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 朦胧 含蓄——浅析戴望舒《雨巷》诗歌别样的“三美”
2015-03-17施春红
【文学·语言研究】
悠扬朦胧含蓄——浅析戴望舒《雨巷》诗歌别样的“三美”
施春红
(宿迁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宿迁223800)
摘要:《雨巷》作为戴望舒的成名作,从诗歌的“外形”来看,具有极强的音乐性、极美的旋律感,正因如此,叶圣陶先生曾称许戴望舒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其实,这首诗除了音乐美之外,它的意境、情感也很美。而旋律的悠扬、意境的朦胧、情感的含蓄恰恰体现了戴望舒《雨巷》诗歌的别样的“三美”。
关键词:《雨巷》; 悠扬旋律;朦胧意境;含蓄情感
收稿日期:2015-05-24
作者简介:施春红(1977-),女,江苏宿迁人,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教学、外国文学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25文献标识码:A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因其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为《雨巷》而被称为“雨巷诗人”。同时,《雨巷》的发表标志着作为现代派诗歌代表作家之一的戴望舒也继承了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这首诗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有力推荐,也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雨巷》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又有对闻一多提出的新诗“三美”之音乐美的追求。本文主要另辟蹊径,分析其别样的“三美”。
一、悠扬的旋律美
《雨巷》这首诗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音乐性强,全诗从头到尾形成了一种流畅、舒缓的节奏和回荡着的旋律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而形成的。
1.诗歌韵脚有规律的反复
全诗共七节,每节均是六行,虽然每行的字数不同,句子长短不一,但总的来说每节的重复及押韵是有规律的。全诗押ang韵,且一韵到底,虽然不是每行都押韵,但是每节都押韵两到三次,其中有些字词还在行末的韵脚中多次出现,比如:“雨巷”出现三次、 “姑娘”出现两次、 “芬芳”出现两次、 “惆怅” 出现两次、 “眼光” 出现两次等,这种韵脚的重复使用,使整首诗听起来更加悠扬动听;而同一音响的前后呼应,也使得诗歌的音乐效果明显增强。[1]
2.重叠句子、重复的词语的妙用
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第一节和第七节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的“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及“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节中的“她静默地远了,远了”;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些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既可以看作诗歌内在情感的表达,同时又可以说是诗歌乐感的回环反复,使全诗产生强烈的音乐感,形成了一种舒缓悠扬的节奏,进而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3.首尾呼应,回环往复等手法的运用
该诗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将首节中的“逢着”改成了“飘过”,这种语音和内容上的大量重复,不仅增强了全诗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同时还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除此之外,此首诗的停顿也较为分明,诗句停顿次数也大致相同。总的来说,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诗行与诗行间的停顿稍微拉长,而节与节之间的停顿稍显更长。同时,作者为了凸显单字顿所达到的舒缓、强化的音乐效果,有意把单字顿基本都放在诗的首行。这样,就使得整首诗读起来节奏流利,朗朗上口。正是因为押韵、复沓等手法的运用,才让全诗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因此叶圣陶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朦胧的意境美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境的营造,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意象的合力铺就。一般来说,诗歌通常都是都过其意象来传情达意的,所谓意象是指饱含了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我国诗歌发展过程中,很多意象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比喻义或象征义,了解并熟悉这些传统的意象的内涵,有助于快速领悟诗歌的主旨情感。在这首诗中,戴望舒创造了雨巷、篱墙、油纸伞、丁香花、姑娘和“我”几个重要的意象。而每个意象既有各自的不同点,同时又有其共同点。
雨巷这个意象作为文章的标题出现,同时在作品中也出现4次,作品中用“悠长”“寂寥”来修饰雨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所描绘的这幅江南小镇“雨巷”图景是空寂、沉闷的。加之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童年及少年时期(小学、中学)的求学之路就是从这悠长寂寥、青砖灰瓦的长长的又略显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上经过,童年的记忆总是最美好的。长大后的作者在下着蒙蒙细雨的天气,再次走进这样的小巷,依然是感到寂静、幽深,像是唱着雨的哀曲。这样的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意境朦胧而凄美。
油纸伞在文中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美的点缀而出现,更是梅雨时节经常出现在江南小镇的一件非常真实的雨具,但是诗人并没有花费大量的笔墨对它展开具体的描写,仅是用一个动词“撑”3次写到而已,但这也足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首先,中国油纸伞的制作历史悠久,文中采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意象,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的特点。其次,油纸伞的出现场合都比较美: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会有油纸伞、白娘子初遇许仙的传说中会有油纸伞、新人的婚礼上会有油纸伞、优美的舞蹈中会有油纸伞、旅游时的游客纪念品处会有油纸伞,所以油纸伞本身除了作为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还是很多美好场合都会用到的一个道具,这样就使得油纸伞又具有了神秘而美好的特点。最后,文中油纸伞既是出现在暮春时节的一个下着蒙蒙细雨的天气,又是在江南狭窄、阴暗、悠长的小巷中,作者所描写的孤独撑伞、任凭细雨打伞的形象就形成了一种冷漠、凄清氛围。
丁香这一意象在本诗中多次出现,且作者是用这个意象来形容姑娘的,如“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作者之所以选用丁香这一意象来形容美丽而又忧愁的姑娘,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丁香花的颜色来看,主要是白色或淡紫色,而这两种颜色都属于“素色”,颜色都不轻佻,因此丁香就变成了美丽、高洁的象征,由此也就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二是从丁香花开的季节来看,主要集中在暮春时节,且尚未开放时的花的形状像结,因此,丁香也就变成了愁怨、易逝的象征。人们看到丁香花开,也就意味着春天快要过去了,花落也是伴随着人们的愁与忧,从这一点来看,惜春、伤春的人们说丁香是“愁品”一点也不为过。其实,把丁香作为意象写进作品的还远远不止戴望舒一个。比如:李璟《浣溪沙》中“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和李商隐《代赠》中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也都传达了同样的象征意义。
总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因为清新淡雅、纤小文弱,所以也就成了美丽、高洁、愁怨、易逝的象征,而用丁香来形容的姑娘不仅是淡雅美丽的,同时还是忧郁凄婉的。丁香花虽然很美,但是花期不长容易凋谢;丁香姑娘虽然动人,但是停留时间不长即消失离去,所以淋着蒙蒙细雨的丁香及其姑娘更具有一种愁怨的凄美感。[2]
篱墙也是本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虽然作者着墨不多,但从“颓圮”一词就可以看出这凋零的、破败的篱墙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感觉。
除此之外,本诗还有“我”和姑娘这两个形象。“我”是独自彷徨,而姑娘也是哀怨、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地出现,静默地走近,凄婉、迷茫地飘过以至于最后消失。
全诗描写的这6个意象,其中雨巷和篱墙可以说是作为“我”和姑娘活动的背景而出现的,丁香花和油纸伞是作为道具点缀而出现的。诗中除了以上分析的6个意象,其他的字、词、句基本都是用来表达情绪、表示动作、呈现物态的。这些字、词、句和6个意象让整首诗的调子都是比较低沉而压抑、朦胧而凄美的,这也就构成了全诗迷离缥缈的超然意境,充分体现了该诗作意境的朦胧美。
三、含蓄的情感美
1.实写:纯粹的爱情诗
通常来说,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往往都是因为心灵的触动才激发了创作的冲动,所以作品中都熔铸了作者的主观情感。《雨巷》这首诗从表面来看,给我们描写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我”在一个凄婉而又伤感的暮春时节,撑一把油纸伞,独自在阴暗而悠长的巷子里行着。天上下着蒙蒙细雨,“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期待着能在这雨巷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奇迹竟然发生了,丁香姑娘竟然真的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身上穿着淡紫色的长裙,手里撑着一把油纸伞,她的突然出现,让“我”欣喜万分,可是当她静默地走近时,“我”只看到她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还没来得及问候,她就“像梦中飘过”悄悄地消失了: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甚至连那瞬间感受到的她的美丽与忧郁、哀怨与凄婉的眼光也没留住,“我”再次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这首诗写于1927年。事实上,作者的初恋恰恰也在1927年,那时候的他对自己同学的妹妹施绛年非常着迷,然而作者的初恋却由于种种原因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戴望舒十分痛苦。心情极度苦闷时寻求爱的寄托,这也是人之常情,而诗人的气质也决定着有这种可能。从全诗看来,“我”和丁香姑娘两个人的交会只在那一刹那,可是“我”却很想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因此也就出现了丁香姑娘虽然消失但“我”还在意念着她,怀想着她的情景。
所以,在这里可以将丁香姑娘理解为“我”理想中的恋人形象,是实指。“雨巷”则是“我” 人生际遇上的低谷的象征,“我”作为一个失恋者在失恋后仍苦苦追寻自己的爱情。从这点来看,可以将这首诗看成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整首诗也就可以理解为是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爱情苦苦追寻的心路历程。
2.虚写: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艺术贵在含蓄,文章也同样具有这个艺术法则。含蓄的表达使得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主题更加深远,往往令人回味无穷。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作为诗歌来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它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主题。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恰逢大革命失败,很多革命者遭到了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全国上下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之前积极追求进步的有志青年,面对时局的动荡不安,一下子从“呐喊”进入到“彷徨”阶段,其中有一部分人因为找不到出路,又看不到希望而陷于痛苦、迷惘、彷徨之中,他们既不甘心消沉,却又只能等待,而《雨巷》写在这时,就完全可以看作是这一部分追求进步的有志青年的心境反映。
《雨巷》开头首先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小镇的图景:悠长寂寥的雨巷、阴暗潮湿的大青石板路、撑着油纸伞的孤独的“我”,构成了一个具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同时这也是作者为本诗营造的一个外在的意象空间,抒发了作者失望感伤而又痛苦迷惘的情绪。而作品中“昙花一现”的丁香姑娘,表情是愁怨的,颜色是淡雅的,气味是芬芳的,心情是忧愁的,脚步是飘过的,眼光是太息的,身影是孤单的,而这些则是作者内在情绪意象的象征。外在的意象空间和内在的情绪意象相结合,既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又表现了追求过程中的孤独与艰辛。
戴望舒创作《雨巷》时刚刚二十出头,因为他和同学施蛰存、杜衡、刘呐鸥一起积极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而被捕。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戴望舒因为曾经参加革命活动暴露了自己的身份,所以这个时候的他不得不暂时避居在松江的友人家中,孤独、苦闷、迷惘的戴望舒一边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一边又充满着朦胧的希望。这个时期,他所写的以《雨巷》为代表的系列诗篇都蕴含了浓浓的感伤色彩、充满了浓重的失落情绪,流露出以他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对大革命失败的绝望与无助。但内心深处,他又对革命前途充满憧憬,这正是当时一大批进步青年矛盾心理的体现。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再去看作品中默默无言的、“像梦一般的”飘忽不定的丁香姑娘就成了“我”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的象征。丁香姑娘似乎与“我”擦肩而过,“我”不知她从何而来,也不知她要到何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独自彷徨在悠长、寂寥雨巷里的“我”虽然非常希望逢着她,而她却“像梦中飘过”,给“我”平添了许多伤感和失落。追求人生理想,却不能如愿。这恰恰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心态的真实写照。
如此看来,诗中所写的丁香姑娘既可以理解为是“我”对理想中的恋人的苦苦追寻,也可以看作是“我”作为当时社会中的有志青年的代表对人生理想及其信念的热烈追求,是虚指;雨巷也就成了当时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这就是本诗的第三美——含蓄的情感美。[3]
美是形式多样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孟子的气势磅礴是一种美,李白的豪放飘逸是一种美,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一种美,苏东坡的隐逸旷达是一种美,李清照的清俊疏朗是一种美,同样,戴望舒的清丽幽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体现出了一种别样的美,而作者用这种美又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作品中的“我”在寂寥而又悠长的雨巷中“彷徨”着,非常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我”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4]但这个哀怨、彷徨、美丽的丁香姑娘很快又消失了, 而“我”仍旧彷徨在这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表现了“我”在理想幻灭后的空虚与痛苦。整首诗可以说是作者当时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作者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看到了却又很快失去了,只能再次苦苦追寻。《雨巷》这首诗是很美,其实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种美,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作者一直没放弃希望、放弃追求,尽管作者在追寻的过程中有痛苦、忧伤和惆怅,但在他的身上依然体现着一种略带着一丝幽怨的、苦苦追梦的执着美。而这些又正是对当时的黑暗现实有所不满一时却又找不到很好出路的有志青年的共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表露,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失望与希望、幻灭和追求交织在一起的情感,这种希望与追求占据主导思想的精神却让人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别样的美。
参考文献:
[1]吴汉德,钱旭初.大学语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241-242.
[2]孙淑芹.《雨巷》艺术特色的层面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61-62.
[3]刘寒辉.论含蓄美与朦胧美[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1):98.
[4]孙玉石.戴望舒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36.
Melodious,HazyandImplicit
——TheDistinctive“ThreeBeauties”ofDaiWangshu’sPoemThe Rainy Lane
SHI Chunhong
(Suqian Radio & TV University, Suqian, Jiangsu 223800,China)
Abstract:Dai Wangshu’s famous poemTheRainyLane, from its poetic form, has a strong character of music and a beautiful sense of melody. For this reason, Ye Shengtao had approved that Dai Wangshu opened a new era for the new poetic syllable. In fact, its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emotion is also beautiful in addition to the beauty of music. The melodious rhythm, hazy mood, implicit emotion precisely reflects the distinctive “three beauties” of Dai Wangshu’s poemTheRainyLane.
Key words:TheRainyLane; Melodious rhythm; hazy mood; implicit e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