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境之汉语口语新锐性表达研究

2015-03-17索燕华

关键词:网络时代话语语境

○索燕华

(华侨大学 文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网络语境之汉语口语新锐性表达研究

○索燕华

(华侨大学 文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变异与创新是网络语言的时代特征,网络上带有鲜明口语化色彩的新词新语被广大网民从虚拟空间移植到现实生活中,使汉语口语呈现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锐性表达: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的新样态、集合化走向个性化的新潮流、刻板化走向鲜活化的新风尚。汉语口语的新锐性表达是时代变革与大众心灵撞击的产物,是网络语境催生的一场新的语言革命,它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它丰富了汉语的语言世界,建构了一个以网络语言为核心的话语共同体,促进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合流,构筑了新媒体时代丰盈多元的语言文化景观。

网络语境;汉语口语;新锐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四媒体网络以势如破竹之势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它的出现无疑是我国传媒领域的一场变革,它打破了传媒以往的传受方式,实现了传受角色一体化,改变了传媒的生态景观,改变了社会的文化架构与人们的生存状态,我国因此而进入了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语境的牵引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语言作为人类思维与交流活动的承载者,同样出现了不小的变化。语言的重要形式之一——口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须臾不能离开的工具,口语最能体现说话者当时的情绪、意愿、心理、意趣等状态,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生气、发展最快的部分。进入网络时代后,汉语的口语表达与交流以其惊奇、新锐的姿态不断地翻新着、变化着,它带有时代烙印的鲜明特征,如一股清风吹来,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与追捧,成为必须予以关注的语言新现象。汉语口语新锐性表达的出现是网络时代大语境的直接产物,也是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显性见证,一方面,从汉语口语表达变化上可以窥见网络时代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掠影足音;另一方面,网络的异军突起与传播方式的革命给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新的口语表达景观。

一 新锐性表达的时代新景观

网络时代开启后,网络媒介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广大网民运用新奇独特的语言在网络空间自由随性地表达己见、抒发情感,呈现我言之我心的率真状态。随着网络影响力日臻强大,网络语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加深,特别是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网络的交流虽以输入文字的形式呈现,但网络的交互性使“网络语言包含非常多的口语成分”[1]31,“有着趋向于口语的强烈的倾向,有着记录和模拟口语的强烈的要求”[2],所以,网络语言在产生之时便带有鲜明的口语化特征。这些在网络上热度极高的网络语言迅速从“网上”走到“网下”,被广大网民从虚拟空间移植到现实空间中,与大众现实生活的交流形成同步对接,这就使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在网络时代新语境中发生了新奇明锐的变化,呈现出有别于传统语境的新特点,可谓当今网络语言的现实版,展现了网络新时代下独特的特质与风貌。

(一)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的语言新样态

网络媒体诞生之前,人们生存在传统媒体所打造的语境中,受传播渠道的制约,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圈子很小,思维方式较为封闭保守,由传媒向受众单向性传播方式,以及传播话语模式相对严整规范,影响着社会成员的口语表达亦呈现单调化一的态势。进入网络时代后,我国逐步形成了较为宽松、自由、开放的话语环境,网络媒介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受双方的界限,使传播内容与形态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新的社会生机带给广大网民全新的人生体验,激发了网民无穷的语言智慧与灵感,创造出生动活脱、新颖别致的网络语言新样态,汉语的口语表达也随之生发出多元化的图景。

网络语言新样态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出现了大量与时代发展内涵相契合的“词语模”。所谓词语模“是具有新造词语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框架”[3],在这一框架下,网络世界诞生了许多形象、新颖、逼真的反映当代社会现实和人们生活境况的庞大的词语群,这些词语也辐射到现实生活中,在人们口语交流中构成了新鲜明锐的表达。像“X族”——“蚁族、毕婚族、网购族、跳跳族、日光族、月光族、脱光族、啃老族、卧槽族”等,如“你简直就是一个月光族”;“XX控”——“大叔控、电脑控、技术控、萝莉控、微博控、女儿控”等,如“他是一位电脑控”;“裸X”——“裸婚、裸嫁、裸捐、裸考、裸妆”等,如“现在裸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拼X”——“拼房、拼客、拼车、拼购”等,如“我们拼车去旅游吧”;“史上最X”,如“史上最难就业季、史上最牛钉子户”等等。在词语模中,有些语素的意义内涵呈现出泛化倾向。如“晒XX”,晒的本义是指在阳光下曝干或取暖,现在则用来表示将自己的东西或事情拿出来展现、与他人分享,“晒女友、晒幸福、晒美食、晒工资、晒宝宝、晒蜜月”等充满新意的表达在口语中随处可见,如“他又在朋友圈晒幸福了”“大家都喜欢在微信上晒美食”;还有像“X哥/姐”,如“综艺一哥/姐、犀利哥、托举哥、忐忑哥、纠结哥、hold住姐”,这些“哥”和“姐”已经不只是一个亲属称谓了,而是强调在某方面有突出特征的人。

近年来,在网络上流行着一种以话语格式作为固定“模因”的表达方式,本文称之为“话语模”。根据表达的需要,随意变换“话语模”中的内容,以产生不同的新奇感,对这种表达方式人们乐此不疲。如话语模“XX不易,且行且珍惜”生成诸如“减肥不易,且行且珍惜”等;“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XX可好”生成“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与我共进晚餐可好”等。随着“话语模”的迅速传播和使用,便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流行语体,这种语体多用最初创造这一“话语模”的人的名字或事物来命名。如元芳体(小王认为我错怪了他,这事你怎么看呢)、淘宝体(亲,我们去逛街吧)、咆哮体(期末考试,老师不划重点的孩子伤不起啊,伤不起)、甄嬛体(这天气真真是极好的;臣妾做不到啊)、何以体(如果这个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那么其它的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将就)等。

在口语表达系统中,网络出现之前,人们对某一事物、某一现象的表达是比较单一的;进入网络时代后,人们创造了更多新奇多样的语言丰富了单一的表达。比如,在最常见的问候语中,“你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近年来除“你好”之外,出现了更多元的问候方式,如“hi/hello”“Hey,man”等;形容一个人可爱时,会用“卡哇伊”“萌萌哒”“小萝莉”“正太”等;用“李莫愁”“东方不败”表示大龄未婚的女性;用“我顶你”来表达“我支持你”;用“学霸、学渣、学沫”来描述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用“单身狗”“单身贵族”来表示“单身汉”等。这些多样化的表达改变了单一范式,打破了同一事物千篇一律的表达格局。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语言变异的新现象。首先,汉语口语表达中出现了语码混合现象,如“气氛有点down,大家high起来”“我是不是很fashion”“你怎么穿这种衣服,早都out了”“环境比较恶劣,希望大家要hold住”“来,摆个pose”“你很man耶”“XXxi,咱们去滑冰吧”。其次,为了追求“语言经济原则”,口语表达中又出现了大量的“语言超经济性变异”即缩略语,像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高富帅(高大、富有、帅气),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等等,这些缩略语在内容上较以前相比更加新奇多元。此外,网络媒介的开放性使某些地方方言词突破了地域限制,进入到大众口语交流中来,如“我今天贼开心”“你有什么事撒”等等。

从以上的列举中可看出,汉语口语表达在网络语境下出现了色彩纷呈的局面,这为当代汉语口语交流注入了新鲜血液,使汉语口语表达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二)集合化走向个性化的语言新潮流

语言的集合化是一个时代与社会集合化的外显。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意识形态讲求统一意志、统一思想,致使作为意识形态物质外观的语言也带有正统规整的集合化特点,且带组织化、精英化色彩的语言占社会主导地位,而民间大众语言则缺少传播路径。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这一开放、自由的传播媒介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释放话语权的场域,广大网民个体个性化的声音有了展现的窗口,他们的“人情人性”在这里得到了“丰沛的表露”,为此,以广大草根为主体所创造的富有时代新潮流的社会热词不断涌现,它以新锐别样的特征吸引着众生,它打破了长久以来“社会热词多由执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方权力所打造”[4]的格局,使汉语口语表达呈现出浓重的民间个性化色彩。

年轻人无疑是个性语言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年轻人喜欢标新立异,崇尚个性化事物,刻意疏离传统和权威,热衷于用别样语言表达独特思想,彰显与众不同。如用“你真是个土豪”来代替“你真有钱”;用“玩转社会”来代替“掌控社会”;用“酷”来代替“潇洒”;用“炫”来表达亮丽精彩;用“帅”来代替“英俊”;用“花痴”来代表对异性的迷恋喜爱;用“劈腿”来形容感情出轨;用“屌丝”来自嘲身份卑微、生活平庸;用“囧”来表达郁闷、悲伤与无奈;用“雷人”表达出人意料、令人震惊;用“我先闪了”来表示“我先走了”;用“冒个泡”表示某人出现一下;用“朋友,你是从火星来的吗”来调侃某人的落伍等等;与此类似的还有“他遭人吐槽了” “他在卖萌”“感觉自己萌萌哒”“我粉你”“飘过” “你真拉风”“他属于闷骚型”“他是型男”“地球人都知道,你也太穿越了吧”等等。在现代社会交际中,还存在着一种模仿女孩儿童的说话语气,“多用重音叠字(糖糖、包包)、方音口语词(酱紫、虾米),以及变语气词(捏、鸟)等”[5]89的“蜜糖体”,这一语言表达现象“如实地反映出现实交际中童稚化和雌性化的风格特点”[5]89,给人以可爱亲切之感,在众多的口语表达中独树一帜。

这些独特时尚、带有个性化色彩的口语表达不断地在社会上特别是青年人中发酵、流行,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口语表达的一种潮流。

(三)刻板化走向鲜活化的语言新风尚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文轻语,这导致了汉语口语的表达也带有一种书面化的特征,即较为规范、刻板与理性,让人听起来有一种文绉绉的感觉,缺乏感性,缺少一种生动与鲜活,甚至某些表达带着化石化的特点。网络时代到来后,网络媒介的交互开放性,改变了受众的原始身份,使其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传受二元统一于一身的王者身份,身份的转变极大地释放了广大民众的语言创造力,他们摒弃僵化与刻板模式,自由自在地在语言世界里遨游、驰骋,创造出大量与时代相契合的生动鲜活的语言。

生动鲜活的语言不仅给人带来了新奇感,更对人的心理感受与精神状态产生了影响。比如,自一出现人气就迅速飙升的“给力”一词,表达带劲、精彩、棒,也表示超乎寻常等多种意思,该词充满动感的表达效果使其使用频率非常之高,显示了人们对这一新词的喜爱与追捧,如“你太给力了”“这网速,真给力啊”等。近来,社会上又风靡起“颜值”一词,它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貌的,一个“值”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漂亮的程度,如“她的颜值简直爆表了”。用“爆棚”来表现有轰动的效果;用“节操碎一地”戏谑地表现出一个人没有节操,失去原则;用“躺着也中枪”传神地表现出无辜被别人言语所攻击后内心的无奈;用“这太坑爹了”表示与本人意愿出入很大所发出的感叹。鲜活生动的词语还有许多,如“山寨、草根、正能量、宰、激活、菜鸟、刷脸、养眼、秀、蜗居、楼歪歪、楼脆脆、穷游、房奴、啃老族”等,这些词语在口语表达中经常出现,如 “你就是一个山寨版的刘德华”“我就是个草根”“这部电影充满了正能量”“等你发工资了,我要好好宰你一顿”“他们又在秀恩爱了”“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啃老族”等等,这些充满形象感的话语带有强烈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让人一听便在脑海中勾画出画面,可谓一词一景,十分形象鲜活。

长期以来我国的政治话语具有更为明显的刻板化特征,政治话语往往用词谨慎,语言笼统枯燥,缺乏质感,形成了一种“官话”模式,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进入网络时代后,随着大众语言不断更新、变化,政治话语也开始冲破“官话”模式的禁锢,贴近时代,与时俱进,积极使用当今时代的流行语来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呈现出生动鲜活的特征,语言风格也趋于“短时新”。比如,习近平在2013年视察武汉市民之家与市民郭婷婷握手时说“美女,你好”,一改往日领导人打招呼时常用的“同志,你好”。习近平还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说:“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的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其中 “蛮拼的”“点赞”两个词均出自2014年十大网络热词,这一非常接地气的表达使政治话语带有了时尚新潮的味道,呈现出十分新颖鲜活的风格特征,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共鸣。2014年,李克强在湖南省考察时称“要让‘高大上’的中国装备享誉全球”,同样来自于网络的“高大上”,是广大民众在口语表达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缩略语。2015年,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有权不可任性”是网络流行语“有钱就是任性”的一个翻新,自一出现就在社会上赢得了好评与追随。2014年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回答记者关于周永康传闻的问题时最后说的一句:“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的。”一句网络话语“你懂的”的使用引起了现场记者的会心一笑,成为蕴含政治智慧的经典回答。这些新锐语言渗入到刻板的政治话语中,给政治口语表达带来了鲜活气息,令人耳目一新,为当下政治话语平添了一抹动人的色彩。

二 新异语言景观生成动因

网络语境下,汉语口语的新锐表达构筑了新鲜奇崛的语言奇观,犹如打开一扇智慧之窗,让人们领略了扑面而来的神奇语言风景,体验了语言跳动的无穷魅力。然而,这种多姿多彩的语言变化格局并非凭空而来,它是与这个多变的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心理需求密不可分的。

(一)时代更迭与社会突变是新锐性表达凸起的外在动因

语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瞬息万变的产物,语言的变化必然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联。网络时代,技术的不断革新、社会的飞速发展、新事物的层出不穷都需要我们用新的词汇、新的话语、新的表达方式来呈现。正可谓,有需求才会有变化、才会有发展。从新词新语产生的途径来看,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往往会衍生出一系列的词语,催生出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比如,网络诞生后以“网”作为语素的词语“网民、网购、网游、网银、网恋、网捐、网奴、网络炒作、网络红人、网上超市”与“淘宝”效应下产生的新词汇“秒杀、团购、亲、包邮、差评”等在我们的口语表达中不知何时便新奇地出现了。这些新词汇随着使用人数与频率的增多,其使用范围不断膨胀,已经成为口语交流中的常用词语。

“网络是当代生活的一面镜子,网络‘带来’和‘引发’的种种问题,烛照出的都是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1]2,新词汇的产生与使用正是这种社会问题在语言上的投影。在当今经济压力横生的年代,房子、车子、孩子是现代人生活的三大主要压力,许多人一生都在为这三样东西而努力,于是,反映这一社会现状的“房奴”“车奴”“孩奴”就应运而生了。表现低收入聚居群体的“蚁族”,表现大龄未婚的“剩男”“剩女”,表现快餐式爱情婚姻的“闪婚”“闪离”,描述现在社会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伪娘”“女汉子”,表现人们更换工作的“跳槽”等等,都是对社会现状最真切的写照,还有蜗居、愤青、毕婚族、裸婚、山寨、打假、炫富、仇富、坑爹、网络诈骗等大量新词都辐射出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

“任何新的思维样式、新的时代精神都需要一种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状态相对应的新的语言形态”[1]1。传统语境之下,人们思维相对封闭,社会约束相对较多,与之相应的语言表达较为严谨含蓄。而在网络语境下,开放的社会所孕育的开放思维滋生了新的语言表达形态。比如,以往的招呼语“同志”现在更多用“美女,帅哥”来表达,反映了当今社会思想的自由开放、对美与时尚的追求以及善意赞美他人的时代氛围。再比如,“亲”在过去只用于亲密的人之间,而现在俨然成为时下流行的一种招呼语,“亲,去干吗”“亲们,咱们去吃饭吧”,折射出人们刻意缩短与拉近彼此间距离的愿望。

口语表达是时代的名片,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为汉语口语的变迁提供了土壤与契机,而人们创造的与时代特征相符合的语言表达形式,也充分展示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风尚。

(二)大众的精神解放与心理诉求是新锐性表达迸发的内在动力

传统媒体语境下,没有一个平台可供人发泄自己的情绪并引起他人的情感共鸣,而网络媒介的诞生恰好为大众提供了可以肆意表达和宣泄情感的窗口。匿名制发帖方式让人敢于向公众敞开内心,表露诉求,追求“但随我心”;互动跟帖形式又很容易让大众找到心灵的共鸣。长期压抑与束缚,使大众想“在调侃中解构权威,解构传统,体验一种颠覆一切的快感”[1]13,于是大众在心理与精神层面的呼声与诉求在网络上不断发酵,与心理诉求相对应的新奇语言便顺势迸发出来。比如,展现当今独在异乡打拼奋斗的人孤独内心的“北漂”与“南漂”;展现人人都想要追随美丽外表的“外貌协会”与“美容瘦身”;表现大众对喜欢人的崇拜的“男神”与“女神”;调侃现代社会压力大的“压力山大”;渴望体验别样人生、享受和现实不一样的生活的“虚拟人生”“虚拟婚姻”等等。还有,“炫富、仇富、拼爹、经济适用男、偶像、卖萌、高富帅、白富美”等都体现出人们不同的心灵感受与心理诉求。在展现心理诉求时,大众习惯用风格迥异的语言表达内心状态,如用“神马都是浮云”“天空飘过五个字,那都不算事儿”来劝慰自己和别人;用“纠结”表达内心郁闷、不知如何是好;用“晕”表达稀里糊涂、意想不到、难以理解和接受等多种情感;用“羡慕嫉妒恨”夸张地表现对某人某事羡慕而产生程度递增的情绪变化;用“恶搞”来表现恶意讽刺嘲弄某人某事、颠覆严肃与神圣的心态;用“抓狂”表示对某件事愤怒到极点、但又无处发泄快要发疯的状态等等。这些展示心理状态的语词不断地出现并受到追捧,正是当下人们寻求释放压力、实现心灵诉求的原因所在。

此外,网络时代下,“我们每个个体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景观,每个人都有观看和被观看的需求”[6]。无论基于“看者”还是“被看者”的心态,社会大众都迫切地需要改变自己原本陈腐老套的语言。一方面,基于“被看”的心理,大众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许,正如曼纽尔·卡斯特认为的那样“人们一直在网络社会中追寻着一种原初认同,一种构造了他者的认同”[7],为此人们极力求新、求异、求变,用新颖独特的语言来吸引大众的关注,从中获得一定的社会归属感与认同感;另一方面,基于“看者”的心态,每个个体都希望自己能融入到时代的环境与氛围中,跟社会群体成员保持一致的语言行为,这就产生了一种“从众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广大民众在口语表达时积极使用当下网络流行语,彰显自己在语言上的不落伍,这也是当下口语表达新形式在社会上火爆与流行的原因之一。

三 新兴语言流播带来的影响

汉语口语表达在网络时代的大语境下呈现出新锐灵动的变化,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充满时代生活气息的新兴语言打造了一个新鲜别样的语言新世界,它以曝光率高与众人喜爱的强劲势头在社会群体中广泛流行与传播,无论对语言本身、还是对社会结构与文化组合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新兴语言表达带来的正面影响

首先,丰富了汉语的语言世界。与时代相吻合的新的口语表达形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口语表达模式,冲破了传统语法的规范,使汉语在语义、语用上都有了新的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一方面,催生了大量新语素、新词汇,使汉语的词汇量得到迅速扩增。特别是近些年来,新词新语每年都以上千计的数量在增长,这些新词新语是在当今时代的社会土壤里酝酿滋生出来的,带有鲜明的当下时代的特征,因而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表征。另一方面,语言的表达形式更加多元多样,如大量词语模、话语模、语码混合、语义泛化、缩略语、方言词等形式的出现、使用与流行,丰富了汉语的构造方式和表达手段,为汉语增添了新颖、明锐、时尚的风格特色,妆点了原本枯燥单调的口语表达,使汉语言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活跃景象。

其次,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话语共同体。在网络时代语境下,汉语口语的新锐性表达催生出一个带有网络语言特征的话语共同体的诞生。所谓话语共同体是“一个由具有共同体目标、共同的相互交流机制、独有的体裁和专用词汇构成的团体”[8]59。在网络语境中,这一团体主要以青年人为主体,他们有着共同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不再是马尔库塞眼中“被单向度的人”,不喜欢现实中平淡无奇、循规蹈矩的生活,不愿被捆绑在中规中矩的语言牢笼中,他们崇尚个性自由,力图打破权威,突破语言秩序,寻求用特立独行的语言建立一个新的话语体系,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与态度。正如哈贝马斯所认为的,生活世界是通过语言组织起来的,这个群体在这个世界里“能在由语言表达的文化同一性意义上实现自我认同”[8]126。这一言语共同体的成员正是通过语言凝聚在一起,他们用率真幽默、调侃谐趣,甚至是怪异和只有他们自己才懂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看法主张,交流彼此的心灵感受。共同的理念追求、心灵的相通契合使他们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话语共同体王国,像“灌水、刷屏、吐槽、屌丝、蛋白质、打酱油、碉堡了”等,如果你不是这一话语共同体的成员,你就不会懂得这些词语所指的意义,若想知其意,你就必须了解这一共同体的话语体系,走进他们的语言世界,成为这一共同体的成员。

再次,促进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合流。网络时代以前,媒介的主宰者主要为主流媒体,社会上流传的文化也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因缺少传播的渠道而未得到重视。网络媒介的诞生为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契机,“网络革命促使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汇流,在精英文化普及大众的同时,大众文化以无孔不入之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1]10。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冲破了精英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弥尔顿倡导的“观点的自由市场”变为现实。网络上新锐多彩的语言是大众文化得以彰显的最好见证,这些新词新语多为民间大众所创造,它以大众意识、大众情怀打破了权威语言的垄断地位,为新鲜明锐贴近生活的大众文化赢得了一席之地。现实中,口语表达的不断翻新呼应可谓大众文化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传播的一种势能彰显,民间高手们以才华横溢、神奇无比的智慧不断地制造着新奇的语言,拨动着人们语言神经的“兴奋点”,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共同咀嚼与分享大众文化带给我们的快感。可以说,在新媒体语境下,大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与精英文化平分秋色、共生共存,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大众文化借鉴精英文化的精髓,精英文化也吸收大众文化的鲜活,相互的尊重与吸引促成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时代融合与交流,构成了新媒体时代丰盈多元的文化景观。

(二)不规范与骂詈语言的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培根认为,“人类统治着自己的话语,甚至较好地限制了它……但在某种程度上,话语就像鞑靼人的弓箭一样反作用于我们的理解,甚至也许使我们困惑或是走入误区。”[9]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口语表达的新变在带给我们一个精彩纷呈的语言世界之余,也带来了些许的负面影响。

首先,语音语义的误读误解破坏了汉语系统,妨碍了青少年规范汉语体系的形成。在语音上,有些人一味地扮小装嫩、矫情做作,显示出一种幼稚化、童稚化的特点。比如,一些谐音词的应用,不说“我们”却说“偶们”,不说“非常”而说“灰常”,不说“同学”而说“童鞋”,不说“这个”而说“介个”,不说“没有”而说“木有”,不说“怎么了”而说“肿么了”等等,对语音的故意误读破坏了汉语的音准与音韵美感。在语义上,在青年群体里,流行着一种语义别解的现象,他们标新立异,违背常规,寻求意义的再造带来的刺激,把原有的词语含义拆解开来重组词义,如“可爱”变成“可怜没人爱”的意思,“爱心”变成“爱钱又没良心”,“神童”变成“神经病儿童”,“贤惠”变成“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等等,这些词义的新解虽属有趣的调侃但扰乱了汉语词义的原有所指,若长期使用下去,会造成语义的偏离。对语音和词义的过度曲解无形中增加了理解负担,使普通民众与使用这些别样语言的话语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了网络时代下的数字鸿沟,一定程度上无法保证交际目的的顺利实现。

法国心理学家拉康指出“人类语言的学习是新的更深一轮异化的开始”[10]。对于尚在语言学习阶段的青少年来说,由于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对语言的规范与否辨识度较低,因此,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容易走入误区。广大青少年又是网络大军的生力军,处在接近时尚语言的最前端,他们追求个性,喜欢新鲜、乐于猎奇,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这一群体中的传播速度极为迅速,不规范的口语表达极易在青少年中使用和流行,影响他们对语言的判断,妨碍他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及规范语言体系的形成,这一问题应引起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其次,生活中粗俗谩骂语言的使用污染了语言环境。网络的虚拟性、游戏性及戏谑化[11]助长了骂詈语的产生,使骂詈语在网络上恣意丛生,而随着网络的传播这些新潮的骂詈语也随之融入到人们的口语表达中,人们常用此来攻击和嘲讽他人,或宣泄自己的不满、表达内心的负面情绪。如:用“脑残”和“脑弱”来讽刺他人的智商,用“2B”和“傻逼”来侮辱对方的人格,用“装逼”来表示某人比较虚伪、不真实,用“绿茶婊”来表示外表清纯、心机重的女人,用“你妹的”来发泄内心不满情绪等等。早在上个世纪,鲁迅先生就对中国人的国骂问题给予过深刻批判。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国人的粗俗谩骂语言依然存在,这有碍于中华民族自我涵养与整体素养的提升,更不利于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当代中国的构建,为此,应给予有效遏制与积极引导。

结 语

汉语口语表达在网络时代语境下呈现出色彩纷呈、新颖独到的景观,汉语口语表达的新变是时代变革、社会发展与人们心灵撞击的产物,是网络时代催生的一场语言革命。“网络将文化从‘诸神的狂欢’变为‘众人的狂欢’,从‘精英的独白’变成‘万人的合唱’”[12],而汉语口语表达的新变无疑是“众人狂欢”与“万人合唱”的结果,它使精英群体走下神坛融入大众的语言行列中,促使“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过渡转变,它是广大民众、新新人类在宽松开放的社会大语境下其聪明才智、首创精神、燃烧激情的自由迸发,它点缀了我们的生活、抚慰了我们的心灵、愉悦了我们的情感、化解了我们的重压,它促进了汉语口语表达的时代发展,使汉语口语表达进入一个历史的新阶段。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汉语口语表达仍会不断地变革与发展。作为新时代语境下的每一个成员,都需积极地顺应与拥抱语言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弘扬与使用赋有时代特色、鲜活生动、传播正能量的新的语言,自觉摒弃和淘汰低俗矫情、恶意渲染、传递负能量的糟粕语言,使祖国的语言在时代大潮的涌动下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 申小龙.中国网络言说的新语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

[2]江 南,庄 园.网络语言规范与建设构想[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3]李宇明.语法研究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

[4]邹 军.从网络象征符到社会象征系统:解构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J].现代传播,2013(9).

[5]吉益民.网络变异语言现象的认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

[8]严 明.话语共同体理论建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9]Bacon,F.De dignitate et augmentis scientiarum[M].The Works of Francis Bacon,Vol IV.London:C.Baldwin Printer,1826:141.

[10]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镜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07-208.

[11]王桂亭.无思之谐:网络视频短片的戏谑化探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1-126.

[12]陆 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84.

【责任编辑 程彩霞】

Research on the Cutting-edge Oral Chinese in Network Context

SUO Yan-hua

(College of Humanities, Huaqiao Univ., Quanzhou, 362021, China)

Variations and innovation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of oral Chinese are used from virtual space to real life, which shows a rich flavor of the times of the cutting-edge expression:from simplification to diversification;from popularization to personalization;from stereotyping to living. The cutting-edge expression in oral Chinese is not only the impact product of the era of change and the public mind but also the new language revolution which are created by network context. It is like a breeze to enrich the language world, construct the discourse community with the network language as the core, promote the convergence of elite culture and mass culture, and build the colorful language landscape in new the media age.

network context; oral Chinese; cutting-edge

2015-09-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XW004)

索燕华(1964-),女,山东东平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与语言传播艺术。

H034

A

1006-1398(2015)06-0142-08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话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网络时代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