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扩红运动”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2015-03-16林庭芳
易 骏,林庭芳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从1933 年12 月我党提出“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的口号并开始着手创建,到1934 年11 月成立,再到1936 年春红军完全退出,前后共经历了两年多的艰难发展历程。面对当时当地的特殊环境,扩红运动是必须执行的重要任务。学术界对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的研究已有涉入,但主要集中在此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党的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政治思想工作、党的民族工作、印刷传播活动、党的执政经验、任弼时与根据地党的思想、扩红运动的阶段划分和时代背景等方面。本文将以根据地的扩红运动为主题进行研究,从扩红运动组织发动的必要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适时开展“扩红运动”的必要性
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对于扩红运动的开展就已经被提上了日程,这不仅是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要达到扩红数目,更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此,扩大红军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抗国民党“围剿”的需要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立以来,国民党就积极策划对此根据地的苏维埃运动进行镇压。在此期间,国民党发动了三次大的“围剿”,因此,扩大红军是做好反“围剿”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1935年初,湘鄂两省敌军达成协同作战的协议,决定分六路纵队“围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如资料中记载,“敌人为保障其追击我中央红军的侧后安全,企图趁我军在湘西立足未稳,迅速将我军孤立、限制和消灭于湖南湖北的西部边境地区”[1]。在红二、六军团的坚决反击下,打破了这一次“围剿”的企图。1935 年7 月,蒋介石为了加强湖北方面军队对我军的“围剿”,把江西的八十五师调了过来,归徐源泉指挥,集中80 个团对我根据地进行了第二次“围剿”,在激烈的战斗中我红二、六军团最终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这给了蒋介石重重的一击,让他暴跳如雷,以更加狠毒的手段布置新的“围剿”。1935 年9 月29 日,蒋介石一面堵截红一、四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一面又调集130 多个团围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是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围剿”。面对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围剿”,根据地有生力量的支持必不可少,因此,扩大红军队伍的需要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打击根据地内反动势力的需要
湘鄂川黔边区地处武陵山区,封建势力顽固,统治极为残酷。地主恶霸、土豪劣绅同官僚军阀相勾结,对农民群众大肆搜刮,设立许多莫名其妙的捐税名目,如苞谷税、被子款、寒衣款等,把老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据资料不完全记载,“大军阀(如陈渠珍)霸占一方,小军阀(如周矮子、朱华生)割据一县数县,俨如土皇帝。奸淫掳掠,拉夫派饷,残害民众之暴行应有尽有。巧立名目搜刮民众,苛捐杂税之繁重甲于全国”[2]195。面对这些反动势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告诉当地群众,这次工农红军与军阀的战争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战争,这是一个阶级战争,是革命与反革命的战争,是农民与地主的战争,是保卫农民土地粮食的战争[3]84-85。还有许多的豪绅、地主等混入红军组织,破坏纪律,挑拨离间。要把人民群众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各种大大小小的军事战斗,这就需要有军队做后盾,推翻封建反动势力。
(三)改善薄弱的地方武装力量的需要
面对军阀、豪绅、地主、官僚的压迫,当地的百姓只是组织了战斗力较弱的独立团、神兵组织、土著武装等。这些组织总的来说缺乏内部教育,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没有建立统一的战略上的领导。最主要的是其根据地内部政治工作极端薄弱,党的组织发展迟缓,不能吸收新的群众参加红军,战士的数量较少[3]99-100。面对力量强大的敌人,必须要改善薄弱的地方武装力量,为反对他们的压迫增强战斗实力,我们组织了一万人的游击队,来扩大游击战争。同时,从游击队发展中,培植出红军独立营、独立团和独立师,以增强地方武装的力量。为了动员一万人,每乡要组织30 至50人以上参加游击队[3]76。如此,在增强地方武装力量后,在面对各种反对势力的入侵时,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和信心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
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的历史意义
面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一系列现实情况,扩红运动的发动是必然的,并且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打击封建反动势力,巩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
面对国民党的“围剿”和当地反动势力的各种破坏行为,红二、六军团并没有畏惧,而是积极反“围剿”和打击反动势力,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短短的两个月当中,给了陈渠珍以致命的打击,打败了朱疤子和刚由江西调来进攻我们的罗启疆部,总共击溃了敌人十五个团,消灭了四五个团的有生力量[2]215。对于地主恶霸和土豪劣绅,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客观环境,苏维埃政权制定了“打土豪,分田地,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的方针。扩大的红军队伍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各类封建反动势力,并且为巩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地建立后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巩固这一政权也是必要的。红军作为保卫根据地安全、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坚实保障,其队伍的强大是发挥其坚实保障作用的重要前提。此时,必须将发展对象面对当地的百姓,开展起扩大红军运动。扩红运动的开展需要湘鄂川黔省委与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相互交流,只有从行动上感动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获得扩红运动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同反革命作斗争,是为了保护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保护土地革命的利益,因此必须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参与和保护[3]82。老百姓只有从心里认同共产党,才会主动拥护共产党的政策。因此,“扩红运动”使党在同当地广大工农群众打成一片的同时,也为扩大红军队伍、保护工农切身利益、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了不可磨灭的力量支撑。
(二)壮大革命队伍,策应红军长征
我党通过改善薄弱的地方武装,满足农民切身利益,争取农民自愿加入红军,优待红军及其家属等一系列做法,赢得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这也使得革命队伍越来越壮大。通过一次又一次招募,红军数目明显增加。据资料记载,“1935 年1月到10 月,各地扩红数目是:郭亮县四千余人,永保县六千余人……到1935 年底,红二军团由原来会师时的一千四百多人,发展到九千二百多人……部队人数不仅没有减少,相反,由原来会师时的七千四百多人,发展到两万多人,成为中国革命的坚强主力军”[4]。不仅是正规军数量有了增加,在将地方武装收编为正式红军的过程中,还适当地发展当地的游击队、赤卫队、独立营和独立团,以配合红军的行动。据永保、郭亮等地的不完全统计,有游击大队(支队)三十六支,游击分队、中队两百多支,共计一万多人。至于赤卫队的人数,永保县约六万五千人,郭亮县约一万五千人,都起了重大的作用[5]。因此,不仅有正规红军数量的增加,还有地方武装力量的壮大,它们都为红二、六军团转入伟大的长征起到了积极的武装保障作用。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遭受挫折,中央和湘赣等苏区遭受了严重损失,于1934 年10 月进行了战略转移——长征。红军主力进行转移的时候需要其他军队的策应,同国民党的追击部队进行“周旋”,掩护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1935 年5 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胜利渡过了金沙江,进入川西,并与从川陕根据地退出的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红二、六军团策应突围的任务告一段落[6]。为了掩护红军顺利长征,我党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要随时准备着与国民党血战,需要有广大的兵源参加,因此,扩红的重要性又标记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任务栏中。
(三)保卫土地革命的成果,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土地是农民生活的保障,农民有了土地才有做其他事情的积极性。只有加倍地扩大红军,动员一切力量准备大规模的革命战争,才能保证土地革命的胜利,才能保障永远不纳苛捐杂税[3]42。土地革命已经广泛开展,农民分到了土地,但是周边的封建反动势力仍然对根据地蠢蠢欲动,此时需要有充足的红军力量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只有让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完全握在雇农、贫农、中农的手中,才能大大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积极性,并投身于神圣的苏维埃领土的民族革命战争之中[3]268。农民获得了土地,有了基本生活保障,感受到共产党对他们的关心,才会由衷地参加到红军队伍中,为革命斗争奋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扩红运动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当地的影响,在群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的交界地建立起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从其建立之初,就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由于当地老百姓长期深受各类反动势力的压迫,对于其他外部力量的排斥是强烈的。但是,他们又有着极强的革命性,因此,在双重可能性面前,红二、六军团选择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解救群众。在扩红工作中,我党首先解决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用少数民族语言张贴标语、文告,并且优待红军及其家属,这些都为革命战争时期扩充战斗队伍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扩大红军队伍的一系列与群众紧密相关的宣传和行动,都很好地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使得淳朴的老百姓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并表现出积极拥护的态度,可见,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得以胜利的关键。
三、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的现实意义
扩红运动不仅对湘鄂川黔地区的革命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它的历史功绩在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都被铭记,而且对当今密切党群关系、处理民族关系、加强军队建设等都有积极的现实启示意义。
(一)对当今密切党群关系的现实意义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扩红运动,虽然目的是为了壮大革命队伍,但是在扩大红军的过程中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最终获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这对当今密切党群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扩红运动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获得了群众的信服[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对此,习近平强调,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8]。历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有着难以想象的魅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虽然开展的是扩红运动,但是它为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也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治国之道积淀了正确的理念。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共呼吸、同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9]。当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把群众作为党群关系中的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民群众的存在,并为群众的利益而付出不懈努力,正是这样才会获得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积极拥护,广泛参与到红军队伍中,使红军不仅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而且也让红军家属在革命后方积极支持前线作战,为革命做出无私的奉献。有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红军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和信心。当今,广大人民群众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信心和希望,但是部分党员干部没有把党的根本宗旨牢记于心,而是脱离群众、为己谋利。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际,把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这一鲜活的例子作为正面教材和一面镜子,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中党史部分的内容进行学习,对增强全国干部的爱民情怀具有现实意义。
(二)对当今处理民族关系的现实意义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涉及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为了扩大红军队伍,我党在同少数民族的交往中遇到了很多障碍,但是革命根据地党组织以正确的方式顺利解决了这些障碍,获得少数民族同胞的信任和积极拥护,这对我们处理好民族关系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扩红运动中,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特殊性,我党在宣传政策时,尽量使用他们能理解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文字,并且在宣传内容中将他们的利益和革命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时的湘西地区,有许多群众抽食鸦片,这对兵源有很大影响。据资料记载:“到了湘西,抽鸦片的不要,兵源就不好办。好吧,只要是青年农民,愿意参军的就要。因此补充的新兵,多数都抽鸦片。红军可以抽鸦片,在江西是想也想不到的。为了动员他们戒烟,供给部准备了鸦片,定量发烟,同时讲清道理,做政治工作,然后逐渐减少发烟量,吃点戒烟药,最后以蒸馏水融化硫苦,静脉注射,个把月就戒了。”[2]417这一情况说明革命根据地党组织结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有效地解决、处理了党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系。
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既能取得少数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又能更好地实现各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大团结。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的实现。习近平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地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10]。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中,党组织结合实际,用正确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处理了党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系,赢得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大力支持,为革命增加了充足的后备力量。这对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搞好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现实意义。
(三)对当今加强军队建设的现实意义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扩红运动中,随着部队规模的不断壮大,根据地把提高红军的军事和思想政治素质确立为一项重要工作,增强了红军的思想政治和军事素质,提高了部队的整体战斗力。这对当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加强军队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扩红运动中,为做好作战准备,我党对部队进行了统一的军事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的发展壮大、战斗力的提高奠定了重要基础。据资料记载,当时部队一个月至少应操练两次,并由区委或支部派人去上政治课[3]234。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加强红军、地方武装中的政治工作,保证党的绝对领导,这是党最主要的工作之一[3]104。只有做好政治工作,从思想上教育红军,并正确引导红军的革命态度,使他们保持积极的政治情结,与中国共产党的行动一致,才能提高部队的抗战能力。在军事训练方面,根据地把改编地方武装力量作为扩大红军队伍的一项任务,为此采取多种方式,最终把赤少队、游击队、神兵、土著武装等收编入伍,并对他们进行统一的军事训练和管理,提高了部队的军事作战能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扩红运动中的这一作法,无论对今天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还是军事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军队思想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的高低决定其战斗力的强弱,而对于军事现代化的今天,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更为重要,正如习近平在考察广州战区时强调,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部队各项建设的首位,始终保持部队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11]。总书记的讲话,说明今天我国加强军队建设的重要性,为新形势下搞好军队、国防建设指明了方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开展扩红运动中重视对红军思想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的做法,对今天如何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军队建设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1]萧克.萧克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216.
[2]全荣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M]. 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3]湖北省档案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集(1934-1936)[G].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4]湘西党史办.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资料选编:湘西自治州部分[G].长沙:湘西党史办,1985:26.
[5]本书编写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史稿[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74.
[6]穆欣. 关向应传[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122.
[7]郭华茹.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是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5.
[8]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 光明日报,2013-06-27(1).
[9]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N].光明日报,2013-06-19(1).
[10]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1).
[11]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N].光明日报,2012-1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