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思考

2015-03-17陈耀辉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文/陈耀辉

责任编辑 董金荣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一个大课题。自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这一命题以来,一直引人关注,因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作用举足轻重。回顾党的历史可以看出,当代中国革命的每一步,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同我们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密切相关。重新提出并强调这个问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三位一本,缺一不可的。但是限于篇幅,本文侧重谈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会略有涉及。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由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任何理论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它不拘泥于已有的现成的结论或一词一句,而是敢于面对一切新鲜的事实和经验,能够在“运动的流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的跋中谈到辩证法的本质时说,“它不会屈服在任何事物面前,就它的本质说,它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既不会屈服于现实的压力,也不会陶醉于以往的“丰功伟绩”,更不会贪恋任何既得利益。这是因为它的目标十分远大,是为了人类的彻底解放,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有勇气宣告: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终极真理,它并没有结束认识真理的步伐,而是以它的革命精神,指引广大人民群众在追求解放、追求幸福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为此,马克思主义必须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有力武器,必须为人民群众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的理由和根据。另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如“核裂变”,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之源,使它永葆旺盛的战斗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前提。因为离开了人民大众的土壤,马克思主义就不会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它的生机与活力也就停止了。

再进一步说,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解放全人类,是它的最高宗旨。因此,“大众化”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它与生俱来的理论品格。《资本论》出版之后,在德国工人阶级中迅速传播,得到工人的理解,马克思听到之后高兴地说,这是对他劳动“最好的报酬”。可见在马克思的心目中,他的著作和研究成果,都不是为书斋中的学者写的,而是为广大工人阶级写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提供理论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但应该大众化,而且必须大众化。

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规律,这就是,凡是马克思主义走出书斋、走向民众,为群众所掌握,马克思主义就显示出改造社会、改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反之,当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偶像化,只知复述某些现成结论或个别词句的时候,就会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相脱离。中共早期的“左”倾教条主义和文革时期的极左思潮不但给党和人民带来极大危害,而且也严重地阻碍和破坏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文革后,关于“两个凡是”的争论尤其发人深思,今天回头来看,可以引出许多有价值的思考。“两个凡是”表面来看是出于对毛泽东同志的尊重,是坚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但是实际上,他们把毛泽东的个别言论当作绝对真理,无条件地执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是反科学的。所以,尽管毛泽东思想是伟大的,但是“两个凡是”却是站不住脚的。如果邓小平同志没成功地把“两个凡是”叫停,又如果“两个凡是”真的得到了认真贯彻,而且一丝不苟,那么,也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所以完全可以说,是邓小平“悬崖勒马”的伟大担当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一旦被偶像化,其危害必然是给党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这绝不是一般的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党和人民命运的大事,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放下“身段”,接近民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入门证”

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放下“身段”,去掉“书卷气”,努力接“地气”,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我们常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那么在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什么呢?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愿望要求、心理、习惯、思想状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切身利益,等等,所有这些就构成了中国人民的“实际”。离开这个“实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空谈。中共早期的教条主义者不懂得这一点,他们“言必称希腊”,而对于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思想文化,切身利益却不甚了解。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是空中楼阁,对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它既没有中国化,也没有时代化,更没有大众化,所以,教条主义的失败是必然的。

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在中共早期,人们不可避免地认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本本”。而要想读本本,必须有一定文化。所以那时候,党员队伍以知识分子为主。但是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尤其是红军时期,成千上万的工农群众加入革命队伍,他们迫切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以坚定其革命意志。可是这些人绝大多数是“泥腿子”,没有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打破对“本本”的迷信,放下高深理论的“身段”,一切从工农群众的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争取革命胜利的关键。毛泽东同志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支部建在连上”。班排建立党小组。这样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普通战士的直接结合。这不仅是党的建设、军队建设的一个重大改革。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历史性进步,是质的飞跃。它说明我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了重大变化。这一做法对于中国革命成功所起的作用,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或者说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支部建在连上”,不仅对党的建设、部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与发展,对于推进中国革命的最后成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毛泽东同志对于中国革命最有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之一,可与“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相媲美。

支部建在连上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当时连里有文化的人很少,甚至连长、指导员都可能是大老粗。那么,怎样解决没有文化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难题呢?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同志再次表现出他的政治智慧和创造性。这集中表现在他后来讲的一句名言中:“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 这就是有名的“造反有理”。这四个字虽然很简单,但是它足以概括那个特定时代普通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信仰。同时也巧妙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难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相信“造反有理”就等于信仰马克思主义。虽然他们没有读过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但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是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

三、与群众实践和人民利益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还必须做到使马克思主义与广大群众的革命实践相结合。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批判的武器”是指革命理论,“武器的批判”则是指实际的革命斗争。在马克思看来,革命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的强大的物质力量。根据这个原理,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就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武器,与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紧密结合。

中国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完成的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的成功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密切相关。尤其是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由于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疾风暴雨式的革命热潮,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传播、大普及、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清除了极左思潮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干扰,正本清源,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貌。以邓小平理论为代表的当代马克思义开始重新深入人心,从而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第二次伟大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亿万人民积极参与,促成了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在农村,广大农民迅速投入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伟大实践中,同时,乡镇企业、多种经营,也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布中国大地。在城市,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短短十几年时间,市场经济就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中国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群众实践的伟大成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出的丰硕果实。

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有一个重要原则,这就是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例如,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斗地主分田地,解决了贫苦农民对于土地的世代渴望,正因为如此,广大中国农民才相信马克思主义,跟共产党走。再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很快就实现了丰衣足食。后来,党和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又取消农业税,对粮食生产实行补贴,所有这些,使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民,切实感受到邓小平理论和改革开放政策带给他们的巨大利益。因此,他们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举双手拥护。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铁腕反腐,深得人心,使马克思主义又重新焕发青春,同样是因为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曾多次提到“人民生活”。他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又说,姓“资”姓“社”“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见,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人民生活、人民利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是非成败,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当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

曾经有一个时期,由于极左思想作怪,人们耻言功利,好像革命是一种高尚的思想追求,与个人功利无关,谁谈日常生活,谈切身利益,谁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亵渎,这是一种完全脱离实际的错误思想。

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被群众掌握如何能够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如果对人民利益漠不关心,又如何能够取得群众信任?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就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并为他们的历史性解放指出一条科学道路。共产主义本身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具人道主义精神的理想社会,它不仅不排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且敢于在它的旗帜上书写“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由此可见,为人民谋利益,不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目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自它产生以来就存在了,而且在实践的层面上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时代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国门开放,各种社会思潮涌入,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方式、途径和信仰状况,与过去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所有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新课题,需要我们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新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在与大众深入接触、向大众虚心学习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一个新阶段。

猜你喜欢

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