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与社会建设研究

2015-03-17

关键词:非营利志愿公民

李 琨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5)

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与社会建设研究

李 琨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5)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弥补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以及社会服务活动的参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营利组织在新时期社会建设中应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积累社会资本,增强整个社会公民主体意识并促进社会和谐。

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社会建设;社会管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这一重要指向意味着包括非营利组织在内的社会团体在国家未来改革发展中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的充分发育与成熟是我国新时期社会建设的基础,发挥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的内涵

非营利组织为人们提供了相异于传统渠道的社会交往新途径,这种组织形式会使以往没有联系的社会成员走到一起,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由于非营利组织将一定区域内具有某种特质的主体纳入到一个组织,这就使得不同行业背景、不同社会地位和不同专业水平的人通过非营利组织而有某种联结,每个作为组织成员的单位或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去扩展平等的横向间的联系。从社会资本所承载的主体及其层次看,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属于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范畴。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是指非营利组织与其他行为主体(政府、企业、公众个人、其他组织)之间构成的相互关系及行为能力, 是一种有助于推动某种行动取向的典型的组织性社会资本。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其内涵。首先,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企业、公众个人之间的信任互惠和合作形成了一系列态度和价值观,即公共精神,它具有使各主体之间倾向于合作、信任、支持的价值理念特征;其次,体现为非营利组织与其他行为主体由于工作、生活、交往而联系起来的人际网络关系;第三,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与当前我国社会建设中公共物品的提供有密切联系。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在属性、范围和特征方面发生了一些适应性的演变。非营利组织作为具有共同道德信念、共同兴趣爱好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组织形式为社会提供了一些重要职能,成为一种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调节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非政府即市场”命题的缺陷。随着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的倾向,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承担了越来越多原应由政府部门履行的诸如环境保护、消除贫困、发展基础教育以及关注边缘群体等公共服务职能,可以弥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公共服务的官僚化倾向。同时,作为组织化利益的代表,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为分散主体提供了自我组织的空间,通过自律和协调机制,既规范各成员的经营行为又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加强与政府、企业和公众个人的沟通、交流与互动。

二、我国转型期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的积累途径

1.建立开放性的组织社会关系网络

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不仅是积聚社会资本的纽带,更是推动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投资社会资本是对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源的一种综合性的理解,社会关系网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个人意识与社会资源的网络连接[1],必须建立开放性的组织社会关系网络以加快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存量的积累。在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我国社会建设形成和积累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新问题,如养老模式、流动人口与留守儿童、公共卫生服务等等,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与服务型社会建设滞后的矛盾给社会建设带来急剧增长的压力,同时也为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具有优势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社会个体需求持续变化且存在不同的偏好,这意味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供给困境。衡量社会管理是否达到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否满足人们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多元化、多样化的需要,非营利组织切合特定群体的需要,而且能够改善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与政府不同,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服务不能保证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享受到,只能针对某些社会阶层的特定需要发挥辅助作用。在与政府的合作中,非营利组织还要注重培养与相关单位的互动关系,这种人际网络的建立可以拓宽资源和资本的空间。从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关系看,逐渐由企业向组织单方面地提供资金支持,转向组织与企业的内部合作与监督。比如近年来,国内绝大部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逐渐从抵御阶段向顺从阶段转变,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合作也转向“监督、扶持与对话”阶段[2]。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为己任的认证评价型非营利组织,可以协助企业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和兼顾各方利益的社会责任守则。如何将充沛的资源有效地投入社会发挥更大的效益,进而更有效地实现社会责任的目的,非营利组织可与企业结成伙伴或联盟关系,使双方互利共赢,有效地积累社会资本或拓展社会关系网络。

2.通过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制度规范优化其社会资本存量

非营利组织内部只有一小部分是具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其正常运转所需工作人员更多是依赖于不求报酬的志愿者。社会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与非营利组织服务人员的数量、质量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非营利组织与社会民众的契合性不够。一些公益性社会组织服务内容单一,规范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有效的人员管理机制,并且就业稳定性较差,使得非营利组织内部通过信任和人际网络关系的建立而积累社会资本的机会大大减少。由于缺乏独立性甚至与政府僵持而无法获得政府的支持,或者尚未能够与企业结成相互促进的战略联盟关系,或者与社会民众的契合性不够而造成的公信力不足,对非营利组织来说不仅意味着相当资源的丧失,更意味着其社会关系网络的欠缺。要想通过规范合作、社会关系网络和信任建设来不断积累和获取社会资本,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在国家建设发展大局中,非营利组织首先要强化责任意识,明确服务宗旨、任务、使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确立短期、中期、长期目标,还要有具体的操作和考核标准。其次要改善治理结构,提高组织效率。非营利组织要完善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管理机构的职责,实行理事长兼法定代表人制度,适度控制理事会规模和副理事长职数,强化章程的核心地位,健全议事、选举、机构、财务、人事等各项制度[3]。要逐渐改变非营利组织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一两个负责人手上而难以实现组织的决策民主化、运作科学化的困境。非营利组织要不断调整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服务和自律诚信的形象,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的财力支持和社会的道义支持,面向社会提供更多、更新的公共服务和公益支持,获得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认同,形成良性的发展动力,进一步拓展组织社会关系网络。

3.培育志愿文化和信任文化,凝聚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

以志愿精神为原动力的非营利组织,不仅其主要推动者是志愿的,它的一般性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本质上也是志愿的,甚至所动员的一切资源基本都是志愿的,这正是非营利组织独特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信任是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信任、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任,是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的纽带。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观念受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个人和组织的公益观念也变得模糊或不确定,这使得非营利组织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志愿精神、公益精神严重不足。从社会资本角度看,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发展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在体制与机制上,更为重要的是志愿文化和信任观念的缺失。人具有社会性质,任何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各项活动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社会建设是多样化的,多样的发展会带来矛盾的滋生壮大,更需要发挥多方面作用来沟通、协调、整合、集聚社会关系。志愿文化与信任文化的根本出发点是调节社会各方利益,通过参与志愿性组织活动,可以促进具有共同目标的不同个体间的互动,有利于提升信任水平、公民责任感以及社会志愿精神。因此,现阶段通过建立各行各业的职业规范,发展积极向上的志愿性团体或组织,能够营造信任文化,以此促进社会力量的不断成长。非营利组织只有通过培育志愿文化与信任文化,弘扬志愿精神的社会责任,才能成为社会资本的积极创造者,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困境,凝聚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

三、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机制分析

1.培育公民自身社会参与意识,形成社会建设的共识机制

博克斯认为21世纪将是公民治理的时代,公民治理的核心机制是公民参与,具备现代公民意识和健全的公民资格的公民应在公民治理中处于中心和主体地位[4]。非营利组织作为公民自发的组织形式,是表达民意、传达民情、实现民权、维护民生的最为直接的一种制度安排。在现代社会,公民通过自主地行使结社权,将彼此间具有共同需要的利益诉求和权利意识表达成集体意志,并通过集体行动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通过表达和参与,形成在社会公共空间中的话语权,进而影响社会进程。非营利组织以志愿参与、利他互助、慈善公益等理念实现人际沟通,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搭建理解、对话、互动的桥梁,有助于化解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及利益集团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非营利组织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动员和社会参与,能帮助其成员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或更广泛的公益价值。社会协调和社会治理功能体现了非营利组织所具有的社会性或公民主体性,这是它区别于政府和企业的本质特征之一。它既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统治公民的权力体,也不是异化于市场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体,它源于社会、源于公民、源于结社权这样一种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使,是公民以自组织的方式表达意愿和诉求、参与各种社会事务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并因此而形成公民自主的公共空间,有利于逐渐建立起社会的公共精神,增强社会建设中公民的主体意识。非营利组织可以动员和组织有学识、有经验、有技能、有共同志向与抱负的人们,创造性地从事各项社会发展活动;它还可以通过各种中介活动指导和帮助广大民众,特别是将弱势社会群体的民众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潜力,以各种形式参与经济与社会发展,增强他们的自立精神与社会责任感。非营利组织为满足社会成员多样性、多层次的愿望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提供了多种途径,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充当了“缓冲器”、“过渡器”、“调节器”的角色,它在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吸纳相关民众的建议和要求,也可向政府反映这些建议和要求。民众可以通过直接参与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各项公共活动,形成基本社会建设共识,从而构筑起一个坚实的参与型公民文化平台。

2.与社会多元主体建立良好的互信合作机制,促进社会建设

与社会各主体建立良好的互信合作是非营利组织保存现有社会资本存量并实现社会资本存量持续发展的关键前提。当前我国开展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快社会结构调整的步伐,构建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相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努力改善民生。从基本路径看是要深化党领导下的社会建设,释放民众巨大活力,能自下而上地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我国社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5]。要实现这一目标,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应考虑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建立非营利组织(包括草根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强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关系,将管理与控制社会团体或非营利组织转化成为它们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政策支持。第二,在社区建立有效的非营利组织与居民沟通机制。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分化的不断加深,很多人游离于“单位”之外,缺乏归属感,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再次整合,还可以减少政府管理社会的成本。如戏剧社、秧歌队、书画协会等等,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有一些非营利组织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工作,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等。这些非营利组织按照人们不同的兴趣、爱好、特点或者不同的社区、阶层而构建起来,他们将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的树立或建立融于一体,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大力倡导志愿主义精神和志愿活动,建立制度化的义工网络和社会公益活动规章条例,使公民之间的互助与公民自身的自助成为有效解决个人和社会(社区)问题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第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有意识地培育和建立青年一代的互助和自我参与的“虚拟社区”,从而提升青年人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热情,培养相互支持与帮助的利他主义精神。一个社会只有在充满信任、互助和团结的氛围中,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建立富有成效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6]。

3.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社会建设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社会建设的有效性和持续性需要法制的推动和保障,作为社会建设多元主体之一的非营利组织,其运行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证。政府提供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设计以保证非营利组织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也是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积累的必然要求。以宪法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对非营利组织的双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规定非营利组织成立的必备条件、登记与管理的机关和必要的程序,缩减其复杂的审批程序。制定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的形式明确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宗旨以及经费来源等,用以保障非营利组织及其运作合法化和规范化。对非营利组织的具体行为作出明确的规范,加强法律法规的操作性与针对性。政府要尊重社会组织独立自主的法人地位,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在机构、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与有关部门、单位脱钩,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在行业协会中实行国家现职工作人员不兼职制度,并逐步推行到所有社会组织。可见,非营利组织在促进社会公平、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是社会建设的主角,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还需要若干配角。充分调动“配角”的积极性,不但能够为“主角”减负,提高管理效率,还有助于激发社会活力,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实现社会建设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四、结语

中国社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逐渐厘定国家与社会边界的过程中,民众的组织潜能正在释放,如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基层自治机构以及各种非营利组织的兴起,但由于体制转轨的艰难,个人和组织的自主发展障碍还很多。在国家权力之外,加快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应该是新一轮体制改革的工作重心。著名社会学家普特南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历史上的社会运动或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很可能促成公民间相互合作、信任和共同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从而催生社会资本的形成[7]。人是社会联系的产物,在这个急剧转型的时代,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 今天的中国更期望一个日益公平、团结和互信的社会图景。在社会建设与发展中,组织尤其是志愿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发育和成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组织的成长过程中,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

[1] 李宜钊.投资社会资本: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另一种策略[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2):67-71.

[2] 黄光,罗文恩,周延风.非营利组织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机理探析[J].经济问题,2008(11):73-76.

[3] 廖鸿,石国亮.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管理及改革展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5):52-58.

[4] Richard C Box.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M].London: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er,1998.

[5] 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当代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熊跃根.论当代社会变迁中的社会资本建构与市民社会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2005(5):88-93.

[7] 罗伯特·普特南.独自打保龄球:美国社区资本的衰落与复兴[M].刘波,祝乃娟,张孜异,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勇 慧]

2014-09-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0Bsh049);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一般项目(编号:HBNPO2012YB006).

李 琨,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C912.2

A

1009-3699(2015)02-0167-04

猜你喜欢

非营利志愿公民
论公民美育
我志愿……
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