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58-2013年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分析

2015-03-17熊晨皓赵国平兰晓霞刘淑红胡役兰高宏伟魏茂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炭疽血吸虫病性疾病

熊晨皓,赵国平,兰晓霞,冯 樊,刘淑红,胡役兰,高宏伟,魏茂提

1958-2013年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分析

熊晨皓1,赵国平1,兰晓霞1,冯 樊1,刘淑红1,胡役兰1,高宏伟2,魏茂提1

目的 分析1958-2013年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状况。方法 收集1993-2013年相关的中文核心期刊,摘录关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文章报道的疾病数据,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收集1958-2013年间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的文献1 295篇,984篇文献纳入分析,涉及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种类为24种。通过对报道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华中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例报道居全国首位,其余依次是华东、西南、东北、华南、华北、西北,最后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域。流行病学曲线显示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有明显的三个时期。分别为1958-1979年间的低流行时期,1980-1991年间的迅速增加时期以及1992-2013年间的流行稳定时期。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以农林牧渔职业最为常见。同时,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也有明显的性别分布。结论 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区域,有的下降、消灭了;有的是上升趋势。自然疫源性疾病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分布特征,并且自然疫源性疾病与职业特点有着密切关系。研究认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控制仍是今后防病重点工作之一。

自然疫源性疾病;人间分布;地区分布

自然疫源性疾病(natural focus disease)是指其病原体不依赖人类而存在,可通过吸血节肢动物等媒介感染野生兽类、啮齿类和鸟类等宿主动物,在自然界长期循环形成自然疫源地, 人类介入该疫源地生物圈时可感染发病甚至引发流行的一类重要传染病[1]。一般而论,自然疫源性疾病多存在于边远人少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森林、矿藏丰富,或是待开发的荒地,而且大多又是国防要地。部队驻防、国防施工,开发勘探、调查测绘等在这些地区活动时,有可能受染发病,危害部队人群的健康,影响任务完成。战时部队进入自然疫源地,若忽视防护则危害更大。然而,对我国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职业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的文章很少。本文通过查阅发表于1993-2013年间的文献,获得24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三间分布状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本研究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www.cnki.net)、万方(www.wanfangdata.com.cn)数据库和维普(www.cqvip.com)数据库对发表于1993—2013年间的中文期刊论文进行检索。获得自然疫源性疾病相关论文1295篇,进一步梳理文献,对其中984篇进行数据摘录和统计分析。研究检索首选检索词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然后进一步按照病种进行检索。本文主要选定的自然疫源性病种包括:Q热、斑点热、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登革热、肺吸虫、弓形体病、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狂犬病、莱姆病、类鼻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蜱传播疾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森林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鼠疫、炭疽、土拉菌病、新疆出血热、血吸虫病、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恙虫病、衣原体病。

1.2 资料整理 对检索到的文献,获得全文,浏览全文。通过初步浏览,初期获得1295篇文献,通过对文献发表人员和课题组进一步核实,剔除重复报告资料。最终,本次文献共查24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报道的文章984篇。收集的信息包括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例年代、发病区域、发病季节、高发季节、病例总数,男性病例数、女性病例数、职业分布、优势动物,共9类项目。

按照文献报道的地区,整理为华东(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华南(广东、广西、海南)、西北(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西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华中(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特别行政区(澳门)进行区域划分并统计分析。

分布统计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性别和职业分布。对于职业分布来讲,本文参照国家职业划分要求,将职业划分为8大类,分别为农林牧渔业、军人、商业服务人员、干部、工人、学生、家务待业人员、其他。在文献摘录过程中存在同一种疾病分布于多种职业,因此分别统计各职业的频率。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经分类整理输入计算机,建立Excle数据库,用Spss统计软件及Excle进行数据处理。文献中存在跨年份的数据,将跨年份的数据进行年份平均化,以便于观察随着年份的变化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变化趋势。

2 结 果

2.1 地区分布 研究结果发现,1958~2013年共报告自然医源性疾病8 350 754例。其中,华中地区病例报告人数居全国首位,共4 922 910例。其余依次是华东地区2 262 367例、西南地区933 674例、东北地区142 288例、华南地区45 351例、华北地区21 877例、西北地区20 813例,最后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域1 474例。可见,仅从发病例数来看,自然疫原性疾病在我国各个地区还是比较严重的疾病威胁(见图1)。

图1 1958-2013年间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分布情况

Fig.1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foci diseases in China during 1958-2013

对我国8个地区进一步分析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构成,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疾病构成(见图2)。如,华北地区疾病分布依次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炭疽、恙虫病、森林脑炎、弓形体病。东北地区疾病分布依次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布氏杆菌病、炭疽、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华东地区疾病分布依次是血吸虫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登革热、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华中地区疾病分布依次是血吸虫病、肾综合征出血热、黑热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炭疽。西北地区疾病分布依次是黑热病、炭疽、肾综合征出血热、布氏杆菌病、Q热。西南地区疾病分布依次是黑热病、炭疽、鼠疫、血吸虫病、登革热。华南地区疾病分布依次是登革热、炭疽、恙虫病、类鼻疽、蜱传斑点热。

资料分析结果提示,炭疽在我国各个地区广泛分布,本研究中6个地区均有处于前5位,为此炭疽在应对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中应该作为重点之一。同时,我国不同地区防制自然疫源性疾病应该各有侧重,如一些新发疾病也应该成为一些地区防制的重点。本资料显示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华东地区自然疫原性疾病构成中占第五位,提示该疾病应该作为华东地区防制重点之一。

注:由于特别行政地区文献报道仅有单一病种故未成图

2.2 时间分布 考虑到各年代自然疫源性疾病报道例数相差悬殊,本文将其进行对数转换后,绘制半对数线图分析自然疫源性疾病随着年代的变化速度(见图3)。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数存在明显时间变化趋势。如,1958-1978年呈现平稳缓慢的上升趋势,1980~1990年和1998~2000年出现两次的明显上升时期。该结果提示,不同时期的疾病防控策略可能造成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不同的发病状况。

图3 不同年份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变化趋势(对数图)

Fig.3 Epidemic trend of natural foci diseases in seven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1958-2013 (semi-logarithmic linear)

按照自然疫源性的报道居首位的疾病,文献报道最全面的疾病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疾病分别选取炭疽、血吸虫、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三种疾病。所以以下就这3种疾病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见图4、5、6)。

研究结果显示炭疽病是我国较早报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流行具有非常明显的时间特点,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58~1985年时期,该期间全国报道病例数处于平稳趋势且病例极少;第二个时期为1986~1991时期,该期间病例数剧增(从91例增加到2301例);第三个时期为1992~1999期间,该时期病例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从2160例减少到276例),2002~2012再次下降至最低(从812例减少到4例)(见图4)。

图4 炭疽1958-2012年间的流行状况

血吸虫病是我国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近20年来有2次发病高峰。分别为1993~1998年和1998~2005年,自2005年开始,血吸虫病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见图5)。

图5 血吸虫病1993-2010年间的流行状况

Fig.5 Epidemic trend of schistosomiasis in China during 1993-2010

作为近年来新发现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自2007年在国内发现以来,仅有少量病例出现。但随着疾病的流行,2009~2011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于2011年达到峰值,自后有发病减少的趋势(图6)。

2.3 人群分布 职业分布结果显示从事农林牧渔职业的人群容易受到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感染,其次是学生,工人(见图7)。

性别分布结果显示,除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炭疽、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狂犬病、血吸虫病和恙虫病的性别分布存在不同趋势,都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其余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报道均无明显的性别分布差异(见图8)。

图6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随年份的变化趋势

Fig.6 Epidemic trend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in China

图7 1958-2013年间不同职业人群感染自然疫源性疾病状况

Fig.7 Occupational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foci diseases in China during 1958-2013

图8 1958-2013年间不同性别人群感染自然疫源性疾病状况

3 讨论

一般而论,自然疫源性疾病多存在于边远人少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森林、矿藏丰富,或是待开发的荒地,而且大多又是国防要地。部队驻防、国防施工,开发勘探、调查测绘等在这些地区活动时,有可能受染发病,危害部队人群的健康,影响任务完成。然而,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不同年份、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分布状况有很大差别。

研究发现,1958-2013年共报告自然疫源性疾病8 350 754例。其中,华中地区病例报告人数居全国首位,共4 922 910例。其余依次是华东地区2 262 367例、西南地区933 674例、东北地区142 288例、华南地区45 351例、华北地区21 877例、西北地区20 813例,最后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域1 474例。可见,仅从发病例数来看,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各个地区还是比较严重的疾病威胁。

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构成不同。如,华北地区疾病分布依次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炭疽、恙虫病、森林脑炎、弓形体病。东北地区疾病分布依次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布氏杆菌病、炭疽、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华东地区疾病分布依次是血吸虫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登革热、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华中地区疾病分布依次是血吸虫病、肾综合征出血热、黑热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炭疽。西北地区疾病分布依次是黑热病、炭疽、肾综合征出血热、布氏杆菌病、Q热。西南地区疾病分布依次是黑热病、炭疽、鼠疫、血吸虫病、登革热。华南地区疾病分布依次是登革热、炭疽、恙虫病、类鼻疽、蜱传斑点热。

在24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中,炭疽在我国各个地区广泛分布,6个地区均有,处于前5位,为此炭疽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的重点之一。同时,我国不同地区防制自然疫源性疾病应该各有侧重,如一些新发疾病也应该成为一些地区防制的重点[2]。如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华东地区自然疫原性疾病疾病构成中占第5位。

由此,根据疾病地区分布的差异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肾综合征出血热分布最广;②在华北、东北地区森林脑炎分布广泛;③黑热病主要分布在华中、西北、西南、华南地区;④登革热主要分布于西南、华南地区;⑤2007年新发的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集中于华东地区。

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数存在明显时间变化趋势。如,1958-1978年呈现平稳缓慢的上升趋势,1980~1990年和1998~2000年出现两次的明显上升时期。该结果提示,不同时期的疾病防控策略可能造成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不同的发病状况。这可能与疾病的监测、诊断技术、新型疾病的发现等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有关[5-6]。

自然疫源性疾病职业分布中农、林、牧、渔四种职业最易受到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感染,其次是学生、工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自然疫源性疾病与职业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部分疾病还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因此,针对不同职业应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不受疾病的侵害。

总之,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流行规律及流行因素复杂多变,疫情的升降受到复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人类社会只有不断的了解自然规律,加紧研究,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会在今后与疾病的较量中赢得时间。

[1]Wang CJ, Zhang JH, Gu HT,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s of natural foci diseases and important points in dealing its outbreak[J]. Pract Prevent Med, 2010, 17(1): 202-205. (in Chinese) 王长军, 张锦海, 顾海涛,等.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特点及暴发疫情处置要点[ A].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202-205.

[2]Zhuang ZR. Correlative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f natural focus[J]. Port Health Ctrl, 2011, 16(4): 39-44. (in Chinese) 庄振荣.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预防控制相关研究[ B].口岸卫生控制,2011,16(4):39-44.

[3]Zhang Y.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control of zoonosis[J]. Occup and Health, 2013, 29(15): 1954-1956. ( in Chinese) 张颖. 人兽共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控制[J]. 职业与健康, 2013,29(15):1954-1956.

[4]Chen W, Yang XX, Huang XB, et al. Influence of flood in 1998 on schistosomiasis epidemic[J]. Chin J Schistosomiasis Ctrl, 2000, 12(4): 202-205. (in Chinese) 陈伟, 杨先祥, 黄希宝等. 1998年洪灾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0,12(4):202-205.

[5]Guo YP, Wang XN, Xing XS, et al.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laboratory diagnosis on new bunyavirus[J]. Mod Prevent Med, 2013, 40(21): 4048-4050. (in Chinese) 郭彦萍, 王晓南, 邢学森等. 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流行特点及实验室诊断[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40(21):4048-4050.

[6]Zheng XL. Effe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natural foci and vectors of infectious diseases[J]. J Pathog Biol, 2011, 6(5): 384-387. (in Chinese) 郑学礼.全球气候变化与自然疫源性、虫媒传染病[ A].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6(5):384 - 387.

Prevalence of natural foci diseases in China during 1958-2013

XIONG Chen-hao1,ZHAO Guo-ping1,LAN Xiao-xia1,FENG Fan1,LIU Shu-hong1,HU Yi-lan1,GAO Hong-wei2,WEI Mao-ti1

(1.DepartmentofEpidemiology,LogisticsCollegeofChinesePeople'sArmedPoliceForces,Tianjin300309,China;2.TheAffiliatedHospitalofLogisticsUniversityofChinesePeople'sArmedPoliceForces,InstituteofDisasterEmergencyRescueMedicine,Tianjin300162,China)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prevalence status of natural focus diseases in China during 1958-2013, the prevalence data in published papers with natural focus diseases in Chinese were collected and extracted for analysis about. Among the selected 1 295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1993-2013, 984 were included and 24 reported natural foci diseases were further analyzed. According to spatial analysis, the top reported area was the Central China for natural focus diseases which were followed by the East China, the Southwest China, the Northeast China, the South China, the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Epidemic curve showed a three-stage pattern of natural focus diseases from 1958 till now. Following the first low level stage during 1958-1979, an increase stage was drawn during 1980-1991 and a high prevalence level stage during 1992-2013. Farming,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were the most influenced occupations of natural focus diseases. Moreover, there was an obvious gender difference. By this study, regional and occupation differences were still the character of natural focus diseases and these diseases should be focused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 because of their widely distribution with high prevalence.

natural foci disease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regional distribution

s: Wei Mao-ti Email: weimaoti@163.com; Gao Hong-wei, Email: gaohongweibj@163.co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473264)和武警后勤学院基金(WHB201208, FYM201409, WHTD201305-2)资助

魏茂提,Email:weimaoti@163.com, 高宏伟,gaohongweibj@163.com

1.武警后勤学院部队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教研室,天津 300309; 2.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救援医学研究所,天津 300162

10.3969/cjz.j.issn.1002-2694.2015.02.016

R372

A

1002-2694(2015)02-0169-05

2014-05-22;

2014-11-29

Fund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tific Foundation of China (No. 71473264) and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Logistics College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 (No. WHB201208)

猜你喜欢

炭疽血吸虫病性疾病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炭疽是什么?如何预防?
《送瘟神记》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下)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上)
毛泽东与1950年代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以江苏省为例
血吸虫病是什么,防护措施有哪些?
健康教育对血吸虫病患病因素的影响分析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