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环境下教育出版转型及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15-03-17汤礼军

关键词:多媒体人才信息化

汤礼军,吴 鹏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合肥 230601)

教育出版是指与学习、教育及培训有关的出版[1]。在教育出版、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组成的现代出版体系中,以教育出版为主体的文化、科技、教育和体育类出版已占到中国出版全部总量的1/2到3/4,教育出版几乎成为中国出版的代名词[2]。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各种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富媒体教育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网络信息传播日益普及,国民接受教育的渠道和方式正变得更加灵活。本文立足于信息化环境下教育出版转型及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高校教育出版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信息化环境下教育出版转型

1.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变革

教育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而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印刷技术的发明使书籍和课本成为文化和教育的主要载体,并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现代教育的普及;而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则使人类最新的教育和科学文化成果得以更广泛、更迅速地传播。

信息化环境下,无论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已遍布全球,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提问、提交作业、开展讨论、甚至考试也已比比皆是。为顺应这一技术发展的潮流,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目标,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3]。在此政策支持下,一大批学校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如上海虹口区和闵行区、广东顺德和佛山的电子书包实验,北京的电子教材试验以及江苏的E 学习等项目都已经尝试在课堂内进行全数字化的教学[4]。

2.教育出版转型

传统教育出版以提供纸媒产品和服务为主,而信息化环境下,面对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出版需求正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加速转变,转型势在必行:

(1)创新观念的转型 长期的传统纸媒出版已给教育出版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很多人缺乏对信息化的了解,部分人甚至对信息化敬而远之。在教育发生重大变革的信息化时代,教育出版要跟上形势,立足服务职能,观念转型必须先行。

(2)产品形态的转型 纸媒时代的产品形态比较单一,大都以教育图书的形式呈现,而信息化环境下,多媒体电子书、数据库和应用工具等五花八门的产品层出不穷。这些产品不仅形态上有差异,功能上也各具特色。如针对儿童教育的图书不仅有漂亮的图画,还设计了可折叠的页张,经过巧妙的动手就可以折成不同形状的物体等;根据图书设计制作相应的动画碟片,可以将文字故事以动画语音的形式予以呈现,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用电脑或者手机观看。

(3)销售模式的转型 传统教育出版的产品销售和服务往往需要通过专门的物流和书店等渠道来实现;信息化时代则更多借助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包括网上宣传、在线咨询、议价、下单、结算等,要求教育出版企业要构建有效的销售服务平台。

(4)出版团队的转型 传统纸媒时代,出版加工活动主要是针对单一的文本或部分图片,团队主要包含策划编辑、技术编辑、设计、印制及发行人员等,工作内容和职责较信息化时代的多媒体教育出版存在巨大的差异。如在纸媒出版中,印制人员只需按出版要求联系印刷厂将产品印制出来,而后入库、发行则交由专门发行人员负责;但是在信息化时代,由于产品使用了大量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多媒体的制作和纸媒印刷完全不同,制作人员要能够应用相应的软件完成音视频等数字化的制作。

二、教育出版转型对人才的要求

实现教育出版的成功转型,关键在人才。教育出版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建立一批适应信息化环境要求的“懂出版、懂技术、懂教育、懂运营”的专业出版人才队伍。

1.具备“懂出版”的人才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出版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中心准则。长期以来,教育出版在“内容为王”这一准则下,保证了一大批积极向上的优秀出版物得以出版,避免了一批消极、庸俗的出版物进入读者的视野,有效保护了教育出版的健康发展。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坚持这一准则尤为重要。坚持“内容为王”就是要杜绝不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或者没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坚持出版物的“魂”,有“王”才有“魂”,没有了“魂”的出版则可能成为富丽堂皇的“垃圾”甚至是“毒瘤”。

2.具备多媒体编辑策划能力的技术人才

传统的教育出版多为纸媒产品,一般较少对多媒体策划能力有要求。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出版由于包含诸多媒体呈现方式,对多媒体编辑策划能力要求较高,不仅需要从业者熟练掌握常用的多媒体技术,还应当熟悉其特点和效果。多媒体策划经实施后作为出版物的外在表现形式,类似包装但高于包装,在这个充满渲染和广告的时代,用多媒体作为教育内容的展现形式,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用多媒体作为教育内容的展现手段,可以其更生动真实的形式增强学习效果。

3.具备教育改革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教育出版的宗旨是为教育服务,教育出版人才理应熟悉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教学设计在内的教育改革与实践过程,并能够将其合理应用到教育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制作中去。如若能将目前广受欢迎的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经过巧妙设计应用到对应的教学内容当中去,则可以更好地满足教育需求。同时,具备教育改革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也能够直接为各类信息化教育出版的终端客户提供有效的培训指导等各项服务。

4.掌握互联网运营技术的电子商务人才

传统教育出版是按照编、印、发三个流程展开的,且发行主要依靠新华书店或者是自办发行的渠道来实现,较少涉及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运营问题。但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出版则不同,它一般不需要印刷,销售主要通过网站平台实现,因此具备掌握互联网运营的电子商务人才不可或缺。

三、教育出版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1.现状及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开设编辑、出版、发行等专业的院校有213家[5]。从国内已开设出版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其人才的培养目前仍主要停留在传统的纸媒出版层面,电子网络媒体课程一般门类较少,覆盖面狭小[6],且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的毕业去处等也主要局限于纸媒产品方向。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体现在树立和提升专业素养及夯实和提高业务能力两个方面。专业素养主要包括教育出版人才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行为习惯素养等,职业道德方面特别注重强化政治敏锐度、责任使命感和社会主旋律,在专业知识方面特别重视学识的通博与专精融合,在行为习惯方面特别推崇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业务能力主要包括教育出版工作中选题策划、装帧设计、编辑加工、印刷复制、发行等核心业务的处理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对这些核心业务流程和处理的规范性的追求。正是在这种模式的培养下,一大批专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便很快成长为传统出版领域的行家能手,为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由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面向传统的纸媒出版方向,在教育出版产品和服务全面转型的信息化时代,这一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教育出版发展需要,一大批能够将编辑出版、计算机及网络、多媒体设计、流媒体等多种技术融为一体的具备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亟待培养。对这类教育出版人才的培养重点除了沿袭传统的专业素养和编辑出版理论知识、文字基础等业务能力外,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版权贸易、知识产权、市场营销、消费行为分析、新兴传播技术等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尽管目前国内已有不少院校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但基本都存在专业目标狭窄、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理念落后等较为明显的问题,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出版人才难以满足信息化环境下教育出版转型的要求。

2.应对策略

信息化环境下教育出版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教育出版转型对人才的要求,并充分吸收借鉴传统出版人才培养的优势。

(1)立足产业变革,细化人才培养方向并找准定位 传统纸媒出版的全部工作分为编、印、发三个环节,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被划分为相应的三个方向,即编辑出版方向、印刷复制方向和营销发行方向。但在信息化时代,产业变革给整个教育出版流程带来了重大变化:编辑层面除了包含传统的文字、图片等处理外,在产品形态、多媒体效果等选题策划方面的构思、设计要求显著提高;印刷环节已大大弱化,很多多媒体教育出版产品都无需印刷即可传播给受教育者;发行则由过去主要通过物流和新华书店等渠道的售卖变成了网络传播。

因此,人才培养首先要根据信息化环境下教育出版产业变革特点,结合教育出版和新媒体、新技术的跨界融合和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方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如设置出版选题策划方向、出版形态创意与设计方向、音视频制作方向、网络营销和服务方向等。人才培养按细化的方向进行定位,强化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并适当向相关方向拓展延伸,增强教育出版产业链整体意识,形成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将来工作的深入开展,也有利于各个环节的有效协作。

(2)改进课程设置,形成并规范核心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在课程。在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的情况下,课程设置要和人才培养方向有效对接,制定明确的课程标准,要能够对岗位素质和能力要求提供有效支撑。一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核心业务技能,基础理论要扎实,核心技能要熟练,解决好学生的现实就业问题;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宏观视角,能够审视和洞察教育出版的发展趋势。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顶层设计,立足人才培养方向和定位,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规范和指南,针对这些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独立或者联合其他高校、教育出版企业编写教学讲义和教材,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资源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如音视频制作方向的课程设置除了要加强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素养培养外,还应搭建有效的业务技能培养平台,建立校内音视频制作工作室,培养学生的音视频制作和应用能力。在此过程中,学校应鼓励教学创新,可在专业外出考察、成果认定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

(3)推进校企、校际跨界合作,强化实践技能培养 教育出版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专业工作,在多媒体编辑策划、教育改革与实践、销售及运营等方面对人才的技能要求都很高。在培养过程中既要有模块化的实践教学设计,又要有综合性的实训教学安排,组织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模拟完成教育出版的全部工作项目,锻炼业务技能。很多情况下,由于受到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校内无法针对全部方向建立技能培养平台,则可以和教育出版企业合作,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来完成;还可以联合其他具有同类专业的高校开展校际联合培养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在培养过程中,还应善于发现和利用机会,并结合教育出版最新热点、趋势促进学生培养。如当前MOOCs风靡全球,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将其作为一个项目,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参与设计和制作,既锻炼了学生的业务能力,又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4)重视教师培养,多措并举打造教育出版专业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在教育出版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代,应尽快建设一支懂出版、懂信息、懂企业、懂教学的教育出版专业教学团队。

在出版专业,各高校不同程度存在师资缺乏的现象[7],在信息化环境下,这一现象势必将更加明显。在这种外部资源相对紧缺的条件下,自我培养是一种特别值得考虑的选择。自我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首先是建立有效的师资培训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相关企业的合作,如参加教育部相关的师资培训计划,参加教育出版机构的顶岗工作,以及参加由行业协会等举办的出版信息化专题培训等;其次是邀请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校外专家到校交流指导;第三是安排教师到教育出版企业一线考察学习,了解教育出版市场最新的成果和做法等。

教学团队的建设除了自身培养和人才引进之外,还应该包括教育出版机构等合作企业的一线技术、业务和管理人员,由于他们处在教育出版第一线,可以将他们聘请为兼职教师作为教学力量的一部分,通过加强和他们在师资交流、课程教学甚至在产学研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刘灿姣.我国教育出版发展现状与趋势[J].出版与印刷,2007,(1):7-9.

[2]教育出版:昨天的辉煌与明日的希望(上)[J].编辑之友,2010,(4):8-10.

[3]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4]钱冬明,管珏琪,祝智庭.电子书包应用的区域推进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5-9.

[5]余 人,郑豪杰.出版业人才需求变化与人才培养路径[J].中国出版,2013,(3):25-29.

[6]周远成,谢先卷.大成 通博 专精——大学编辑出版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策略[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141-147.

[7]陈 丹,张 聪,仲 诚.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出版,2014,(2):25-30.

猜你喜欢

多媒体人才信息化
人才云
月“睹”教育信息化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