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作家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力量
2015-03-17郑旺盛
郑旺盛
当今这个时代,是个多姿多彩的时代,是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今正在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阔步前进,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这是多么宏阔的蓝图,这是几代中国人的伟大梦想。作为作家,特别是报告文学作家,我们有责任为这个时代放歌,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去为祖国的发展而倾情书写,让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跃然于我们文学广袤的世界里,让他们充满人文精神的故事以文学的力量广为流传,传递鼓舞人心的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习总书记还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报告文学作家,应该说是比较接人气、接地气的文艺工作者,为什么常常因为写不出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而苦恼、困惑?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应该反思总结,找出一条正确的创作之路。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如果留心,就会发现一条规律,或者说是体会,那就是每当我们创作出一部受读者欢迎的作品时,这部作品一定是作家进行了细致深入的采访,一定是作家不辞辛苦奔走于主人公生活的那片土地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是作家的心血、真诚、责任感动了那里的人们,他们才袒露心房,将最精彩、最动人的故事献给你。你,作为作家,才写出了满意的好作品。
铁肩担道义,良知在我心。
作为一个作家,我生长于农村,是家乡的土地养育了我,是乡情、亲情、友情滋润了我,那里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根须,那里就有中华文化的根。从母亲的乳汁里,从那片皇天后土中,从世世代代生存于此的农民兄弟的故事中,我汲取了用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我能在这里触摸到祖国的脉搏,倾注自己的笔书写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之根,以文字、以作品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心声。
从我的创作经历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任何时候,只要一个作家的创作源于生活,他的作品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只要他将笔锋深入到五彩缤纷或艰难困苦的生活,深入到关乎老百姓根本利益和呼声的事件中,他的作品就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代表了国家的根本,代表了时代的声音,也代表了五千年文化的根,他的文字才会熠熠生辉,他的作品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才能打动万千读者的感情。
我曾经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创作了反映基层干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作品《百姓心中有座碑》,创作了反映坚守正义、公平、良知的重病法官的作品《天平之上生命有多重》,创作了反映不惜万贯家财支持辛亥革命的革命者的作品《辛亥女杰刘青霞》,这些作品都获了奖,赢得了好评。为什么?因为它源于最火热的生活,它表达的是对善良、正义、良知的热爱,它追求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根,它弘扬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写这些作品时,我内心激动无比。置身于作品主人公最真实、最感人的生活,我被他们感动着、点燃着,我的文字是从心里自然而然如溪水一样流出来的。不是我写出了好的作品,而是在同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我吸取了更多的知识,丰富了自己,才有更生动的人物流出我的笔端,呈现给读者。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我和许多作家一样,也有缺乏生活体验的时候,也有偷巧偷懒的时候,也有恃才傲物的时候,回想那些反响平平的作品,有时我们自己都会感觉汗颜。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深入实践了解真实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因为我们有时是在望着天花板靠所谓的灵感创作,因为我们没有发现人物内心最真实的世界,因为我们没有付出足够的汗水和心血,如此创作的作品只能自娱自乐一时,岂能成为真正有生命力让人产生共鸣的文学作品?
我们所有的艺术作品创作,绝不能靠闭门造车式的写作,绝不能因为钱财的诱惑而丧失一个作家的责任和良知。如果我们不能坚守正义和良知,我们的创作就失去了文化之根,失去了书写作品的意义,也不可能获得艺术上真正的成功。如果我们能像习总书记所倡导的那样,做人民的孺子牛,想人民所想,忧人民所忧,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们所创作的作品,就一定能够像新生的孩子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就一定能够像我们生存的土地一样辽远、厚重、生机勃勃。
在创作的道路上,我们很多作家总在幻想找到一个宏大的题材,写出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来。而有时,有些人甚至会为金钱的诱惑而写作。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想水准上去思考报告文学的创作。生活中哪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题材?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多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去寻找火热生活中那些足以代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精神风貌的人和事作为我们创作的主题?也许这些人和事很小,但是这些最鲜活的人和事足以构成文学最精彩的画面和支点,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其实就是文学最具生命力的源泉,就是报告文学最动人的力量所在。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何建明的《根本利益》《落泪是金》、黄传会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这些优秀的作品,每一部的得来,都是源于生活,源于百姓,源于基层,源于作家俯下身去深入生活的采访调查,这些并非轰轰烈烈的题材,却同样感动了无数充满公平、正义、善良的读者的心灵。
由此我认为,报告文学作家肩负着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深入生活、扎根生活,让我们与人民共命运、同呼吸、心连心,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最火热的生活,这是我们成功创作的动力源泉。我坚信,只要我们敢于以担当的勇气和力量献身报告文学事业,我们一定能够书写出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感动人心的报告文学精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