释结、燃灯告符等行动,有时通过一定的物体将这种咒语的力量保存下来,于是就产生了符箓、经、步虚词、散花词、表、斛食等。从施咒者大多祈求被咒者健康平安的出发点来看,施咒和咒语本身具有很浓厚的养生意蕴。

咒的使用与倾注是道士内力的释放和良好心愿的转移,达到以气功治病的目的。道士也可以直接向目标物发放内气,默念咒语以驱魔去灾,养生疗疾。如,《玉隆集·续真君传》中所言:“朕患安息疮,诸药不能愈,真君有药否?即取小瓢子倾药一粒,如绿豆大,呵咒抹于疮上,觉如流酥灌体,入骨清凉,遂揖而去。”③《修真十书·玉隆集》卷三十四,《道藏》第四册,第762页。在那些降妖驱魔,祈雨祈晴等凶险大型的仪式中,除了使用普通的符咒外,还会大声朗诵一些需要足够力量支撑,通过明火,舞剑等配合的直接咒语。例如,《玉隆集·雷府奏事议勋丹章》所言,“北极紫微,璇枢宫例出一职,各转一资。臣当愿九玄七祖同获升迁,三界鬼神咸沾福利,然后愿臣祈晴祷雨,召雪兴云,摄电呼雷,驱风降雹,封山破洞,伐庙除魔,诛斩蛟龙,制伏狼虎,驱禳水火,遣逐旱蝗,为民禳灾,驱邪治病,行遣符命,显现报应。臣伏望。”④《修真十书·武夷集》卷四十七,《道藏》第四册,第810页。此时念咒,关系到一定区域内全体百姓的生命健康之大事,所以需要很高的修行造诣,其中的养生意蕴的对象已经由个体扩展到一定范围内的集体了。

符箓是道士寄予心愿的对象之一,画符、化符均成为道士施咒的主要行为,是道教正一道的主要修习方术。按《云笈七签》中“符者,通取云物星辰之势”⑤(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是指书写于黄色纸、帛上的笔画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也书写于黄色纸、帛上。它们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可以用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体现着道教养生重生的思想。《黄庭外景经》曰:“符者,气也。”⑥《修真十书·黄庭外景玉经注》卷六十,《道藏》第四册,第874页。道教认为,人体如果内气充沛,就可以向外发气,并且可以通过此“气”驱灾降魔、养生疗疾,所以早期道教经典中就有利用布气法为人疗疾的记载。道士对符注“气”表现为书符时透过笔端予以倾注,除此之外,就是通过默念咒语倾注。对道士来说,书符必须有很好的内炼工夫,需要发动自身灵场向符内封注灵气。这种倾注灵气的过程对道士来说是一个凝神聚气的内养过程,对被施符者来说也是一个借外力治病养生的过程。

道士将自身“内气”注入符中,可以看做是“外气”在符中的凝结。道士“内气”内修而成,通过意念和内力运转与使用,因此大多数道教经典不离内修,不离气论。道士炼气内养,可促进自身养生,依然要求积善成德,普度众生,正如《杂著捷径》所说:“丹成九转,造化成就,道果圆成,更积外行三千,外果圆满,方可飞升。上升之日,天乐来迎,箫韶合奏,以过天关,随功行分职,列为仙班,与天地相为长久也。”①《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十七,《道藏》第四册,第689页。所以,道教治病符很多都是通过内炼丹法将气运用到书符过程中。在书符过程中,不仅噀水牝符,而且口中念念有词,存思默念,通过画图、写字布气于符中,达到如《玉隆集·旌阳许真君传》中所说:“江左之民亦来汲水于旌阳,真君乃咒水一器,置符其中,令持归置之,江滨亦植竹以标其所,俾病者饮之,江左之民亦良愈”②《修真十书·玉隆集》卷三十三,《道藏》第四册,第756页。的效果。

从制符的过程和本质来看,符无非就是气与药的有机结合,《秘要诀法》中说:“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伎也。道无形,因术以济人……道之要者,深简而易知也;术之秘者,为符与气、药也。”③《云笈七签·秘要诀法·序事第一》卷四十五,《道藏》第二十二册,第317页。道教符箓治病养生,主要在于符箓本身内蕴道教医药知识,其实质是利用宗教形式治疗疾病,其中的宗教意味与医学内潜相得益彰,在身心两方面增强了道医治疗的功效,浸润着浓厚所谓道教养生意蕴。④盖建民:《道教符咒治病术的理性批判》,《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04期。一般的符箓使用桃木制作而成,而桃木本身具有杀菌消毒防疾的作用,黄纸和帛符均经有通血行气止痛作用的姜黄染色而成,书有朱丹的饼符则具有饱和胃气和辅疗肠胃疾病之功效。烧制纸、帛、棉、竹、金,乃至米食、果品等质地的符箓,无一不具有明显的养生功能。书符所用的材料是具有杀菌消毒防疾、清热镇神通血作用的丹砂,同时还伴有虎骨、珍珠、麝香等中药材,故而可以达到“遇病施治,妙辨阴阳”,这就是所谓的“阳症用好米醋,或用井水,阴症用姜汁,或酒,或水。风疾用竹沥姜汁。外科症用符灰加水,或醋磨墨敷于患处。破口者留口只涂口外,上略洒些墨,如干用猪胆汁点润之”⑤《祝由医学十三科》,《藏外道书》第二十六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345页。。化符所用之水则是“灵水”,必须满足清、净等条件,《玉隆集·旌阳许真君传》有记载,“复至邑之西北,见山泉清冽,乃投符其中,与民疗疾,其效亦比蜀江。”⑥《修真十书·玉隆集》卷三十三,《道藏》第四册,第758页。

道教医用符箓系统的形成,经历了由原始粗糙、单一笼统的百病通治符发展到对症专用符的过程,《杂著捷径·制三尸符》记载的便是专用符,“每过庚申夜,书此符吞之,三尸九虫自然消灭,令人魂神安静,常以静夜呼名,念之大吉,凡遇甲子庚申,切忌夫妻共寝食,务在清净,则三尸自灭矣”⑦《杂著捷径·制三尸符》,《修真十书》卷十八,《道藏》第四册,第692页。。道教医用符箓系统亦有明确的分类,举行斋醮礼仪的道士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不同的养生需要,祭拜不同的神,对应使用不同的符箓,如《玉隆集·旌阳许真君传》中所言,“属岁大疫,死者十七八,真君以所授神方拯治之,符咒所及,登时而愈”⑧《修真十书·玉隆集》卷三十三,《道藏》第四册,第756页。。可见,道教礼仪用符只不过是用宗教形式掩盖了其辨症施治的医学养生原则。

综上,基于巫术、老庄道论,道教产生了类似的仪式和养生理论,而道教的斋醮礼仪在“仙道贵生”的基本精神下,承载着浓厚的养生意蕴。“斋”是“醮”的基础,存思、坐忘、心斋的“修斋”层次和到达境界,是一种由低到高的关系,三者都是通过心灵作用调节生理机能进行养生的过程。作为道教法事的程序、礼仪等规矩的“醮”,则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道教特色的养生意蕴。斋醮礼仪中的符咒养生通过与道教医学有机融合,使得宗教意味与医学内潜相得益彰,在身心两方面增强了治疗功效。

猜你喜欢

道教意蕴礼仪
西夏道教补议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筷子礼仪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礼仪篇(下)
意蕴难求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