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技术创新新论
2015-03-17王晓政卢艳芹
王晓政,卢艳芹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 公共教学部,内蒙古 满洲里 021400)
生态技术创新新论
王晓政,卢艳芹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 公共教学部,内蒙古 满洲里 021400)
摘要:生态技术创新是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终极旨归的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的推进必须实现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通过弘扬生态文化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生态觉悟;要加强政府管理,构建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生态技术创新体系为生态技术创新营造政策环境。
关键词:生态技术;生态技术创新;生态化
一、生态技术创新的含义
生态技术是在对传统技术观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价值旨归的,以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同发展为目标的技术创新。生态技术是绿色技术,“是一种积极控制或事先控制”[1]278-279。生态技术的发展更加注重科技应用的生态边界。
生态技术创新以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强调技术创新成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发展。
生态技术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性,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要求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转向,大力发展生态技术,加大对生态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尽量研发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
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相关政治、经济、文化的支撑,更需要技术的保障——生态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不仅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力支撑。
二、生态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
(一)理论背景不同
传统技术创新是以传统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的、以单一自然观为基础、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技术价值观。生态技术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其核心理念是技术生产、研发过程的生态化,这有利于将技术运用对自然生态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目标诉求不同
传统技术创新秉承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将经济增长视为唯一目的。这种发展理念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技术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技术的运用与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相符合,实现永续发展。这就要求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开发或研发高效、节能、环保的技术。
(三)生产方式不同
传统技术创新仅仅关注对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而忽视了自然本身的承受力。而生态技术创新则要求技术创新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人及社会的物质需要,还要考虑自然生态稳定与平衡以及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力。即为了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技术创新可能对自然造成的负效应,防止技术创新的单向性和技术应用的简单化。
三、生态技术创新的发展思路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必须首先实现观念的生态化转向。
1.自然观生态化
生态文明实现了自然观研究从“纯”自然观向生态化转向。“生态自然观以生态学的观点为基本方法,从生态的整体性出发,对人、自然、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论证。”[2]139生态自然观实现了从“纯”自然观的二元对立向和谐共存的转向,是人类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的结果,对于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积极作用。生态技术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技术手段。生态自然观的确立和引导,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生态发展。
2.价值观生态化
“生态价值观是对特定主体与客体之间,即人与自然之间价值与价值关系的概括与总结,也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3]生态价值观从生态系统出发,将人视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认为人不仅对社会、他人有责任,同时应当对生态环境承担责任,即人类应当善待他人、善待生命、善待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技术观生态化
生态技术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生态技术观要求实现技术的生态化转向。一方面,要用生态学规律对技术的应用进行规制,使技术的实践应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相适应。另一方面,要实现技术系统本身的生态化,以生态学原理组织技术系统,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模型,对技术系统的内部结构及资源予以优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生态技术观不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诉求,而且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
(二)弘扬生态文化,提高生态觉悟
生态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价值旨归的先进文化。
1. 加强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生态技术创新
企业的发展必须依托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会推动企业发展,是企业发展进步的技术动力。企业文化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精神导向。企业生态文化是企业实现由传统技术创新向生态技术创新转向的精神动力。要引导企业转变创新观念,以生态化的理念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树立生态的、可持续的资源观、发展观等,使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前及创新过程中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目标,将保护生态的意识贯穿整个创新过程,实现企业的生态化发展。
2.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是提高公众生态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首先,帮助公众树立生态的消费观。生态文化要求树立绿色的消费观。绿色消费提倡人们实现从过度消费向适度消费转变,提倡生态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其次,唤醒并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帮助公众树立保护生态的理念。这有助于推动企业变革生产模式和创新技术,增强企业的生态技术创新意识,鼓励企业开发和利用新能源,鼓励企业研发资源利用率高、有利于资源节约的生态化、绿色化产品。
(三)加强政府管理,构建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评估决策机制
与一般技术创新相比,生态技术创新具有投入高、风险性及不确定性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鼓励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技术创新的评估和决策机制。对准备研发的技术进行研发前的论证、咨询和效益评估,避免技术创新过程和产品实践应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2.完善生态技术创新的法律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针对技术与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这对于促进生态技术创新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缺乏足够前瞻性和预警性等不足之处。因此,要继续制定和完善生态技术创新及生态技术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法制建设中。同时,要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保障法律法规强制性和威慑性的发挥。
3.建立和完善政府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政府激励机制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针对技术创新者的激励机制。政府可给予生态技术创新者一定的优惠或补贴,激励技术创新者从事生态化的技术创新活动。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技术研究实验室、技术成果转化的中试基地、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及数据等各方面的建设,为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基础条件。第三,政府对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利益的重大技术项目转化和关键产业进行引导性投资,以激活这些领域中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第四,通过政府采购强化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激励效应,持续稳定地推动产业和技术创新活动的进行。最后,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和各类创新转化基金,鼓励企业大胆进行生态技术创新活动[4]273-274。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增强企业责任感。
(四)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生态技术创新体系
生态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为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当优先发展生态技术,建立健全生态技术创新体系。首先,建立由企业生态技术创新主体协同参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促进企业与其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结合,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的市场化和商品化。其次,进行生态技术创新的宣传教育,鼓励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将资金投入到市场前景乐观的生态技术产品的研发中去。引导企业树立生态技术创新的意识,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制定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限制企业技术创新方向,使企业在行业压力下走向生态化技术创新道路。“技术创新企业在严格的行业标准规范下,或者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被迫采用对传统产品进行生态化处理的技术。”[5]
(五)完善生态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首先,建立和完善生态技术创新的经济政策。鼓励和支持生态技术创新的企业,利用税收和金融政策对生态技术创新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和优惠。对于一些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个人,可以适度提高环境收费标准,并给予惩罚,促使其提高生态技术创新的意识。其次,完善生态保护制度,以生态制度推动生态技术创新。要适度强化政府的干预、引导功能,进一步规范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排污许可证等制度,以此推动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第三,推进生态技术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生态技术创新服务公共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服务,有效支撑企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
生态技术创新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技术途径,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技术创新领域的贯彻落实。生态技术创新在注重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关注自然、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弘扬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赵成.科学发展观与以和谐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3] 卢艳芹,何慧琳.生态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关系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5.
[4]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 孙育红,张志勇.发达国家生态技术创新的实践及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13(8):57.
(责任编辑:李翔)
On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WANG Xiaozheng, LU Yanqin
(Manzhouli Colleg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Manzhouli 021400, China)
Abstract:The advancement of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must realize the shift of value,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meanwhile strengthen government management,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to create a policy environment.
Key words:ecological technology;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logic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5)06—0046—03
作者简介:王晓政(1982—),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生态哲学;卢艳芹(1976—),女,吉林松原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生态哲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美丽中国’视域下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研究”(15BKS122)
收稿日期:201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