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检测题

2015-03-17李春容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4年44期
关键词:格律庄稼泥土

李春容

本试卷满分150分 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 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C.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 7题。

戊子中秋记游

[清]袁 枚

佳节也,胜景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乾隆戊子中秋,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数烹饪之能,于蒸彘首也尤。且曰:“兹物难独啖,就办治,顾安得客?”余曰:“姑置具。客来当有不速者。”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至。亡何,真州尤贡父至。又顷之,南郊陈古渔至。日犹未失。眉岑曰:“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三人者喜,纳屦起,趋趋以数,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沿山而东至虾蟆石,高壤穹然。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也。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能使公有遗世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泉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还园,月大明,羹定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嘻!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今以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遍古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带领)

B.客来当有不速者(快速)

C.从园南穿篱出(穿过)

D.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私下)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一行所览胜景的一项是( )(3分)

①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

②则日已落,苍烟四生

③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

④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

⑤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

⑥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秋节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名人在随园聚会,一起游览金陵名胜,作者认为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B.姑苏唐眉岑带着主人的儿子到随园来玩,他做饭的手艺很好,以蒸猪头最为拿手。

C.在渔夫的指点下,一行人登上大仓山,看到西南角有闪着银白色光亮的水波奔涌而出,那就是长江。

D.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随园鸟瞰图,向读者展现了随园的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 ~ 9题。

《读山海经》(其十)

[东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8.“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这两句诗中的典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两句中的“固”一词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使我怨。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枉用相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归于泥土

耿 立

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回家看到父母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故乡给你皮肤的红点和瘙痒亦是如此,疼痛使你知觉故乡的存在。故乡以另一种方式呼唤你。

农民和庄稼都是从泥土里生出来的,庄稼是泥土给农民的礼物,农民是泥土给庄稼的礼物,他们是默契的厮守者。有时一茬庄稼熟了,与泥土厮守的人也熟了;有时庄稼不熟,与泥土厮守的人也会熟。几千年几万年了,有谁知道有多少茬庄稼熟透了?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人熟透了?应该说泥土是沉默的,总不会絮絮叨叨说三道四,熟了就熟了,没有那么多文人的牵扯。

惊蛰了,那么一个响雷陡然在泥土上喊话,泥土经不住这样大的诱惑,于是不管黑土黄土,都不再矜持,先把自己的身子软下来,让一切生灵在自己的怀里蠕动。惊蛰了,枯了一年的野草又重返人间,也就是在这天羊的嘴突然感到了草的多汁,羊的蹄子突然感到了泥土的粘脚。连囤里的粮食种子也知道了泥土的喊话,于是一垄一垄的种子开始告别储藏,到泥土里,像褪掉衣服洗澡。节气到了,该释放的就释放。

我曾看到父亲用手扒开泥土,看泥土的成色,有时他竟然把泥土放在嘴里尝尝咸淡。故乡的泥土不能说每一寸都有父亲的脚印,但每一寸土地都有他注视的目光。对泥土和节气,父亲一直敬畏,即使他老年病了。有一次在田野里,我看到父亲用抓钩在地里敲砸土块,一下一下那么专注,有时砸不开,他就蹲下,用手把那土块攥在掌心,一下一下揉搓。太阳就在头顶,泥土被晒得白花花。我不理解父亲,就埋怨说把最后的这地给人算了。但他固执地说:“没有了土地,那怎算农民。到泥土里转一转,薅一把草,捉一下棉花和芝麻上的虫子,也比闲着强。”

不能亏待土地,你亏待了它,它就报复你,收成不好,炊烟不起。与土地厮守的人,彼此都清楚对方的脾气秉性。哪块泥土性硬,你就多掺和点肥料,多给些水;哪块泥土面软,你就让它歇一茬歇一季。泥土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你伤了它,它就给你脸子看。

父亲用抓钩敲砸土块,说: “到挪不动了,再说不种庄稼的事,能种一茬是一茬。”是的,故乡是用一茬一茬的庄稼来计量生命的长度。有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茬念想;送走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

庄稼的茬子是无穷尽的,人的一生是有尽头的,而在泥地上劳作的人是无穷尽的。即使乡村都起了高楼,即使乡村的路面都铺成了柏油,农民也还是和土地亲近。那时,庄稼还是一茬一茬,还有播种还有收获。如果没有了播种没有了收获,大地上没有了农民,没有庄稼,那大地还会留存什么呢?

霜降了,庄稼叶子颜色慢慢发暗,没了精神,树的枝条开始删繁就简。“删繁就简三秋树”,那删繁就简的手,是霜降,是节气。

霜降过后,父亲说:“泥土也该躺倒睡一会,谁不累呢?泥土也要歇息一下筋骨。与泥土厮守的人要讲良心,让泥土安静地睡一觉,不要打搅。”泥土睡觉的时候,连故乡的狗也会噤声。有时土地有了鼾声,那雪就会覆盖下来,鼾声就成了白色。

(选自《藏在草间》,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第二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用身体部位的不适引发疼痛类比,说明故乡在人心灵中打下的烙印,形象通俗,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六自然段中 “报复”“它就给你脸色看”等词语,表明泥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也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人不能亏待土地。

C.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土地观。

D.这篇散文以泥土为中心,托物寄情,抒写了泥土、庄稼、人三者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抒发了作者对泥土的热爱,表达了在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呼吁人们要呵护土地。

E.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自身经历和审美形态等层面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对泥土进行了述写和认识,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12.简要分析作者用大量篇幅叙写父亲 “敲砸土块”一事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联系全文,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整体赏析第四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庄子·在宥》有这样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意思是,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 “归于泥土”内涵的理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黑体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具有扶助他人的热肠,做善事,行义举,从善如流,这些美好的品德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B.孝心是不会因时代而改变的,冬温夏凊的本质,出自孝心。子女行孝,随时皆可,给父母倒一杯水,也是在行孝道,不必等到不用做工养家时,才来行孝道。

C.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渔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巡航,这是无可厚非的。

D.让医术高明的医生挣更多的钱,相信不会有人反对。可如果让“红包”登堂入室,成为衡量医生医术的天平和调节医生收入的砝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和悲哀。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因受某些因素影响而过早承担大人的责任是很不幸的,这对孩子一生造成了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B.终场前,龙马队10号运动员在运球突破对方防守时,突然一只可乐瓶向他扔来,正砸在他的头部,血马上就流下来了。

C.在综合科技实力以及科技人才等方面,我国与我国发展情况类似的印度相比,还有差距,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就更大了。

D.穿越四姑娘山的“驴友”终于平安归来,公众在为他们感到庆幸的同时,也对他们虚报人数、违规穿越等做法给予了严厉批评。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

①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

②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

③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

④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

⑤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

⑥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

A.⑥④②③①⑤ B.②①④⑤③⑥

C.②①⑤③④⑥ D.⑥③⑤①④②

18.仿照下面示例,以“社会”“岁月”作为开头的陈述对象(也可自选陈述对象),另写一组句子。(要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要求句式、字数与例句相近)(6分)

示例:如果自然是一本书,那么旅游就是阅读:登山,你可以读到雄奇壮伟;观海,你可以读到博大深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校园是每个中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在校园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提示:“小草有情,脚下留青!”(草地警示牌)

请你选择校园的某一场所,参照上面的示例,写一则提示语。(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你说你失去了一盏明灯

有的人却失去了欣赏世界的眼睛

你说你失去了一道彩虹

有的人却失去了整个明媚的天空

你说你失去了一簇烛火

有的人却失去了满天的星星

你说你失去了一束鲜红的玫瑰

有的人却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

不要抱怨人世的不平

只要你还在呼吸

我们就还会拥有多彩的人生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猜你喜欢

格律庄稼泥土
为什么说海带是海里的“ 庄稼” ?
泥土
爱过所有的庄稼
泥土中的功臣
稻草人的爱情
悬剑
张经建《当代格律诗词创作》
庄稼的绿色革命
诗词“申遗”,进退两难的选择
呼吸的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