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以文化遗产为载体
2015-03-17刘杰
刘杰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外语学院, 浙江 宁波 316000)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以文化遗产为载体
刘杰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外语学院, 浙江 宁波 31600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根基,对加强社会价值整合有重要作用。作为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在养成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从文化遗产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以文化遗产为依托,努力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技能、情怀的认知与体验,以期达到推动大学生深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遗产;大学生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根基和内在精神,对引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加强社会价值整合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大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关系到其成长、成才,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落实,并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当前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还存在着诸如: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信息时代主体信仰的消解、教育系统内部动力不足等问题,致使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成效不大[1]。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与立足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传统文化对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作用。2014 年2 月24 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专门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2]。所以,促进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应从传统文化教育入手。本文认为可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与载体,以形象生动的文化遗产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转化为个体道德,只有进入个体的思想、情感、意志和实际行为过程中,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我国文化遗产体系的形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演进、累积的重要标志。其中关于遗产选择和确定中的既定价值,包括理念、信仰、认同和习惯等,都是不同时期文化选择的重要见证[3]。所以,作为大学生可感知、接触,乃至实践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形式,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累积演进的重要载体,是涵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托。
二、以文化遗产为依托,创新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识
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规定,目前遗产的类型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文化双遗产、文化景观遗产4类。其中文化遗产又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尽管这些遗产在范围上互有交叉,但由此而构成的遗产网络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体现。从宗教、民俗、节日等文化遗产中对“天、地、神、人”交往相处关系的生动诠释,到自然遗产壮美的名山大川带给人胸怀天下的豪情,以及文化景观中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和谐相生”理念的情景再现,这些都是我们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的教科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广博丰富的知识体系,欲使大学生真正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所领悟,那么使其对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必不可少。
(一)文化遗产能够有效激活大学生求学阶段所积累的传统文化知识
一直以来,我国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开展系统性、综合性的传统文化教育,如中学的语文课、历史课、思想修养课,乃至乡土文化课,都不曾中断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只是随着时代思潮的趋势不同而表现强度不同。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无论是对传统文化一般性的知识积累,还是对经典文献的阅读储备,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只是这些知识是散乱的、不成体系的,缺乏将这些固化的知识进行融汇贯通的触发点,也无法从这些知识的积累中形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认识。作为一个综合了国家与地方文明、文化的重要见证物,文化遗产容纳、凝结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美学与文化中的各种特质,每一种类型的遗产都是一本生动的“中国文化教材”,其地理的、历史的、现实的客观存在与发展,都系统而清晰地表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脉络。如属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除了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封建帝王彰显权力的封禅之地,泰山还是历代文人墨客游览吟咏之地。山上汇集了历代的摩崖石刻与人文传说。从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司马迁的“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到“安若泰山”“挟泰山以超北海”等经典典故的衍变,泰山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再现,所以世界遗产委员会才如此评价:“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4]一座山就足以使学生多角度地回顾以往储备的传统文化知识,由散乱的感性认知提升到整体的内涵领悟,这即是文化遗产对传统文化知识激活效应的重要体现。同样的还有民居的范例福建土楼[5]。
(二) 文化遗产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的知识挖掘
国家教育部在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设定中,明确指出大学生应能对传统文化进行独立的探索、分析与研究。大学生已具备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但限于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安排、师资配备等问题,导致其在整合知识进入深入分析、判断、探究方面还明显不足。通过对文化遗产开展多维度的解析和探究,能够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的知识挖掘,进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明辨能力。文化遗产自身所固有的包容性、历史性以及美学特质,无论对其从哪一维度进行审视、探索,都能对其形成深度的知识挖掘。例如长城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对其进行多维度的探究,既能使学生从秦始皇一统六合的天下观里感知中国“大一统”观念的思维之源;也能促进学生在对历代长城修建的考察中,深入了解中国官僚体系运行与国家公共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更能从长城内外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冲突融合中,洞悟中华民族“不争,莫敢与之争”的文化性格。古琴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若仅观其表面无非是件传统乐器。但若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品读挖掘,古琴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承载。它每一个部件的设计都是中国人关于宇宙、社会、人伦的哲学思考: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为周天365度);七根琴弦上起承露,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6]。这些古琴形制、音律命名的象征意义充分反映出传统文化中儒家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古琴的演奏“安静悠远”,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生动彰显了传统中国人格修养里“中庸”的典雅养成之道等。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探究不仅大大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同时也创新了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形式。
三、以文化遗产创新大学生传统文化技能习得,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价值体系,更是信仰的实践,文化遗产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平台。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细腻地体悟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并能在此基础上成为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合格公民。传统文化技能的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流动与重塑,使依存于书本上、博物馆中的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主观感知、生活体验有机融合,内化为大学生生活中的常态。文化遗产中包括众多中华民族生存、生活、发展的技能与技艺,这既是中华民族生产生活发展的使然,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美的必然。
(一)文化遗产是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技能习得的现实依托与动力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是古代先贤在对自然、社会、人三者共生关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生活经验、美学追求与哲学探索的全面总结。由此而衍生的传统文化技能也涵盖着中国人生产、生活以及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例如各地特色美食制作技艺、中草药种植加工技艺、风格迥异而绚烂异彩的剪纸艺术、声腔不同而韵律非凡的地方戏曲艺术等,尽管性质门类不同,但无不反映着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如此丰厚复杂的传统文化技艺,要求大学生都掌握吸收,既不现实也难以操作。从文化遗产角度出发则可消解这一困境:首先凡能被确定为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都说明了其依然与现代社会相融相生的强大生命力。同时,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标志,其认同与遴选也体现了各族群在文化认同方面独有的价值尺度[7]。以文化遗产为依托进行技能的学习,将大大减少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辨别、选择的时间,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
从学生角度讲,这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使学生真正融动手、思考乃至创新于统一的过程,为他们传统文化技能的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另一方面,把地方上的文化遗产传承人引入校园,也有效地盘活了地方文化遗产的存量,使大学生在这些“民间国宝”的影响下渐渐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力军,也许最后学生真正精通并矢志于此的人并不多,但能够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地认识。只有亲自体验做过粘糕的人,才会对江南鱼米之乡的地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文化遗产有助于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技能习得中形成特定“文化锚”
“文化锚”脱胎于职业生涯发展中的“职业锚”理论。职业锚,又称职业停留点,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职业中至关重要的内容或价值[8]。同理,“文化锚”即人在面对丰富万象的传统文化时,从哲学到艺术乃至风俗,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或价值观形成独特的先后排序。一旦形成自己的“文化锚”,人们就会对传统文化形成一种自发、自觉的认同与传播。按照文化遗产理论,传统文化技能可分为:生活型、艺术型、技艺型。当大学生掌握了某种传统文化技能,通过技能而延伸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情怀也会慢慢地凝结成长。
四、以文化遗产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传统文化熏陶,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使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增强国家认同,激发学生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形成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独立人格以及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人文思想。情怀的养成与积淀是需要“场域”与“依托”的,文化遗产则是最恰当的承载[9]。
(一)文化遗产的“文化场域”对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的激发
“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社会学理论,他认为:“场域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符号竞争的胜利意味着一种符号被认为比其竞争对象拥有更多的价值。”[10]文化遗产即是一个个具有强烈文化符号的场域,无论是雄奇壮美的名山大川如黄山、泰山、武夷山等,还是文化浓郁的人文瑰宝如故宫、秦始皇兵马俑、都江堰以及京杭大运河为代表的文化线路、以西湖为代表的文化空间等,都散发着灿烂的文化魅力。置身其中将使人融入文化遗产“场域”的“符号”包围与情感的冲击之中,继而萌生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欧洲古典时期的绅士教育中有一股“壮游”的热潮。贵族青年子弟在完成学业后,都要进行长途旅行去法国、意大利等地参观凭吊历史人文古迹,从中感受历史与文化的静穆,寻找人文主义的思想之源,其本意即在一种情景交融的场域中,完成情怀的养成与积淀。目前我国已是文化遗产大国,但因很多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各地旅游景区的核心资源而被高价门票圈了起来,所以文化遗产作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形成与升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审美、技艺等,是当下国人仍然实践着的和谐生活的重要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礼仪、节庆活动能促进大学生直观而生活化地理解并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尊老爱幼,形成源自心底的集体主义情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大量弘扬中国文化、中国品性的民间故事、传说、戏曲也是对大学生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人格教育的重要引导。大学生已经是能独立判断的个体,通过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思考、探究,能有效提高其对于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0]。本文以文化遗产为依托,强调传统文化在涵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基础性作用,意在促进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体验中不断理解、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只有为大学生所认知、感受、实践、乃至情感认同,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其引领作用,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肖金明,陈为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5(2):58-59.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6.
[3] 彭兆荣,李春霞.我国文化遗产体系的生成养育制度:以三个文化遗产地为例[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4-86.
[4] 佚名.泰山[EB/OL] .[2015-03-06].http://www.cchmi.com/tabid/770/InfoID/598/Default.aspx.
[5] 佚名.福建土楼[EB/OL] .[2015-02-10].http://www.cchmi.com/tabid/770/InfoID/11260/Default.aspx.
[6] 王若楠.关于古琴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4(4):131-138.
[7] 王运良.中国“文化遗产学”研究文献综述[J].东南文化,2011(5):26-28.
[8] 赵昱青.职业锚理论评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11):107.
[9] 陈訸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场域传播在不同媒介时代的变化[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10]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5(2):43-44.
(责任编辑:王兰锋)
The Cultivation of Academician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re Socialist Values
by Bringing Forth New Ideas in Cultural Heritage
LIU 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ejiang University, Ningbo 316000 ,China)
Abstract:Core socialist values have been the important innov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ince the polici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It is the root of Chinese?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system which plays a momentous role in lead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value. Academicians, as a significant power in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become more extrusive in self-restraint and fulfilling the central values. This paper aims to promote academicians' cogni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technical ability and sentiment through bringing forth new ideas in cultural heritage, then, investig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s basic effect to academicians' core sense of worth to guide academicians learn and practice core socialist values deeply.
Key words:core socialist values; cultural heritage; academician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5)06—0095—04
作者简介:刘杰(1985—),男,山东菏泽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收稿日期:201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