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博物馆旅游优化研究——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

2015-03-17李海娥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空间

李海娥

(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013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对“21世纪的博物馆到底是怎样的文化机构”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博物馆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式的、脆弱的“象牙塔”,它正在逐步嬗变成社会公众的“文化空间”。当代空间理论认为,空间并不是纯粹的物理学或地理学意义上的客体,它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博物馆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它是一个包含着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种元素的文化空间。博物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文物陈列场所和地理空间概念,而逐渐成为富有深刻文化意义和生命力的城市意象空间与人们的精神家园[1]。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管的公共博物馆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由此我国博物馆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博物馆旅游在短时间内也呈现出异常火爆的局面。博物馆游客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原本发展不成熟的中国博物馆旅游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各级博物馆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人满为患、游览线路拥挤不堪、基础设施受损毁严重等问题。虽然我国博物馆数量众多,但旅游产品开发大同小异,缺乏核心吸引力,因而,游客对呆板陈列的展品审美疲劳,“走马观花”式游览和“一次性的消费”使得博物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的考验。因此,如何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窗口”的基础功能作用以促进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文化空间理论的提出及应用

“文化空间”是当前学术研究中频繁使用的重要关键词之一,它主要来源于法国都市理论研究专家Lefebvre等人有关“空间”的理论,认为“空间是通过人类主体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产生的”[2]。在1998年10月举行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155次大会上,将“文化空间”定义为“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strong concentration)”,“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时间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3]。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之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文化空间”被定义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空间的代表性观点有:向云驹认为从文化空间的自然属性而言,其必须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场所,即具有一定的物理、地理空间或场所[4]。高丙中认为,文化空间是体现意义和价值的场所、场景、景观,由场所与意义符号、价值载体共同构成[5]。陈虹认为文化空间不同于一般的空间观念,是一个具有文化涵义的独特概念,是指人的活动范围或一种生活样式所在的社会空间[6]。乌丙安认为凡是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古老习惯确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所举行的大型传统综合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形式[7]。

文化空间理论主要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具体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之上,如对武术、壮族木喇叭的文化空间以及庙会和节日文化,等等。近几年来,文化空间理论与旅游的结合也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张晓萍等提出旅游化生存是增强文化空间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8]。朴松爱等初步建构文化空间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曲阜片区大遗址旅游发展中[9]。侯兵等从物质维度、时间维度和区域维度的三重视角,分资源利用、整合路径和评价指标三个方向,构建了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分析框架[3]。在博物馆旅游方面,王玲探讨了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以公共文化空间的视角探讨博物馆的旅游发展,对博物馆的公共性特征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1]。关昕以北京东岳庙民俗博物馆为例,探索了文化空间构建与传统节日保护的关系,认为传统节日活动是构建文化空间的成功实践[10]。

综上所述,学者们因研究对象的不同对文化空间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都强调文化空间是人类主体有意识的活动而产生的,认为文化空间兼具时间性、空间性和文化性,而且文化空间除了应用于遗产保护,在旅游开发方面应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现有研究虽然有涉及博物馆旅游文化空间,但并不是基于文化空间理论探讨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对策。本文基于文化空间理论探索博物馆旅游的优化升级,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应对博物馆旅游发展中的困境,拓展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视野,为新时期博物馆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二、文化空间内涵与湖北省博物馆文化空间的构建

(一)文化空间的新界定

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于文化空间的定义也不同。本文以促进博物馆旅游发展为目的,侧重探索博物馆作为城市意象空间和精神家园功能的实现。发展旅游意义上的博物馆文化空间,应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和现代市场理念的指导,沟通馆藏文物故事与现代城市形象,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实现提高外来游客体验价值和本地居民文化认同的双重目的。因此,可将博物馆文化空间界定为以博物馆馆藏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主题为核心,充分展示文物来源地文化资源,遵循“以文化人”的基本理念,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而构建出一个展示、传承和营销地域文化的立体存在。与传统的展示场所相比,基于旅游发展的博物馆文化空间将在参与体验的提升、营销功能的发挥以及地方文化的传承上有所侧重。另外,作为“文化窗口”的博物馆,其文化空间的构建不应仅仅局限于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还应该激起人们前往“文化原产地”的欲望。博物馆应加强对游客进行“行为引导”,通过参观游览博物馆而形成对“文化原产地”的鲜明印象并产生强烈的前往动机,从而带动博物馆所在地的旅游发展[12]。

在内涵上,文化空间包括三个维度:物质、精神和社会生活。首先,精神空间是文化空间的核心所在,也就是博物馆作为文化空间所展现的主体文化;其次,物质空间是可视性的客观存在,是精神和价值理念的符号化表征;最后,社会生活空间是指社会力量的加入,包括当地社区的参与、社会参与及市场运作等,可理解为对精神空间的活化、动态表征。

在表现形式上,博物馆文化空间应突破当前单一的展厅模式,一方面完善展厅作为博物馆直观展示区的解说功能,通过符号系统和主题活动增强游客对馆藏文物的理解与认同,增加空间的可感性和体验性;另一方面,博物馆要不断创造出新空间,包括各种文化创意项目、文物出土地文化展示区、本地居民参与休闲区等,以此来支持、强化其馆藏文物所代表的地方文化。同时,博物馆可捕捉当下生活素材和人们关心关注的热点来创造博物馆文化题材,增强博物馆的亲和力并突破博物馆展示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博物馆旅游的产品内涵。

(二)湖北省博物馆文化空间的构成

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东湖边,目前馆藏文物20余万件(套),大多具有地方特色,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同时也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4A级旅游景区(点)。2011年底,作为湖北省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投资逾10亿元的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正式启动,将建成国家一流博物馆,成为湖北省新的文化窗口和地标。

根据对文化空间的理解,借鉴朴松爱等的观点:“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包括中心理念、核心象征、符号系统和主体参与。”[10]结合博物馆自身条件及其“文化窗口”的功能定位,从旅游发展的角度,博物馆文化空间由核心文化、符号系统及动态展演构成,涵括了场所、时间和活动等要素。

1.湖北省博物馆的核心文化

文化空间的根本目的就是展示、传播某种文化,为人们提供身临其境地体验文化的机会,从而获得认同。所以,博物馆文化空间首先要有代表性的核心文化及象征,这种主题文化是博物馆所在地或者馆藏文物来源地共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要以展示、宣传所在地(或者馆藏文物来源地)的文化特点、塑造所在地(或者馆藏文物来源地)的文化形象为目标。当前,湖北省正在积极推进文化强省的建设,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将产生更大影响,“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武汉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内容。湖北省博物馆承担着向外界展示湖北省区域文化特点的“文化窗口”角色。因此,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为内核的楚文化可作为湖北省博物馆的核心文化。

2.湖北省博物馆的符号系统

符号是指在一种认知体系中指代、传达一定意义的意象,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建筑造型,也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13]。符号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被誉为文化学之父的怀特(White)指出:“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人也就仅仅是动物而不会成其为人类。”[6]可以说,符号本身就是文化,符号是文化空间的重要元素,文化空间就是文化符号集聚的系统。目前,湖北省博物馆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等组成,其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馆内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翘楚之作越王勾践剑、地质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郧县人头骨化石等,这些都是构成博物馆文化空间的符号。目前,可适当增加能体现湖北文化特征的现代元素到博物馆中去,以呈现文化空间的文化延续性而不只是一个记录过去的、断层的文化体,也使得博物馆的形象更加鲜活。

3.湖北省博物馆的动态展演

文化空间不应该只是一个静态的存在,文化的创造、传播、继承都离不开人,文化就是“人化”,文化空间的存在自然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11]。过去,博物馆更多时候只是一个陈列馆,而无法与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行之有效的文化交流,使得当地居民对于所在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不强,游客对于博物馆文化无法深入了解和真切感受,博物馆成为高高在上的、精英式的、脆弱的“象牙塔”。现在,博物馆休闲空间的开发,要将博物馆的功能逐步从文化传承扩散到文化消费,就必须注重休闲空间的开发,为游客提供一个交流、休息和消费的空间,让单纯参观变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体验。

三、基于文化空间的湖北省博物馆旅游优化思路

(一)湖北省博物馆旅游现状

2007年11月,湖北省博物馆率先在中部地区免费开放,引领全国文博单位文化惠民的实践浪潮。据统计,免费开放的第一个星期,单日参观人数屡创新高,达到免费前的10倍以上,自免费开放至2008年元旦不到两个月时间,参观者达25万人次,超过2006年的总和[13]。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使其人气攀升的同时,博物馆在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方面不断作出调整,并把工作重心转向展览交流与教育推广,让广大观众在了解荆楚文化、欣赏异域文化精品展示的同时,也力求在活动当中培养博物馆的忠实观众,努力打造博物馆社区文化。仅从接待的游客量来看,当前博物馆旅游发展处在良好状态。然而,根据笔者对参观游览博物馆顾客的调研发现:第一,大多数游客尤其是当地市民,往往是基于“免费”的拉力而非“喜欢博物馆”的推力而前往博物馆;第二,绝大部分博物馆游客停留在“看热闹”和“看不太明白”的低层次消费上,对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及其所承载的地方文化难以产生共鸣和认同;第三,博物馆旅游面临着“一次性消费”的困境,即使免费也难以让游客产生“再去”的愿望。这些问题充分说明湖北省博物馆旅游离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博物馆只注重文物的展示而不是文化的展示,停留在文物表面的介绍,未能表达游客想要了解的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阐释文物与游客的关系,因而造成与游客心理上的莫大距离;其二,博物馆馆内湖北文化氛围不浓,缺乏相关的情景营造和文化暗示,由于缺乏“场所依赖”,游客无法体验文化的内核而只能“走马观花看热闹”。

(二)基于文化空间的博物馆功能再定位

21世纪的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极为迅速,博物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其使命和功能以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当前,作为公众社会“文化空间”的博物馆,应主要扮演文化记忆和文化创造两种角色[14]。具体来讲,除了文物展示以外,当代博物馆应注重以下四种功能的实现。

1.见证当代文化

为了改变博物馆展品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也为了能够吸引游客多次光顾博物馆,21世纪的博物馆不仅要“博古”也要“通今”,尤其要担当起见证当代文化的重要责任。法国一家市立博物馆的馆长每周都会和所在社区代表进行一次会晤,向他们征询建议,了解他们关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当代表们向馆长反映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博物馆便专门做了一个30年城市交通变化的图片展,向人们展示了交通发达带来的利与弊,并以此对城市发展作出警醒和提示[15]。2012年,针对“世界末日”说,台湾一家博物馆专门作了“浩劫与重生”的主题展览,以图文资料生动展示了“世界末日”说的由来和神秘的玛雅文明[16]。正是由于对大众当下生活的关照,博物馆一改传统与古老的形象而变得越来越时尚现代,其社会责任感也逐渐深入民心。

2.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传统博物馆往往更专注于对文物的展示陈列,游客因此对博物馆留下沉闷的印象,甚至有较多游客反映看不太明白或者看过就忘。实际上,对于游客来说,更感兴趣的是文物所表征的生活方式或者情景。国际博物馆协会在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作出了一个至今被普遍认同的解释:博物馆要保存的不只是实体文物,还承载了人类文化的非物质部分。实体文物只是一个静态的存在,难以给人传递鲜活的、立体的文化形象,而文化的非物质部分则可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以还原或者再现当时的文化形态。

3.营销文物来源地

作为文化窗口,博物馆是人们了解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不错选择。反过来说,城市或者区域可以凭借博物馆这样一个平台来传播自身形象,但现实中,人们常常忽略了博物馆的这种营销功能。一方面,博物馆可通过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来丰富文化形象,激活人们对文物来源地的印象;另一方面,博物馆可有计划地举办馆藏文物来源地相关主题展览,激发人们前往参观的动机。总之,要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窗口的营销功能,博物馆不能仅仅停留在做好陈列层面上,应通过多元的陈列展示催生出一种渴望,渴望去往文物原产地进行深度体验。

4.传承区域文化

博物馆囊括了所在地、所属地区和国家乃至国际的藏品,其本意是为独特而多样的文化提供存在的意义和环境[17]。但相对于大多数普通大众来说,博物馆成为一个与现实生活距离遥远的、孤寂的地方。为了更好地传承区域文化,博物馆应按照文化空间的构成全方面营造氛围并以活化的方式展示文化,让游客者产生文化共鸣、得到文化熏陶和认同,让当地居民产生文化自信。另外,博物馆应适度加入对当地普通人的影像展览。如在法国某个小城市博物馆中,一段影像便讲述了当地一个热爱跳舞的18岁女孩的日常故事。正是通过对普通人、普通生活的展示,观众才得以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当地、当代的文化[17]。

(三)基于旅游发展的博物馆文化空间生产

引入空间生产的理念是保证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Lefebvre最早提出了“空间的生产”这一概念,将“生产”由时间扩展到空间中,认为空间就是产品,空间的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2]。由此,打造博物馆作为城市意象空间与人们精神家园的过程就是博物馆文化空间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运用文化的象征、隐喻等手段对空间进行文化编码组构,赋予空间以社会历史意义,最终实现博物馆的上述功能定位。博物馆作为文化旅游精品,其文化空间生产应着重在大众化、专业化、公益化、市场化四个方面有所作为。结合湖北省博物馆当前的三期工程建设,其文化空间的生产应从以下两大软环境着手。

1.营造文化氛围

为了更好地展示楚文化,博物馆要同时做好文化记录和文化创新,兼顾静态展览与动态演绎。首先,对现有馆藏文物的解说进行完善,变生硬的专业式解说为生动的讲故事,并且要尽可能地“生活化”,拉近与普通老百姓的距离。其次,博物馆应从视觉(包括色彩、明暗、形状、材质等)、听觉(包括音量、音调)、嗅觉(包括香味和新鲜度)和触觉(包括柔软度、光滑度和温度)等感官方面营造具有典型楚文化特征的氛围,加强游客对楚文化的认知。最后,博物馆应成为楚文化爱好者和表演者展示地域文化的开放式休闲空间,人的参与将使得文化的传播更为生动、有效。例如,苏州的昆曲博物馆,经常有爱好者穿着戏服来唱戏,当经典的《牡丹亭》在博物馆里响起,游客在古物的簇拥中听古戏,确实是一件让人震撼的事。在这样的氛围里,观众的疏离感没有了,博物馆的主题就很自然地深入人心。

2.举办相关活动

举办与博物馆核心文化相关的活动是博物馆展示其文化窗口形象的必要措施。首先,可将现代湖北文化题材适当融入博物馆,塑造博物馆亲切时尚的形象。一方面可从人们关注的生活话题中取材,如交通拥堵、雾霾等时下的焦点问题,又如武汉市的轨道交通建设等事关民生的热点话题,抓住这些问题,也就抓住了博物馆潜在顾客的心;另一方面从具有独特湖北特征的事项中找寻主题进行相关的展览,例如湖北的水文和武汉的火炉气候,从这些地理特征中折射湖北文化的形成脉络,也可进行武汉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演变展览,既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也激发人们复兴大武汉的雄心。其次,设置一些项目和活动让游客参与和体验,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并接受文化的陶冶,以此提高游客感知强度。例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设置“模拟挖掘”活动,既强化了游客的感知,也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再次,举办“地方文化周(月)”活动或者其他主题性活动,成为传播文物产出地的地方文化、地方形象的营销平台。以文物为辐射点,在挖掘、整合文物原产地文化的基础上,全面展示文物出土地的文化,真正发挥“文化窗口”的营销功能。最后,加强博物馆的公益化服务,要尽可能走出去,走进学校、社区,构建博物馆的移动空间,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让更多的社会大众受惠于博物馆的文化资源。还可举办相关的主题讲座,重构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在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找到某种内在联系,让博物馆真正深入人们的生活,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总之,要充分发挥馆藏资源的社会应用价值,尽量做到资源“为人所用”。

博物馆曾经是一个寂静的、高高在上的空间场所,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设施,旅游化生存是发挥其文化窗口功能的较优选择。基于文化空间理论,博物馆应通过人们有意识的设计和活动安排使其成为一个不仅能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也能见证当代文化变迁的让社会公众可亲近的文化空间,并在吸引游客的基础上实现对文物来源地的营销和对区域文化的传承,博物馆才能真正实现其作为文化窗口的基本功能。

[1]王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2]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1.26-38.

[3]侯兵,黄震方,徐海军.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J].旅游学刊,2011(3):70-77.

[4]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1-88.

[5]关昕.“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俗研究,2007(2):265-272.

[6]陈虹.试谈文化空间的概念与内涵[J].文物世界,2006,26(1):44-46.

[7]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J].民间文化论坛,2007(1):98-100.

[8]张晓萍,李鑫.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化生存实践[J].学术探索,2010(6):105-109.

[9]朴松爱,樊友猛.文化空间理论与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J].旅游学刊,2012(4):39-47.

[10]关昕.文化空间构建与传统节日保护[J].文化学刊,2009(5):55-59.

[11]李海娥,吴海伦.基于顾客感知的博物馆旅游解说系统实证研究——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53-57.

[12]Kroeber A L,Kluckhohn C.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M].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2:89.

[13]田豆豆.湖北省博物馆:免费之后人气渐旺[EB/OL].(2008-01-08)[2014-01-05].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6745150.html.

[14]曹兵武.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我们时代的博物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78-81.

[15]Deborah C,Richard P.Tourists’recollections of quality in museums:a service scape without people?[J].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2000,18(4):369-390.

[16]王红军.博物馆:一个“讲故事”的文化空间[EB/OL].(2013-05-24)[2014-03-02].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30524/Articel13006 MT.htm.

[17]伊藤寿朗,森田恒之.博物馆概论[M].吉林省博物馆学会,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179-180.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空间
文物的栖息之地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
博物馆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