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合以治小儿久泻

2015-03-17杨维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天枢葛根内服

杨维华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 长沙410006)

“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无湿不成泻,小儿脾常不足,故脾虚湿盛为小儿泄泻的基本病机,其日久不愈者,脾气更伤,运化维艰,进食稍多,易致积滞;脾虚则肝血失养,肝不藏魂,易致惊惕;久泻者又易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混合污于大肠,中气易随而下陷,故久泻每多夹滞、夹惊、夹陷,单纯治脾难见速效,应注意兼症采用适宜的方法综合治之,以获佳效。 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言:“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笔者临证中遵“杂合以治”之旨,综合运用药物内服、外敷及磁疗等非药物疗法治疗久泻,取得了良好疗效,现举三案以验之。

1 久泻夹滞案

症见大便溏薄,或色淡不化,不思乳食,神倦色萎,睡时露睛,舌淡苔腻,指纹色淡。 治宜健脾化滞,笔者常用七味白术散加减内服;配合自拟芜荑消积膏(含芜荑、广木香、槟榔、苍术、牵牛子、芦荟、党参、胡黄连)敷脐,疗效满意。 烦渴甚者,内服方中葛根加倍;中寒者加炮姜;由脾及肾者,合四神丸。

验案举隅 廖某某,男,1 岁8个月。 因反复腹泻1月余,于2009年2月20日初诊。 其母诉患儿2008年12月16日喂较多鸡汤后出现腹泻,在当地医院予以妈咪爱、头孢克肟等治疗,泻止,未再用药。 此后吮乳进食稍不注意则又腹泻,反复发作。 2月16日晚喂鸡汤后, 患儿口渴, 又饮牛奶约150 mL,次日腹泻又作,自服妈咪爱,蒙脱石散等未效。 昨日仍腹泻7 次,水样便,夹有不消化奶瓣,其气酸臭,睡时露睛,睡眠不安,不思乳食,烦渴多饮。舌淡欠润,苔中根腻,上腭色白,指纹淡红。 大便常规示:黄,稀,镜检:脂肪滴(+),白细胞0~1个/HP。西医诊断:迁延性腹泻。 中医辨为泄泻之脾虚夹滞证。 治以补益脾气,助运止泻,方用七味白术散化裁:西洋参3 g,焦白术10 g,茯苓10 g,炙甘草3 g,木香3 g,藿香10 g,葛根30 g。 3 剂。 每日1剂,水煎,当茶饮。 外用磁贴天枢每次2 h,每日2次,自拟芜荑消积膏敷脐每日1 次,每次8 h。二诊:2009年2月25日。其母诉患儿用药次日即泻止,纳增,睡眠安,已不露睛,舌淡红,舌根部苔白,上腭色稍白,舌亦转润。 大便常规示:黄,软。 镜检:(-)。 改用参苓白术散2 剂以善后。2009年7月伏天来做伏贴,其母诉患儿此后一直未再腹泻。

按:《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此例患儿最初因饮食不慎伤脾胃,致食积而泻,予以西药治疗泻虽止,但胃肠既伤,脾运亦损,乳食稍有不慎即泻,如此反复,脾气虚弱,运化失职,遂致腹泻迁延。 此次复伤乳食,再发腹泻,水样便中夹有不消化奶瓣,《小儿病源方论》云“小儿乳食不消化者,脾虚也”,睡时露睛、不思乳食、舌淡、上腭色白,指纹淡红,皆脾虚之明证;大便夹有不消化奶瓣,其气酸臭,睡眠不安,舌苔中根腻,为食滞之象;烦渴多饮,为泄泻伤津之征。 综之证属脾虚夹滞证。 予内外合治法:内以钱乙七味白术散加减服之以治本,外以芜荑消积膏与磁片敷之以治标。 内服方中以人参、焦白术、炙甘草甘温补胃和中;木香、藿香辛温以助脾;茯苓甘淡健脾利湿;葛根甘平,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津液,又能解肌热,乃治脾胃虚弱泄泻之圣药。 因患儿烦渴较甚,为久泻伤阴、津不上承之象,故以西洋参易人参、倍用葛根以益气阴、生津液;药物敷脐者,是脐下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脐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 脐动脉壁还有有利于药物吸收的特殊结构,所以敷脐药物穿透力强,弥散快,故用芜荑消积膏敷脐能迅速发挥其健脾消滞[1]的作用;磁贴天枢者,乃因天枢为止泻要穴,磁片所产生的磁力线有类似针刺样作用,磁片贴于该穴,有收敛止泻之功。 如此内外结合,标本相得,其效自验。

2 久泻夹惊案

症见腹泻色青绿,面青唇淡,嗜卧昏睡,睛露口张,时有惊厥或手足搐搦,食则易呕,形寒肢冷。 舌质淡,脉沉细。 治宜健脾平肝。 对于此证,笔者常选用逐寒荡惊汤(由胡椒、炮姜、肉桂、丁香、灶心土组成)加减、缓肝理脾汤加减次第内服;配合自拟朱珀散(含朱砂、琥珀)敷神门、膻中、神阙,其效甚佳。 抽搐频繁者,内服方中加龙骨、牡蛎;吐甚者,加藿香;口渴者,加葛根;汗多者,加黄芪、麻黄根。

验案举隅 蒋某某,女,4个月。 腹泻反复1个月,伴吐乳半个月,惊厥2 次,于2009年6月16日初诊。患儿平素胆怯易惊,1月前因喂食生苹果泥出现腹泻,每日5~6 次,初为蛋花样,半月后因睡中跌落床下受惊,大便则为青绿色,伴吮乳则呕吐,并于腹泻后突发两目上翻,躯体痉挛,持续2 h,去附近诊所静滴(药物不详)、口服蒙脱石散、金双岐,呕吐止,出汗减,大便仍色青,每日3~4 次,睡中惊惕。 2日前17 时许吮牛奶后又呕吐、 腹泻, 大便色青而黏,之后满头大汗,随即两目上翻,全身后挺,昏不知人,持续2.5 h,即去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迁延性腹泻,早期佝偻病,维生素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予静脉输液2 d,疗效不佳,遂来我院要求中医药治疗。 查患儿呈睡眠状态,枕秃,前囟宽6 cm×6 cm,山根青筋横亘,面白少华,精神萎靡,睛露口张,头部、背部有汗,肋骨外翻,手足时作搐搦抽掣,手足不温,舌淡,上腭色白,指纹淡红。 大便常规:绿色黏便,OB(-),镜检:WBC 0~2个/HP。 西医诊断同前。中医诊断为慢惊风,惊泻(脾阳虚,肝木旺)。 治以温阳止泻,扶土疏木,逐寒镇惊。 方用逐寒荡惊汤加味:炮姜、肉桂、胡椒各3 g,丁香1.5 g,煅龙骨、煅牡蛎各15 g,钩藤、西洋参各6 g,白芍、焦白术、茯苓、藿香各10 g,炙甘草3 g、葛根30 g,用灶心土90 g 煎水澄极清,滤取水液煎药服。 2 剂。 每日1/3剂,不拘时服;外用朱珀散敷神门、膻中、神阙,晚贴晨揭,连用3 d。二诊:2009年6月22日。其母诉患儿服药1 剂泻即减为每日2 次, 绿色变淡,2 剂尽,泻止,出汗已不明显,大便成形,呈中药色,每日1次,纳增。 改用缓肝理脾汤加煅龙骨、煅牡蛎以善后:桂枝、炙甘草各3 g,党参、茯苓、炒白芍、土炒白术、炒山药、炒扁豆各6 g,陈皮4.5 g,生姜3 片,大枣2 枚,煅龙骨、煅牡蛎各15 g。 并嘱口服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 (西药碳酸钙300 mg/d、 阿法骨化醇0.25 ug/d)调治佝偻病。

按:《证治准绳》 谓:“惊泻粪青如苔, 稠若胶黏”,乃因小儿卒受惊恐,肝脾不调所致。 本例患儿大便色青质黏,为惊泻之症可知。 究其原因,为乳食伤脾、久泻久吐、复受惊恐,致脾虚肝旺,泻青迁延。正如(《幼科发挥·原病论》)所云:小儿“乳食伤脾,则为泄泻;吐泻既久,则变缓惊,或为肝病”,“肝病则筋急,……为搐搦牵引。 ”此例患儿即久泻久吐之后,脾肾不足,土虚木旺生风,成为慢惊风。 故其泄泻者,为下焦虚寒,气化不固;手足搐搦抽掣者,血虚不能荣筋养肝,肝风内动故筋脉挛缩;呕吐者,脾胃阳虚不能纳乳受谷;大便色青者,为肝木克土;肢凉者,系脾阳虚弱不能达于四末。 因其以泄泻粪青质黏为主症,且既有腹泻神萎,睛露口张、呕吐肢凉等脾胃阳虚之证, 又有搐搦抽掣等肝风内动之候,治疗宜以温补脾阳、平肝熄风为原则,内服方遵《福幼编》“先用辛热,再加温补”之旨,用逐寒荡惊汤加减与缓肝理脾汤加味次第服之。 逐寒荡惊汤出于《福幼编》,由胡椒、炮姜、肉桂、丁香、灶心土组成,可用于慢惊风之脾胃阳虚证及维生素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2]。 本例患儿以该方温阳逐寒,加西洋参、焦白术、茯苓、炙甘草、藿香、葛根、煅龙骨、煅牡蛎、钩藤、白芍扶土抑木;二诊改用缓肝理脾汤加煅龙骨、煅牡蛎、钩藤以温运脾阳,柔肝熄风。 配合能安神镇惊的朱珀散贴敷于具有安神镇定作用的内关穴、宽胸理气作用的膻中穴、敛汗安神作用的神阙穴, 可治疗小儿惊风失眠、 多汗惊悸。 如此内外合治,神魂安宁,惊泻自止。

3 久泻夹陷案

症见久泻不愈,大便溏薄,或矢气则大便出,气少神疲,声低懒言,舌质淡,苔薄,脉细滑。 治宜升清举陷,涩肠止泻。 常用自拟升脾益肠汤(黄芪、党参、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青皮、诃子、赤石脂、花椒)加减内服,配合磁片贴敷天枢外治。 泻久损及肾阳者,内服方加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乌梅。

验案举隅 赵某某, 男,12 岁。 因腹泻反复6年,复发3个月,于2011年5月31日初诊。 现大便溏薄,每日3~4 次,每日五更时腹泻明显,一般便前不腹痛,肛门不灼热,有时有便不尽感,气少神疲,声低懒言,舌质淡红,苔薄,脉细滑。 此为脾虚久泻,阳气下陷,损及肾阳,治宜补益脾肾,升清止泻,方用自拟升脾益肠汤加味:黄芪20 g,党参7 g,炒白术7 g,陈皮6 g,升麻4 g,柴胡4 g,炙甘草4 g,青皮4 g,诃子6 g,赤石脂20 g,补骨脂7 g,花椒4 g,吴茱萸2 g,肉豆蔻4 g,乌梅4 g。5 剂。并用钡氧体磁片制成“止泻贴”2 片,将其北极贴于患儿双侧天枢穴,每次2 h,每日2 次,连用3 d。 二诊:2011年6月7日。大便已成形,便前左中下腹隐痛,纳食可,小便不黄,气少神疲,舌质红,苔薄腻,脉浮细滑。 此为脾虚湿热,用升脾益肠汤去花椒、吴茱萸,加白芍10 g,槟榔6 g,败酱草10 g。7 剂。三诊:2011年6月13日。 左腹已不痛,但右中腹胀,矢气少,大便成形,日1 次,臭气较重,神疲气少,声低懒言,纳食减少,脉细滑,苔白厚。 用成药补脾益肠丸善后。

按:《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清气在下,则生飨泄”。 此例患儿腹泻反复,经年不愈,又再发3个月,其大便溏薄、气少神疲、声低懒言,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明证,故用升脾益肠汤治之。本方由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青皮、诃子、赤石脂、花椒组成。 因其五更肾泻明显,故加用补肾固摄止泻之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乌梅;再根据(《难经》)“泻南补北”的理论,配合非药物疗法——钡氧体磁片北极(北属肾水,用北极者,取其温补肾阳之意)贴敷于主“泄泻,赤白痢,水利不止”[3]的天枢穴,收敛止泻疗效显著[4]。治疗5 d,即大便成形;二诊出现左中下腹隐痛、舌质红、苔薄腻、脉浮细滑等湿热兼症,故去花椒、吴茱萸之温,加清热利湿、理气止痛之白芍、槟榔、败酱草;三诊腹痛止,右中腹胀,矢气少,大便成形,日1 次,臭气较重,神疲气少,声低懒言,纳食减少,脉细滑,苔薄白,示脾虚湿热征象减少,故改用成药补脾益肠丸以善后调理。

[1]姚 芳,杨维华.芜荑消积膏敷脐治疗小儿食积性腹泻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2,7(5):408-409.

[2]周 慎.简明临床方剂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38.

[3]明·杨继洲.针灸大成[M]//何清湖,周慎,卢光明.中华医书集成.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45.

[4]张 鑫,杨维华.外治法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6(1):34-36.

猜你喜欢

天枢葛根内服
内服外敷防疫情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尊敬
尊 敬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葛根抗肿瘤潜在机制探讨
长寿名穴保健康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
均匀设计法优化葛根半仿生提取工艺
运用葛根汤治疗痤疮经验
中药内服、外敷联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5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