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屋脊上的新闻行者
——记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西藏电视台副台长李森

2015-03-16唐学军

中国记者 2015年2期
关键词:李森选题西藏

□ 文/唐学军

世界屋脊上的新闻行者
——记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西藏电视台副台长李森

□ 文/唐学军

李森,热爱新闻事业,为之在世界屋脊上艰难前行、坚持不懈20载。年轻的面孔但却花白的头发,写照着他的新闻从业生涯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 图1为2014年10月,李森看望慰问西藏电视台《骑行318》摄制组。

□ 图2为李森采访林芝地区林芝县鲁朗镇平措大叔家庭旅馆老板平措大叔。

走遍西藏 记录高原变迁

李森是一个标准的“藏二代”,父母在西藏工作了近30年,从小在西藏长大的他,对这片高天厚土有着别样的情感。得知获奖后,他说:“我能够获得这个荣誉,是西藏造就了我。”

正是因为这种“西藏情结”,让他从小便树立了人生理想:做一名西藏的记录者。“在我初三的时候,大学的招生计划都是登在报纸上的,当时距离考大学还有3年呢,但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寻找广播学院,立下志向要考取它,将来一定要当记者。”1990年,李森如愿考取了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新闻学专业,在校期间的系统学习练就了他扎实的新闻功底。毕业后虽然有机会留在北京,但他毅然选择了西藏电视台,选择回到西藏工作。

西藏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对于经常外出采访的记者来说需要的不光是倚马可待的笔力,更需要强烈的事业心和坚韧的毅力。在做记者期间,李森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也吃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苦。“在西藏做电视新闻付出比在内地要多得多,仅就时间成本来说,去一个采访地点,赶路一两天是很寻常的事,翻山越岭,风险也比较高,再加上高原的缺氧环境,要有更大的毅力和执着的职业追求,才能反映出西藏的发展变迁和各族群众的新生活。”

200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西藏电视台决定做一个反映成就的大型系列报道,由于人手紧张,仅有三组记者要做40集的报道,很多人都感到棘手。“那时我还是一名普通记者,台里开会研究,有点意外地让我来牵头。”

对于这块“硬骨头”,李森没有推让,而是带领小组人马展开详细调研,经过周密构思,确立选题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西藏的七个地市进行采制。在做好自己选题的同时,他还要随时把控其它两组的采制进程和质量。历经三个多月的努力,推出40集大型系列报道《西藏辉煌四十年》,一天不落地在《西藏新闻联播》中播出。“令我自豪的是,这个系列报道把西藏电视台当时的成就性报道、主题报道,从内容到形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火热的生活、基层的群众是最生动的新闻素材,他用手中的笔和摄像机的镜头,记录下了日喀则春耕田地里农民兄弟忙碌的身影、江孜打麦场秋收后沉甸甸的青稞麦穗、安多雪后牛羊成群的牧场、珠峰大本营新年里迎来的第一批游客,亲身见证了青藏铁路的通车、全区各地城乡面貌的变迁……他说:“这是养育了自己的土地,要用手中的笔、肩上的摄像机来记录她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角色转变 坚持最初梦想

在西藏电视台,李森一干就是20年,从记者到编辑,到不同层级的负责人。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个激情和精力永远都用不完的人。天天坚守采、编、制、审、播各个环节,或坐在机房里、或站在窗前审片合成的身影,已然是西藏电视台每天都能见到的一道风景。

作为分管新闻的台领导,他亲自策划选题、身体力行采制节目、编辑审定一个个日常报道和重点报道。西藏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的编辑、记者都有切身体会,凡遇报道选题,不论大小,他都会亲自召开选题策划会,尽力做到每个细节都完美无憾,为此常常工作至深夜。“虽然我为此付出了很多,但是这并不需要用什么去唤起我对它的热情,因为我就是热爱它。”

在他的生命里,新闻报道就是源自血液的回响。2014年10月,他以台领导的身份前往林芝地区慰问西藏电视台《骑行318》摄制组。一路上“西藏江南”绚丽多姿的秋景、一队队骑行进藏的游客、火热建设中的旅游小镇……让这个有着强烈新闻敏感的人兴奋不已,在车上便与随行记者定下了一系列报道选题。由于是临时决定,人手不够,他便扛起摄像机,拿起话筒进行采访报道。

多少个夙兴夜寐的日子,多少段风雨兼程的旅途。他说所有的付出都是因为对新闻事业的忠诚和那份不变的初心。“我们西藏电视台人少一些,我有时也会干一些似乎不像台领导干的事,可能有时候是个编辑,有时候是个记者,我的所有喜怒哀乐都是源于此。”

岁月流转 挺起新闻脊梁

李森牵头开展西藏台的新闻宣传工作以来,每当西藏组团参加全国性大会、自治区举行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他总会和报道团队出现在现场,开展报道工作。

仅最近10年,他先后参与了建国60周年、党的十七大、党的十八大、自治区成立4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全国“两会”、自治区党代会和自治区“两会”、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青藏铁路通车、拉日铁路开工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工作。他牵头组织、全程参与了从节目策划到制作审片的整个采制过程。

由于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李森获得多项全国和自治区级的表彰嘉奖。在他倾力浇灌下,西藏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得到茁壮成长。2015年1月16日,自治区“两会”开幕,适逢西藏卫视改版工作进入到关键阶段,作为分管新闻工作的副台长和改版牵头人,李森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但他没有丝毫犹豫,一头扎进工作里,白天盯会场、安排记者、审定稿件、合成新闻,高强度的工作一直持续到每天晚上七点半《西藏新闻联播》顺利播出。

他一天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两会”报道策划会上,他常常一边吃着冰凉的盒饭,一边策划第二天的“两会”新闻报道。策划会之后,改版工作的多项事宜还需要他把关确定,这期间一直干到凌晨是常有的事,每天工作时间达到15小时以上。

工作占据了李森生活的全部时间,在这期间,正好又赶上爱人生病在床,他却不能照顾。每每念及于此,李森也恨自己分身乏术,他说:“我想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也想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可是从我选择新闻事业这条路开始,就注定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家人确实亏欠了许多,这也是我最大的遗憾。”

在李森20年的新闻从业生涯里,他前10年做记者,后10年做编审。他说,这两个角色是一体的,没有当记者的经历,就当不好编审。无论跑在外面,还是坐在屋里,做新闻都需要激情,都需要对事物的敏锐,还得不怕付出,有强烈的事业心、荣誉感。没有腿勤、脑勤和手勤,好新闻好节目是不会自己聚拢到身边的。

“做新闻最怕应付,如果不是心中的力量使然,而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这样的记者只会是一个工艺有差异的匠人,而不会成为正在发生的历史的记录者。”

(作者单位:西藏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

李森谈得意之作

我每天都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报道题材、报道角度、报道方式的选择,在大量新闻稿件中进行遴选。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2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让我心中的选择标准越来越清晰、明朗:敏锐洞悉散在各处的社会正能量,做正能量的挖掘者、聚合者、传播者。

2014年2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我连续看到四五个在朋友圈里转发的呼吁微信,希望大家为正在抢救的一名患者献出急缺的O型血。作为加入好友并不多的人,我瞬时感到社会正能量的积聚。虽然很晚了,我还是狠下心迅速派出记者赶到医院,了解情况。第二天,新闻稿件《一条求助微信唤来爱心传递》迅速形成,传给央视,当晚就在《新闻联播》中的《践行核心价值观》专栏中播出了。该报道是央视《践行核心价值观》专栏推出以来,首个由地方台独立采制、上送的稿件,还获得央视新闻中心一季度好稿。

之后,西藏电视台以这个新闻事件为基点,策划了一系列后续报道,补充了之后也时常发生的医院缺血事例、血库现状调查,从学生放假、民工返乡、西藏人的血型特点、藏族群众的风俗等方面,分析血库缺血的原因,在世界献血日当天推出三集系列报道《血库缘何频频缺血》,呼吁社会大众伸出“援手”。报道播出后,参加献血的人明显增加,血库的季节性缺血得到缓解。让我们欣慰的是,新闻报道在为政府帮忙、为群众排忧、凝聚正能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条求助微信唤来爱心传递》的成功,得益于寻找到与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用身边事、身边人的闪光点,让人感同身受、见贤思齐,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在新闻实践中,我们既关注重大事件,也时刻不忘百姓冷暖,不忘对公民进行崇德向善的价值引领。

猜你喜欢

李森选题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女记者“认贼作弟”拯救失足少年
“土豆男”VS 投行女高管:这暖心暖胃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