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的文学时空
——牙克石市森林文学创作一览
2015-03-17李喜恩
李喜恩
大兴安的文学时空
——牙克石市森林文学创作一览
李喜恩
牙克石市是因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而兴起的森林城市,作为林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伴随着林区开发创业、生产建设、两危凸显、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和生态保护战略的确立,森林文学走过了起步、发展和繁荣的过程,虽然经历了几兴几荣,但依然是争奇斗艳,星空灿烂。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森林激发起本土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们的创作灵感,森林文学、生态文学独树一帜,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一、牙克石森林文学创作队伍
牙克石始于1732年清政府设立驿站,1903年东清铁路通车设站,1936年设街政府,1950年设喜桂图旗,1983年设牙克石市。相当一段时间由于人口较少,文学处于民间口头传奇阶段,直到1952年林区大规模开发建设,才真正开始以林业为主的书面森林文学创作,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老一代森林文学创作队伍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区开发建设初期,一批批创业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爬冰卧雪,艰苦创业。其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学毕业生占有相当的比重。他们之中不乏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等名校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从名牌大学和祖国各地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理念。老一代文学队伍里有崔鹏、刘振国、尹涵、孙若泉、高明月、侯建华、毕树文、姜福山等一大批老一代文学创作者。他们大都是林区开发建设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属于年龄在70至80岁上下的老作者,有些已经作古,有些还在笔耕不辍,在各自钟爱的文学领域创作活动中都留下了较为浓重的一笔,甚至于在牙克石林区文坛乃至于区内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也是牙克石森林文学的起步阶段。
这一时段牙克石的主要文艺阵地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机关报《林海日报》文艺副刊;内蒙古林业工会主办的《森林文学》;喜桂图旗市人民广播台(站),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的板报、快报等构成林区的文学文化阵地。
2.中青年文学艺术创作队伍
无论是老当益壮的老作者,还是青壮派作者,只要他们还在继续笔耕不辍,并已产生令牙克石人瞩目的文学成就都应在此行列。中青年文学创作队伍里有尹树义、王秀竹、袁玮冰、李喜恩、李岩、曹振和、刘长庆等为代表的中青年作者。这批人传承了老一代的文学火种,大都是牙克石开发建设的第二代甚至于第三代,起步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年龄大体在50至60岁上下,已经成为林区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这批人正值林区资源危机、经济危困“两危”凸显向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过渡阶段,因而表现在森林文学上多具有文化的反思色彩,如尹树义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诗作《我悲哀我是万米采伐能手》就很有代表性。
这一时段牙克石的主要文学阵地,增加了内蒙古大兴安岭电视台《林海风景线》和《森林风》栏目、牙克石电视台《森林情韵》文艺专题节目、牙克石市文化馆主办的《林城文艺》等。由于种种原因《森林文学》《林城文艺》相继停刊。
3.青年文学艺术创作队伍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代表着牙克石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如文学创作队伍有李金田、孙勇、姚君英、吕冬青、钟寿军、马俊龙、苑晓颖、李静等。无论最近几年、现在或将来都将默默地为牙克石文学事业添砖加瓦,成为文学创作的一支基础队伍和后备骨干力量。他们年龄大多数在30至40岁上下,意气风发,热情高涨,意识前卫,处于林区生态战略确立的机遇期,有些文学新人已经崭露头角。
这个时期增加了牙克石市文联主办的文学期刊《兴安杜鹃》《牙克石报》文艺副刊,进一步丰富繁荣了牙克石林区文坛百花园,拓展了森林文学、生态文学的阵地和舞台。
二、牙克石森林文学创作成果
1.诗歌创作汗牛充栋
回首几十年牙克石森林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在各文学体裁中创作队伍最大、作品最多的当首推诗歌。鲁愚、万以城、尹涵等老一代编辑在充分利用《林海日报》文艺副刊园地培养文学新人方面做出贡献的同时,他们自己的诗作在当时也都占有相当的分量。牙克石林区诗歌创作由开发建设初期的激情白话诗,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一个相对繁荣成熟阶段。那时诗社林立,以紫叶诗社为代表培养带动了一批诗创作者,至今仍活跃在林区诗坛引领时尚潮流的几位诗人大体都是从那一时期成长起来的。从诗作的风格看,有以王秀竹、殷咏天、张凤山为代表的学院派技法,在刻意推敲中展现语言的魅力和思想的锐利;有以李岩为代表的激情派写法,在不拘一格的语言句式当中一任意绪的宣泄和情感的奔放;有以尹涵、山夫为代表的白话新诗写法,在借鉴古诗词绝句章法的同时,在平静中白描写意;有以尹树义为代表的朦胧诗手法,长诗《东方神话》别出心裁,独辟蹊径;还有石玉峰、牛克剑、李秀娟的词作;张国钧、明妹、王恩庆、彭妙文、张永泉等都在诗创作中有所探索,共同培育了林区诗坛百花园。后出的诗集还有陈月的《花季雨季为诗狂》、郑涛的《不要就这样停下》、张宏的《我的母亲》、毕恩天的《守望的独白》、袁玮冰的《遥远的风铃》等。
2.散文创作成绩不菲
刘振国在推进林区和区域性文学繁荣的同时,出版有《山情逸韵》《高松呦鹿》《郁苍苍》《天涯堪流连》《兴安底片》等五部森林文学散文力著,并获内蒙古自治区“索龙嘎”和“萨日娜”奖,成为文学走出林区的第一人,也是多年来林区作者破天荒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优秀代表,之后有尹树义、袁玮冰加入中国作协。霍宝煜、齐志国主编的《兴安史话》挖掘了林区历史文化的底蕴而使著作倍感厚重。尹树义的文论集《中国玄诗流构想》《走在智者的边缘》(与刘丽合著)、《编辑思想者》充满哲理思辨。张志明的《心河集》展现抒写了老一代知识分子在林区开发建设各个时期的情感。侯建华的《皮格马力翁效应》以其犀利的笔触,针砭时弊恣意汪洋,成为林区杂文高手。胡素、杨敬民等身居官位不忘笔耕,令人赞叹。李喜恩的美文集《闲庭信步》《闲情逸致》、吕冬青的散文集《冬青花语》、图影的散文集《心路并不遥远》和《我的书》、李晶的《舒欣絮语》、姚君英的《放一叶轻舟》、苑晓颖的《聆听》、孙鸣宇的《凝眸》;还有乔志成编著的民间故事集《中国达斡尔族民间故事集》等。2010年8月由中国西部散文学会、《西部散文家》《西部散文选刊》和牙克石市文联共同举办第二届中国西部散文节,有二十多名本地作家的散文获得中国西部生态文学奖。纵观牙克石散文创作,可以说有一定的创作队伍和基础,作品也称得上是异彩纷呈,相当一部分作家由歌颂生态、赞美森林,抒写情感的“小我”阶段,逐渐步入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的“大我”创作佳境。
3.长篇及中短篇小说创作渐入佳境
有高明月的长篇小说《苍山月落》;姚瑞琦的传奇故事《不要问我从哪里来》;皮东屏的小说《诚益一号》;李艳祥的历史小说《徐福东渡》;尹树义是最为多产作家,有《北方丈夫》《野孩达瓦》《福娃五人行》《古河》等;袁玮冰的生态小说《相约荒原》、《最后一只黄鼬》,并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八、第九届“索龙嘎”奖;王建逢的章回长篇小说《神农琴的传奇》等;刘长庆的生态小说《草原狼》;杨成森的《城里的传说》等。其中袁玮冰、刘长庆的森林生态题材小说引人注目。杨忠文出版了8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变色河》。值得一提的是,从林区走出去的少数民族著名作家乌热尔图是森林生态文学的领军人物,由牙克石走出去的作家姜兆文因一部《王爷的末日》一举成名,还有林岩、唐春枫、郭萍等,为家乡林城赢得了荣誉。长篇小说创作艰辛,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力和生活积淀。但就目前情况看,从繁荣中短篇小说创作抓起,从打造森林生态文学起步,为日后的长篇创作打基础,亦应作为繁荣牙克石林区文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4.文艺批评、剧作、儿童文学创作层出不穷
崔鹏的文学鉴赏《怀梦楼文集》很有文学理论水准;尹涵的《森林诗话》对于鉴赏推广普及诗作具有积极意义;李喜恩的文学评论推出了大多数本土作家的作品;郑涛的《诗者思者——尹树义作品的鉴赏和研究》也紧跟其后。
剧作有袁玮冰电影剧本《女绑架者》和《喇嘛山儿女》。毕树文、杨敬民的一部电视剧。尹树义、敖长福的小说《最后的莫日根》被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改编成连续剧《走出山林》,播出后荣获当年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魏民讴创作的小品《有这样一个人》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全国小品大奖赛上获奖。安国忠担任制片人的动画片《小一一》、尹树义担任制片人的动画片《诗经传奇》,尹树义担任编剧的动画片《五娃大森林历险记》。李喜恩、韩金玲编剧《搬家》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和“首届微电影大赛”二等奖。
儿童文学有孙若泉的儿童文学集《大兴安岭探奇》《欢笑的大森林》和《在神秘的大森林里》。尹树义的童话小说《野孩儿达瓦》《森林童话系类》《福娃系类》。
本土作家、诗人们超前思考、提升理念,关注森林,注重生态,并自觉融入森林文学创作当中,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刘振国、尹树义、李岩、李喜恩、商晓东等多人获得国家“关注森林文化奖”、中国林业“梁希文学奖”。多人获呼伦贝尔市政府“骏马奖”。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大批少年作者小荷才露尖尖角,如孙之贻12岁出版个人专集《毛毛的童话》,才傲然出版长篇小说《追爱》,王琦的长篇童话《小精灵收复者》被报纸连载,张志华成为内蒙古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孙之贻当选内蒙古小作家协会的理事。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新世纪以来,牙克石市作家、诗人出版的作品累计已达百余部,已有三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百花园里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儿童文学、科普、杂文、评论门类齐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凝聚弘扬着地区本土文化、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进入了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后的又一个创作高峰和出版高峰。
三、牙克石森林文学创作巅峰时期的文化现象
千年流远,百年林城。追根溯源,牙克石的文学文化现象是随着林区开发建设六十多年来外来的多地域“移民文化”和本地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碰撞,及与林区开发建设历史阶段相联系的必然现象。牙克石的文化是以“本土”“移民”“杂交”为特征的文化融合。
牙克石森林文学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高峰时期。
一是在林区开发建设初期,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老一代知识分子带来祖国各地的先进文化,对构建森林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建立不久,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在总路线大跃进、抗美援朝卫国保家、建设新中国等口号的号召下,一大批知识分子、热血青年扎根林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支援国家经济建设。这时的林区文学是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和质朴情怀的,极富宣传鼓动性而激情豪迈的,形式以喊山的号子、快板书、顺口溜、抒情自由诗和记叙散文为主。
二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森工企业“两危”初露端倪时,林海文化人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文艺的启蒙。刚刚结束了“文革”,迎来了改革开放,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压抑已久的情感喷薄欲出。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林业经济最为兴旺的时期,职工衣食无忧,人们安居乐业。作为思想文化的急先锋,林区的诗人、作家们开始反思过去,憧憬未来,也有一些人心存忧患,包括对人生、对事业,也包括对环境、对生态、对未来的思考和探索。
这个时期从文学作品的格调上说是积极向上的,作品也更多地融入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当然不乏思考的哲理,形式上也是百花齐放。这一时期的中坚力量是崔鹏、尹涵、孙若泉,以及后调入地方文艺界并有广泛影响的乌热尔图、姜兆文、王平等知名作家和诗人,成为林区的优秀代表。新兴的青年创作群体中有尹树义、王秀竹、袁玮冰、殷咏天、李岩、姜福山、张国钧、明妹等,各种艺术风格有争鸣也有竞争。
三是随着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新世纪新林区,政府转变职能、企业经济转型,林区生态战略地位确立,森林生态文化发展繁荣。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各种思潮不断侵入,林区面临战略结构调整的形势下,面对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职工收入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明显拉大的现实,林区人困惑、迷茫、反思、追寻,先前浮躁的情绪变成了理性的思索。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承接了林区经济繁荣时期的优点而更加趋于成熟,文学作品风格各异,异彩纷呈。
四、营造氛围改善环境再创森林文学辉煌
名人造访提升牙克石森林文学水准。牙克石林区开发建设以来,特有的林区风情和森工生产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文化名人的垂青。纷纷在视察工作、游览风光的同时留下笔墨,成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历史发展的佐证,同时也是地区文苑不可多得的文化符号。林彪、叶剑英、陈毅来林区视察留下笔墨诗文。有多名著名文艺家、学者、名人来林区观光采风、创作演出。1961年9月,著名学者翦伯赞来林区采风。1961年夏天,著名作家老舍来林区采风,9月,端木蕻良来林区采风。还有著名音乐家唐珂、声茂,著名作家蒋子龙、里扬来、叶楠、毕淑敏,著名诗人雷抒雁都曾来林区采风。1986年夏,林业美术家考察组一行赴林区考察写生,来林区观光采风。1987年7月,著名学者费孝通来林区考察。还有著名歌唱家、表演艺术家等来到牙克石,为职工群众演出。名人造访林区,营造了文化氛围,活跃了林区文化,提升了林区名气。
地企文化交融,努力形成合力。进入新世纪以来,牙克石市文联打破地企、行业界限,发挥驻在森工集团及所属企业的人才优势,地企文联各文艺协会交叉任职,积极搭建平台、载体和舞台,组织开展文学笔会、作品研讨会、举办有奖征文等各类特色活动,形成了文学文化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2013年9月牙克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成功召开,对本土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进行了表彰奖励,凝心聚力吹响了繁荣森林文学共建文化城市的集结号,调动了地区广大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文学创作者们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为繁荣地区森林生态文学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
2015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随着林区生产建设向生态保护的重大调整,广泛影响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由此必然引发作家、诗人们的思考,推进森林文学、生态文学的进一步繁荣。由林区开发建设到生态文明战略的确定,牙克石文化人经过了几兴几荣的历史积淀和文学历练,作家、诗人的思想更加成熟,作品也一定会更有力度、厚度和深度。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尤其是牙克石市市委、市政府对打造森林生态文化城市的高度关切,点燃起每位文学创作者心中的星星之火,必然燃烧起牙克石森林文学的燎原之火。我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牙克石森林文学、生态文学的百花园芬芳无限,亮丽多姿。
(责任编辑赵筱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