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港台腔亲属称呼高调化现象

2015-03-16

丝绸之路 2015年18期
关键词:高调声调用语

柳 茜

浅谈港台腔亲属称呼高调化现象

柳 茜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港台腔中“爸爸”、“妈妈“都读作/pA211pA35/、/mA211mA35/,有人认为这是变调。变调的产生是出于示好、谈和、亲昵等动机,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然而,儿童是否具备足够的条件,自己发出具有亲昵意义的高调呢?本文试图从儿童语言习得的角度,论证该变调产生的原因。

高调;变调;儿童语言习得

一、研究动机

变调,指的是声调在言语行为产生的过程中,因为某些目的或条件而发生改变。①汉语中最有名的就是普通话三声连读后所产生的变调。朱晓农认为,台湾“美眉”一词,乃至整个亲属称谓“低高调”型式的产生,都与亲密的用语动机相关联。②

亲密的语用动机导致说话者发出尖而细的高频率声调,称为“高调”。来源可能是模仿儿童说话的用词习惯,意图拉近与儿童之间的距离,表示彼此的关系。但是,在朱文中也提到北京女国音的现象,认为这一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来自女性说话者企图表现出撒娇、令人爱怜的说话语气,导致整个用语习惯、发音声调等均呈现尖细的型态。而男性在与特定对象如女朋友、儿童等说话时,也存在类似的现象,细究其原因,仍旧脱离不了表达亲昵、拉近距离的目的。③

人类的语言能力来源的讨论,不外乎两派,一是先天本有论,一是后天模仿论。根据后天模仿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来的。若从这一观点出发,则儿童的言语行为、习惯则源于对父母的模仿,其中又以对母亲的模仿最深,母亲自身即有女国音等一类女性语体的言语惯性,则“低高调”型的称呼用法,应该出自对母亲的模仿,而非儿童主动的表达。

由此产生一个问题:亲密的用语动机到底是母亲模仿儿童用语习惯?还是母亲本身就存在这样的说话习惯?又或者两者同时并存,并交叉影响?又或者因为这样的用语习惯产生于幼儿学习语言时期从而对此后的语言表达习惯产生影响?

二、亲属称谓的表现型态

港台腔亲属称谓的语音表现方式如下表所示:

表1

表中所列A式之使用频率远超过B式,通过随机访谈发现,在调型表现上,A、B式与朱晓农的观察有所不同,如下表所示:

表2

声调无论高低,都可视之为”低高型”的表现形式,这与朱晓农的观察相一致。朱晓农认为,这样的声调表现方式,表示亲近、怜爱等。事实上,从表1不难发现,这种形式还扩及其他亲属称谓上。可以解释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较其他社会层级中的人际关系更为亲密。但是否就因此表现在称谓的变调上?两者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答案是肯定的。

笔者访谈广东省广州市三个小孩对“舅舅”的叫法,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其中,B式较常为幼龄儿童所采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透过不断的输入刺激,进而模仿、修正自己的发音习惯,朝趋近成人的发音习惯发展,最终固定成A式,这也是港台腔常见的语音型态。

三、从儿童有目的的发音行为来说

从上面基础上来说,我们不妨进一步检视下面六组家庭称谓中,从声调“低高型”和“高低型”所表现出的语意距离。

表3

比较而言,高低型有力,低高型柔软;高低型显得生硬,低高型显得婉转。朱晓农(2004)从生物学的角度,反复论证小体型发声者的高调具有表示请求合作、屈从、讨好、要求善待等基本含义,而大个儿发声者的低调具有统领、侵犯、威胁等派生含义,两者在含义上所表现的情感色彩是对立的。

以上结果结合朱晓农的结论,我们认为当声调由“高低型”转为”低高型”时,说话者的语意距离由遥远、陌生向友善推进,并进而产生亲昵的表现。这样的结果也可以关系层次的角度进一步得到论证。当关系越亲密,其产生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家族关系的亲密度>社会关系的亲密度。

所以,儿童为求表示对长者的亲密与依赖,可能将此一低高型的称谓方式应用到对其他社会关系的称呼上,企图藉此拉近彼此的距离。这在儿童的行为发展上是可以得到验证的,例如儿童伸举双手、要求大人抱抱等动作,降低与成人的身高距离,与之升高到同一视野,并达成其获得关爱的目的。

四、从模仿母亲的用语习惯来说

在朱文的另一个小节中,讨论了北京女国音的现象,并举出许多例证说明此一用语习惯,源于女性欲表现娇弱、可怜的形象,因而使得整体的发音习惯也呈现高调化的状态。

这就引起另一个问题:儿童是否具备足够的认知条件,主动地发出高调化的亲属称呼呢?

我们进一步审视儿童的语言学习过程,就会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为当前语言学家与心理学家共同关注,虽则关注的角度不同,但所得出的结论却相当一致:婴幼儿时期,儿童透过大量听辨声音差异,建立对周遭事物的感知能力,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言语表达作预备,等到成长至一定年龄时,大脑及发音器官发展成熟,并且以累积大量的语言材料,藉由模仿成人的言语行为、大量的试误、修正、调整,最后建构出稳定的语言系统。

在这段时间里,儿童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是母亲与父亲。若母亲本身就有近于女国音的用语习惯,则儿童也会模仿这样的说话方式。并且,成功的模仿,可以获得父母亲正向的回馈,如拥抱、亲吻等爱怜性的亲昵动作。反之,不成功的模仿,就得不到上述的回馈。这就又刺激儿童持续的模仿、调节自己的用语习惯。如此循环往复,便会巩固儿童的用语习惯。

实际上,从语言学家与心理学家们所做的诸多观察与实验来说,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还包含了认知周遭事物,学习所处环境的社会文化,并非单纯地学习语言。简言之,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刺激、互动,达到认识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信息接受者,儿童的父母就是最早的信息给予者。因此,儿童的用语习惯,极可能受到父母的影响。这从方言区的儿童言语行为来看,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所以,港台腔钟的儿童亲属称谓“高调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可能有两点:发音器官尚未成熟以及对成人用语的模仿,而非自发性行为。

五、结语

从以上的几点讨论中可以看出:首先高调的产生,出于表示善意、亲昵,从而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彼此的亲密程度将影响该变调的使用。其次,高调的产生,并不是出于成人对儿童用语的模仿,而是成人为了对儿童表示亲昵而发出高调,导致亲属称呼由低调转为高调,也就是变调,然后再由变调转为常调。最后,从儿童语言习得的角度来看,儿童的言语习惯来自对父母亲的模仿,而此一高调化的亲属称谓,可能就是产生自这一段时间的模仿而来的。并且,这样的言语习惯,并未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反而扩大了应用范围,甚至有了自己的文字表达方式,虽然只是单纯的记音文字而已,尚未稳固,但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与一般流行用语不同。

[注释]

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③朱晓农:《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

生物学解释》,《当代语言学》,2004年第3期。

[1]Ray Cattell著、曾进兴译.儿童语言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7.

[2]齐沪扬,陈昌来主编.应用语言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晓湘.儿童早期句法发展两大理论的对比研究——先天普遍与法理论和建构与法理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7,(3).

[4]李卓.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5]林茂灿.汉语语调与声调.语言文字应用[J].2004,(3).

[6]林茂灿.普通话语句的韵律结构和基频(F_0)高低线构建[J].当代语言学,2002,(4).

[7]梁如娥.外语概念培养与儿童语义概念发展的认知对比[J].语文专刊,2008,(7).

[8]时秀娟.简论汉语儿童语音习得研究的理论探索[J].语言文字应用,2007,(3).

[9]沈炯.汉语语调构造和语调类型[J].方言,1994,(3).

[10]王雨晴、陈英和.幼儿心理理论和元认知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8,(2).

H014

A

1005-3115(2015)18-0050-02

猜你喜欢

高调声调用语
声调符号位置歌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声调歌
坐着轿车学声调
画与理
单韵母扛声调
上期主题高调获奖作品
过大寿,不高调也能有格调
礼貌用语大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