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信仰的追寻

2015-03-16陈宇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信仰统一

陈宇

摘 要:文章意在对邓刚《迷人的海》的内涵做出不同的见解。邓刚的《迷人的海》不同于一般改革文学作品,以瑰美绮丽的大海为背景,借助老海碰子与小海碰子这两个人物在对大海的抗争中两颗心逐渐融为了一颗心,在对“宝物”的寻求中相互交融而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表达作者自己的信仰追求。

关键词:追寻;统一;信仰

对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文学创作,《迷人的海》横空出世,这篇描写大海的中篇小说题材特异、文风独特,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小说几乎没有情节,人物也极其简单只有两个,老海碰子、小海碰子,何为海碰子?这篇小说里没有其他角色及其他的人物关系,也未具体标识出是在哪片海、哪个城市,是相对封闭的一个环境里发生的事情,只有那片海,只有一老和一少。虽然没有表明具体的地理位置,但邓刚曾在文革期间受生活所迫下海做海碰子,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才能将海碰子的生活写的如此真切,真实得甚至从老海碰子下海水感受的冰冷、上岸烤火的灼烫都能感受到疼痛,以及对瑰丽的海峡世界的描写如此细腻而精致。不知邓刚是再见这片壮阔的大海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经历有感而发,亦或是他将自己就投身于老海碰子或小海碰子身上。我倒是觉得他更像是老海碰子与小海碰子相融合的形象,正如他所说的“希望被人理解是弱者的表现。充满力量和自信的人是不会乞求别人理解的。说我理解和同情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代人,不如说我实在是钦佩他们的生命力,尽管他们与时代一起扭曲,但活得很有力气,至于读者对他们同情还是理解、怜悯还是敬佩,我想得不多。只要读者知道,在这样一个时代,活着这样一代人,这就足够了。”小海碰子不可一世、狂放不羁、傲视一切的态度,对大海的无所畏惧。老海碰子是饱经沧桑的强者,他熟悉大海,热爱大海,围绕大海,依靠大海。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充斥着阳刚志气,老海碰子的岩石般坚硬的骨架、牛筋般扭紧的肌肉,伤痕累累的身躯。小海碰子身上稀疏的伤口、焦卷的汗毛等等,连男人之间的情感也是阳刚的,文章最后,老海碰子看见小海碰子的身影如此激动,飞奔下去想说“好样的”,但他的胸部剧烈地起伏一阵后,什么也没说。并以磅礴的气势、浓烈的色彩为我们展现了大海的壮阔而雄浑的风貌。

这部小说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看,也正式邓刚在访谈中所认同的一些评论家所提出的文章后的三分之一的部分可以去除的这个想法。(后面那部分是从“阴沉的东南风从茫茫的海天之间涌来”起至结束)暂且不提是否需要去除这个问题,从这一前一后两部分我们看出了不同的精神内涵。

小说的前面部分写道老海碰子,“他的一生都在搏击,拼杀,夺取和寻求,尤其这‘寻求二字给他腾波踏浪的一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迷人的魅力。他却寻求到五垅刺儿的海神……而是给人一种美好的相向和诱惑……他要寻找最珍贵,世世代代海碰子终生寻找过但始终未寻找到的东西。”这是每个海碰子都想要找寻到的宝物,没有人找到过,甚至没有人见过,却个个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形容看守神物的错鱼。老海碰子的爷爷与父亲都死在浪涛里,父亲的尸体仍是完整的并未被错鱼切成两半,“是根本没有可怕的错鱼,还是父亲没有潜到错鱼守护的地方?”这是老海碰子发出的疑问。终其一生寻找的错鱼与宝物到底是否存在?我想邓刚这样的笔墨来叙写答案就不言而喻,根本就没有什么宝物,也不存在什么错鱼。

小海碰子在一次次与老海碰子的较量中,与海的搏斗中,不断的朝更深的水下冲击,一如老海碰子,小海碰子也在寻求宝物,在后面与老海碰子的对话中表露得更加清楚。小海碰子对宝物的称呼是“那个”,透露出神秘与敬畏,甚至没有名字,不得不让人窥探这个宝物究竟为何物。海碰子们爱海、迷恋海,有时也难免诅咒海、恨海,但都与热爱生活、热爱人生联系在一起。

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的,拼了命追寻的究竟是什么?对一个人说究竟有什么值得如此的付出,我想只有用理想、信仰来形容。现实中的老海碰子与小海碰子他们靠海吃海,在蓝色里徜徉、穿梭于刀锋箭簇般的暗礁丛中,捕捉价值昂贵的海珍品,享受着迷人的猎获趣味。大海不单单是他们的狩猎长,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港湾。虽然也会隐藏着重重危机,但数次老海碰子与小海碰子之间的博弈都是老海碰子获得胜利,对蓝色世界的每一处都了如指掌,老海碰子已和海融为一体,在老海碰子的指引下,一老一少的生计不足为患。老海碰子在冰冷的海水里和灼烫的火焰中打磨炙烤了五六十年,难道就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物质上的满足随之带来精神上的寂寥,我想这宝物就应该是精神的寄托,是一种信仰,一种不可缺失的充实感。

老少信仰的同一、目标的统一。加速了他们的融合,老海碰子对海域里每一支暗流,每一处暗礁都如数家珍,面对海下的生物根式有一套。他已于海融为了一体,而新来的小海碰子在不断的与老海碰子的较量、无声的交流中也在逐步被老海碰子同化着。前半部分的最后老海碰子想着小海碰子会得到那个宝物,前仆后继、生生不息。他已经老了、而新生的小海碰子却刚刚开始,绝望的情绪感慨是蔓延时,“他陡然感到,他那铁青色的鱼叉和亮灼灼的鱼枪,那扁平的脚板和橡胶脚蹼,烧光汗毛的老皮和烧卷汗毛的嫩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看到这两种东西正扭结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力量是错鱼切不断,浪涛冲不垮的。”这两种东西,就象征着老海碰子和小海碰子,在他们共同追求信仰的道路上相伴,不断磨合、交融,已经紧密的联结在了一起,这是一种感情,一种不可分裂的感情,是錯鱼切不断的。

而同时期的作家张承志同样也是在寻找精神的寄托,不同于邓刚的是他的最终的诉求却是宗教。老海碰子与小海碰子的感情已经超越了对于信仰的寻觅。邓刚的笔墨于此的目的,同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中异曲同工。蔡在其中提到“自兄弟观止,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作用而构成。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为三种:一曰知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知识、意志两作用,既皆脱离宗教之外,于是宗教所最有密切关系者,惟有感情作用,即所谓美感。……纯粹之四年,以渐消沮者也。”不管是宗教或是美育所着重的都是情感作用。

对于邓刚子来说经历的文革,在已经崩塌的信仰世界里以他创作的作品要向我们表达什么,要给人们提供什么?不得不的说那就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情感的皈依。

而小说后面的部分使用大量笔墨啊描绘了残酷无情的海、浪,可以轻易的剥夺生命,老海碰子不顾危险毅然决然的跳入大海救小海碰子,施展他“抢硬滩”的本领。在如此残酷的自然环境下,一老一少的轻钢就显得如此真切,为了给小海碰子取暖,老海碰子将自己一次次生发的热量传给奄奄一息的小海碰子。经历过生死的考验,他们的情感更加浓烈。读起来甚至有了一种父子情感的感觉。

但我却不得不指出的是在这一步分离,邓刚一次也没有提到宝物、错鱼,这一部分只有对强大自然以及老少之间的情感抒写、丝毫没有之前投注大量笔墨描绘的老海碰子与小海碰子所热切追求期盼的宝物的踪影。是因为在上面的结尾处老海碰子所看到的“扭结的两种东西”已经代替了“信仰”?他们追寻的脚步可以停止?生活中剩下的只是老海碰子与小海碰子并肩生活的身影吗?以上的这些问题正是我所认为前后两部分不同的东西。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同,是作者的写作需要,还是如我所说的“扭结的两种东西”已代替“信仰”,那就是他们的宝物?这是我所存的疑问。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部小说给人以健康、积极追求高尚人生价值的启迪。作者对大海的丰富经验、观察的细微、精致的表达、贴切的象征,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都是令人折服的。

参考文献:

[1]文中所引作品的内容皆为邓刚.迷人的海[J].上海文学,1983,5.

[2]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N].新青年,1917,3(6).

(作者简介:南通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信仰统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不灭的信仰
信仰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