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不变 时刻在变
——访北京智益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谦修
2015-03-17张云龙邓力
文/本刊记者 张云龙 邓力
核心不变 时刻在变
——访北京智益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谦修
文/本刊记者 张云龙 邓力
北京智益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谦修。
中国的企业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通常面临一个两难境地:一是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如果企业家事无巨细,什么都管,一定管不过来,也没有效率,也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分权。但现实的困境是企业一分权就分心,形成诸侯割据,与老板分庭抗礼,这就导致企业家不敢分权。
这时候企业家或许请来会念经的外来和尚,即职业经理人,为其谋篇布局,但是有时候职业经理人初来乍到,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对企业文化的难以融合,就处理与企业老板和股东们的关系都会焦头烂额,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才能。面对这样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智益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谦修,这位在咨询界久经磨砺的实战派或许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现代企业文化》:您认为事业合伙人和职业经理人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他们在职场上的角色又是什么?
王谦修:我们所说的合伙人和股东相类似。从以前的伙计,到后来的长期的合伙,以至于现在的股份制,可以发现合伙人在我国由来已久。职业经理人就是有一定的运营、经营能力 ,受雇于东家、合伙人、董事会、理事会。
现实生活中,这两个身份是有所交叉的。但是如果一定要在概念上区分,那我认为,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和“占有”。我们所说的“合伙人”,是对公司或者某个项目有所有权,是部分所有,数人共同所有;而“经理人”没有所有权,是占有公司资产进行运营,以产生一些经济效益。
再从职业角色上说,合伙人不见得是一个经营高手,对一个企业占有股份,有所有权;职业经理人却是要有一定运营能力和素养。
因此,总的来说,合伙人重视的是所有权,职业经理人重视的是能力。
《现代企业文化》:您认为独立的经理人、独立的合伙人,或者交叉角色,要如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王谦修:现代企业制度提倡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让所有者脱出身来,把日常的经营和管理交给经理人,自己腾出时间,去提供更多的资源,从而让公司效益不断提升。以此达到,用其所长、各司其职的效果。
以我国央企改革为例,一直也都是打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口号。这是央企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央企的性质原先是“全民所有制”,只有将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分离,在法理上才能理清楚。
这几年央企改革也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职业经
理人一般都是能人,经营高手。央企,作为“共和国长子”,董事长需要担当政治、社会责任。
因此,要想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这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董事长相当于一个帅才,经理人相当于一个将才”。合伙人要发挥好自己的资金优势。职业经理人是受雇于董事会、合伙人,把给他的部分资产、资源管理和运营好。他可能没有资金,或者创业的机会,但是依靠能力,把经营当作了一份职业。
以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为例,他的名字可以成为阿里巴巴的代名词。但是,从他的职业定位来看,是一个创业职业经理人。因为阿里巴巴的最大股东是日本大财团软银集团。
由此看出,企业要运营好的话,所有者是要后撤的,经营者是领兵打仗的。即,所有者可以在后方,而经营者要在前线。
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障碍是企业家抱负与追求的封顶,即企业做大以后,企业家还停留在“买卖人”的境界与追求上,企业家的思维空间打不开,境界提不高,还是以投机的心态去抓项目、抓产品,企业自然做不大。许多民营企业之所以成为不了产业领袖,就在于企业家本身的追求与抱负就不是产业领袖的心态,而是一种盲目自大心态,名流心态。企业要真正转型,企业家必须提升自己的境界、抱负、追求。同时还要开放权利结构,只有开放权利结构,才能真正吸纳人才,才能真正使职业经理人发挥作用,并促使职业经理阶层的形成。企业文化管理的过程就是企业家境界提升与权利智慧化的过程。
《现代企业文化》:职业经理人和所有者之间如何平衡这个关系?他们之间合作的基石是什么?
王谦修:依我看来,信任是平衡关系以及合作的基础,合伙人和经理人之间就是授权、委托和被授权、被委托的关系。董事会或者董事长将事情交给经理人去执行,对于董事会来说是“信任”,对于被授权方来说,就是要“真诚”。
现在有一个声音,“职业经理人不诚信”。但是我认为,职业经理人和合伙人要想很好的匹配,就应该是双向的。能力是树,诚信是刀,道不同不相为谋。职业经理人不乏有能力的,但是或缺的就是诚信这一内核;合伙人不缺乏资金,但是公司要运营好,就要学会放权。
《现代企业文化》:合伙人如何将职业经理人的心留住?
王谦修: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课题。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婚姻关系。谈恋爱的时候,所有人看经营者能力,经理人看所有人的平台。互相看对眼,就确立关系。但是真实的婚姻生活中,又会因为很多事情而产生分歧。此时,能够真正起到调和作用的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矛盾的缓冲带,调和矛盾就要以企业的目标和愿景作为尺度,互相进行平衡、调节。
我认为企业文化有“三件”,即硬件(基础设施)、软件(企业运营的机制、流程、制度)和心件(企业文化)。
“心件”(heartware)是相对于“硬件”(hardware)和“软件”(software)来说的。“心件”是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意思。心件理论的核心就是用心做人,用心做事;管理者用心去赢得员工,员工用心去赢得客户。“心件建设”就是从人的内心出发,将人的潜能激发并外化,形成一个团队持久的动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心件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凝聚力、向心力,促使队伍素质整体上水平。企业文化管理也是从人的“心”开始的,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的,企业文化也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员工的全面进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士气,达到提高企业管理绩效和个人管理能力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文化=心件。
“心件”即人本管理。所谓人本管理,指的就是以人为中心,在工作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它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以充分激发人工作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挖掘其潜能为目标的人本管理思想。
“心件”包括了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员工用心对待客户,二是企业用心对待员工,三是员工用心对待其他员工。“心件”是诚意,是真心实意的服务。
“心件”的具体表现就是:精心、细心、贴心、耐心、热心、全心、诚心。
进行“心件”建设,就是让员工能够更多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授权,希望企业培养团队意识,加强各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就是建立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的氛围。多尊重员工、关爱员工,多给予员工支持和帮助,减少员工压力,构建和谐企业。
在这种进行“心件”建设的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都很高;企业要鼓励员工发展技能,开发潜能;在管理过程中提倡员工参与,进行开放式沟通,领导要更多地关心和支持下级的工作,用团队精神和团结协作方式工作。这种文化重视所有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其核心价值观是归属感、信任感、团队承诺、和谐、团队和人性化管理等。目标是通过增强凝心聚力、提高士气、全面培训达到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其基本假设是通过团队合作和员工发展,组织环境能够得到很好的管理,客户和供应商被认为是合作者,企业的任务是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授权给员工并推动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团结协作,最终达到高效管理,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
硬件是企业的设施配套,代表着一种“形”,软件是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代表着一种“情”,那么“心件”就是一种“意”,既是诚意,也是心意,用心去为消费者量身定造一种产品和服务。
所以,硬件求“新”,软件求“稳”,心件求“恒”。
而要想抓住企业经理人的心,首先就是要让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经理人的文化趋同。做文化实际上是解放企业的心灵,约束领导者的心。企业文化,本身就存在,不是“不做企业文化就不存在”,而是通过沟通、梳理、整理、提炼,让企业文化显现出来。合伙人让职业经理人通过测量自己的价值导向,企业的价值导向,使得职业经理人的价值导向和企业的价值导向较为一致,也可以放手让职业经理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专长,改变组织的价值导向,这个改变也只能是微调,绝对不是推翻。这样,职业经理人就会认同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就抓住了职业经理人的心。
其次,我认为,要抓住经理人的心,企业要对他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其自愿在企业实施自己的梦想、抱负和能力。在企业管理中,文化留人比情感留人(中期)、待遇(短期)留人要长久的多。
我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企业相当于一块地。经理人是口袋里装着很多种子的农夫。所以他们更在乎的是评估这块地是否适合自己耕种。因此,归根结底,要抓住经理人的心,就要让企业文化成为两者的一种共同的信仰,这才是长久的。
《现代企业文化》:那么,如何能确保合伙人之间“分权分股不分心”呢?未来经理人和合伙人制度在企业管理中有什么优势?
王谦修:合伙人之间关系的维系,我认为一开始就是经济因素。但是这种因素并不能持久,因此,后期一定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做到同道同谋。也就是,价值趋向的一致性问题。
实际上,如律师事务所这样重视个人专长凸显的行业,就十分适合采取合伙人制度。
现在很多人就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企业不再需要职业经理人,而是事业合伙人”。但是我认为,现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被人津津乐道的“合伙人”定义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网络上互相不认识的人,经过简单的交谈就可能合伙开公司;100多个人入股开咖啡厅的例子也屡见不鲜;网络上多人续写小说,最终书籍出版也不会在意费用的分配。
因此我认为,“核心不变,时刻在变”。在互联网时代,经理人和合伙人制度会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分享和信任这个核心,是不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