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湖二集》看明代杭州风土人情
2015-03-17龚凤晓
龚凤晓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浙江杭州311213)
杭州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民情风俗史料丰富多彩,涉及到民众生活各个方面,有物质生活、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语言与口头文学,民间艺术与游戏娱乐等方面,西湖风俗的历史积淀深厚、特色鲜明。随着杭州旅游资源不断整合,促进了西湖文化这一浓郁性杭州旅游特色本土文化相对繁荣,《西湖二集》中所具有的地域性、世俗性和人文性特点会加大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份量。
周清原的《西湖二集》是一部以杭州西湖为背景来开展故事叙述的典型的“西湖小说”。小说以杭州西湖为中心,收集杭州西湖相关故事,描绘出一副色彩斑斓的明代风习图画,已经成了杭州民俗文化精粹,《西湖二集》中清楚看到自吴越至明末杭州的风土人情民俗。以下仅从《西湖二集》中反映明代杭州的社会生活习俗、岁时节令习俗、民间语言与口头文学习俗三大方面来具体描述明代杭州习俗文化景象[1]。
一 岁时节令风俗
(一)元旦风俗
农历元月初一,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杭州习俗与全国各地一样,新春佳节也特别热闹、隆重,欢庆活动以吉祥如意为重点,绚丽多彩。明代时杭州等地春节每户人家在客厅把柏树枝杆插在柿饼上,下面以大桔子托住,应“百事大吉”之意,因为柏、柿、桔即“百事吉”谐音。还由于元旦早上吃汤圆子的习俗,《西湖二集》第十六卷中就提到了有关杭州正月元旦的习俗,并借沈明德《蝶恋花》道尽了明代杭州元旦风俗,如:“话说杭州风俗,元旦五更起来,接灶拜天、次拜家长,为椒柏之酒以待亲戚邻里,扦柏枝于柿饼,以大桔承之,谓之“百事大吉”……杭州风俗,元旦清早先吃汤圆子,取团圆之意”。[2]58像这类寓意吉祥,寄托祝福的话语在小说中多处出现。
明清时期杭州元宵节很兴盛,唐宋时期杭州元宵观灯习俗就已十分盛行,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记录了当时杭州元宵灯夜盛况。元宵节灯市差不多在十二日上灯,到十八日落灯。十二日将新做龙灯抬至城隍山龙庙,拜供后,以墨汁点其睛,称为“开光”,俗叫“龙灯上山”。元宵节夜晚,百姓倾城出去,逛街看灯。如第十二卷《吹凤箫女诱东墙》中就有对杭州元宵佳节热闹繁华景象描述:“那时西湖之上,无景不妙,若到灯节,更觉繁华,天街酒肆,罗列非常,三桥等处,客邸最盛,灯火箫鼓,日盛一日。……游人士女纵观,则相迎酌酒而去”。[2]184呈现出和谐欢乐节日氛围。
元旦和元宵灯会是明清时期杭州新年期间两个重要节日,会举行很多新年相关民俗活动,杭州新年民俗活动和谐生动,生机盎然,新年是民众身体与精神放松的机会,大家会亲友聚朋友,是休憩好日子。新年民俗丰富多彩,新年充满欢乐,一派祥和景象。今天杭州元宵节依然热闹非凡,吴山广场、西溪湿地、甚至社区等一些地方都会举行灯会、猜灯谜、舞龙灯等欢庆活动,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光。
(二)清明祭墓与踏青习俗
清明在杭州人精神生活中千百年来有着独特地位,是杭州重大纪念日,对祖先追悼与祭祀是杭州传统社会民众生活重要内容。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寒食与清明节气相连,明清时期,已没有寒食节气说法,春节后大节就只有清明了。杭州清明民俗活动主要有扫墓祭祖、踏青、插柳或戴柳等。
如第十四卷《邢君瑞五载幽期》中就有相关杭州清明民俗活动描写:“那时正值清明节序,西湖之盛,莫盛于清明。清明前两日名为“寒食”,杭州风俗,清明日人家屋檐都插柳枝,青蒨可爱,男女尽将柳枝戴在头上。……杭州此日,家家上坟祭扫,南北两山,车马如云,酒樽食箩,山家村店,无处不是饮酒之人。”。[2]192清明时节所特有气候景象、祭拜祖先和游赏玩乐历历在目。
社会生活不断演进,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把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清明习俗除了神圣祭祀以外,更增添了一些世俗娱乐节日氛围。当然这也是其他岁时节俗演变一般趋势。由于我们国家历史传统特性,中国人寻认祖先观念依然非常浓厚,清明时节依旧是杭州人重要节日。在现代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清明节期间回归自然,回到祖先安息地方,重温先辈教诲和嘱咐,追宗溯源,很有教育意义。
(三)八月十八观潮习俗
《西湖二集》中有对杭州八月十八钱塘海潮盛况的描写,令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如卷二《宋高宗偏安耽逸豫》中描绘杭州八月十八日观潮,先是水兵操演军船,“共千余只。各军都戎装披挂,戈甲旗帜耀日鲜明。管军官在江面上分布五阵,摇旗呐喊,飞刀舞槊,各能进退,如履平地一般”,江岸上“贵邸豪民,彩幕绵亘三十余里,挨肩叠背,竟无行路”。潮来之时“海门潮头一点浮动,那惯弄潮头的……手持十幅彩旗,直到海门迎潮,踏浪争雄,出没于波涛之中,并无漂溺。少顷潮来,欢声喧嚷。又有踏滚木、水傀儡、水百戏、水撮弄、诸人各呈伎艺”。入夜“月上,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竟如千万点星光一般灿烂”等。
钱塘江潮号称天下伟观,杭人观潮之俗古已有之,古时还有水上健儿,百十为群,执旗蹈浪,溯迎弄潮,十分壮观。现在,虽然没有弄潮之俗,但是观潮习俗经久不衰。观潮之胜地已改在海宁。一年一度中国国际钱江观潮节已经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四)杭州女子爱美风俗
如第五卷《李凤娘酷妒遭天谴》中提到了有关杭州女孩子爱美丽的风俗习惯。“杭州风俗,每到七月乞巧之夕,要将凤仙花捣汁,染成红指甲,就如红玉一般,并以此为妙”。文中引用元代诗人杨维祯的《美人红指甲诗》诗:“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弹筝乱落桃花瓣,把酒轻浮玳瑁斑。拂镜火星流夜月,画眉红雨过春山。有时漫托香腮想,疑是胭脂点玉颜”。我们可以从小说这类诗词中看出杭州女孩自古爱美丽、善打扮习俗。
二 社会生活习俗
(一)《西湖二集》中涌现出了大量与杭州西湖有关地名、景物和历史人物等 地名为最,有菜市桥、钱塘门、候潮门、真觉院、净慈寺、天瓦巷、德胜堰、云锦桥、望仙桥、宣德门等,以上这些地名沿用至今,每一地点背后都隐现着沉甸甸的历史故事。如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菜市桥,便是当时的蔬菜集散中心。现位于杭州庆春路东段,跨东河,在万安桥北、太平桥南路段。咸淳《临安志》载有菜市桥,可知年代久远,对于在那儿长大的一代又一代的老底子杭州人来说,是怀有特殊感情的。又如净慈寺,历史上杭州一直都是香火很旺盛的城市,寺庙林立,如逢重大诞辰日,可谓香客如云。明清时期,杭州曾以净慈寺为主,形成南山香火。今天的净慈寺,位于杭州市西湖南屏山麓,雷峰塔对面,中国著名寺院之一。因为寺内钟声宏亮,“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诸如此类地名背后都有一段段悠长的历史故事。
(二)小说中人文景观描述 周清原以一枝生花妙笔描绘出了杭州与西湖美丽的湖山风光。如卷十一《寄梅花鬼闹西阁》中:“画船小舫,其多如云。至于果蔬、羹酒、关朴、宜男、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孩儿等样,名为湖上土宜。”写杭州酒楼格局,菜肴花色,上菜次序。以及在卷二中还介绍了名菜如“宋五嫂鱼羹”的来历等。
如作者在第十四卷中就借故事中书生之口作了“西湖十景”的诗来描画西湖十处最为著名的风光。在第十二卷《吹凤箫女诱东墙》中也有对西湖春天生机蓬勃、热闹非凡景致的细致描写:“青山似画,绿水如蓝。艳桃夭杏,花簇簇堆成锦绣;柔枝娇蕊,香馥馥酿就氤氲。黄莺睍睆,紫燕呢喃,柳枝头,湖草岸,奏数部管弦;粉蝶低徊,游蜂飞舞。绿子畔,红花梢,呈满目生机。……若男若女,若长若短,接衽而行;逐逐烘烘,昭庆寺竟嚷至天竺寺,或老或少,或村或俏,联袂而走。”。[2]56杭州春天是最美的,美在景物,美在人儿。
还有杭州人在生活中出现的习俗、俗语,如杭州人会以冬至后数“九”的生活习惯、杭州人“小户人家,每每火葬,就投骨于西湖断桥之下”的风俗和“飞来峰的老鸦,专一啄石头的东西”“大关巷怨气冲天”的俗语等。其他如杭州释道僧尼,官场应酬,民间火葬,婚嫁习俗等,几能一览自吴越至明末杭州风土人情民俗。小说中还提到了杭州人“口嘴轻薄”,喜爱嘲笑别人短处,还有杭州人“好放生”风气习惯。第五卷中提到了“捉鸡”这一临安风俗,即俟人饮食之义。展现出了一幅活灵活现的昔日杭州风俗画卷。
(三)《西湖二集》书中刻画了大量栩栩如生人物形象 有如钱镠、刘伯温、韩滉、祖琙、朱亮祖等官僚士大夫形象;也有如甄龙友、高僧宗泐、西湖名妓马琼琼等高僧名妓、文人墨客人物形象;大部分则是市民百姓形象,更有甚者如泼皮无赖、贪财的虞侯牛原、为了赌钱而偷盗杀人的小衙兵王立等。这些都是在杭州西湖历史上留下踪迹的人物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加入了作者自己主观意愿的改造和润色,但不妨碍后人透过故事或人物情境来了解杭州历史文化,能够从中领略到当时杭州风土人情,增添杭州旅游文化神奇色彩,西湖故事将会代代相传下去。
三 方言俚语习俗
《西湖二集》中有大量带有杭州地域性方言性质的词汇,是当时杭州西湖所特有方言俚语。多处具有明显“西湖”标志的词汇在小说中出现。如将在西湖边从事各种杂技表演的人统称为“赶趁人”、将在西湖边严妆炫卖歌妓称为“水仙子”等。[2]87临安酒楼妓院所特有称呼如“香婆”“铛头”“卖客”“擦坐”“散暂”“家风”“过卖”等,[2]16还有将富裕人家在元宵节时以“金盘”“钿合”“簇钉相遗”称为“市食合儿”,而以“小灯照路拾遗者”称为“扫街”等。[2]78这些市井口语老杭州“土话”在明清时期小说中尤为多见,《西湖二集》便是其中一本,书中地域性语言不仅使小说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从而保存了重要民俗文化;而且也适应当地群众阅读习惯。但是,每一种方言都是与时俱进的,都在吸收外来文化。老杭州“土话”正在被遗忘,或在传承过程中古为今用,甚至有些都已退出历史舞台,要了解老杭州“土话”只能查阅文献了。
结 语
《西湖二集》所关联杭州西湖民俗特色,结合对当下杭州生活习俗影响作用,以此可见小说集所具有浓郁地域性文化,将民俗文化融入到杭州蓬勃发展旅游业中,从而为增加杭州西湖文化旅游内涵提供一些可供参考资料。通过对《西湖二集》梳理和研究,必将有助于今天建设西湖新风俗,打造杭州城市文化新品格。保护杭州民俗风情资源和传承杭州特色文化,对实现杭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阿英.《西湖二集》所反映的明代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 (明)周楫.西湖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