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初探
2015-03-16刘春田马运军
刘春田+++马运军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发展实际,深刻阐述了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化建设方针原则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蕴含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是党的文化建设工作理论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文化建设思想,对于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61;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5)03-0018-09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刘春田(1974-),男,山东枣庄人,河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文化哲学、高等教育管理等研究;马运军(1974-),女,山东滕州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文化哲学、伦理学等研究。
习近平同志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我国的发展实际,深刻阐述了关于文化建设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地位、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蕴含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是党的文化建设工作理论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文化建设思想,对于我们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廓清意义:阐明文化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当代社会发展,指出:“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1](P14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揭示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促进着经济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影响着政治安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证,也需要良好的文化条件。没有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习近平同志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深刻揭示了当代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阐明了文化发展的经济价值。经济和文化二者之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决定文化发展的性质和程度。越是从人类历史的长期发展来考察,这一结论越具有说服力。但是文化不是经济的附属品,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它也会反作用于经济,而且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巨大的。越是具体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就越明显。人类发展的历史,是经济和文化发展不断融合的历史,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好的物质条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日益增强。当今时代,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环节,以及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无一不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和制约。作为经济组织中的核心要素,人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经济组织的活力和竞争力。掌握先进文化,就能够促使人们形成强大的组织凝聚力,极大地拓展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不仅如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本身能够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竞争的利器,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家富强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硬实力,还取决于价值理念、精神力量等文化软实力。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2.文化是“政治文明的‘导航灯”
习近平同志提出文化是“政治文明的‘导航灯”,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文化对政治的引领作用。正确把握文化的导航作用,实现政治文明的进步,才能更好地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政治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讨论政治和文化的关系,文化要取狭义的概念,特指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科技、教育、文艺等。政治和文化都是经济的反映,政治比文化对经济的反映更为直接,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更为密切。具体到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政治对文化起着规范、约束和引导的作用。但是把眼光放到人类历史的长远发展来看,探寻不同民族的政治选择,我们就会发现,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总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和基础。先进的文化为政治发展指明方向,尤其是进入近现代以来,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管理形式、政治价值观等等,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而发展的。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文明进步,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文明进步,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文明进步,就在于后者的先进文化形成了更加进步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运行机制,能够更好地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2]。
3.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习近平同志提出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深刻揭示了文化对社会的凝聚功能,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个人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始终伴随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不解决这些矛盾,个人或者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或者停滞状态。解决这些矛盾,离不开文化对物质生产的智力支持,离不开文化对个体和人类整体的熏陶、教化和激励,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和整合。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3]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导致了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处理好这些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发挥文化的调节、教化和化解功能。
二、坚守阵地: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和载体,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意识形态工作在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责任。进入新时期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建设工作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思想文化不断交融交锋,观念意识日益多样多变,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如何帮助人们澄清模糊认识,如何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成为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习近平同志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两个巩固”“四个讲清楚”,着力回答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要求文化建设工作者“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1.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两个巩固”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即“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5](P98)意识形态工作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方向等重大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极端重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为实现“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要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4]。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6]。要求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7]。
2.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是“四个讲清楚”
为什么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走西方道路?为什么要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疑惑,习近平同志正本清源,解疑释惑,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即“四个讲清楚”。
习近平同志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高度,深刻揭示了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要走独特的发展道路,为如何看待中华文化、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沿着五千年历史发展的维度,把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讲清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伟大实践讲清楚,让人民全面了解中国的特殊国情,才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有一个科学把握,才会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要求文化工作者“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多种文化交织交流的复杂形势,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建设部门和工作者“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文化建设部门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文化建设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4]。
守土,就是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批判错误认识、澄清模糊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和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尽责,就是要勤于学习、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文化建设工作者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8]。“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借鉴历史经验和总结新鲜经验,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9]要勇于担当,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要善于作为,尊重客观规律,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守土艺术,精于思辨、巧于辞令、善于发声,把握好时、度、效,着力增强文化建设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内聚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10]近年来,世界各国在比拼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等硬实力的同时,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能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需要提升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还需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使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国家影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体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1]提升文化软实力,首先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共同追求,体现了社会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将成为一盘散沙,无所适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才能有效避免因改革发展、利益调整而带来的思想混乱,从而形成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1]。这就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仁者爱人、民为邦本、言而有信、信义至上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等,春风化雨,循循善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为自觉意识,付诸为自觉行动,必将有力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12]文化建设不能仅限于理论层面,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文化建设落实到实践层面,就必然涉及到制度的问题。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夯实文化建设的制度基础,才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领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比如,“十一五”期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从78.9亿美元增长到116.7亿美元,年均增长8.1%;我国的文化产品贸易额从2002年到2012年,增长了2.7倍。但是,从整体而言,无论是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还是我国的文化影响力,都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文化体制改革亟需深化,五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亟需挖掘,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亟需释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题,强调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会围绕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进行了全面部署,为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供了制度保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13]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13],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13]。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4]。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正确方法与基本原则,文化体制改革无论改什么、怎么改,马克思主义导向不能改,社会主义阵地不能丢。
3.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4],“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4],“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10]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民惟邦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许许多多思想和精神至今仍熠熠生辉,影响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对于文化的认可、认同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的认识基础,没有这一点,就只能是文化的破坏与另起炉灶。必须要通过各种形式,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从而赢得国内外的普遍认同。作为中华儿女,既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荣,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又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0],“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4]。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国外有关文化建设的经验,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亮起来,焕发出勃勃生机。要通过大众传播、人际交往等多种方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4],充分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四、外扩影响:深化对外文化交流
近年来,国际社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等,肆意歪曲中国形象。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15],“文化交流需要超越偏见和误解”[16]。在博采世界各种文明之长的同时,要走出去,主动出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4],塑造中国良好形象。
1.阐述深化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提出“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
习近平同志在会见俄罗斯汉学家、学习汉语的学生和媒体代表时谈到:“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17]道出了文化交流的魅力和重要性。
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每一步都显示出文化的魅力,显示出文化交流的重大作用。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是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发展繁荣的。一部世界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史。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就是世界各国文明不断交融的过程。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一直绵延不断,共同创造了璀璨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已经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一朵奇葩,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也不断给中华文明以启迪,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加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扩大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灵沟通。推动世界各国文化进一步交流,不仅符合各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2.阐述深化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则,主张“文化交流需要超越偏见和误解”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18]“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8]“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19]“不同文明和文化只有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以开明开放的态度相互包容、和平相处,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4]
文明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正是有了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文化,人类文明才增添了多彩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在同世界各国进行交流时,我们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尊重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的差异,减少文化偏见,求同存异,积极沟通。在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注重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学习,努力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开展广泛的文明对话和深入的文化交流,博采世界各种文明之长。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10]。“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15]对于世界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于世界各国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我们要主动了解和把握。在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博采世界各种文明之长,借鉴各国有益文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
3.阐述深化对外文化交流的任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0]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仅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拿进来,更重要的是要送出去,主动出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世界各国交往的不断深入,舆论宣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积极抢占舆论制高点,率先发布,主动回应,广泛传播本国的价值理念和先进文化,就能够赢得广泛理解和支持。因此,在对外交流中,要牢牢掌握话语主导权,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善用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语言阐述中国的理念,不断扩大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融通中外提出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1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精神旗帜,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是要开展好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充分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0]。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就是要告诉世界,中国梦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休戚与共,中国人民的梦想和各国人民的梦想紧紧相连”[20]。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共存,可以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HJ1.8mm]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官盱玲.邓小平文化思想及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4).
[3]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1).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7]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1).
[8]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2).
[9]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05-28(1).
[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
[1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12]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2014-06-03(6).
[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14]习近平.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在第六十一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09-10-14(3).
[15]“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记习近平主席会见俄汉学家、学习汉语的学生和媒体代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3-25(4).
[16]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2).
[17]习近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6-07(2).
[18]习近平在培尼亚总统陪同下参观墨西哥奇琴伊察遗址指出中墨文化要从交流互鉴中汲取养分[N].人民日报,2013-06-08(1).
[19]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0]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6-04(2).
责任编辑王家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