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幻如真笔意灵动
2015-03-16周先慎�┆�
周先慎�┆�
在这篇小说里,蒲松龄明确地否定了民间流行的占卜之术。他在“异史氏曰”中说:“尝谓买卜为一痴。”也就是说,只有傻子才会花钱去求信于这套骗术。但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他所称的妖术,其实并不是指占卜本身,而主要是指为了引诱和威胁别人相信他的预言,就用吓人的妖术来逼你上当。占卜者施行的这套吓人的妖术,奇异而又逼真,一般人是不易识破,也是没有勇气和能力去战胜的。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写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于公,他有眼光,有智慧,不仅能识破骗术,而且有勇有力去战胜和戳穿卜人施行的妖术。小说是从与妖术的斗争中塑造这个人物的,而这场斗争,写得有声有色,读来如闻如见,惊心动魄。在看到斗争取得胜利的惊喜之余,我们不能不对这位于公产生敬佩之情。
小说开头介绍于公这个人物,说他“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后面的情节,全由这段介绍,特别是“少任侠,喜拳勇”这六个字敷演而出。没有“少任侠”的经历,不会那样见多识广,很快就识破卜人骗人的诡计;没有“喜拳勇”的爱好和习练,就不可能有那样高超的武艺来对付可怕的妖怪。而对他的对立面,也就是那个算卦的人,小说一开始也有意将他渲染得非常神奇可怕,为后文写他施行吓人的妖术张本。水涨船高,将卜者的妖术渲染得越神奇、越高妙,就更能显出于公之智勇和武功之非同寻常。
明末时,于公在京中参加殿试,仆人患病不起。这时正好有一个会算卦的人,说是能够预测人的生死,他就代这个仆人去占卜。但到了那里,还没有开口,那个算卦的人就说:“你是来为生病的仆人占卜的吧?”他怎么会未卜先知呢?于公一听就感到非常吃惊。但更让他吃惊的是,占卜的人竟然说:“你要为他算命的那个病人倒没有什么关系,你自己可是非常危险的。”于是于公就为自己算了一卦。那人一算,“愕然曰:‘君三日当死!”“愕然”二字,写卜者故作惊人之状。于公听到这话后,小说先写他是“惊诧良久”。这是写得很真实很准确的,表现了他与一般人相同的一面。要是面对这样的卜人,听他说了这样吓人的话,竟然无动于衷,那就叫人不能信了。然后写“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之。”就是说,只要花钱,就可以为你解除灾难。这里特着“从容”二字,与前面的“愕然”相呼应,表现出这是他骗人的惯技,对他所设的圈套一定能引人上钩,显然是胸有成竹。而接下来于公的表现,他的勇气和智慧就非同寻常,高人一等了。在“惊诧良久”之后,表现出的是他的沉稳、镇定,是清醒的判断:“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他不相信花钱就能解除命中注定的灾难,于是“不应而起,欲出”。这时,“卜者曰:‘惜此小赀,勿悔勿悔!”这就是放言威胁了。这两句话,在艺术表现上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在这种威胁面前,于公不为所动,更能表现出他的勇敢和坚定;二是为卜者后面施行妖术而预先制造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在这种严重而又不知底里的威胁面前,众人和于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小说以对比的方式写出:“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囊以哀之。公不听。”“不听”二字,在卜者“勿悔”的威胁面前,在众人替他担心而进行诚恳的劝说面前,显得是何等的坚定和有力。
下文写于公同卜者妖术的斗争,层次分明,一丝不乱。既言“三日当死”,到第三日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情况呢?是“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一漏向尽,更无死法”。一方面是表现于公严阵以待的沉稳和自信;另一方面又渲染气氛,以暂时平安无事之静,来预示和衬托即将来临之危险与异动。越是平静,就越是让人感到紧张。这一切,都是为写一场即将展开的惊心动魄的恶斗做铺垫。
这场恶斗,全出于幻笔,不可能是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情景。但作者写幻如真,笔意灵动,绘声绘色,如在眼前。整个战斗分作三个回合来写。妖怪由不同的原形变化而来,第一个是由纸人所化,第二个是由土偶所化,第三个是由木偶所化。原形不同,妖怪的特点不同,战法不同,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各异。
第一个回合,与纸人所化的妖怪斗。当于公“意欲就枕”时,“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是从窗户的缝隙里进来的,穿窗时发出的是“窣窣”之声,这正符合纸人的特点。突然之间由小而变高,则为妖异,但读来却景象逼真,活灵活现。于公捉剑急击,却是“飘忽未中”。“飘忽”正是纸人的特点;“击之未中”也正因为它的“飘忽”。奇幻至极,却也没有完全背离生活的逻辑。而在逃跑的时候,也是“遂遽小,复寻窗隙”,故在“公疾斫之,应手而倒”时,看见的就是一个“腰断”的纸人。
第二个回合,则又不同。这次是“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恐其复起,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耎”。与纸人所化的妖怪不同,一是穿窗而入,二是被击为两段后是“蠕动”而非“飘忽”,三是剑击中时发出的声音是“不耎(耎同软,意思是不像是砍到软物上的声音)”,“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第三个回合,又与前两次都不相同。战斗更激烈,取胜更艰苦,描写也更精彩。首先是听到窗外的声音“如牛喘”;既而感受到“有物推窗櫺,房壁震摇,其势欲倾”。来势凶猛,令人惊惧。因而于公临场时的心理和应对方法,也与前两个回合有所不同:“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于是主动破窗而出,在一个开阔的空间展开战斗。他能根据斗争情势,迅速作出反应,既写了他的智,也写了他的勇。更有异于前两次的是,人妖之间,一来一往,势均力敌。
在开战之前,先从于公的眼中写妖怪形貌之可怖:“见一巨鬼,高与檐齐;昏月中,见其面黑如煤,眼闪烁有黄光;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由于是于公眼中所见,故显得十分真切。又由于是在室外,是昏月条件下之所见,“面黑”和“黄光”等等,都符合特定的环境条件。“手弓而腰矢”,写的是妖怪所带的武器,则决定了下文人妖相斗时的特殊情势。
整个战斗分为三个阶段来叙写。第一阶段鬼物用的是箭。具体的战斗过程也与前两次不同,这次是妖怪迅速主动出击:“公方骇,鬼则弯矣。”于公尚在惊骇之中,鬼物就已经拉弓准备射箭了;但于公反应十分敏捷,迅速“以剑拨矢,矢堕”;鬼物的反应也同样敏捷:“(公)欲击之,则又弯矣。”只在于公闪念之间,妖怪又准备第二次射击了。但情势有了变化,这次是因为时间极短,于公不再能用剑拨矢,而是“急跃避”。人是躲开了,可“矢贯于壁,战战有声”。第二阶段,写妖怪用箭不能战胜于公,便继之以用刀。“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于公则是“猱进,矢贯庭石,石立断”。“猱”字传神,引出下文一系列精彩描写,不仅写于公反应之敏捷,亦写其行动之轻灵。这就进入了第三阶段,写于公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果然技高一筹,出手就获小胜。鬼反扑:“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鬼也是身手不凡。这时,“公已及胁下,猛击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公乱击之,声硬如柝。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整个战斗以于公的全胜结束。
这个妖物,除了高大狰狞且武艺高强,与卜人所制做的原形特征相符之外,其发出的声音也是木偶所特有的,不仅两次被击中都是“铿然有声”,而且最后被击中时也是“声硬如柝”。三个回合中,这最后的一个回合是最为激烈,也最为惊心动魄的。在战斗获得全胜后,小说以“公因秉烛待旦”作一收束,表现出他取胜后并未放松警惕,却又显得从容淡定。小说进而顺理成章地写他悟出“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在写其勇武之外,更突出了于公的机警和智慧;而作者也就借此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小说揭露占卜之术虚伪骗人的主旨。作者对卜人“借人命以神其术”是极其痛恨的,故小说对他的最后处置毫不留情:“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