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精造”:“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

2015-03-17张进春,侯锦秀

关键词:中国制造发展战略转型升级

“中国精造”:“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

张进春1,侯锦秀2

(1.河南理工大学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2.河南理工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E-mail:zjc@hpu.edu.cn

摘要:传统“中国制造”因质量层次较低、可靠性较差等原因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此外传统“中国制造”存在的效率低、能源资源消耗过多、环境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也使其难以为继。因此,中国制造业必须将原有的建立在粗放管理基础上的规模扩张之路转型升级为更加注重价值内涵提升的发展之路。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中国精造”的新概念,阐释了“中国精造”的内涵,论证了“中国精造”是传统“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中国精造”的提出,理清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精造;转型升级;发展战略

收稿日期:*2014-12-29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博士

作者简介:张进春(1978—),男,河南浚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工业工程与质量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423.2 文献标识码:A

Fine-made in China:Strategy of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Made in China

ZHANG Jinchun1, HOU Jinxiu2

(1.SchoolofEnergyScienceandEngineering,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2.SchoolofSafetyScienceandEngineering,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mode of “Made in China” is facing trust crisis for the poor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of products, besides,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confronted with a difficult situation for being claimed to hav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low efficiency, excessiv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it’s urgen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 new concept, Fine-made in China, and its connotation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Made in China. The proposal of this new concep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clarifies the development route of it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Key words:Made in China; Fine-made in China;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一、序言

历经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的制造业已由过去的几乎独立于世界制造体系之外的封闭系统,逐渐发展成长为世界制造业体系的重要成员,并创造了世界公认的“中国奇迹”。目前,我国制造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之一,对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引领作用。伴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成为耳熟能详的名词之一。“中国制造”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和丰富的品种而畅销全世界,并因此成为我国民族产业荣耀的象征。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中国制造”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即“中国制造”因质量较低、可靠性较差而被贴上“低等次、劣质品”等标签;以大量的自然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汇率的攀升、国际市场的动荡变化,固有的竞争优势也逐渐被削弱等等。正是上述这些问题使得中国社会上至政府下至企业,从学术研究到社会认知,都在积极反思“中国制造”,并积极探索“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出路与未来发展途径[1-7]。

二、“中国制造”的现状

“中国制造”是一个异常庞大的概念,要描述它的现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为了便于叙述,本文分别从概念、发展速度、规模和地位等几个方面加以概括说明。

(一) 关于“中国制造”

制造业是指按照市场要求对制造资源,包括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一般意义理解,“中国制造”就是涉及庞大中国制造业及其产品的概括性概念。狭义来看,“中国制造”的基本内涵就是“Made in China”,也就是“原产地标志”在中国,即中国制造企业生产的属于自主品牌的产品、跨国公司在中国通过原厂委托等由中国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跨国公司在中国直接投资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等[6]。广义来讲,“中国制造”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物质成分,也包括文化成分和人文内涵。“中国制造”在进行物质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将中国的人文文化和商业文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8]。

(二)“中国制造”高速发展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9],我国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 067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3年的210 689.42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31倍。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制造”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5万亿元人民币,2007年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2013年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近10年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4.39%,除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增长暂缓的2008年外,其余年份均处于两位数的高位高速发展。

(三)“中国制造”规模产量巨大

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世界经济体。国家统计局出版的统计年鉴[10]显示,“中国制造”无论是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还是产品产量方面,都异常巨大。此外,从事“中国制造”的主体——从业人员和企业数量也都异常巨大。

(1)“中国制造”创造的GDP总量巨大。2012年,我国GDP达到566 130.18亿元人民币,其中工业增加值为210 689.42亿元人民币,占比37.22%。

(2)“中国制造”创造的产品产量巨大。2013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品糖1 589.7万吨,布882.66亿米,机制纸11 514.3万吨,合成氨5 745.3万吨,橡胶轮胎96 503.6万条,平板玻璃77 898.4万重量箱,发动机177 054.8万千瓦,汽车2 211.72万辆,空调13 057.2万台,手机145 560.99万台,笔记本计算机27 278.91万台,彩色电视机12 776.05万台等。已有数据表明,我国众多产品产量早已成为世界第一。

(3)“中国制造”的活动主体——从业人员、企业数量庞大且类型众多。2012年,中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23 241万人,其中,制造业从业人员为4 262.2万人,略低于韩国的总人口。截至2012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工业企业共343 769家,其中,轻工业企业139 177家,重工业企业204 592家;大型工业企业9 448家;中型工业企业53 866家;小型工业企业280 455家。这些工业企业涉及的企业类型众多,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形式。

(四)“中国制造”国际地位举足轻重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01倍,几乎每4年就翻一番,占世界比重从不足1%上升到12%左右。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的初步统计,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3》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一。

此外,我国制造业也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之一。我国已经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每年进口近2万亿美元商品,为全球贸易伙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和投资机会。近10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0%。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克时艰,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10]。

三、传统“中国制造”难以为继

在实现快速发展为中国和世界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传统的“中国制造”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投入产出效率低下、能源资源消耗过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固有的比较优势逐步削弱等。这些困境使得传统的“中国制造”既难以为继,又不可持续发展。

(一)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近年来,中国制造的部分产品因质量和安全问题而被国内外媒体频频曝光。国内有引起广泛关注和报道的“毒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地沟油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国际上则有如2007年因发现两款中国制造的牙膏配方里含有二甘醇(用在防冻剂中的有毒物质)事件。同一时期,美国玩具巨头美泰公司召回了2100万件中国制造的玩具,原因是这些玩具使用了有毒的含铅油漆。大量国内外关于“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安全事故曝光使得“中国制造”仿佛成了“有毒”和“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尽管上述事件可能是一些极端事件,且有传媒渲染、大众聚焦放大效应等因素的存在,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中国制造”部分产品的确存在质量等级较低、可靠性较差、安全隐患存在等问题。这不仅给国内外消费者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而且还严重地影响到了中国产品和“中国制造”的声誉,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2009年11月23日起,由中国商务部牵头制作的时长30秒的“携手中国制造”的广告宣传片在CNN美国频道、美国头条新闻频道和国家亚洲频道播放。这部广告片是我国政府向海外推广的首部关于“中国制造”的宣传片。这表明,一方面中国政府对“中国制造”价值的肯定,另一方面显示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中国制造”所面临信任危机的严重程度。

(二)生产效率较低,能源消耗巨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传统的“中国制造”凭借低廉的生产要素,承接了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的生产,在此基础上快速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成就了“中国奇迹”,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工厂”。然而也应该看到,传统“中国制造”的发展模式主要是高投入、高能耗、低成本,其主要特点是劳动密集、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下。

世界银行发布的《东亚经济报告》显示,尽管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比1990年增长了1倍以上,但仍达不到经合组织国家的一半水平。中国科学院发布的报告也认为,中国劳动生产率相比发达国家还是严重滞后的,仅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甚至连印度都不如。中科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也认为,2008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11]。

虽然“中国制造”以极高的性价比遍布全球市场,但其背后却是巨大的能源消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年均能源消耗占到了我国年均能源消耗总量的56.7%。2012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348 001.66万吨标准煤,其中制造业消耗总量为200 403.37万吨标准煤。2012年,工业单位GDP能耗为1.23吨标准煤/万元人民币,约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国的2.4倍、日本的4.1倍[12]。

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制造业产生的大量的碳排放却发生在中国并留在中国。2012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221.6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635 519亿立方米(标态),工业烟(粉)尘排放量1 029.3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9亿吨。中国制造业不加严格环境控制的粗放式生产已成为严重破坏我国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10]。

(三)比较优势逐步削弱

总结中国制造业30多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10年以来“中国制造”的快速崛起历程,可以明确得到的一个结论是:传统“中国制造”的成功除了得益于广阔的外部市场需求、比较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政府给与的制造业优惠发展政策、逐步发展起来的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之外,主要得益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易得的自然资源等明显的比较优势。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汇率上涨诱发的外汇交易成本、能源成本、土地成本、关税成本,以及环境生态控制政策的严格落实所增加的环境成本等的不断上涨,使“中国制造”产品与他国制造产品的成本优势差正在逐步收窄,中国制造企业很难获得继往的规模经济效应。另外,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纵深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度推进,尤其是以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链调整与产业转移已经逐步显现,“中国制造”固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中国这个曾经的低成本商品制造大国正在全球制造业的竞赛中逐渐落后。

四、“中国精造”的提出与内涵

(一)“中国精造”的提出

回顾“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以往传统“中国制造”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占据价值链低端地位的规模扩张之路,其成功更多得益于低端的规模经济效益。“中国制造”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由于技术相对落后、劳动密集、管理粗放等原因而使“中国制造”的价值内涵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等级相对较差、可靠性安全性较低、生产效率低下、高投入低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等。因此,当前“中国制造”发展的迫切出路应该走彻底改变传统规模扩张转而追求提升企业价值内涵的路径,即“中国制造”应由继往的单纯依靠量的扩张向更加注重质的方向发展。鉴于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精造”的概念。

(二)“中国精造”的内涵

对于“中国精造”内涵的正确界定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精造”,并指导中国制造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正确实践“中国精造”。

“中国精造”用英文注解或许更好理解,即“Fine Made in China”。狭义来看,“中国精造”是指在中国本土制造的精良产品,即中国制造的产品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更加卓越的用户体验和客户满意度:包括很高的产品质量等级,很高的产品可靠性与耐久性、人性化的设计,舒适便利的操作,精美的包装,等。广义上讲,“中国精造”应该是包含以增加产品价值和提升整体企业价值与竞争力为目标的精良的生产制造系统和管理体系,包括卓越质量管理体系、极高的生产效率管理体系、最低的生产成本控制体系、严格的能源利用与污染控制体系等。对于“中国精造”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第一,“中国精造”是包含国家范畴的,是针对中国制造业而非其他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而提出的。“中国精造”首先是中国造,“中国精造”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提高中国制造业生产的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

第二,“中国精造”包含明确的价值定位。“中国制造”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原产地标志”在中国,从这个角度理解“中国制造”仅指所有的“Made in China”的产品,即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显然,这一概念仅仅是一个描述性的界定而不包含明确的价值定位。相对“中国制造”而言,“中国精造”贵在“精”。这个“精”,既包括产品“精”,又包括支撑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的“精”。因此,“中国精造”包含了明确的价值定位。“中国精造”的提出有利于克服传统“中国制造”的弊端,重塑“中国制造”的形象。

第三,“中国精造”不仅仅包含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也包含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中国精造”不仅提出了中国制造业生产的产品“精”这一结果目标,而且也包含了中国制造业应该改造传统生产制造系统和企业整体管理体系,以实现支撑过程的“精”这一行动路径。

五、“中国精造”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

“中国精造”概念的提出对中国制造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最主要的战略意义体现在:理清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

当前,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有两个基本共识:其一,中国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其二,“中国创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对于第一个问题,上文已经明确论证了“中国制造”难以为继,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对于第二个问题,本文认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规模的“中国创造”需要审慎发展,“中国精造”才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

(一)大规模“中国创造”需要审慎发展

毫无疑问,长期来看,通过市场竞争压力的驱动以及我国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高附加值产业比例、抢占关键核心技术的制高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中国创造”的确是未来中国制造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然而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制造业的发展在我国依然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对中国而言,有些地区产业结构层次比较高、技术层次比较高、人力资源层次也比较高,应该鼓励其发展创造——“中国创造”。但对于相当多的中国地区来说,传统产业的比例非常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任务非常重,一味搞“中国创造”就会脱离现实的产业需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在解读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时就明确指出[13],尽管我们希望中国在世界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地位能够从低端向高端进军,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产业是符合中国劳动力密集这一现实情况的。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既不可能强行超越工业化阶段,追求和发达国家同样层次的产业结构,也难以像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样,通过大规模的“创造与创新”,抢占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

(二)“中国精造”是目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

相应地,“中国精造”是目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一方面,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及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因此,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建立在现实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但“中国精造”是在不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大规模调整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现有中国制造业提出的更加注重“内涵提升”的转型升级目标,因此,无论从保持制造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的稳定性来讲,还是从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来讲,“中国精造”都是现实可行的。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中国制造”的管理粗放、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弊端而言,“中国精造”包含明确的价值定位,那就是不仅要求中国制造业生产的产品要“精”,而且还要求中国制造业的内在过程支撑体系也要“精”。因此,“中国精造”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另外,“中国精造”要求中国制造业企业在“精”字上下足工夫。产品的“精良”更需要制造过程和管理体系的“精良”,这就要求中国制造企业不断改善和优化自身的生产系统和管理体系,从而切实提高企业自身的内在核心竞争力。因此,“中国精造”也明确地指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行动路径。

六、结语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应用又使得世界范围内的企业逐步融合在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之中。在此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更加直接,也更加激烈。而中国制造业因质量层次低、生产效率低、高投入高消耗等原因而面临的信任危机,则凸显了中国传统制造业管理粗放、技术落后等深层次的原因,这一切使得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日益不足。此外,既有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在短时间内很难打破,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组织占据掌握核心技术和研发设计的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地位很难在短期内赶超,而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却在日益发展壮大,这就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发展空间日益狭窄。另外,现有的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基础和扩大就业、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现实历史任务又不允许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调整,因此,当前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寻找到一条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精造”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应将粗放管理的规模扩张之路转型成注重精细化管理的价值内涵提升之路,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精造”是建立在既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它更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也更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基于上述原因,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由传统“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为“中国精造”已经刻不容缓。“中国精造”战略的成功实施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但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政府、行业和企业等各个层面均需做出努力。

第一,政府应实施积极的政策引导。以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精造水平为目标,政府应该着重优化相关制度安排、完善必要的扶持和支持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约束引导政策等。

第二,行业层面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指导作用。以提升行业精造水平为目标,通过宣传引导,逐步培育浓郁的求精求细、追求卓越的行业氛围;通过宣讲、培训等活动的开展,指导企业提升精造水平;通过构建行业企业精造水平的评价对比体系等,来引导和激励企业实施精造。

第三,企业应主动参与转型。以提升企业精造水平为目标,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围绕产品质量与可靠性、产线布局与物流规划、生产计划与调度、人机工程与作业设计、安全管理与危险预防、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开展管理优化活动等,以提升企业的精造水平。

参考文献:

[1]沈秀苹. “中国制造”模式的制度反思[J]. 商情,2012 (33):212-213.

[2]陈抗,郁明琴.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因应之道[J]. 江海学刊,2013 (6):91-96.

[3]孟鹰,余来文,胡滢,等.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新路径[J].中国市场,2012 (42):66-71.

[4]徐华.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访全国人大代表、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二五所所长马玉璞[J]. 中国船检,2013 (3):20-22.

[5]胡迟. 从“十一五”时期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特征看企业转型升级之路[J]. 经济纵横,2012(2):86-88.

[6]杜人淮.破解“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难题:抉择和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09 (3):5-9.

[7]杜曙光. 现代科学劳动与全球产业分工研究——兼析“中国制造”[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8]中国制造[EB/OL]. (2014-11-10)[2014-11-26].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14176/5369772.htm.

[9]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年度数据[EB/OL]. (2014-11-10)[2014-11-26]. 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11]中国经济增长持续领跑世界,无需担心硬着陆[N/OL]. (2014-02-23)[2014-11-26]. http://www.022net.com/2014/2-23/426073332379855.html

[12]定军,袁荃荃.世行:中国劳动生产率不及拉美印度[N/OL]. (2012-05-24)[2014-11-26]. 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20524/6505845.shtml.

[13]鄂平玲. 用“中国创造”提升“中国制造”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4-08(02).

[责任编辑杨玉东]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发展战略转型升级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