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的影子,小说的外衣
——诗文笼罩下的笔记小说
2015-03-16韩占刚山东师范大学济南250014
⊙韩占刚[山东师范大学, 济南 250014]
诗文的影子,小说的外衣
——诗文笼罩下的笔记小说
⊙韩占刚[山东师范大学, 济南 250014]
真正的笔记小说产生在唐宋,尤其是在宋。汉魏六朝以及唐代、明清的笔记小说偏重的是小说,而宋元的笔记小说则往往兼顾笔记与小说的两大特性。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完全分明的。如果说《桃花源记》还是被人“误”当作了散文,那么宋代的许多笔记小说则可以说是“诗文的影子”,是披着一层“小说的外衣”的“诗文”,这就是笔记小说的诗文化。
笔记 笔记小说 诗文化 《桃花源记》
一般来说,笔记更多是文士闲暇时所作,它不像诗文一样是文士们创作的核心。相比于宋文,宋人的笔记小说和宋诗都受到了人们不少的指责。人们对宋诗和宋人笔记小说的非难,集中表现在“平实化”与“道学化”两点上。其实,我们不妨转换一下说法。“平实化”说得不好听了就是没有文采,枯燥乏味,说得好听了也可以说是“质朴”“平淡”;“道学化”说不好听了就是迂腐的说教,而说得好听了就是“喜议论”。这样稍稍一变,缺点就成了特点。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眼光、怎样的心态去看待它们。
一、小说还是散文。小说是一种叙事性很强的文学样式,大多以故事为核心,以合理的虚构、想象、夸张等为手段,以诸多文学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为特色,所以,小说与其他文体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和相通之处是在所难免的。事实上,任何一种文体都不可能是绝对独立的,这样便违背了文学“在继承中发展”的特点。
下面,就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来看看传统的诗文与笔记小说的关系如何。若论其本质《桃花源记》当是一篇优秀的笔记小说无疑,然而历代的文学选本却大多将其归入“散文”一类。既然小说性才是这篇文章的本性,为何历来人们都习惯把它当作文来看待,而很少有人把它当做小说来看呢?
有意思的是,《桃花源记》曾被收录在《搜神后记》当中。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倾向于《搜神后记》的作者就是陶渊明。若以此而论,就更有意思了,连作者本人都把它当做一篇小说,后人为什么非要固执地把它当做一篇散文呢?作为一篇有诗意之美的小说,其在整体构思上有很多值得人们去思考的谜。
首先是小说当中的三个核心意象——桃花、山、水。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可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却看中了桃花,并把桃花作为一个核心意象来写。渔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这环境可谓是纯粹至极,除了“桃花”之外什么都没有了。作者为什么偏爱起了桃花?桃花又象征了什么?小说的题目就叫做《桃花源记》,看来桃花意象是解读这篇小说的一个关键。山和水的意象也是很突出的。这桃花源的入口就是在山的中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而“缘溪行”的“溪”本身就是水的意象。这里山和水一起把这桃花源给衬托得很神秘。作者以隐士的身份出名,这些意象所构织的意境应该就是他内心的一种外化。
其次是作者构思“桃花源”的真实意图。小说开头交代,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这里就有问题寻找的。
再次是真实的虚构艺术。《桃花源记》作为一篇小说肯定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还带有某种“真实性”。
考《博异记》以桃花神为陶氏,则篇中夹岸桃花,盖隐言“陶”,沿溪水源,盖隐言“渊”,小口有光,盖隐言“明”。渊明旷世相感,故述古以自况,谓之寓言可也,谓之为仙幻不可也。
由此可见《桃花源记》是一篇加设了很多密码的小说。仅仅把它当作一篇普通的散文来读,去做一些简单的字句上的解读是不够的。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是一篇笔记小说,同时还“有意为小说”,这一点从小说严整的构思上便可见一斑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作为一篇“传统”的散文,《桃花源记》无疑有着极强的叙事性与诗意性,完全可以说是一篇优秀的小说。在这里,小说与散文的界限其实是不存在的,可以简单地说这篇文章中有很大的叙事成分。
二、笔记小说的诗文化。如果说《桃花源记》还是被人“误”当作了散文,那么宋代的笔记小说则可谓是“诗文的影子”,是披着“小说外衣”的“诗文”。关于诗歌的散文化,或者说“以文为诗”,在宋人的诗里并不少见。就算是在新兴的词里面,“以文为词”的也并不是没有,至少在辛弃疾的集子里是很容易就能够找见的。
诗歌里有一类诗叫做叙事诗,从《诗经》以来,叙事诗是很常见的。仅长篇的叙事诗就有著名的《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短篇的就更是不胜枚举了。即便是散文,也有偏重叙事的叙事散文。无论是诗还是文抑或是小说,它们都可以有叙事的功能,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交叉是很自然的事。而这一点,在宋人的笔记小说中更为明显。打开宋人的那些笔记小说,读者所能看到的东西往往是很芜杂的,有的甚至根本就不是什么小说,而是一些凌乱的杂文或随笔。这也说明了宋人在写笔记小说的时候,并不是严格遵照小说的标准去写的,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带上他们在写“正统”文章时的腔调儿。这样一来,他们的一些笔记小说集,就往往会留下来一些“诗文”的痕迹。再加上文体间的一些复杂联系,宋代的许多笔记小说呈现出一定的诗文化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的叙事文学可追溯到史传散文,像《左传》《战国策》《史记》都堪称古代叙事文学的典范,它们对后世诗文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最简单最直接的就是诗文当中的“用典”,通过这样的一种“压缩”,就把它们融入到诗文的整体结构中,从而大幅地提升诗文的容量和内涵。
诗文与笔记小说之间是相互贯通的,它们外在形式上的一些差别,简单来说,只不过是文学作品所共有的叙事、抒情与议论三个最主要的元素之间的混合与搭配而已。好多笔记小说其实是“诗文的影子”,同时又披着一层“小说的外衣”,这就是笔记小说的“诗文化”。这一点在宋人的笔记小说那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① 详见范子烨:《〈桃花源记〉的文学密码与艺术建构》,《文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郭预衡.中国散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 陶渊明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作 者:韩占刚,文学硕士,山东师范大学2013级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