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 你说 我说
2015-03-17陈朝鹏
陈朝鹏
从呱呱坠地,到入学求知再到成人涉世,我们时时刻刻要学习、交流。读《论语》,领悟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道理;学物理,记下了“某人得出XX的结论”的知识;听人说话,聆听到“我认为……”的启发。读《论语》,学物理都是“他说”;听人说话,是“你说”。诚然,对每一个人而言,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由“他说”与“你说”构成的世界里。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该如何扮演好“我”这个角色呢?
首先,不能让“我说”淹没在“他说”与“你说”之中。
我们学习的每一个知识、每一段历史,皆是以“他说”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而每日与人交往,更多的是“你说”。那么,“我说”便成了一个应和者与赞同者。的确,应和与赞同是最省事的选择,既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又能偶尔尝到甜头。现在有一部分人是处于这种状态的,他们的“我说”已赫然沦为书本上“他说”与教导者“你说”的录放机。当按下暂停键,询问“我”有何看法时,得到的只有沉默。如果“我说”持续而广泛地以这种方式进行下去,那“我说”将不如“无说”。
其次,历史上很多异军突起的“我说”是必要的。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将无数的“我说”从教条与迷信中解脱出来。人文主义,正是对“我说”的一种尊重与发扬光大。那时,便有很多“我说”被人们永远地记录了下来,从但丁的崇尚人性到卢梭对人文主义的理性的思辨。自由、活跃的“我说”便超脱于“他说”与“你说”,掀起一股进取、创造的浪潮。
那么当今,“我说”究竟应处于何等地位,“我说”究竟何以作用于这广大的世界?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存在于无限的空间与时间中,相对各种自然变化而言,我们微不足道。我们的存在只是孤独地在此一处。而每个“我说”更是我们这个星球上70亿群体中的个体。也许有人会为此感到担忧,但实际上,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对于每个“我说”,主观的意识是唯一的。也就是说,“我”拥有世界上唯一主观的意识,而“我说”正是它表达出来的方式。作为这样一个唯一主观意识的拥有者,“我”是与众不同的,“我”能思考、能批驳、能创造,能“制造”真正的、来自于自身的东西。这便是激动人心之处。这样一个独“我”的位置,不能让它百年之后白白消逝,更不能让它沉于无尽的“他说”“你说”之中。难道这样一个“我”不应留下些什么吗?
让“我说”在这世界中留下一些东西,那便是“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了。
【作者系北京丰台二中学生,指导教师:赵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