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小镇畸人》

2015-03-17高洁

关键词:人格结构精神分析安德森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小镇畸人》

高洁

(中州大学,河南 郑州450044)

摘要:《小镇畸人》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作者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畸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对畸人们怪异行为和精神世界的深入分析,找出现代人因为孤独所痛苦的原因,这些不仅仅是二十世纪美国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当今社会也是适用的。相比之下,现代人反而显得更加孤独,也更加需要心灵上的沟通。因此,对畸人们精神世界的剖析还是很有现代意义的。

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小镇畸人》;人格结构;精神分析

作者简介:高洁,硕士,助教,中州大学。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3-0125-4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Sherwood Anderson is the precursor of modernist American literature. In Anderson’s fiction, Winesburg, Ohio, abundant description of human being’s inner world is coincident with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This essay, by taking Winesburg, Ohio as an example, goes to analyze the novel in terms of Freudian concepts and explain the reasons causing the pain of the lonely grotesques. Those explanations may not only reflect the real American life in 20th century, but also be applicable in the current society. Actually, compared with those grotesques, people living in modern society are more eager for ment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o some extent, it is significant to analyze the mental world of the grotesques.

一引言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侧重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用全新的观点赋予小说以新的面貌,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前身。欧内斯特·海明威和福克纳都称赞他是一位“带来了新的颤动感觉”的作家,一位赋予美国短篇小说以新的内省的作家。安德森不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他甚至公开宣称,“我没有读过弗洛伊德(事实上,我从来没有读过他)…”[1]然而,在他二十五岁左右,也就是他职业生涯的顶峰时,评论家们却不约而同称他为“美国的弗洛伊德”,一位对心理学有着自己丰富知识和经验的美国作家。事实上,作为20世纪初最重要的思想文化趋势之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无疑是人类文化思想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作为美国现代文学先驱的安德森也难免不受其影响。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其代表作《小镇畸人》中窥探出心理分析的诸多痕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革新,其影响是翻天覆地的,当时的所有人都几乎深受其影响,安德森也不例外。实际上作为一个作家,安德森的周围不乏针对这一理论的热烈讨论。安德森的朋友们就经常把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作为一个新事物讨论,安德森本人尽管很少参与这些讨论,但多数时候他都在场,有时还会对某些观点表示赞同。

然而,在他的代表作品《小镇畸人》中,安德森对畸人们内心世界的大量细节描述,充分证明了其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关注,小说中几乎任何一个畸人都可能走进心理分析师的办公室,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比德尔鲍姆,艾丽斯·欣德曼和哈特门牧师——每一个畸人精神上都遭受了不同形式的痛苦折磨。[2]安德森的作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是殊途同归?或是作者试图隐藏却欲盖弥彰的相互关系?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尝试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 《小镇畸人》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小镇畸人》是一部短片故事集,包含24个章节和一篇引言,每个章节都描述俄亥俄州偏远小镇上一个行为古怪、性格扭曲、心理病态的怪人。尽管小说的销量不高,却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甚至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优秀的美国小说之一。故事围绕主人公乔治·威拉德展开,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年轻人把小说中小镇上怪人们联系在一起。小说中安德森涉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文学,特别是中西部文学的一大主题:“误解和沟通失败造成人们心理上的痛苦挣扎,因此需要寻找内心自我。”[3]而寻找自我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不谋而合。弗洛伊德把人格区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无独有偶,在安德森看来,真实的自我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结合体。小说中安德森对畸人们内心世界的大量描述,情感的产生、压抑、到最终的彻底爆发,正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相互关系的具体体现。

1.本我即原我: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还包括本能,本能是个人心理能量的贮存库(力比多)。“我们用类比方法解释本我:我们称之为混沌,就像一口装满水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充满能量,但它没有组织,没有集体意志,只是按“唯乐原则”不顾一切的寻求满足和快感。[4]性是人类本能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也属于本我范畴,需要得到满足。性冲动是一种健康、自然的表达,受制于社会的道德准则,因为它不分是非对错,往往会导致毁灭或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安德森处理畸人们的方式与弗洛伊德的“本我”的概念显示出惊人的相似性。在小说的第二个故事,比德尔鲍姆对于男性少年出现的渴望足以证明其同性恋倾向。他强烈地渴望用自己细软温柔的手去轻轻抚摸他的学生,驱使他意识地一次又一次的在他的学生活动进行那些抚摸或触摸的动作。“他的手伸来伸去,抚摩着孩子们的肩膀,把玩着头发蓬乱的脑袋。他讲话的时候,声音变得柔和而富于音乐性。声调中也渗透着一种爱抚之情。”[3]

男性少年因为他频繁的抚摸而做了一个梦,梦见比德尔鲍姆对他进行了性骚扰,第二天早晨他把他的梦境当作事实讲了出来,直接导致悲剧的发生,比德尔鲍姆被狼狈地赶出了小镇。“他借助于手指的爱抚,表达了他自己的内心。”[2]也就是说比德尔鲍姆把自己的手指作为表达自己精神需求的媒介,通过手指满足他内心的渴望欲望(本我),使他的本能需求得到满足。

“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只是寻求满足,只是按‘唯乐原则’”。[5]“本我试图满足其乐趣,没有任何道德方面的考虑。然而,立即满足这些需求并不总是现实的,甚至并不可能。如果我们完全按“唯乐原则”,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快乐是以牺牲别人的快乐为代价。这种行为是不为社会接受的。小说中比德尔鲍姆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镇上的人们得知了比德尔鲍姆这些不道德行为之后,甚至打算把他绞死。尽管他们最终并没有绞死他,他们用拳头打他,骂他,朝他掷木棒和大烂泥块。流亡到小镇之后,他努力隐藏自己的双手,把它们塞在裤子的口袋里,城里一个无名诗人把这双手称作“被囚的鸟的双翼”。最终对于他自然欲望的压抑导致了他的精神压抑和孤独。比德尔鲍姆最初听从自己同性恋的欲望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弗洛伊德对于“本我”的定义。

2.超我:指人格结构中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超我代表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面貌。[5]“超我精益求精,但却很少能得到满足。”[5]“它按照道德原则行事,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良心,良心如同我们的父母,严厉并毫不妥协,指导并限制我们的想法、目的以及行动。另一个叫做自我典范,是指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个体以超我所认同的对象为榜样,努力实现自己(想成为什么人)的理想,[6]实际上相当于个体为自己所设的行为价值标准。通过这种方式,超我制约自我。

故事“冒险”中爱丽丝·欣德曼所遭受的痛苦经历使我们读者感到既荒谬又气恼。她被情人内德抛弃,内德离开小镇寻求更好的工作,再也没有回来。爱丽丝仍然孤注一掷地等待着内德。她对内德的一厢情愿的忠贞使她拒绝其他一切合适的男人。多年来,她试图压制自己的强烈的感情和不安的天性。但是一个雨夜,压抑很久的爱丽丝再也不能控制自己。“一种想要裸体在街上奔跑的疯狂欲望占了上风,她绝望地赤裸裸地突然跑在大雨中。”[3]

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爱丽丝·欣德曼完全受制于“道德原则”、社会习俗以及传统的限制。她一厢情愿固执地坚守爱情忠贞这一道德信条,“觉得她永远不可能嫁给另一个男人。”[3]“在她看来,把她仍旧觉得只能属于内德的一切(包括她自己)委事他人,这个想法本身似乎就是荒唐的。”她经常会悄悄地对自己说:“我是他的妻子,不论他回来与否,我始终是他的妻子。”[3]因此她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用来等待她16岁时喜欢的那个人。“爱丽丝等待和梦想她的情人归来之际,星期转瞬成了月,月转瞬成了年。”[3]“就这样十几年过去了,她终于意识到自己被骗之后,压抑十多年的情绪一触即发。爱丽丝再也无法压制内心狂野的、绝望的情绪”,[3]她突然赤裸裸地跑在大雨中。如果我们把顿悟之前忠贞小心的爱丽和后来狂野疯狂的爱丽丝做比较,我们会惊讶于这巨大的变化或差异。而这种差异就是本我(追求本能的快乐)和超我(受道德标准和良心的监管)的区别之所在。

严格的超我负责规范人们的行为。如果遭到违反或破坏,超我将惩罚自我,导致紧张和焦虑情绪,通常以罪恶感形式表现出来。青年时代的爱丽丝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严格统治,究其原因,主要是爱丽丝偏执于其情人内德,任何背叛内德的想法都会让她感到的内疚。然而,当她终于意识到自己被骗之后,她疯狂地一丝不挂拼命跑向大雨,想找一位像自己一样内心孤寂的人(不管这个人是谁),去拥抱他。这是一个严重违反规范(超我)的行为。所以她哭的伤心欲绝,极度困惑。这种困惑混乱的心理就是超我惩罚自我结果的具体表现。

3.自我:人格的“控制中心”。

“我们可以把自我看做人格结构中的‘控制中心’。它根据内在和外在环境(超我),选择释放或抑制本能冲动(本我)”[5]“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负责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因此,不难看出,自我是人格中客观的一面,它试图避免不利的环境和紧张的结果,把不可接受的冲动压抑到无意识中去,帮助本我来避免不利的外部力量并避免直接与社会伦理冲突。

故事“上帝的力量”中,柯蒂斯·哈特门牧师,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已婚牧师,毫无疑问,他应该有很高的道德感,但他却因为一个名叫凯特·斯威夫特的女性而心烦意乱,强烈激情和欲望使他神魂颠倒。作为牧师,他理应像上帝一样在道德准则和宗教法规方面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进而能够以身作则的评判他人。然而,正好相反,“他看见一个女人赤裸裸的肩膀和雪白的颈子,居然抽起烟来,不禁诚惶诚恐,不寒而栗”,[3]本能的欲望(本我)让他的脑子昏昏然的,想要“窥视”赤裸裸的凯特·斯威夫特。他甚至想过“摆脱我怀里的女人(他的妻子),找别的女人(凯特·斯威夫特)”,我要围攻这个老师(凯特)……,并遐想吻她的肩膀,我要让自己爱想什么便想什么。[3]多亏了自我,自我驱使他有意识地自我控制和限制他的激情的和不恰当的性冲动(本我),最后做出妥协。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强大的超我可以抑制生物本能的本我,而弱小的超我则屈服于本我。因此可以看出,牧师哈特门有一个一个强大的超我,也就是说,他生活在一个力量强大的外部环境之中,包括严格的道德准则和严厉的宗教规定。

弗洛伊德理论明确指出,“一个强大的自我是健康人格的堡垒,它满足或管控本能需求。”[6]很遗憾,哈特门牧师的自我不能称得上强大,因为它未能协调本我、超我以及充满敌意的外部世界这三股势力。也就是说哈特门牧师的自我没能找到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和谐点。取而代之的是超我压倒性的凌驾于本我之上这一结果。这直接导致了柯蒂斯·哈特门牧师沦落成为小镇上的畸人。

三弗洛伊德学说和安德森:频繁提及“梦”

“弗洛伊德广为人知的艺术观是,他把艺术比作心理学意义上的神经症。他认为艺术家就像神经质一样,经常受到异常强大的本能需求的压抑,导致他离开现实,转向白日梦般的幻想。”[7]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艺术看做白日梦,而艺术家则是做梦人。小说作者安德森就是一位心理学意义上的做梦人,巧合的是,在《小镇畸人》中,安德森就多次提到梦。

对舍伍德安德森来说:写作就如同梦或幻想(白日梦)的实现。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幻想的原动力就是未实现的愿望,每一次幻想都是一次愿望的实现过程,一次与不如意现实的关联。”[6]“它(梦想)就是愿望的实现。”[8]作品的产生,就是属于作者自己的白日梦。作者的现实体验会让其回想起自己早期的经历,愿望产生于其早期的经历,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愿望得到满足。也就是说,作家创作的时候,他暂时远离现实,转向幻想,以满足他受压抑的本能。安德森的作品对于其本人来说具有同样的意义。安德森本人的经历,包括内心感受和外在体验是很好的证明。

作为美国最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舍伍德安德森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总是笼罩着贫困的阴影,生活也总是不尽如人意。他父亲欧文喜欢浪迹天涯,热衷旅行和吹牛,不愿意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安德森有六个兄弟姐妹,作为长兄的他不得不做很多临时性的工作支撑整个家庭,还因此被冠以“打工小子”的绰号。然而,在他的《回忆录》(1942)中,他透露了希望摆脱生活重担的心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安德森想要远离现实转向幻想的欲望。写作他的欲望得到满足。正如安德森的评论所表明的那样,乔治·威拉德就是想象中青年时代的安德森,没有兄弟姐妹,父母经济富足(与现实生活中其父母的经济状况大相径庭),做一份工作,而不是许多,有当作家的雄心壮志。”[4]小说中人物乔治·威拉德满足了安德森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使他暂时摆脱不愉快的现实。

此外,舍伍德安德森把梦看做人权;他可以任意处理梦中的每个片段。他也可以随时撤回并远离梦境,利用自己半睡半醒的状态,迂回地批评社会,表达自己的不满。

安德森属于目睹了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工业化的一代。他看到了机器对现代生活的冲击,认为现代工业生活让人失去信仰,道德沦丧。因此安德森通过浓墨重彩地描述生活在社会中人们的痛苦与孤独感,痛斥工业化带来的非人性的社会。

四结论

舍伍德·安德森不是弗洛伊德,甚至他曾经公开宣称,他没有读过弗洛伊德。在其创作的过程中,他没有刻意地阐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然而,他不会故意说明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他的写作过程。然而,小说中大量对内心世界的描述充分证实他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探索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尝试。我们可以用“一个作家的无意识动机”来解释这种现象,虽然这种动机常常不为作者完全意识到。但是,创作出的小说总是会泄露隐藏在艺术家潜意识深处的原始动机。

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应用到文学作品中无疑对文学分析是一项巨大的贡献。通过对畸人们怪异行为和心理之间联系的深入分析,我们能找出现代人因为孤独所痛苦的原因。本文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髓分析理论分析小镇上畸人们,畸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能得到更好的理解。而且小镇上人们称为畸人的原因也能得到更透彻的理解。在转型社会里,因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激烈对峙,人们感到无限的困惑甚至迷失自我。本论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揭示畸人们的精神世界并讨论“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平衡的关系。因此,本论文对于生活在现今社会中的现代人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是殊途同归,共生共存的关系。

参考文献

[1]Sherwood Anderson,Winesburg,Ohio,Text and Criticism.Ed.John H.Ferres(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M].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66:314.

[2]Sherwood Anderson,Winesburg,Ohio,Text and Criticism.Ed.John H.Ferres(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M].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66:11,320.

[3][美]安德森(Anderson,S).小镇畸人(Winesburg,Ohio)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英美文学名著导读详注本),张强,注,2001:Introduction8,11-119.

[4]Sigmund Freud,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1933),the Standard Edition[M].W.W.Norton &Company(July 1965):56,65.

[5]Robert D. Nye.Three Psychologies,Perspectives from Freud,Skinner,and Rogers,Second Edition[M].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Montery,California,1981:7,13,16.

[6]王宁.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知识出版社,1987:14,32,41.

[7]Terry Eagleton.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inneapolis,1985:179.

[8]Sigmund Freud.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Trans by A.A.Brill,Ph.B[M].M.D.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Changcheng Books Ltd.Reprinted from the English Edition by George Allen&Unwin Ltd.1932:129.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nderson’s Winesburg, Ohio and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Gao Jie

(Zho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China)

Key words:Sherwood Anderson; Winesburg, Ohio; personality structure; psychoanalysis

Class No.:I712.07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人格结构精神分析安德森
电影界的“强迫症之王”——韦斯·安德森
定格动画的新阐释——安德森和他的《犬之岛》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
医治头痛的秘方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