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咏怀古迹》(之三)看男性笔下的王昭君形象

2015-03-16田恩铭

古典文学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王昭君昭君匈奴

田恩铭

《咏怀古迹》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组诗,诗人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咏怀古迹》(之三)写的是王昭君,因此时此地想起昔日的佳人,于是历史图景中相关的人事浮出水面,故事经过梳理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王昭君被称为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可是她的美貌并没有被及时发现,自然也没有给她带来好运,最终她远赴异国他乡,从此再未归来。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男性的书写视角,在史传文本中还算保留了史事的基本面貌。据《汉书·元帝纪》:“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汉书·匈奴传》:“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结合《汉书》所载,基本史实是:王昭君本为汉元帝的宫女之一,也称明妃。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求美人为阏氏以和亲,昭君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生一男,呼韩邪死,前阏氏子代立,求归。成帝命从胡俗,复为后单于阏氏,生二女。王昭君最终死在匈奴,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

如果就此而言,故事并不复杂,从官方到了民间,传说演绎下来,就大不一样了。如东晋孔衍《琴操》中的解题部分就讲述了一个较为离谱的故事,王昭君的怨妇形象呼之已出。王昭君是齐国王襄之女,因其貌美而被选入宫,呆了五六年,被无视后不饰装扮而进一步为汉元帝所忽略。正值单于使者来朝贺,昭君心有怨怒,精心打扮出场而闪耀其中。汉元帝欲以一女赐单于,昭君自愿前往,元帝悔之晚矣。昭君至匈奴,心思不乐,情系故土。儿子继位为单于,欲娶母,昭君吞药自杀。这个故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昭君的怨旷,成为“自请”的原因;二是昭君再为阏氏的改编,因恐乱伦而自杀的结局变化。乐府诗《昭君怨》则以韵语述说远嫁异域的情怀,颇有些“身在虏营心在汉”的倾向。《琴操》所提供的叙事框架和抒情指向对于后来的诗歌、小说、戏曲都有不小的影响。

写着写着,王昭君远嫁匈奴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小人当道”成为她没被皇帝及时宠幸的重要因由。托名为葛洪的《西京杂记》“画工弃世”条云:“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优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这段故事显然是横生枝节了,毛延寿等画工的出场减低了汉元帝的负面影响,从画图到真人,这个变化也衍生了“小人”与“美人”的关系的确立。毛延寿更是成了名垂千古的唾骂对象,只有王安石这位“拗相公”为之声援,这都是后话了。

石崇的《王明君辞并序》中的“序”改变了一个背景,《汉书》中匈奴并不强盛,而这里则“匈奴盛”,和亲就成为迫不得已的选择了。“辞”则反复叙说远嫁后的思乡之情,这与我们安土重迁的观念有关,也让读者觉得昭君出塞是件很悲催的事情。

以上是杜甫之前关于王昭君故事的大致轮廓,现在我们再来看杜甫的这首诗。首联显然是因地及人,引出话题。颔联则以紫台与朔漠对举,突出王昭君在汉胡两地身份之变化,感念她客死异域的结局。颈联则确定了主旨,上句承《西京杂记》之故事,以一个片段生发思考;下句则道出其结局的内涵,即“归汉”的渴望。尾联则强化主题,由《昭君怨》生发出逢时不遇的话题。这首诗融入诗人最深的体会之处是颔联,思及自身的漂泊想到同样生于此地的昭君,老杜必然生发出无限感慨。“一去”与“独留”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感,紫台到朔漠昭示着路途的遥远,黄昏下的青冢隐映出无限凄凉,行路者心态的变化则蕴含其中,为阅读者提供了一个敞开的思想空间。性别不同,遭遇相同,这也是男性文学家书写“香草美人”意象的渊源,屈原、司马迁、曹植、陆机、杜甫、温庭筠等人莫不如此。颈联则重在写事,由事牵连出王昭君的故国之情,可算是全诗最为关键的句子,具有议论之特色,这里包含了对昭君出塞原因的思考,对于昭君命殒异域的思考,承上又能启下。这也符合七律的特征,中间两联既能对仗工稳,又成为全诗的核心部分,具有了承、转的书写意义。这样,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自然联接,符合规矩又不着痕迹,这也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一个支点,即圣于诗者,从艺术技巧而言的。至于他是诗人中的圣人,大概是从思想层面命名的,杜甫有责任感、有担当。这告诉我们:只有具悲天悯人情怀者才可能成为大诗人。

李白也写过《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抓住细节写离别,以胡汉之分写离别之意,新意无多。老杜之后,在诗歌中以王昭君为主题的自然不少,如储光羲《明妃曲》(其三):“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强来前殿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篇幅甚短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王叡有《解昭君怨》,诗云:“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句中亦有自己的见解,远赴他乡反而改变了沉寂皇宫的命运,只是还存在着汉室和胡虏的区别。接踵了杜甫的议论色彩而能自出机抒的自然是王安石,虽然他的《明妃曲》也接踵老杜说明妃“可怜着尽汉宫衣”、“只有年年鸿雁飞”,着眼处却并不在此。“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些句子见出了王荆公独特的视角,前一句是说天生丽质的王昭君岂是画工能模仿出来的,神韵天成只能见真面目方可下断语。后一句则超越地域、超越种族道出了女性共有的现象,盛极必衰是一个永恒的真理。至于此,昭君出塞与文姬归汉虽是两种结局却合二为一了,虽然一个是因和亲而去的,一个是被掳掠而去的。

元明杂剧中写王昭君的自然不少,最有名的自然是马致远的《汉宫秋》。这部作品结合诸家之长铺排了凄凉的底色,渲染了老杜诗的颈联书写,他给了汉元帝后悔的机会,也及时“发现”了王昭君的美貌,可是在强大的匈奴面前只好忍痛割爱,昭君也就成了牺牲品。成了牺牲品的昭君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又让她成了马致远心目中的大汉烈女。而汉元帝在冷冷清清的汉宫中梦见昭君,在鸿雁哀鸣的背景下杀了匈奴送回的毛延寿,就此为整部戏曲定了调。我们听到的《汉宫秋月》与马致远的《汉宫秋》颇有联系。再往后我们不妨一下子跳到现代文学,郭沫若以一己之思缔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王昭君,让人读来怎么都觉得不是那回事儿,叛逆是叛逆了,既不能复原历史现场,也没有活画出真实的昭君,更像是把王昭君男性化为作者本人了。曹禺《王昭君》则中规中矩,以民族融合为主题,王昭君与文成公主合体了,俨然是民族友好的使者,气象格局自是宏大,怕也是在发挥着集体主义的高格调。总之,男性文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在各自的时代都活画出了自己理解的王昭君形象。

再回到《咏怀古迹》,面对历史的遗迹,杜甫有感而发,王昭君从诗圣的记忆中打捞出来,又在读者的心目中走了一遭。王嗣奭《杜臆》云:“因昭君村而悲其人。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以自悲也。”诗人未必如是,读者自可作如是观,读者不断地更换,故事也就不断地流传开来了。“咏怀古迹”的行为还在延续,正是这些旧痕迹激活了我们的历史记忆,他们虽然只剩下了遗址,而我们试图依靠遗址来复现想象中曾有过的生活图景。话说回来,千年以来,每个男性文人心中都有一个王昭君形象,可以重叠也可以独在,只有王昭君躺在历史的册页中,她的故事千百年来任凭后人解读,汉宫还是胡地不再重要,他乡也早已成为故乡了。

读了张敏、曹旭所撰《活在“怨诗”中的王昭君》(《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5期)引发笔者的重新思考,遂以《咏怀古迹》为中心稍作勾稽写下以上这些想说的话。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猜你喜欢

王昭君昭君匈奴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
义退匈奴兵
飞将军抗匈奴
《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解读
脑筋急转弯
马致远《汉宫秋》中王昭君的爱情与婚姻
透过历史文化还原昭君的多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