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探“靺鞨七部”的分布与迁徙

2015-03-17雒文龙郑英玲

关键词:黑水部落黑龙江

雒文龙,郑英玲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也探“靺鞨七部”的分布与迁徙

雒文龙,郑英玲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学术界对“靺鞨七部”的存在状态与历史迁徙存在较大争议。在收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历史观点(民族观点)—时代观点—个人观点”三步历史研究方法,认为靺鞨七部乃是“由多个部落组成的七个联合部落的合称,靺鞨七部不能完全涵盖隋唐时期‘靺鞨’名族的所有部落”,并在其基础上探究了靺鞨七部的历史发展、演进及原因。

靺鞨七部;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存在状态;历史迁徙

“靺鞨”作为族名最早见于《北齐书》。据该书记载:“河清二年(公元563年),室韦、库莫奚、契丹并遣使朝贡”,此后这一族名逐步增多,而“勿吉”之名则不见于史籍记载了。

隋唐时期,靺鞨各部发展极不平衡,在唐朝初年靺鞨七部只剩“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只有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两部强盛起来。粟末靺鞨是第一个拥有历史政权的靺鞨民族(公元698年,大祚荣建立渤海国),能够建国的基础得益于深受唐王朝与高句丽的文化影响。黑水靺鞨地处东北亚最北端,大约在今黑龙江省三江地区一带,居住地大致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中下游一带,距离唐朝与高句丽等文化繁荣区域较远,接受的文化影响当然不及粟末靺鞨,尽管有16个部落联盟,但至少由于文化发达程度不够的原因,始终也没有建立国家机器。被称为靺鞨的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还有一个逐渐扩大的趋势。至于靺鞨的历史存在及变迁,则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一 “靺鞨七 部”形成的历史渊源

学术界关于“靺鞨”族名的争议不大,但对靺鞨民族的形成却众说纷纭。靺鞨七部的来源在《北史》(卷94《勿吉传》)与《隋书》(卷81《靺鞨传》)中均有提到,并且有相同的称谓,即粟末、黑水、拂涅、号室、白山、伯咄、安车骨。由此可以推断出《隋书》关于靺鞨七部的记载有抄袭《北史》的可能,因为在两部史书中所记载的靺鞨七部名称、方位完全一致。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勿吉—靺鞨七部”的称呼有可能是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基于这种抄袭的可能,即使《北史》属于记载南北朝的史书,也不免记载有误,不能统一靺鞨七部确切形成的时间。按照修史惯例,以后出现的各种史料,如《文献通考》卷326《勿吉》、《太平寰宇记》卷175《勿吉》等书中的关于靺鞨七部的记述,不同程度地受到《北史》的引导。综上认为,在南北朝时期,形成靺鞨七部的说法证据链条不完整,值得推敲。

“靺鞨”一词真正见于史志,当属于《太平寰宇记》卷71“河北道燕州”条引用的《北蕃风俗记》云:“开皇中,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有厥稽部渠长突地稽者,……凡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余城西北举部落向关内附,处之柳城。”这应该是“靺鞨七部”之一的粟末靺鞨首见于史料的有力证据,说明此时,靺鞨七部应该已经形成。

《旧唐书》卷199下《靺鞨传》云:“其国凡为数十部”,由此可以推断,《魏书》记载靺鞨部落有12个,随突地稽降隋内附的粟末靺鞨部落有8个,这至少证明了《旧唐书》记载的正确性,所谓的“靺鞨七部”不应当理解为7个部落,而应该是包括7个小部落以上的7个部落联盟。从史料的记载来看,靺鞨七部至少拥有70个以上小部落。这也许是“靺鞨七部”形成的真正原因。

笔者赞同这种观点,类似于赞同当时古蒙古的历史存在状态一样。原因在于,在考量少数民族历史存在问题时,应该秉承“历史观点(民族观点)—时代观点—个人观点”。历史观点,是指在研究靺鞨民族到底存在几部时,应该考虑“此民族存在中原地区属于封建社会,而此时大多数少数民族却仍然处于原始、奴隶或者奴隶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的特定历史阶段。时代观点,是指在研究历史存在特征时,要认识到时代的局限性,不可以拿今人认识历史问题的眼光来看待当时的历史事实,因此,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时代

观点。个人观点(又称平民观点、朴素观点),是指在认识历史事实时,应该在现有证据基础上,用科学的历史观去评判,而不是刻意捏造或者故意歪曲,证明自己的观点。笔者站在这种层面用“列举式”的研究方法对“靺鞨七部”的历史存在与迁徙作以粗浅的探究。

二 “靺鞨七 部”的存在状态

关于靺鞨民族的分布地区,学界历来有多重表述。姜维公、高福顺认为,挹娄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中游及牡丹江流域。杨保隆认为,挹娄人的地域东临日本海,西至呼兰河流域,南至黑龙江宁安和东宁县以南。孙进己认为,靺鞨人的先世挹娄人居住地的四至大致为,东至今日本海,南至今老爷岭及完达山脉,西至今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北至今鄂霍次克海(吉林珲春和汪清县一带,北达黑龙江入海处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

《隋书》卷81《靺鞨传》记载“靺鞨七部”分布是,号室部在拂涅部之东,黑水部在安车骨部西北,安车骨部在伯咄部之北,伯咄部在粟末部之北,白山部在粟末部东部以南,拂涅部在伯咄部之东,并自称:“自拂涅部以东,矢皆石镞,即肃慎氏也。”所以,就出现了拉林河流域之说。此后,又逐渐产生了牡丹江中游至兴凯湖之说,兴凯湖西北之说和张广才岭以东牡丹江流域之说等不同学说。《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记载,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与高丽接,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则粟末部当居住在第二松花江上、中游,位于其北的伯咄当在今黑龙江五常一带,拂涅部在伯咄部东,应在张广才岭以东、牡丹江中游一带。换言之,靺鞨族群原居住地应在今长白山以北、张广才岭以东、北及黑龙江下游的广大地区。

由此看出,靺鞨民族始终是存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始终也是在从事自己的农业生产和各种对外交流。

三 “靺鞨七 部”的历史迁徙

学界通常认为,先秦之肃慎,两汉之挹娄,南北朝之勿吉,即隋唐时靺鞨之先世。但有学者认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乃一脉相承,而是不同时期肃慎系族群中兴起的不同部族。本文研究对象不在于此,故而以“靺鞨”统称,代替族群不同时期之异名,来研究靺鞨七部的历史迁徙。

1.政治因素。

“靺鞨七部”中发展较为成熟的应该属于粟末靺鞨,原因在于其部落最终实现了政治体制构建目标。据《新唐书》之《渤海传》记载,渤海国建国之后,曾在自己统治辖区夫余设立两个府,主要是安置深受高句丽统治的不幸同宗。申言之,渤海国的建立,在政治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其余六部的发展,至少在政治方面促进了靺鞨七部的发展演变。理由是渤海国有15府62州,夫余故地设二州很显然不符合行政区划设置要求,如此设置肯定是有专门需要。如大祚荣自号震国王后,夫余一府幙颉府所管辖旧地就是安车骨和伯咄部的。此处的“幙颉”即是“靺鞨”的音转,同时也说明了这时的靺鞨七部联盟是受到高句丽的破坏,至少在渤海国建立之前,就连“靺鞨”名称也未能因此沿袭。换言之,渤海国的建立保护了靺鞨七部的继续存在,但渤海国所保护的对象也只限于两府辖区,地域有限,当然保护部落的数量更加有限,毕竟渤海国只是七部之一建立的,没有形成联盟大一统。政治局势的变化使得其余六部数十个小部落开始了自己迁徙或者自谋发展的趋势,这也为后来的各种迁徙打下了基础。

2.战争因素。

战争是导致局势变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生产力不发达时期,战争往往决定了一个部落的生死存亡。《隋书》记载,靺鞨七部中,黑水部尤称劲健,每恃其勇,恒为邻境之患,未附于高句丽,粟末主体部分则迁至中原。这说明在隋唐时期,靺鞨七部面对的战争不仅仅是对外性质的(如对抗唐王朝和抵制高句丽等),也存在着联盟内部相互厮杀的情形。乱则思定,靺鞨七部同样也思考着如何安定发展。从生存发展角度考虑,就会出现分裂与迁徙。唐朝期间,发生了40余城请降的史实,这代表着战争因素导致了靺鞨七部的发展改变,在这部分请降的人中,也就一定包含了上文所述及安车骨部和伯咄部族人,只是唐人统称其为“靺鞨人”,没有意识区分。这并不代表此两部从此绝迹于历史,而是以夫余代称伯咄、安车骨部而生存繁衍。所以在历史资料中就找不到这两部的迁徙与发展情况资料,同时也不能断定因为战争因素而使靺鞨两部从此湮灭历史。此外,其中一部分靺鞨部落也迁至中原(如高句丽夫余城在今吉林市龙潭山山城发现的有关靺鞨族人的墓葬遗址,就说明唐人与该地区靺鞨人接触的事实),开始了汉化生活。

3.安全因素。

生产力不发达时期,安全意味着生命。靺鞨七部虽然发展各异,但在重视部落安全问题上观点一致。如《旧唐书》记载《乌罗浑传》:“乌罗浑国,盖后魏之乌洛侯也,今亦谓之乌罗护。……东与靺鞨、西与突厥、南与契丹、北与乌丸接,……”这说明与靺鞨七部同时存在着“外族”。防卫“外族”侵害是任何一个民族应该做的事,但如果一旦败北,或者发生致命性的打击之后,就有可能基于安全的需要,发生举族全迁的行动。《旧唐书》卷199下《室韦传》中有记载,称七部“其语言,靺鞨也”。这说明一部分靺鞨人因为某种原因而融入了室韦部,同时也证明室韦部的乌罗护部受到了靺鞨族人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至于乌罗护部的具体居住地目前还难以确定,有学者认为是在嫩江以西,观点是一部分靺鞨族人沿着松花江河谷向西迁徙,最终到达嫩江西部。同时,《旧唐书》之《室韦传》记载,靺鞨一部乌素固部迁徙到室韦今呼伦湖(伦泊)西南,若果乌素固部确定是《旧唐书·地理志》记载的“浮渝靺鞨”,则可以证明靺鞨七部之一最远迁徙可达今呼伦湖西南。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靺鞨处于多个少数民族之中(少数民族本身带有封闭性和未开化性),所以鉴于安全或者防卫等因素考虑,靺鞨族选择向西迁徙,进入地理位置更幽深

的“无人区”。

4.风俗因素。

靺鞨人除西迁外,还有一直沿着长白山脉边缘南下,此即靺鞨七部中的白山靺鞨。对于白山靺鞨的居住地学术界看法不一,或认为居于今敦化至珲春、延吉一带,或认为居于朝鲜半岛北部的咸境南北道。

时移俗易、重土难迁意识自古就有。虽然靺鞨族处于渔猎时期,基本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但是围绕河流流域开展渔猎生活的范围不会太大,这其中包括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技术发达程度,尤其在人少兽多的艰苦时期,很多“土著”是不愿意放弃现有熟悉的生活环境而去冒险深入不毛之地的,除非有特殊原因或者特殊利益驱使。

四 结论

隋唐时期,靺鞨各部发展极不平衡,在唐朝初年靺鞨七部只剩“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只有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两部强盛起来,其中粟末靺鞨还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保护了一部分七部成员,但这种保护也存在着时空与条件限制。总体来讲,“靺鞨七部”在为高句丽控制以前就已经开始分化。“靺鞨七部”的迁徙路线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第一,白山部南下与沃沮部相融合。第二,粟末部、伯咄部、安车骨部西进在夫余城相融继续生活在中原。第三,拂涅部、号室部、黑水部没有大范围迁徙,基本居于肃慎故地。由此看来,《隋书》所记载靺鞨七部,实际上是靺鞨人中新兴起的七个部落联盟。由西迁靺鞨诸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共有三个:占据第二松花江流域的粟末靺鞨,分布于东流松花江流域的伯咄靺鞨、安车骨靺鞨。伯咄靺鞨约在今吉林榆树、夫余至黑龙江双城、五常一带,安车骨靺鞨在今黑龙江阿什河流域。笔者认为,产生三路分化的原因有政治因素、战争因素、安全因素和风俗因素,没有考虑经济因素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比较低下,影响“靺鞨七部”自身发展几率较小,故不论述。

[1]孙进己.女真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2]姜维公,高福顺.东北历史地理简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3]杨保隆.肃慎挹娄合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董万伦.东北史纲要[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张博泉,苏金源,董玉瑛.东北历代疆域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6]魏存成.第二松花江中游地区的靺鞨、渤海墓葬[J].北方文物,1998.

[7]董万伦.白山靺鞨五考[J].北方文物,1986(2).

On Historical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of Mohe Tribes Union

Luo Wenlong,Zheng Yingl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xi,Heilongjiang 158100,China)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historical life situation and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Mohe Tibes Un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in China.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the paper put forward Three Steps Research Method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Mohe Trbes Union,which is a union consisted of seven Mohe tribes.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name of Mohe Trbes Union can not cover all of the Mohe tribes existed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ohe Tibes Union.

Mohe Trbes Union;HeishuiMohe;Somua Mohe;life situation;historical migration

K289

A

1672-6758(2015)05-0045-3

(责任编辑:宋瑞斌)

雒文龙,实习研究员,黑龙江工业学院。

郑英玲,硕士,讲师,黑龙江工业学院。

黑龙江历史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编号:01YB1310);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中国肃慎文化研究”(编号:12535177)成果之一。

Class No.:K244 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黑水部落黑龙江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小小励志鸡—黑水鸡
小小励志鸡—黑水鸡
黑龙江弃风博弈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阿穆尔”源于契丹语“黑水”说
西夏黑水名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