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015-03-16范敏
范 敏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成熟的社会思潮已经被东方和西方世界承认并追捧的时候,一些人开始怀疑和追问它的源头——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是否有生态思想的存在。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阐述一个系统的生态思想应该是怎样的,但在他们撰写的著作中却饱含着生态思想的萌芽。从代表马克思早期思想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就可以略见一斑。这本《手稿》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明确的界定。是人主宰着自然演化的进程,还是自然操控着人的发展,抑或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另一种更为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明晰了人与自然二者各自的角色及其相互的关系。这本《手稿》中的自然观给我们展示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雏形,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中的生态思想内涵。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在持续地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不可否认的。而把自然作为人类研究的对象,这要追溯到人类文明伊始。在实证科学中,从这一时期到自然科学得到长足发展的20 世纪止,自然都是作为客观对象的形式出现的,它只是人们探索和发现的对象。但从20 世纪初起,自然被赋予了另一种内涵,体现出自然不仅是人们研究的对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它更具有主动性的一面。在马克思的《手稿》中,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自然观。
一、自然观:人与自然交往的两种形式
在《手稿》中,马克思分别用了“感性的外部世界”和“人的无机身体”来指代自然,这些不同的称谓方式也暗含着自然在不同场合中具有不同功能和地位,是人与自然交往的两种方式。既然人与自然这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往来,那么人与自然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在这本《手稿》中,我们也可以找到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一)自然界:直接的感性的外部世界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自然,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还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素材。虽然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更为密切,但是在科技水平日益先进的今天,人类仍然离不开自然的怀抱,依然要从自然那里索取让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各种资源。从这种意义上讲,自然是人类生存所离不开的感性外部世界。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1]53。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客观条件。因为人类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他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这是人与自然交往的一种最早也是最原始的方式。在远古时期这一方式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栖居之所,还为人类解决了衣食之需。但是,人类在与自然的交往中获得的还远不止这些。
(二)自然界:间接的人的无机身体
自然还以另一种方式满足着人类的需要——为人类提供材料和工具,使人类与自然的交往领域不断地向更大的范围扩展。通过这种方式,自然向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存资料和生存空间。但是这里的自然是以客体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成为人类实践的对象。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56。通过这段话,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马克思既指出了人类与自然交往的两种形式,同时还指出了自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没有自然界,人类就无法从事生活和生产,更不能进行发明创造活动。在远古时期,人类更多的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而在人类运用智慧去探索世界的时候,人与自然的第二种交往方式变得更为重要了。人类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对自然进行开发和创造,以便生产出更多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正是人类具有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才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人也因此成为类存在物。
在人类与自然的第一种交往形式中,人类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人类必须听从自然的安排,自然给予人类什么,人类就获得什么。而在人类与自然的第二种交往形式中,人类处于主动地位,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以求创造世界和改变世界。那人与自然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人应该接受自然的安排,还是创造继而改变世界,抑或成为自然的主人实现对自然的控制?
二、人 与 自 然 的 关 系:统 一——对立——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这是一个已然的事实。马克思指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57。自然为人类的存在提供了充裕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人无法离开自然而生存于真空之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构成一个统一体。但是随着人类经验的增加、智力的提升和科技的进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远古时期的自然充满着神秘,人类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情;在近代以前,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揭秘和探索,那种神秘感消失了,人类把自然当作开发的对象;但到了近现代,随着人类各种力量的激增,人类试图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从威廉·莱斯的《自然的控制》一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控制自然的思想由来已久,从原初形式的神话和宗教到培根的《新大西岛》和《新工具》的出版,控制自然的程度成为人们验证人类智力发展水平和挑战自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说实用主义在这个时候已经初见端倪,那么在近现代这股实用主义思潮的盛行就不足为怪了。
马克思认为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异化劳动的出现。他在《手稿》中对这个问题有这样一番陈述:“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是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一方面,人类运用自己已有的力量,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和创作,将所到之处的自然都打上了属人的烙印,使自然界呈现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人类实践的方式开始扭曲为异化劳动,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由统一走向了分离甚至是对立。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自己所得到的却越少;人越是要征服自然,他自身得到的自由和幸福却越来越少。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神的奇迹越是由于工业的奇迹而变成多余,人就越是为了讨好这些力量而放弃生产的乐趣和对产品的享受[1]60。异化劳动使人自由和自主的活动变成以此谋生的手段,使人的本质与人相异化。马克思把这一切罪恶的本源指向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正是私有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使得人与人的本质相异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由统一转向对立和对抗。而要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得到和解,就必须消除私有制。
在这里,马克思突出强调了社会这个概念,他认为自然界要成为人存在的基础,成为人现实生活的要素,只有在社会中才有可能,即必须经过社会的中介作用,自然界和人才是统一的。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实践具有二重性,无论是异化还是异化的扬弃都要通过社会实践这一中间环节。人与自然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从对立走向统一。马克思在《手稿》中这样说道:“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自由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83从自然界作为人活动的对象这个意义上来讲,自然是人的一部分;从人的活动受到自然的限制,必须在自然界中活动的意义上来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正是在人的这种对象性的活动中得到了改造,继而与人对立,最后完成与人的统一。
三、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统一问题的解答
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与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显然已经相距甚远,不同时代要解决的时代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虽然我们无法看到马克思关于生态问题的系统论述,但是我们从他的著作中仍然能看到他对人与自然问题的关注。他认为要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对立和分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消除异化现象
人与自然原本是和谐相处、各取所需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这种美好的局面被打破了。因为工业要发展,它就要向自然无限制地索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本性。“异化既表现为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占有物;也表现为每一个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个东西,我的活动则是另一个东西,而最后,——这也适用于资本家,——则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1]130但是,自然的供给量是有限的。这种无限与有限的较量,人凭借智慧的力量成为赢家,最终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恶化。而要使生态环境恢复平衡状态,这就需要调整生产结构,按需生产,最终消除这种异化现象。当今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家中就有一些学者认为,调整产业结构可以解决生态问题,不需要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詹姆士·奥康纳则是试图走改良路线缓解生态危机的代表人物。但是,异化始终只是一种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追根溯源解决所有制的归属问题。
(二)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实行的是社会财富归私人所有,一部分人凭借着手中的生产资料实现了对他人的统治,与资本家相对的其他人在没有生产资料的前提下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即表现为劳动的异化现象。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私有制范围内,则具有相反的意义。每个人都指望使别人产生某种新的需要,以迫使他作出新的牺牲,以便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并且诱使他追求一种新的享受,从而陷入一种新的经济破产。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1]120马克思通过对私有制的分析得出了异化劳动的本质。要想消除异化现象,实现人与人的本质的相统一就必须使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只有从本质上解决了所有制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相对立的问题。但是私有财产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异化劳动问题的解决。空想社会主义认为只要抛弃私有财产就能使劳动者得到自己的全部劳动成果,但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为他们不知道这种劳动仍然是异化劳动,而在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是根本消灭不了私有制的。劳动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为什么必然采取异化的否定形式?这种异化的否定形式为什么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又必然被扬弃?它有什么内容和意义?这就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的真正主题[2]。
(三)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在一个国家中,它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往往都是相伴而生、相互适应的,但不排除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有着一些不相适应的状况。资本主义国家首先保护的是资本家的利益,因为他们是社会财富的拥有者,而资本家的天性导致了异化劳动现象的出现。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消除私有制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才能相统一。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矛盾的最终解决,也是人与人的矛盾的最终解决。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最终归属,同时也是最理想的归属。马克思《手稿》中关于这个思想有一段名言,他是这样表述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81。
四、马克思《手稿》中的自然观的当代意义
在21 世纪的今天,在工业化进程以不可遏止的态势向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蔓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侵袭)的当代,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没有谁可以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置身事外,因为它真实地关切到每个人的健康与安危。大到生态灾难,小到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等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层出不穷,占满了我们的视线,我们不得不高呼在地球之上还有没被污染的净土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重读马克思的《手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打开隐藏在生态危机背后的秘密。最近40 年来,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例如: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指出应该将生态环境转化为商品,在市场体系中通过供求关系就可以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科学技术崇拜者认为科学技术不仅可以用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还可以用来保护生态环境,可谓两全其美之策;一些环境保护主义者指出应该提高生态道德,这样可以使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等等。这些方案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却逃脱不了浓厚的乌托邦主义色彩。
生态环境问题看似简单,只要人们遵从共同的约定,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这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但在生态环境破坏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难以触及的秘密。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背后的社会制度变得尤为重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国家制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保障。在资本主义国家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就必须走向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共产主义国家。这也是《手稿》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其次,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劣势,例如:有些体现在气候地理条件方面,有些体现在国家制度层面,还有一些甚至表现在文化传统方面,等等。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利用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弱点,继而在资源上掠夺发展中国家,在制度上颠覆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上奴化发展中国家,等等。这样,发展中国家就成了发达国家资源的供应地和堆放废弃物的垃圾场,这使得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水平落后而且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不能失之偏颇。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和技术的引进要科学合理,不能置生态环境的保护于不顾而盲目发展经济,GDP 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而要统筹考虑、综合考虑、全局考虑,以人民的利益为重[3]。
最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未来出路。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不时地在我们身边发生着,我们深切地感受着生态困境对人类今天和未来所造成的巨大威胁。生态问题的消解成为当务之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消除生态危机的问题上都肩负着同样的使命,谁也无法置身事外。如今,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些国家的官方组织和非官方组织(绿色运动和环保志愿活动等)都在为生态问题的解决做着各种努力和尝试,而且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环境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环境问题也开始高度警觉,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为鉴,力求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
当然,当下有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是应该受到强烈谴责的,例如生态殖民和转嫁生态风险等做法,想以此来缓解和转嫁生态危机。这些做法只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生态危机却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这些短视的做法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本性是必然相连的,而生物圈作为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它的毁坏不仅仅关涉某部分人的利益,而且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整体和全局的思想在解决生态问题时显得十分重要。从马克思的《手稿》中我们也能看出,生态问题的彻底和根本的解决还是要从社会制度的变革入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态问题的消解不仅是一种可能更是一种必然。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乔·克沃尔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提出了建立生态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以解决资本主义国家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
[1]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杨适.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根据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5):94.
[3]张学中,何汉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化发展路径建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