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谷晓红教授从胃肠积热论治小儿抽动症验案举隅

2015-03-17李晓菲甄建华刘铁钢谷晓红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肝风抽动症浙贝母

李晓菲,于 河*,甄建华,刘铁钢,谷晓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Tourette syndrome,TS)起病于儿童时期,是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复杂的精神神经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地、快速地、反复地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和(或)发声性抽动[1],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思维或其他行为异常等症状。 本病发病的季节性不明显,常易反复发作,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症状变化多端,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且以5~10 岁的患儿所占比例最大[2],男性多于女性。

中医学无小儿抽动症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与特征可归属瘛疯、筋惕肉瞤、抽搐、慢惊风、肝风、胞轮振跳、郁证及梅核气等病,其中用“慢惊风”、“肝风证”命名此病者最多。 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病主要是由先天禀赋不足、产伤、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因素引起,多认为病位主要在肝,同时与心、肺、脾、肾等脏关系密切,并且与风、火、痰、湿、毒等因素内扰有关,属虚实夹杂之证。 谷晓红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辨证治疗小儿抽动症的过程中,独辟蹊径,重视清小儿胃肠、肺胃之积热,佐以平肝,疗效颇佳,择其验案2 则报道如下。

1 验案举隅

1.1 验案1

张某某,男,10 岁。 初诊:2013年3月10日。 3岁时由于惊吓后出现频繁眨眼。曾予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效不显,易反复,春季尤甚。 刻下症见:眨眼频,烦躁易怒,易疲倦,纳可,嗜食肉类,眠欠安,多梦,大便不畅,舌红,苔厚,脉弦滑。 查体:咽充血,双颌下淋巴结肿大。诊断:抽动症。辨证:脾胃积热、扰动肝火证。治法:清胃消积、平肝熄风。处方:蒲公英10 g,瓜蒌仁10 g,白僵蚕15 g,钩藤15 g,地龙10 g,浙贝母8 g,苏子8 g,苏梗8 g,黄芩10 g,柴胡8 g,炒栀子10 g,菊花15 g,枳壳10 g,莱菔子10 g,赤芍10 g,生甘草3 g,焦槟榔10 g。10 剂。水煎服,日1 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3年3月27日。患儿眨眼次数显减,紧张时偶有皱眉。纳、眠可,二便调。效不更方,继服10 剂。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医宗金鉴》云:“食贵有节,乳贵有时。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喂养过程中,乳食不知自节,加之家长监管不当,则易导致患儿饮食不节,形成食积,食积日久蕴热于胃肠,形成胃肠积热,积热日久,扰动肝火,肝阳上亢,亢而生风,风阳上扰,则可见眨眼、皱眉等抽动症状;食积化火,上蒸于肺,出现咽红,颌下淋巴结肿大。 大便不畅、舌红、苔厚均为胃肠积热之象。 脉弦滑为胃肠积热扰动肝火所致。 故用蒲公英、炒栀子清泄胃肠之热;瓜蒌仁、莱菔子、枳壳消积行气,起“釜底抽薪”之用;柴胡、黄芩、赤芍、菊花疏肝泄热;钩藤、僵蚕、地龙凉肝熄风止痉;苏子、苏梗、生甘草清热解毒利咽;浙贝母化经络之痰,以助止痉,且能散结,以消淋巴结肿大。 10 剂后,频繁眨眼消失,大便通畅,阳明积热已消,热有出路,肝热无源,风象自熄。

1.2 验案2

池某某,女,10 岁。 初诊:2011年1月9日。 患儿既往有抽动症病史3年,曾予中药治疗1年余(具体不详),效不显。刻下症见:时有皱鼻、摇头,烦躁易怒、恶热,鼻衄,流浊涕,纳可,眠欠安,便干不畅,舌红,苔白厚,脉弦滑。 查体:咽红,颌下淋巴结肿大。诊断:抽动症(肺胃积热证)。 治法:清肺泻胃。 处方:蒲公英10 g,瓜蒌10 g,苏子8 g,苏梗8 g,辛夷(包煎)8 g,白芷8 g,忍冬藤20 g,苍耳子8 g,枳壳10 g,桔梗8 g,白芥子5 g,陈皮8 g,芦根15 g,白茅根15 g,鸡内金10 g,焦槟榔10 g,浙贝母8 g。6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饭后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1年1月23日。 症见:仍怕热、多汗,未见皱鼻、摇头,小便黄,大便可,舌红,苔薄黄,脉细弦。 查体:咽稍红。 处方:蒲公英10 g,忍冬藤20 g,辛夷(包煎)8 g,苏子8 g,苏梗8 g,苍耳子8 g,桔梗8 g,焦三仙各10 g,杏仁8 g,浙贝母8 g,枇杷叶10 g,瓜蒌仁10 g,鱼腥草15 g,芦根15 g,白茅根15 g,连翘10 g,僵蚕10 g。 12 剂。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与胃经于缺盆和喉咙经气相合。 肺与胃肠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清·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云:“盖肺中之热,悉由胃腑上熏,清肺而不先清胃,则热之来路不清,非釜底抽薪之道也。 患儿便干不畅,舌苔白厚,脉弦滑,属胃肠积热症状。 积热上熏于肺则见鼻衄,流浊涕,咽红、恶热。 肺胃积热日久淫及肝经,肝风内动,引发皱鼻、摇头、脉弦滑。 蒲公英、瓜蒌仁清泄胃肠积热。 鸡内金、焦槟榔、陈皮、枳壳助运中焦。 辛夷入肺、胃经,苍耳子入肺、肝经,二药均可祛风,通窍畅气机。 忍冬藤、桔梗、白茅根、浙贝母、白芷、杏仁、白芥子、苏子、苏梗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清肺胃积热,肝热不显,即可达熄风之目的。即“治病必求于本”。 二诊无皱鼻、摇头,但仍有热象:怕热、小便黄、苔薄黄。 加入连翘、鱼腥草、白僵蚕,祛热邪追击流寇。

2 讨论

谷教授依据多年临床经验, 认为小儿脾胃虚弱,乳食本不知自节,加之家长盲目溺爱,对儿童食用膨化食品、 油炸食品以及碳酸饮料等监管不力,日久终伤碍脾胃,使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调,停留胃肠,形成食积,食积日久蕴热于胃肠,形成胃肠积热,积热日久,扰动肝火,肝阳上亢,亢而生风,患者出现眨眼、皱眉、皱鼻、四肢抽搐等抽动症状。

张莹莹等[3]对105 例抽动症患儿饮食情况研究发现,48.6%的患儿存在过食肥甘、喜食肉类及各种零食等情况。 Muller-VahiKR 等[4]针对32 种不同食物对224 份抽动症患者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可乐、咖啡及红茶等含有咖啡因和茶素的兴奋性物质的饮料以及防腐剂、精制焦油、糖精等食品添加剂均与抽动症状的加重明显相关。 这些食品和成分往往存在于口感较好的快餐、 零食之中,小儿食用较多,中医认为日久可积食生热。 如《原机启微》中云:“辛香厚味多易生热助火”。 在临床可见胃脘灼热、口渴喜凉饮、口干、口臭、手足心热、身热恶热、易汗出、咽干或痛、消谷善饥或不欲饮食,睡眠不实、心烦易怒、多梦、夜磨牙、呓语,大便干、小便短黄、脉弦滑、滑数或洪大等胃肠积热证的表现。现代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体液免疫机制联系起来,称为“脑-肠轴”。 肠神经系统的反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又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称为“脑-肠互动”,以此维持胃肠道功能的协调。 外源性(景象、气味等)或内感性(情绪和思维)信息通过高级中枢传出的神经冲动,可以影响胃肠感觉、运动、分泌和炎症;相反,内脏效应(伤害感受等)又可影响中枢痛觉、情绪和行为。 因此,消化系统大部分疾病与脑肠轴的关系密切[5]。

谷教授主张平肝熄风必须详查邪热源头,如为胃肠积热引动肝风, 则需清泄胃肠积热以治本,平肝熄风以治标,其自拟消积熄风汤应用于小儿抽动症治疗,每获良效。 基本方为:蒲公英、莱菔子、瓜蒌、生白术、焦三仙、浙贝母、天麻、钩藤、菊花、白僵蚕、远志。 方证特点:胃肠积热为本,本证以肝风内动为标,治宜清热消积为主,兼以平肝熄风,健脾化痰。 诸药相合则力专效宏,使积除热散痰消则肝风自熄,经络通畅则诸症可愈。

此外,谷教授指出,胃肠积热除易引动肝风之外,也与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相关,胃肠积热患者易招致外邪,表里相引,终成肺与阳明同病之热证。可见咳嗽、鼻衄、鼻干、鼻渊、气喘等肺系病症。 胃肠积热蓄热外攻则出现痤疮; 热迫营分出现皮疹;阳明之热下移膀胱, 导致膀胱失约出现遗尿、小便不利等[6]。

南宋陈文中在《陈氏小儿病源方论》提出:“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谷教授尤其建议注重患儿饮食结构的调整、家庭教育和心理疏导,从患儿体质出发根据不同季节特点指导家长科学合理搭配饮食,并忌食油炸、膨化食品及碳酸饮料等不健康饮食。 并为家长讲授推拿保健知识、日常养生方法,以调养脾胃,加强体育运动等,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充分考虑顾护阳明胃肠功能状态, 临床治疗效果甚佳。 这也提示临床上在诊治小儿疾病时勿忘顾护阳明,而非见风熄风、见咳止咳,否则效必不显。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3-76.

[2]Kurlan R. Handbook of Tourette syndrome and related tic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M]. 2nded. New York:Maecel Dekker,2005:155-171.

[3]张莹莹,白晓玲,许 波,等.抽动障碍的中医病因学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16(4):251-252.

[4]Muller-Vahi KR,Buddensiek N,Geomelas M,et al.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ood and drink on ticsin Tourette syndrome [J].Actapaediatr,2008,97(4):442-446.

[5]张莉华,方步武.脑肠轴及其在胃肠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2):199-201.

[6]吕国凯,于 河,马家驹,等.107 例阳明内热证患者相关四诊信息分布调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7):1 380-1 381.

猜你喜欢

肝风抽动症浙贝母
O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uina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浙贝母花总生物碱微波提取工艺的优化
浙贝母花与宁海白枇杷花配伍的抗炎及抗菌作用
浙贝母花配伍宁海白枇杷花的止咳化痰作用
浙贝母超微粉、粗粉和饮片中3 种生物碱体外溶出度的比较
从痰、风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