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菊花的本草源流考证

2015-03-17陈彩英赵雁翎韩正洲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品名味苦甘菊

陈彩英,邓 翀*,赵雁翎,韩正洲

(1.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510405;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510360;4.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510405)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述野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干燥头状花序,秋、冬二季花初开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其性微寒,味苦、辛,归肝、心经,功能清热解毒、泻火平肝,主治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1]。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和西南等地,野生资源比较丰富,多生于山坡、草地、田边和路旁等处[2],在我国的药用历史悠久。 目前对野菊花的研究主要在其药理作用方面,鲜有对其本草源流的考证,本研究通过查阅古代本草著作结合现代相关文献研究成果,以进一步考证野菊花的品种来源和药用历史。

1 野菊花品名源流

在我国最早期的古籍中并无野菊花的品名记载,但考查古籍中记载,与野菊花品名最相近的应是三千多年前记载的“菊”、“蘜”、“节华”。 《礼记·月令》[3]述“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埠雅》[4]云:“菊,本作蘜,蘜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鞠。 一名节华,亦取其应节候也”。

同样,在最早期的中医药古籍中亦无野菊花的品名记载,但从其性、味、生长地等特性考证,秦汉时《神农本草经》所名的“菊花”、“节华”应即指野菊花。 《神农本草经》[5]谓:“菊花,一名节华。 味苦、平,无毒。 ……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生川泽及田野”。

至汉末南北朝时仍未出现“野菊花”的品名,此期的记载中除外菊花、节华,新出现一名“苦薏”,此期的菊花、节华已非指野菊,而是指栽培后适宜食用的菊花脑、菊花等,而以“苦薏”专指野菊。 梁代陶弘景[6]述:“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苦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叶正相似,惟以甘苦别之” 。

至元代,始有了野菊花品名的完整记载,元·吴瑞《日用本草》:“花大而香者为甘菊,花小而黄者为黄菊,花小而气恶者为野菊”,元·朱震亨曰“野菊花服之大伤胃气” (引自《本草纲目》[7]),表明元代出现野菊花品名,但在中医药典藉中仅作为与甘菊相鉴别的品种而不作为独立中药品名而列。

明、清时期,在中医药典藉中有了以野菊花为独立品名的分类,并对其性、味、功效有了详细论述。 如明《本草汇言》[8]将菊花、野菊花并列条目分述;明《本草原始》[9]列菊花二种并附手绘图注;明《本草定衡》[10]、清《药性通考》[11];清《本草从新》[12]均将菊花、野菊花分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7]更是对野菊花的品名历史、药用变迁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结合近代的中医药典籍,野菊品名除了称野菊外,其异名有:菊花、节华(《神农本草经》[5]);苦薏(陶弘景)[6];野山菊(《植物名实考》)[13];路边菊(《岭南采药录》[13]、《广西中药志》[14]);路边黄菊(《岭南草药志》[15]、《广西中药志》[14]);黄菊仔(《中国药植志》[13]、《岭南草药志》[15]);野黄菊(《江苏植药志[13]》、《岭南草药志》[15]、《浙江中药手册》[16]);鬼仔菊(《广西中药志》[14]);山九月菊(《辽宁经济植物志》[13]);甘菊花(岩香菊)(《岭南草药志》[15]、《广西中药志》[14]);城头菊(《浙江中药手册》)[16]。

2 野菊花历代本草论述与源流考证

经查阅历代本草典籍,最早记载中并无野菊花品名。 但经考证,认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秦汉时的 《神农本草经》[5]中所述菊花应指现今的野菊花。 根据其所述特点“野生种,遍生郊野,味苦、平,无毒”,以及从资源的可利用程度来看,此“菊花”应指野菊。 可见有关野菊的本草论述起源于二千年前。

至汉末南北朝时,本草典籍中所述的菊已不再指味苦为特点的菊,而变成了专指经栽培过的味甘的甘菊。 梁代陶弘景[6]所述“真菊”应为南京地区广泛作为菜蔬的菊花脑Chrysanthemum nankingense Hand.,属于栽培菊,而“非真菊”则仍为野生菊,即野菊花。 《神农本草经》谓菊花味苦,陶弘景谓菊味甘,可见此时陶弘景已经将栽培后适宜食用的菊花脑、菊花等替代了神农本草经所指菊花,野菊则不再称菊,而称“苦薏”。

至元代,有了野菊花的品名记载,元·吴瑞《日用本草》:“花大而香者为甘菊,花小而黄者为黄菊,花小而气恶者为野菊”,元·朱震亨曰“野菊花服之大伤胃气”(引自《本草纲目》[7]),表明元代出现野菊花品名,此期的野菊应与源头《神农本草经》中的菊花同属,其花小气恶,气味与甘菊、黄菊(可能是我国栽培菊中较早选育出来的药用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17])相异,功用亦有别,认为长期内服会伤人胃气。

明清时期,已多将菊花(味甘)与野菊花(味苦)区分为两种药并分述之,但多数文献仍停留在沿引前人所述“菊类有甘苦二种食品,用甘菊入药为佳,但不得用野菊(苦薏)”,认为野菊(苦薏)“会泄人”(泄真气)不宜药用,如明《本草汇言》[8]将菊花、野菊花并列条目分述,并述“一种茎青肥大,叶似蒿艾,花小,味极苦涩,名为苦薏,屡服泄人元气,与甘菊花大不同也”;明《本草原始》[9]列菊花二种并附手绘图注“甘菊花,本经,上品,色黄而味甘”,“野菊花名苦薏,花小于甘菊而味苦,苦者勿用”;明《本草定衡》[10]述“菊花味苦甘平无毒……,花大气香茎紫者为甘菊花,花小气烈茎青小者名野菊,味苦”;清《药性通考》[11]:“甘菊花味兼甘苦……。 以草辨味,甘者入药,花小味苦者名苦薏非真菊也。 牧童闲谈云真菊延年,野菊泻人”;清《本草从新》[12]亦言“家园所种杭产者良,花小味苦者名苦薏非真菊也,景焕牧竖闲谈云真菊延年, 野菊泻人。 巈青叶救垂危方毒……”。

对野菊花的品名历史、药用变迁等作了较详细论述的主要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7],其专列野菊项述“(野菊)根、叶、茎、花(气味):苦、辛、温,有小毒”,并综合前人论述认为野菊花可“调中止泻,破血,妇人腹内宿血宜之。 治痈肿、疔毒、瘰疬、眼疱”并详列附方。 表明至明、清,已明确了野菊花的性味、功用,且与以栽培为主、品种日益增多的甘味菊(菊花)有了明确的区分。

3 野菊花的功效与应用

前述表明《神农本草经》所述菊应为野菊花,因此,现存最早的有关野菊花药用功效的本草记载应是二千年前秦汉时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5]:“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除胸中燥热,安肠胃”。 至南北朝时,陶弘景[6]将栽培后适宜食用的菊花脑、菊花等替代了《神农本草经》的原意,野菊花则不再称菊,而称“苦薏”,认为野菊(苦薏)非真菊,入药功用亦有别于甘菊;明.李时珍《本草纲目》[7]曰:“本经言菊花味苦,别录言菊花味甘,诸家以甘者为菊,苦者为苦薏,惟取甘者入药”,宋代景焕《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泄人”,元·朱震亨[7]曰“野菊花服之大伤胃气”,其所述野菊非真菊,应指味苦的野菊偏于苦寒,不宜如味甘的菊般可长期服用,否则会伤胃气,泄人真气。

至唐代、 元代更明确了野菊的功用与甘菊不同,唐·陈藏器述野菊(苦薏)主治“调中止泻,破血,妇人腹内宿血宜之”。 元·萨迁 《瑞竹堂经验方》述“瘰疬未破:野菊花根捣烂,煎酒服,以渣敷之。 自消,不消亦自破也”。

明清时期野菊应用范围更广,其功用主要为外用治疗痈肿、疔毒,如明·倪朱谟《本草汇言》[8]:“破血疏肝,解疔散毒,主妇人腹内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洗疮疥,又能去风杀虫”;明《本草通玄》[18]“菊花属金与水,……甘者功用弘多,苦者但可理痈”;清·张璐《本经逢原》[19]“菊,……野生者名苦薏,可捣涂痈肿疔毒,服之伤人脑”。 治疗痈疽疔肿恶疮(一切无名肿毒),明《孙氏集效方》:“用野菊花连茎捣烂,酒煎热服取汗,以渣敷之即愈”;明《卫生易简方》[20]:“用野菊花、苍耳草各一握,共捣,以好酒一碗,逗绞汁温服, 渣敷患处仍令汗出即愈”;《植物名实图考》:以根、叶捣敷疗毒。 其应用还包括“瘰疬、眼疱”,明.李时珍[7]言“治痈肿、疔毒、瘰疬、眼疱”;清《本草求真》[21]:“野菊花,一名苦薏,为外科痈肿药,其味辛而且苦, 大能散火散气, 故凡痈毒疔肿、瘰疬、眼目热痛、妇人瘀血等症,无不得此则治”。

近代,更扩大了野菊花的临床应用,《中国植物志》:“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散癖,明目,降血压”。《浙江中药手册》[16]:“排脓解毒,消肿止痛。治痈肿疔毒,天泡湿疮”。 《山西中药志》[22]:“疏风热,清头目,降火解毒;治诸风弦晕,头痛,目赤,肿毒”。 《岭南草药志》[15]:“清胃腑积热,宣透外感伏热,有清热解毒之效。 可治高血压病、脑膜炎、催生、狂犬咬伤、妇人乳痈、瘰疬、一般脓疮、疔疮、跌打扭伤筋肿痛、蛇咬伤、蜈蚣咬伤”。《广西中药志》[14]:“调中止泄破血,妇人腹内宿血宜之,治痈肿、疔毒、瘰疬”。 《江西草药》:“治白喉,口涎,小儿高热抽搐等症”。 《上海常用中草药》[23]:“治鼻炎,支气管炎,风火赤眼,疮疖痈肿,咽喉肿痛,蛇咬伤,湿疹,皮肤瘙痒,热疖,高血压”。《贵州中医验方》:“治白喉”。《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预防及治疗疟疾”。 《苏州本产药材》:“解毒疏风,治目疾弦晕”。 《陆川本草》:“清热解毒,治温热头痛,赤眼,痢疾”。 《江苏植药志》:“治霍乱,腹痛”。 野菊花主治范围虽广, 但其功用不外清热解毒,泻火平肝,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对野菊花功能主治作了明确的论述:“清热解毒,泻火平肝,主治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4 讨论

综上,野菊名可溯源于《礼记·月令》、《俾雅》,称作“菊”、“蘜”,迄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入药最早则见于《神农本草经》,有二千年的历史。 至南北朝时,陶弘景将栽培后适宜食用的菊花脑、菊花等替代了《神农本草经》的原意,南北朝后记载之菊主要指毛华菊、甘菊等,而野菊花则不再称菊,而称“苦薏”。 唐代开始正式出现野菊花名,其功用开始与甘菊明确区分,其功能主治除可清热解毒,治疗头风、头眩、目赤肿痛外,还可调中止泻、破血,治妇人腹内宿血,强调野菊花内服会伤人胃气,不可长期服用。 明代以后,野菊花的应用更加广泛,除上述主治头风、头眩等外,还用于治跌打扭伤筋肿痛、蛇咬伤、蜈蚣咬伤、预防及治疗疟疾、鼻炎、白喉、霍乱等。

在现代,野菊花的临床应用已非常广泛,更多地应用于风热感冒、高血压、肺炎、口疮、痈疖等疾病的治疗。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野菊花具有广谱抗菌消炎、抗病毒、降血压、利胆保肝、抗氧化、抗肿瘤、清除氧自由基等多种生物活性[24-25]。 同时,野菊花因其生物活性多样,气味芳香,有极佳的药食两用的保健功能, 更重要的是野菊花主产于天然野生,其获取途径便捷,因此,对野菊花的应用除了应结合古代文献研究成果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以扩大野菊花的临床应用范围外, 还应加强其在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诸多领域的开发利用,让野菊花这一中国传统中药材发挥更大作用。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55.

[2]王德群,梁益敏,刘守金.中国药用菊属植物种质资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2):39-42.

[3]戴 圣.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39.

[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二十世纪学术要籍重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54.

[5]佚 名.神农本草经[M]//鲁军.中国本草全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5.

[6]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98.

[7]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纪昀.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46-147.

[8]明·倪朱谟.本草汇言[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7.

[9]明·李中立.本草原始[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02.

[10]明·龚信.本草定衡[M]//鲁军.中国本草全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9.

[11]清·太医院.药性通考[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82.

[12]清·吴仪洛.本草从新[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74.

[13]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128.

[14]广西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志[M].南宁: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59:212.

[15]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华南植物研究所.岭南草药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101.

[16]浙江中药手册.浙江省卫生厅[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0:112.

[17]邵清松,郭巧生.药用菊花道地药材形成源流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7):1 751-1 752.

[18]明·李中梓.《本草通玄》[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2.

[19]清·张 璐.本经逢原[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8.

[20]明·胡濙.卫生易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08.

[21]清·黄宫绣.本草求真[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08.

[22]山西省卫生厅.山西中药志[M].太原:山西省卫生厅.1959:291.

[23]《上海常用中草药》编写组.上海常用中草药[M].上海:上海市出版革命组.1970:22.

[24]石兰萍,田琳琳,袁劲松,等.野菊花的研究概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5):434.

[25]王志东,梁容瑞,李宗芳.中药野菊花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06):906-910.

猜你喜欢

品名味苦甘菊
薇甘菊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薇甘菊光能利用及叶绿素合成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响应
雪莲花
薇甘菊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可爱的德国甘菊
大剂苦参治不寐
治疗顽固性头痛验方
矫味剂在掩盖中药苦味中的应用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水果行情
点亮家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