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创新
2015-03-17冯正玉张国兴李雪
文/冯正玉 张国兴 李雪
责任编辑 董金荣
重视干部教育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高等学校党委要继承发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重视和发挥教育培训工作在宣传政策、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共识、解决难题、推进发展方面的先导性、战略性功能。以体制机制创新、课程研发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和内容创新、考核评价和结果运用创新,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
规范、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一项工作高质量完成、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就高等学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而言,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就是要中央、地方、主管部门和高校在各自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之上,履职尽责;站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个人成长的高度,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规律,着力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要自觉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高校管理干部作为独立类别和培训服务对象,围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内涵建设的总任务和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门培训课程,将理论知识学习同日常工作相联系,把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深入实践的锻炼紧密结合,通过示范培训等形式,培养干部队伍中坚力量,提升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管理服务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前瞻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培训计划生成机制和学员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探索开展培训质量评估工作,并规范学时计算办法,保证干部参加学习的时数达到标准要求。
要着力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校内培训组织协调机制和工作体系,统筹规划,分工负责。高校可成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分类施教、重点突出、重心下移、全员覆盖的教育培训格局。完善以干部日常表现、业绩情况、学校发展需要等为依据的干部校外、境外培训择优选派机制。高等学校虽为学术共同体,但也有着系统化、专业性的行政管理工作。[1]高水平的专门业务培训是提高管理干部服务水平和机关行政效能的重要手段。要鼓励、支持校内基层单位和业务部门组织开展本单位、本业务系统人员的专门培训,根据学校发展和业务提高的需要自主办班,扩大受训人员范围,提高培训针对性。
要建立分级分类师资库,强化综合考评和动态管理。高校管理干部培训应根据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干部对培训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实际需求,分级分类确立重点优秀师资力量。高等学校作为学术发源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充分整合利用校内相关领域专家教授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应吸引一批校外优秀师资力量,通过聘请社会相关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开展专题讲座或主题报告,以建设一支精干优质的兼职教师队伍。
二、计划生成和课程研发体系创新
高校应根据自身改革发展实际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律,在充分开展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分类指导大纲,保障教育培训工作既满足学校的改革发展实际,又符合干部成长需要,有助于参学干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使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
要以需求调研为基础,设计开发培训项目。高等学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项目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参学干部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工作性质、年龄性别等个体因素,满足参学干部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针对参训学员的岗位性质,培养履职尽责的意识和能力,满足其岗位需要;也应立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重点实现中层以上管理干部更新管理理念、增强责任意识、理清办学思路,提高廉洁从政和领导决策的能力;教育引导普通干部增强服务意识,提升业务能力、执行能力,重点加强理想信念、优良传统教育,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党外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和凝聚到学校改革发展事业上来。
要强化调研成果分析,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需求调研是提高培训成效的重要手段,培训内容和授课方式的选择要与需求调研的分析成果紧密结合。目前,重需求调查、轻结果分析的现象普遍存在,统计数据与课程研发相脱节,不能有的放矢地应用于实践工作。要改变有调查无分析或重调查轻分析的状况,必须建立需求调查成果开发机制,充分运用需求调查分析成果,研究培训政策、培训战略和培训课程及开发。有关单位应组织专门力量,通过科学的研究分析,将需求调研结果细化为近期需求与远期需求,群体需求与个性需求,分层次、分阶段设计研发课程,为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奠定基础。需求分析是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数据处理过程,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将需求调研和课程研发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纳入科研课题的立项管理范围,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要结合高等教育行业特点,设计特色专门课程。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应按照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专家化干部队伍的要求,实施分类指导,重点培养。通过管理干部专业素养提升计划等,以主体班次集中授课和专项工作交流研讨的形式,围绕政策法规、应急管理、高教动态等方面内容,加强对领导岗位和关键岗位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履职尽责能力培养。[2]通过专职管理干部自主选学全员培训计划等,围绕党的历史和基本理论、国家重大政策和事件、国际关系与国际形势、高等教育前沿问题、历史文化知识等方面开设自主选学专题,满足干部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后备干部“助力成长”培训计划等,以挂职锻炼、拓展训练和跨类别、跨级别培训等形式,为青年干部搭建交流学习、提升能力、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管理骨干行动学习计划等,采取自愿参加和重点调训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引导干部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集体学习研讨和具体的行动实践,主动发现和反思高等教育和高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
三、培训模式和内容创新
高校管理干部普遍学历层次高、学习欲望强,有确定的学习研究方向或某一领域的知识专长,对学习培训有着较高甚至严苛的要求。推进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改革,要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双创新,以研究前沿理论、解决问题为导向,凝聚集体智慧,提升队伍质量,推进事业发展。
培训形式要创新,要主动将传统培训方法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创设多样化的培训模式。通过加强对项目班次和培训主题的科学设计,着力帮助党政部门管理干部更新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执行能力,重点指导教学科研单位管理干部理清办学思路、强化质量意识、提升履职水平。如中层正职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可以采取专题工作研讨、校外委托培养、境外学习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突出抓好高教理论和宏观战略培训;中层副职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可以采取专家专题讲座、校内专题培训、校外领题调研相结合的形式,突出抓好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的学习。
将主体班次培训与推进学校重大任务落实相结合,通过初任培训、岗位培训、专门业务培训、提高培训等形式,提升干部的工作落实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托校外专门培训机构的资源优势,开展委托培训,提升干部高教理论水平和治校理教能力。按照小规模、多渠道、注重实效、厉行节约的原则,重点选派优秀管理干部赴境外有关培训机构或合作高校开展学习考察,着力提升干部的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通过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等形式打破干部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固定的思维模式,帮助干部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全面提升实践能力和业务本领。[3]有关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案例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最受欢迎,欢迎度分别超过了80%和50%。在研发新课程、新内容和新方法的同时,还应构建和完善信息化课程平台,加强学时管理和考核,规范线上交流和线下研讨。
培训内容要创新,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作为培训必修内容,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和帮助干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将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作为培训的重要任务,将“德”、“廉”的培养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管理干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建设一支素质精良、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管理干部队伍,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为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
注重培养干部严谨务实的行政能力和尊重、服务学者学人的职业素养。以现代高教管理理论、科学决策方法的讲授为切入点,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遵循学科专业、科研学术内在逻辑和发展方向的管理服务理念,引导其按照行政事务管理的基本程序决策行事。引导管理干部切实增强执行能力,努力把工作设想付诸于实际行动,转化为现实成果。在培训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服务意识的培养,引导参学干部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方法。
四、考核评价与结果运用机制创新
干部教育培训中惯行的培训后“自然解散”和考核后“皆大欢喜”的结业形式既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不能满足高校管理干部的自身需求。要引导参学干部带着问题学习,结合工作研讨,载着收获结业,带着任务返岗。通过建立干部教育与干部选拔任用联动机制,保证和督促管理干部学有所成,学有所用。[5]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考核评价的实效性、准确性。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体现干部个人特点,既要设定通用指标,又要设定特色指标;既要体现全面性,又要保证针对性;既要有主观性评价项目,又要有客观量化标准。[6]首先,进行反映层评价,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与培训单位或机构、所在单位进行沟通,从主观上对学员学习过程、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其次,进行学习层评价,通过撰写论文、专题研讨等形式,培训单位或机构对学员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等进行定性评价。再次,进行行为层评价,了解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对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情况,包括培训内容的“迁移”和“维持”两个方面。[7]
建立干部教育培训与选拔任用工作的联动机制,有效运用考核评价结果。了解干部是选拔任用好干部的前提,教育培训工作拓展了全面考察评价干部的平台。[8]干部在学习培训中表现出的德才素质、人品学品、创新能力、研究水平、发展潜力等最为客观真实,通过干部管理和选任部门跟班培训的形式了解、发现干部,对于解决当前干部考察失真失实问题具有积极作用,也会大大提高参学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培训效果。
[1]龚放.大学去行政化的关键:确立大学行政管理的科学性[J].探索与争鸣,2010,(11).
[2]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北京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改革创新问题研究[A].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优秀调研成果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3]陈燕楠.干部培训形式探析[J].党建研究,2003,(8).
[4]周志刚,王致和.新时期高校管理干部培训浅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2).
[5]肖言.适度量化管理干部培训,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学风[J].领导科学,2013,(4).
[6]张金娟.构建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价支撑体系[J].人力资源,2006,(3).
[7]闫琳.领导干部培训管理流程建设[J].继续教育,2011,(9).
[8]祝志伟.建立高素质干部培训考核指标体系的探索[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