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

2015-03-17曹明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点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

曹明臣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E-mail:caomc1003@163.com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种飞跃规定了此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历史特点: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来看,既有党内生态的特殊性也有党外环境的特殊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来看,既有参与主体的特殊性也有认识对象的特殊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来看,既有内容的特殊性也有形式的特殊性。总结这些特点对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点

收稿日期:*2015-03-17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地方高水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曹明臣(1978—),男,安徽旌德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Siniciz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CAO Mingchen

(SchoolofPoliticalScience,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3,Anhui,China)

Abstract: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is a very critical stage i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when its first historic leap was real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siniciz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embody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CPC’s inner ecology and outer environment as well in the view of sinicization conditions, the particularity of participants and objects in the view of sinicization process,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contents as well as form in the view of its achievements. Summarizing these characteristic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promoting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Key words: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characteristics

一、序言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在此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成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这是此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大的历史特点。它规定了此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历史特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条件的特点、过程的特点和成果的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条件的特点

(一)内部环境

从内部条件来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良好。主要表现在:

1.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和巩固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并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有力支持。1938年9月14日至27日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意见。季米特洛夫肯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正确性,并明确表示:“在领导机关中要在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下解决,领导机关中要有亲密团结的空气。”[1]随后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这促使毛泽东能够站在领导整个中国革命的制高点上,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将个人智慧与党的集体智慧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总结,从而极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2.中国共产党在与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遵义会议后, 中国共产党虽然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克服了王明的“左”倾错误,但还没有从政治路线和思想方法的高度对其进行清算,更没有对党内历次教条主义错误的根源进行深刻的总结。抗战爆发之后不久, 王明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这不能不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不论是王明的“左”倾机会错误还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其基本特征都是教条主义。为了克服教条主义, 从根本上端正党的思想路线, 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开始至六届七中全会期间,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有计划有步骤地领导了一场清算王明教条主义的斗争, 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清算王明教条主义的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形成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所在。

3.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觉性水平空前提高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在会议的政治报告和会议总结中,他针对党内存在的“左”和右的错误, 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2]这一论断源于对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与升华,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中国化问题上的高度自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进入到自觉进行理论创造的新阶段。此后的延安整风运动更是使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全党所掌握,全党上下真正树立起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全党的自觉行动。

(二)外部条件

从外部条件来看,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部环境非常有利。主要体现在:

1.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

“抗日战争,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新阶段,而且是最伟大、最生动、最活跃的一个阶段。”[3]567抗日战争的复杂政治环境和丰富斗争实践,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现实土壤。毛泽东说:“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 我写了一些论文, 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 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 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 在以前不可能。”[4]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社会本来就存在的种种矛盾更加错综复杂、尖锐激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关系、成功驾驭变幻万端的政治风云、不断积累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2.共产国际的积极支持

1935年的共产国际七大,出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需要,对其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做了重大调整。会议决定把工作重心转向世界工人运动基本政策和策略方针的制定, 在解决问题时注意从各个国家的具体特点与条件出发,“避免直接干预各共产党的内部组织事宜”[5]。这标志着共产国际的战略策略及其与各国共产党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创造了条件。此后,共产国际还积极支持毛泽东在中共党内的领袖地位,并承认以其为代表的政治路线的正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顺利召开正是得益于此。毛泽东就指出:“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六中全会以前虽然有些著作,如《论持久战》,但如果没有共产国际的指示,六中全会还是很难解决问题的。”[6]抗战时期,共产国际的积极支持为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3.延安的和平稳定环境

抗战爆发后,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延安成为合法的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和中共中央的驻地。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延安一直处在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后方,为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在这里,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蔚然成风。当时,延安成立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延安青年学院、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几十所院校,翻译出版了“马恩丛书”“列宁选集”及斯大林的著作等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延安还云集了一大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他们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真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毛泽东在抗战时期的大量经典论著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特点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具备了其特有的前提条件后,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过程中,也有其特殊性。

(一)参与主体

从参与主体上看,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参与主体都做出了各自的杰出贡献。毛泽东个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过程中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在抗战时期,毛泽东进行了非凡的理论创作,写作了一大批理论著述,对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总结。邓小平就指出:“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他的许多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胜利,他提出的一些根本的原理是非常正确的。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7]345可以说,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除毛泽东外,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为推进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刘少奇就被誉为“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此时期撰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答宋亮同志》《论党》等一系列文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必要性、重要性、实现途径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等内容, 进行了深入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朱德则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战经验,撰写了《三十年来中国的革命军队与反革命军队的历史》《军事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革命军队管理的原则》《论抗日的游击战争》《论解放区战场》等许多论著,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军事成果,对军队的发展和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其他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等也积极进行理论创作,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艾思奇就是当时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位延安学者。他撰写了多部哲学论著,如《哲学的现状与任务》《哲学研究提纲》《论中国的特殊性》《抗战以来的几种重要哲学思想评述》等。在这些论著中,他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基本内涵、主要原则、实现途径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张如心的《论布尔塞维克的教育家》《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论创造性的学习》《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等文章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并结合中国的革命实际对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进行了阐释、论证和宣传。杨松的《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一文则重点讨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面临的任务、中国化的方法等问题。此外,何干之、王学文、范文澜、吕振羽等学者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

(二)认识对象

从认识对象上看,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定认识对象。只有准确地把握住特定的认识对象, 才会创造出带有标志性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定认识对象,就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具体实际。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8],并认为,“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 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 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9]。可见,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讲,认识中国与改造中国同样重要。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认识对象就是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中国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是社会性质问题。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毛泽东在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就将中国社会概括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并详细分析了这一社会的六个特点[3]630。这一认识成为把握中国其他问题的钥匙,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起点。 中国革命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毛泽东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第一次明确地将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区分为新、旧两种不同的性质。 他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的社会必须经过这个革命,才能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否则是不可能的。”[3]647-648这种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与历史上欧美国家的民主革命大不相同,它并不是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是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认识对象的准确把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种准确把握是在经历了中国革命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在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正是基于对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的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同盟军、任务、对象、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才逐步得到理论化、系统化的阐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最终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特点,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一)内容

从内容上讲,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极其丰富。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基本成熟,其标志就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可以作为此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集中概括。但具体而言,此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则非常丰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新民主主义基本理论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和《论联合政府》等论著中,深刻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和基本国情, 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规律,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目的、前途等问题, 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从而系统地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沦。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论著,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基础上,系统地阐明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分析了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总结了认识发展的规律;深刻地分析了不仅要认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更要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都进一步阐明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3.统一战线理论

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和周恩来的《论统一战线》等论著,在科学认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关系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中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各个革命阶段统一战线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与策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4.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学习和时局》和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等论著,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等方面的丰富经脸,做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和升华,完善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

5.军事理论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战争和战略问题》,朱德的《论抗日的游击战争》《论解放区战场》,周恩来的《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等论著,阐述了革命军队的建设、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持久战与人民战争的战略方针、军事战略方针的转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的理论。

6.文艺理论

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等论著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与内容,阐明了文化工作和革命工作的关系以及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作用,指出了文艺工作的方向,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艺理论。

(二)形式

从形式上讲,此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极具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所谓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是运用中国的民族形式来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变为真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早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号召;并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3]534。

就形式而言,这种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此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不仅大量援引中国历史文化的有关知识、采撷古今成语典故、活用古语古词,还广泛运用人民口语、借喻人民生活习俗,从而使这些成果在形式上极具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实事求是”的表述正是如此。“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7]143然而,其出处则是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书中用以称赞汉景帝的儿子刘德的治学态度,说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将“实事求是”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并使之成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思想路线,这一概括极具中国特色。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阐述与发挥方面,《实践论》的副标题就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种表述直接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关系的命题, 来承载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命题。这不仅使中国的知行命题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提升,更是书写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篇章。在对唯物辩证法的阐述与发挥方面,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运用了“矛盾”“形而上学”“玄学”“相反相成”“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等中国人熟知的命题和概念, 把中国古老的辩证法思维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使唯物辩证法真正中国化。

五、关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一)抓住发展机遇期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善于抓住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要适时创造条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抓住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就是要及时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时代给予的便利、机遇、条件,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抓住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解答了时代提出的命题,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此外,必须要适时地创造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这包括坚持并完善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的工程”;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自觉性;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扫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思想障碍等。例如,有学者就提出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舆论保证[10]。

(二)强烈的中国化意识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也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定认识对象。党的领袖群体应具有强烈的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表现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强烈欲望和率先垂范上,也表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要展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解决时代课题上的前景与成效,不断激励广大理论工作者参与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来。此外,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认识对象。只有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定认识对象,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不同时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也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就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 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 对立起来, 没有出路。”[1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其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 又完全是中国的”[12]。

参考文献:

[1]王稼祥选集编辑组.王稼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41.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659.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9.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3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1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25.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9]逢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0.

[10]王钰鑫.论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24-28.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党的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3.

[1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5.

[责任编辑位雪燕]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点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