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创意境寻找深度 注重过程收获哲理

2015-03-16季伟譞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4年8期
关键词:安逸蔺相如雨声

季伟譞

伴随着成长的脚步,有时会失去很多东西,可能是一件寄托着无限情思的物品,可能是留给你很深印象的人物,也可能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寄托……那些曾经拥有并非常珍惜的事物,我们要用心去寻找。从古至今,从小到大,寻找成了一种向往、一种呼唤、一种精神的回归。

请你以“寻找”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四中学九年级三月份月考作文试题)

这个话题,表面看上去很好理解,但要想写出深度,立意当然有高下之别。考生需要在审题时下一番功夫,切不可从表面意象简单构思,如:“寻找”一件毫无感情寄托的物品,“寻找”一位并无特殊意义的人等,这些只是浅层次意义上的“寻找”主题,作者注重的是“寻找”的结果,缺少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寻找”高深层次的内容来写,比如亲情、友情、知音、惬意、绿意、清欢一刻、淡定之心等等,努力从表面现象的层次深入到精神层次的高度。

写作中,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寻找”的过程,对于那些具有美感和哲理的东西,不是一时在考场中就能发现的,重在平时的积累。我们的成长本身就是一种“寻找”的过程,而“寻找”的本身就带着思考,体现着人生的境界。从这个角度出发,话题中“寻找”可以理解为“追求、向往”的含义,重在突出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结果。那么写作的内容就可以围绕“追求什么”来写,如:寻找那一份真情,其中的真情既可以是家庭中的亲情、交往中的友情,也可以是师生间的一份感情。这点滴的情感中,就会饱含着理解、谦让、宽容、尊重、感恩、回报等等。再如:寻找清欢一刻的惬意,其中的内容可以是在竞争中的瞬间小憩,可以是重重压力之下的偶然发现,带给自己的一份惬意,也可以是在迎接中考过程中的一次静心思索,在思索中让自己走向成熟,等等。更深一层次的角度可以写人生中不曾拥有的内容,也就是人类在探索过程中的不断进取和向往,如:心中的那一份向往,其中的内容可以写屈原大夫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那份赤诚之心;郑和乘风破浪下西洋,寻找到了异域的文明;中国航天人为了实现飞天之梦的勇气和探索;哥伦布不畏险阻,发现了新大陆;布鲁诺用生命寻找到了真理;等等。也可以写寻找童年时的碧水蓝天,记忆中的那一缕炊烟,曾经的青山绿水,心中的那一份净土,等等。

其实,“寻找”就是一种呼唤,一种精神的回归,一种精神的坚守,一种心灵深处的珍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寻找”是获得的前提,但不断地“寻找”,就会发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许最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熟悉的地方也一定会有精彩的风景。

写作中,应注意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裁来写。如写成记叙文,就要把握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要有细节描写,更要注意环境描写的渲染和烘托,可以用议论抒情来点明主题。若写成议论文,首先要确立好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选用的论据要有典型性,事例论据不能多加描写,力求简洁明了。

这个作文的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思:

立意一:创设一种情境,在重重考试压力之下寻找一次放松,放下繁多的作业,静静地坐在窗前,听一听雨声,让疲惫的心灵得以休息,让心灵在安逸之中领略人生的美好。

立意二:打开一扇窗,沏上一杯茶,让宁静的心灵伴随着栀子花的馨香,重回故国,寻找一份反省之心,在古人的事例中得到人生启迪。

立意三:可以由当前社会中某些民族文化的缺失现象,引出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感受,分析提炼出独特的见解:我们要寻找的文化之根,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寻找心灵的安逸

王馨悦

一摞摞书,一沓沓卷子,还有如山的作业不知何时完成。考试的压力让我烦躁极了,什么也干不下去。望着堆得乱七八糟的书桌,我捶了捶自己疼痛的脑袋,好烦。我恨不得推开所有的压力,逃离这个让我痛苦的世界。

揉揉眼,直直身,来到窗边。窗外不知何时已下起了小雨。好久,好久,都没有坐在窗前,听听雨声了。

烟雨朦胧的时节,这朔方的雨也带了几丝温婉。细细密密的雨丝,斜斜地交织着,朦胧成一片雨帘。而那立在远方的楼房,那远方的树,也罩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更具有古典之美了。

我的心慢慢沉静下来,渐渐走进遥远了的意境之中。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润物无声的春雨,是不是让花儿更加娇艳欲滴?是不是让草木更加茂盛青葱?雨水浇灌了生命,也湿润了诗人杜甫的心田。纵然城春草木深,这雨丝轻轻地滋润着人间,也是有几番情意的吧。如此想来,我倒真想乘着一叶扁舟,到江面上静静地垂钓,斜风细雨不须归了。

那时的雨,相隔了太久,早已蒙上了远去的尘埃,但每当下雨,那些画面却总能浮现在我的脑海。还记得小时候,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常常撑着小花伞在院中踩着水花,还不时念上几句刚刚学会的古诗,惹得大人们发笑。

窗外的雨,有些急促了,地面上形成了小小的河流。雨是自然的精灵,从天上到人间,带走了浮躁,冲刷掉污垢,让这个世界更加清新明丽。听着雨声,我的心沉醉了。

雨声渐渐小了下来,只有丝丝的惬意从心中而来。原来,我一直以来都在拼命地追求,根本没有静下心来,寻找一份安逸,欣赏自然之美。

陶醉在一次雨声中,寻找到心灵的安逸。让心中少一份烦躁,多一份宁静吧,还有太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领悟。

作者开篇先是描写极力地夸张考试压力带给自己的烦恼,与下文听雨的一种温馨意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自己寻找一份心灵的安逸做好了铺垫。作者对雨的细腻描写,把读者带入一种朦胧的意境之中,引领着读者随着作者的笔触,来感受作者寻找宁静的过程。从古诗的意境,到童年的画面;从雨声的急促,到雨声渐小,一颗烦躁的心灵终于沉静下来,文章由此卒章显志。本文散文化的写法,足以见得作者写作功底的扎实。

寻找那一种反省之心endprint

翟芳娣

轻轻地打开一扇窗,慢慢地啜饮一口茶,让那窗外的栀子花香同茶中的馥香,随着我的沉思,伴着我的品味,慢慢地去寻找那一种反省之心。

英雄无用只余悲

赞叹血雨腥风茫茫路,万里征程多少豪杰已故。中原逐鹿项羽出征谁又能阻,独项羽为红颜冲冠一怒,唯项羽惹天下群雄尽妒,怎奈乌江边,一代英豪白骨枯。项羽,因为读懂了天下形势而雄霸一时,也因读不懂天下形势而中原一败。也许他也曾经后悔过,那鸿门宴上,不该大意放走刘邦,遗恨终生。

缺少了一种深刻的反省,命运让项羽丧命乌江,结果实在可悲。

情丝无边悔当初

李煜,一个失败的君主,一个伟大的词人。作为君王,他拥有太多的婉转情丝;作为词人,他又处在自己不该处的位置之上,长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他难道不应该反省吗?他若将写词的那种睿智,早日放在治国之上,也许南唐会成就一个盛世。

缺少了一种深刻的反省,命运让李煜成为亡国之君,处境实在可悲。

治国有道多反省

唐太宗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他吸收隋王的教训,轻徭薄赋,广采民意。更有忠臣魏征,在身边提醒他反省之心的重要,“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知得失。”魏征就是李世民最好的镜子,拥有反省这面镜子,李世民治国有道,成就盛唐。

拥有了一种反省之心,命运让李世民成就贞观之治,留给后人赞叹。

漫漫青春成长之路,我若有所思,人生不也如那茶般,只有经历那沸水的漫浸,才能芳香四溢,而那不可少的沸水,不正是我要寻找的反省之心吗?

拥有一种反省之心吧,我的生命之树会更加茁壮茂盛。

本文的立意非常新颖,作者避开了常人所写的内容,选择了“反省之心”作为“寻找”的内容,借项羽丧命乌江、李煜成为亡国之君和唐太宗李世民拥有反省之心成就贞观之治的历史事件,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拥有反省之心的深刻道理,引人深思。文章层次清晰,善于借用古诗文中的语言,使文章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最后由历史人物写到自身,揭示出青春成长也必须拥有反省之心的必要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考场作文优秀片段

崖边的那棵竹

那株小苗生长在悬崖上,没有水,它的叶片已有些枯萎,烈日使它睁不开眼睛,可它却仍然坚毅地抬起头,拼命让自己钻破坚硬的土层,它依然坚持着,终于它感触到了生命的气息,成长为一棵坚强的竹,那正是我要寻找的一种毅力。

那棵竹屹立在崖边,狂风骤雨如猛兽般来袭,可它从不低头,任由风雪在身上划出伤口,仍然屹立在山崖边,那是因为坚毅。

竹,以其坚毅之志傲立崖边;人,难道不应该以其坚毅之志绽放生命之花吗?

寻找宽容之心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赵惠文王有二臣,国相蔺相如,大将廉颇,一文一武,威震诸侯。蔺相如位高于廉颇,廉颇不满欲羞之,而蔺相如则避之。亲随问他原因,蔺相如语重心长地说:“国之为重,私人恩怨只能弃之一边。”蔺相如以一颗宽容的心原谅了廉颇,成就了赵国伟业,留下了 “将相和”的千古美谈。

宽容之心,架起爱之桥;宽容之心,让和谐的玫瑰绽放。怀一颗宽容博大的心,依旧风雨兼程,拥抱和谐,拥抱明天。endprint

猜你喜欢

安逸蔺相如雨声
负荆请罪
雨声说些什么
听雨声
时间不会突然出现
《雷雨》中的“雨声”
蓝,另一种蓝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将相和
当爹妈最安逸的时刻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