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必要性

2015-03-16郭学梅

新乡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高级职称职称师资队伍

郭学梅

(新乡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浅谈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必要性

郭学梅

(新乡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保障,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还需不断改进。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

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保障,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在全省的国民教育中,农村义务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满足了农村义务教育的需要,为全省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全省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还不够强大,不能完全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满足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适应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大潮,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依然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坚决实施的重点课题。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课题组的一项课题。针对河南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到新乡周边某县的一些学校进行了调研,对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访谈,充分、真实、全面地了解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的目前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数量存在地区性差异

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效控制了农村的新增人口数量,小学和初中的生源数量出现了大幅减少。近年,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有力扶持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同时,由于高校师范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也得到不断的充实,然而,义务教育教师的数量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一些条件较好、接近城区的学校出现教师超编现象,而农村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依然存在教师资源不够、代课教师充数的现象。 目前,河南省是根据一定的师生比例标准来确定中小学教师的编制的,要想有足够数量的师资队伍,在校学生的数量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目前,全省的农村地区存在着在校学生人数少、学校的规模不大、办学分散等特点。

二、教师结构不够合理

我们随机调查走访的新乡市某县的8所农村学校,在校生共有2497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为835人,小学生在校学生数为1662人。这些学校的专任教师总数208人。其中,男教师79人,占总人数的37.98%;女教师129人,占总人数的62.02%。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的69人,占总人数的33.17%;大专学历的132人,占总人数的63.46%;中专(中师)学历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3.37%。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13人,占总人数的6.25%;中级职称的65人,占总人数的31.25%;初级职称的130人,占总人数的62.5%。这些数据反映了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

(一)性别结构比例不合理

教师性别结构比例失调的原因有很多。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温柔、细心的女教师可能更能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但是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尤其是男学生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形成而言,这无疑是种缺陷。

(二)学历层次分布不合理

教师的学历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执教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学历也体现了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是衡量教师资源的基础性标志[2]。与城市相比,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整体偏低,这严重阻碍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教师的第一学历不高。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能力素质和数量普遍不足,除了来自师范教育类毕业的师资外,我省农村还存在一部分民办转公办的教师。由于历史原因,这部分教师一部分是高中毕业的,甚至部分教师是小学毕业的,即这部分教师的第一学历普遍较低。我们在新乡市某县的调查走访中了解到,该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有一大部分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基本上都是民办转公办的,并且第一学历大都在中师水平以下。

2.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很高,但是拥有高学历的教师比例较低。以对新乡市某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的调查走访情况为例,新乡市某县的中小学教职工的学历达标率已经超过95%,但是拥有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偏低。见表1。

表1 2014年新乡市某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历达标情况

(三)职称结构有待调整

职称结构反映的是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同学历结构一样,它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师资水平[3]。总的来说,乡村中小学教师的职称结构表现为,高级职称人数偏少,初级职称人数偏多。城乡教师在职称结构比例上的差别,将会加大城乡学校在办学层次上的巨大差距。我们以对新乡市某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的调查走访情况为例,表2和表3是2014年新乡市某县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称的分布情况。

表2 新乡市某县小学在职教师的职称分布情况 (人)

表3 新乡市某县中学在职教师的职称分布情况 (人)

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新乡市某县义务阶段教师的职称结构分布不合理。

第一,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少。小学有39名教师是中学高级职称,占1.49%比例;有1376名教师是小学高级职称,占52.46%比例。初中有247名教师是小学高级职称,占11.58%。

第二,教师职称年龄分布不合理。小学有39名教师是中学高级职称,其中31名教师年龄超过46岁,占79.49%比例;有1376名教师是小学高级职称,其中974名教师年龄超过46岁,占70.78%比例;有1191名教师是小学一级职称,其中347名教师年龄超过46岁,占29.13%比例;年龄36岁以上的教师人数占54.07%。中学有247名教师是小学高级职称,其中176名教师年龄超过46岁,占71.26%比例;有806名教师是小学一级职称,其中有228名教师年龄超过46岁,占28.89%比例;有640名教师是36岁以上的,占79.40%。

我们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的年龄较大。中青年教师评高级职称难度较大,这与依据教师教龄和年龄来评教师的职称级别有较大关系。这种职称评定方式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中青年教师对做好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直接破坏了教师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通过对该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数据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职称结构情况:不管是从职称级别上还是从数量上看,高级职称的教师年龄较大,这反映了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新老交替缓慢。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师素质也亟待加强。

三、教师学科结构失衡

各学科的均衡发展关乎学生性格、能力的全面培养,是学校工作应该关注的重点。各门学科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义务教育的课程能否顺利开设和实施。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教学在学科结构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调查资料显示:第一,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相对富余,外语、计算机、体育、美术、音乐学科的教师整体不足。在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学校,一位教师担任多门课程的情况大有存在,数学教师可以同时担任音乐、体育等课程。信息技术等新型课程的专业教师很短缺,现有的担任信息技术课程的很多教师都不是该专业毕业的,而是通过自学摸索完成教学,或者通过进修和函授来转行当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一方面,学校教师存在观念上的“主科”“副科”之分,对外语、计算机等学科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学校设施确实不足,没有像样的机房、琴房、语音教室,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另外,教师资源不足,即使是能够勉强将课程开设出来,也往往因为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够使得课程质量大打折扣。

第二,农村学校在素质类和能力类的课程上,师资配置远远低于城市学校的师资配置。例如音乐、体育、信息技术和美术等课程,农村学校的师资配置远远低于城市学校的师资配置。从表4可以看出新乡市某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分布,外语、数学和语文课程的教师比较集中,其他课程的教师数量明显很少,科学、微机等课程的教师数量更少。

表4 2014年新乡市某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师数量分布一览表(人)

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不够完善

(一)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足

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足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不能得到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因素。由于没有专项经费的保证,学校和教师需要承担教师的培训和在职进修费用,这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成长很不利。在调研过程中,很多农村教师普遍反映虽然每年都有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但是学校不负责继续教育培训的相关费用,而是由教师自己承担,因此,许多教师由于经费困难,不得不放弃培训学习的机会。

(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偏少

在调研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反映,目前的继续教育培训机会偏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的实际需要。以新乡市某县为例,该县继续教育培训只有三类:一是教师参加学历达标或深造、ETNT信息技术等级、普通话等培训,费用需要教师自己承担;二是新课标改革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费用由学校负责;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培训,费用由教育厅负责。

(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学手段单调,教育培训的方式单一,培训时间主要是在周末和假期,培训形式主要采用大班集中授课的方式,授课方式的多样性不足。另外,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只在下面听,与负责培训的教师之间缺乏互动。这种继续教育培训的方式针对性差、单调并且新颖性不足,很难吸引更多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来参加学习。

(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

我们在调研走访中发现,继续教育培训期间,主要是城市学校的教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而城市学校的教师不清楚农村学校的实际,不清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最迫切想要的是什么,这导致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城市学校的教师甚至也不清楚如何将所教理论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如此一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农村教师只是模仿着教学方式,摸着石头过河,对于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是否符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教学规范也不十分清楚。而在每期的继续教育培训结束后,学者或专家也不来检查和过问继续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更不要说亲自到农村学校的课堂上进行听课、评课和说课教学了。这些都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参加培训的内容和农村实际教学情况的脱节。这样的培训活动不仅达不到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要求,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

五、优质教师流失率高

关于教师流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尽管相关方面的文件曾经做过一些规定,部分地区也开展了一定的师资交流,但是,现有政策对于参加流动的教师构成及比例、流动年限、待遇等都未作出相应的规定。

通过随机走访新乡市某县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我们发现在校教师一旦有条件就转行。转行教师的比例,初中是44.8%,小学是21.6%,其中转行教师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师。一是从条件不好、待遇低的学校流向条件好、待遇高的学校,从不是重点的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二是农村小学的教师流向初中,初中的教师流向高中。三是教师从农村学校流向县城学校,甚至城市学校。这种“上位流动”的结果是,教学资源上处于劣势的农村中小学校,自然而然地成了教师流动过程中的受害者,同时也使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力量更加薄弱。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失的主要因素是待遇差、工资低。一方面,大多数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去待遇低、交通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学校任教,甚至生源地是这些地区的师范类毕业生也不愿意回乡任教。另一方面,在职的中青年教师容易受到待遇高、交通方便和环境好等方面的诱惑,从这些农村学校流失。

影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不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省市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和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农村学校条件不好、基础差的因素,同时还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不管从哪方面而言,相关部门都需要针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相关政策改革。具体而言,要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加强和完善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等等。

[1]唐开福,黄得昊.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以云南省 C 县为例[J].基础教育,2014(2):90-96.

[2]马佳宏.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广西情况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33-138.

[3]王亚娟.关于潼关县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6):259-260.

【责任编辑 张慧娟】

On Necessity of the Reform in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GUO Xueme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inxiang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 China)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is the education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hich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o achieve balanced educa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value system. As a big agricultural province,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Henan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it still needs to continue improving.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s team

2015-04-06

郭学梅(1964—),女,河南辉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G525.1

A

2095-7726(2015)08-0070-04

基金编号:河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014-JSJYYB-128)

猜你喜欢

高级职称职称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中医药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分析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看各省职业农民如何拿到高级职称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中美两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对比研究
职称
上海 率先实施高级职称全行业评审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